王俊;杨新斌
目的:探讨医联体联动模式下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及控制效果。方法选择北京市某社区20~6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医联体联动模式下的社区糖尿病管理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管理,对患者进行相关健康知识教育、用药指导及监测血压等综合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管理1年前后患者血压、体质量、腰围、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生化全项、眼底、周围神经检查、尿微量清蛋白的变化情况。统计分析医联体联动模式下的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的有效性。结果干预后的患者血糖、血脂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干预前,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明显优于干预前,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联体联动模式为社区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为慢病防治工作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而促进糖尿病的有效社区管理,改善糖尿病保健、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晓静;王旭红;李爱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进行治疗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实行临床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实行临床护理路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患者的健康意识程度、住院情况、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以及临床转归状况和患者在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后试验组患者心率(83.89±18.63)次/分、LVED(58.43±16.83)mm、LVEF(38.69±12.74)%、BNP(122.67±26.78)pg/L ,对照组患者心率(76.87±25.39)次/分、LVED(63.67±21.23)mm、LVEF(35.67±11.84)%、BNP(156.78±52.23)pg/L ,试验组心功能指标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在健康意识程度评分、住院时间、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临床复发率和入院超过2次的发生率方面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价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行临床护理路径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以提高患者自身对健康的认识程度,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有效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张小菊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 H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SBP)与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对58例M H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M H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比例为82.75%,总得分为(33.08±7.47)分;自我感受负担与自我效能呈明显负相关关系( P<0.05);自我感受负担总得分与应对方式总分无相关性(r=0.07),但自我感受负担总得分与乐观、面对、寻求支持应对方式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P<0.05),与逃避、听天由命、情感宣泄应对方式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M H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密切相关,自我效能高的患者能够积极、乐观对待疾病,自我感受负担较轻;自我感受负担重的患者自我效能也低,面对自身处境偏向于采取消极、悲观的应对方式。
作者:黄梅;黄唯麟;丁晓渝;蒋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究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儿童微量元素(锌、铜、钙、镁、铁)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54例M PP患儿作为观察组,40例健康儿童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全血铜和锌,比色法检测血清钙、镁、铁离子,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RP。结果观察组全血锌、血清铁离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铜、钙、镁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PP患儿CRP水平明显上升,这提示有炎症存在,同时M PP患儿锌、铁水平明显降低,应及时补充铁、锌来辅助治疗小儿M PP。
作者:李勇;徐飞;周卫民;任碧琼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不同输血方式对宫外孕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妇产科收治的428例宫外孕患者的资料,其中未输血组132例,输异体血组136例,输自体血组160例;记录输血患者的输血方式、输血量和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对各组宫外孕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未输血组的宫外孕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03%,输异体血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8.82%,输自体血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13%,不同输血方式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不尽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各组进行比较,输异体血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输自体血组与未输血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异体血不同血量组之间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自体血不同血量组之间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外孕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与输血方式及输血量有关;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应该尽量避免输异体血,对确实需要输血的患者,应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实行自体血回收输血。
作者:向健;王俊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在小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20例病毒感染患儿(病毒组)、60例细菌感染患儿(细菌组)及40例健康儿童(健康组)血清SAA、CRP水平,并以临床及实验室确诊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诊断学效能评价。结果病毒组、细菌组及健康组的SAA、CRP、SAA/CRP测定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组的SAA 水平为(137.8±57.6)mg/L、SAA/CRP为17.67±3.06,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细菌组患儿的SAA、CRP、SAA/CRP测定值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SAA/CRP测定值诊断病毒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3,灵敏度为0.902、特异度为0.957。SAA/CRP测定值诊断细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1,灵敏度为0.894、特异度为0.921。结论对于细菌感染,SAA、CRP检测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病毒感染需要联合SAA、CRP检测并计算SAA/CRP值进行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罗国忠;贺海文;杨永成;吴晓鸿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抗体,旨在设置科学、合理的HIV抗体检测的“灰区”范围,减少 HIV抗体阳性的漏检率。方法采用ELISA对吸光度值/临界值(S/CO)介于大于0.8~<1.2的30例临界值患者血清进行HIV抗体检测,以此S/CO值,设置“灰区”范围;对于S/CO介于灰区的标本进行免疫印迹确证。结果设置灰区参考范围为0.796~1.204;共有46例处于“灰区”的血清标本,经免疫印迹确证为阳性3例,不确定1例。结论 ELISA检测HIV抗体应设置合理的“灰区”范围,对灰区的标本进行确证,对减少HIV抗体阳性漏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冯晓丹;叶莉莉;高玲娟;顾平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HPV L1壳蛋白与P16蛋白联合运用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及对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8例TCT异常且HR‐HPV阳性的患者进行宫颈活检并根据病理结果分组,同时检测其HPV L1壳蛋白和P16蛋白并根据两种抗体表达情况分为4组,并对其中随访到的155例患者进行 HPV转阴分析。结果 HPV L1壳蛋白和P16蛋白在不同级别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均不同,CINⅠ组的L1壳蛋白阳性率高于其他CIN组(P<0.01),≥CINⅢ组的P16蛋白阳性率高于其他3组(P<0.01);随访病例中 HPV L1壳蛋白(+)/P16蛋白(-)的转阴率高,尤其在CINⅠ患者中该组高于其他几组(P<0.05)。结论 HPV L1壳蛋白与P16蛋白联合检测可成为诊断及预测宫颈病变的一个有效指标。
作者:罗阳刚;吕玉宇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酒精依赖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分析其与酒精性精神障碍、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酒精依赖住院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两组受检者抽取空腹静脉血3 m L ,应用日立7600‐D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尿酸水平,分析血尿酸水平与酒精依赖及其精神障碍的关系,用线性回归分析酒精依赖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酒精依赖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伴有精神障碍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无精神障碍组(P<0.05),血尿酸水平与认知功能相关测试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酒精依赖代偿性提高血尿酸水平,启动保护性机制,代偿机制又导致脑组织核苷酸的降低,损害神经细胞和信号传导。
作者:张建东;郭连峰;李宁;刘北陆;尹学敬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对浸润性乳腺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 ER‐2)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98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采取CAF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CTX方案+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对所有患者的化疗方案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记录,主要为腋窝淋巴结状态、激素受体状态以及 H ER‐2表达状态。结果在 H ER‐2阳性的患者当中,观察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为95.00%(38/40),对照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为65.79%(25/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就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而言,观察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是91.43%(32/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2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腋窝淋巴结阳性的患者中,观察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是95.24%(40/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9%(2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能够改善浸润性乳腺癌HER‐2阳性状态。
作者:王治伟;李福广;熊裕民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70岁以上的择期行单侧髋部手术的高龄患者60例,A S AⅡ~Ⅲ级,分为神经阻滞组(试验组)和硬膜外麻醉组(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并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阻滞完善,麻醉效果满意。麻醉前两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麻醉后对照组血压明显低于试验组及麻醉前(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于老年患者是安全、有效、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徐锋;杨玉珍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评价Sysmex XN‐2000血细胞分析仪在浆膜腔积液计数中的应用。方法收集76例浆膜腔积液标本,分别用Sysmex XE‐5000和Sysmex XN‐2000对其进行有核细胞计数,以Sysmex XE‐5000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结果为依据将其分为小于或等于99个/μL (A组),100~499个/μL (B组),500~999个/μL (C组),≥1000个/μL(D组)4个组,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ysmex XE‐5000与Sysmex XN‐2000有核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结果相关性好,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ysmex XN‐2000适用于临床浆膜腔积液标本的细胞计数。
作者:胡先华;张滋勇;郭斌;张金花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C U )医护人员对床旁胸片的认知情况及行床旁胸片检查时医护行为对清醒患者的心理影响,通过规范医护行为,消除或减少对患者的负性心理影响。方法设计医护人员和患者调查问卷,了解医护人员对床旁胸片的认知现状、分析医护人员现存的不规范行为及对神志清楚患者造成的负性心理影响,同时对医护人员进行针对性规范化培训,将培训前后的医护人员及患者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医护人员对床旁胸片检查的认知和行为及对患者的影响情况。结果对照组医护人员认知缺乏而导致的不规范行为对患者造成的负性心理影响普遍存在,观察组医护人员的认知水平明显提高,行为得到有效的规范( P=0.000),对患者负性心理影响明显降低( P=0.000)。结论针对监护室医护人员开展关于床旁胸片检查的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培训可以有效规范医护人员行为,减少对患者的负性心理影响。
作者:夏利华;张克标;古满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通过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中Reelin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状态的研究,探讨DNA甲基化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方法收集精神分裂症患者76例(患者组)和健康对照者6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Reelin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状态。结果患者组甲基化阳性率为78.95%(60例),健康对照组甲基化阳性率为35%(2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1,P=0.0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Reelin基因甲基化与精神分裂症有关(OR=13.084,95% CI:5.079~26.308)。结论 Reelin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中Reelin基因启动子区DNA呈超甲基化状态,Reelin基因DNA甲基化是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
作者:杨悦;宋志伟;韩丽;马学华;李秋平;冯磊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高原雷击伤患者外周血血细胞的变化,分析雷击对血细胞的影响。方法通过比较15例高原雷击伤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液学指标变化及细胞形态改变,分析高原雷击对血细胞的影响。结果高原无明显体表损伤征象的雷击伤患者治疗前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都明显低于治疗后(P<0.05),且显微镜观察发现雷击伤患者治疗前部分红细胞、白细胞有变形和穿孔现象。结论高原雷击伤患者的外周血血细胞指标显著变化且细胞变形穿孔明显,其变化对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有参考价值。
作者:王艳艳;李志强;刘媛;吴丽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了解近一年来解放军105医院临床用血状况,分析不合理用血的原因,提出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水平策略。方法采用输血管理软件统计该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有关科室用血情况,查阅统计时间段内各科输血病历,依据临床输血合理性调查标准,对输血状况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分析改进效果。结果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该院2626份输血病历记录总用血量为15358 U ,红细胞用量占比43.2%,血浆用量占比38.7%,血小板用量占比16.0%,冷沉淀输血量占比为2.1%。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该院临床用血合理输注率为红细胞83.7%、血浆83.5%、血小板96.2%、冷沉淀94.6%,其中外科红细胞不合理输注率20.9%,感染科血浆不合理输注率26.0%。2014年4~10月该院临床用血合理输注率为红细胞90.4%、血浆90.1%、血小板96.5%、冷沉淀100.0%,其中外科红细胞不合理输注率10.9%,内科血浆不合理输注率11.0%。结论临床科室不合理用血问题突出,经过增加医学培训、加强临床沟通及完善临床用血管理,该院临床用血不合理输注明显降低。
作者:李玉平;任鹏;王伦善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骨性关节炎(O A )模型,研究大鼠血清和关节液中Ⅱ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ⅡCP)水平变化,探讨体液PⅡCP对早期OA的诊断价值。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OA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用改良 Hulth法诱导大鼠膝关节OA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5周,每周每组抽取6只大鼠取关节液、血清及关节标本,用ELISA检测体液PⅡCP水平,关节软骨行大体观察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所得数据用方差分析比较各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性,比较PⅡCP水平和软骨评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线性回归分析来检验体液PⅡC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OA模型组在术后第1周软骨组织学表现接近假手术组,从第2周开始逐渐出现明显的OA病理学改变,假手术组软骨组织学无明显改变。OA模型组体液PⅡCP水平从术后第1周开始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并随时间推移差异性逐渐增大;假手术组体液PⅡCP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血清与关节液PⅡCP水平具有良好相关性。结论大鼠OA模型中,血清和关节液PⅡCP水平在软骨出现明显病理变化之前就已经升高,PⅡCP水平与OA病理变化相符合,关节液和血清PⅡCP水平可作为OA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明宇;安宇;侯利民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孕期膳食及体质量增长情况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和糖尿病筛查试验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选取2614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产检孕妇260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营养素摄入情况,各年龄段孕期体质量增长情况及糖尿病筛查值对空腹血糖水平预测情况。结果观察组产能营养素摄入量除蛋白质外,其他明显高于对照组,非产能营养素中,除钙、铁、锌摄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硒摄入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维生素E摄入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期体质量总增长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筛查值与空腹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在妊娠期糖尿病中,孕期膳食及体质量增长情况均为重要影响因素,而糖尿病筛查试验在妊娠期糖尿病中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作者:袁芙蓉;王雪燕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利用肺功能检测探讨性别等因素对肺结核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以期对肺结核患者的防治提供借鉴。方法选取在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入住的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婚姻、教育程度等,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进行两次肺功能检查,测定指标包括:(1)用力肺活量(FVC)体积及其占预测值的百分比,(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体积及其占预测值百分比,(3)1秒率(FEV1/FVC),(4)RV(L),(5)DLCO(%),(6)TLC(L)。运用 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浸润型肺结核患者的肺功能基本正常,而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的肺功能普遍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吸烟和性别均是肺功能损伤加重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3、1.34、1.01。结论肺结核的肺功能障碍呈混合性,同时更进一步说明早期根治肺结核的重要性,以避免肺的正常结构被破坏,浸润型转化成慢性纤维空洞型,造成肺功能不可逆的损害。年龄大、吸烟和女性肺结核肺功能损伤较重。其中不同性别肺结核患者的肺功能障碍,男性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均高于女性。
作者:张鑫;赵涛;高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实时荧光定量 PCR技术(FQ‐PCR)诊断人骨肉瘤 MG63细胞系中β‐catenin基因表达。方法培养人骨肉瘤M G63细胞系,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细胞使用10%的胎牛血清以及含有青霉素和链霉素的DEME高糖培养基培养。而刺激组则在此基础上用100 ng/mL的wnt3a细胞进行培养。分别在第0、1、2、3、4天分别采集3个孔的细胞,采用细胞消化的方式计算细胞个数,采用FQ‐PCR检测人骨肉瘤MG63细胞系中β‐catenin基因表达。结果在细胞生长的第0、1天,两组MG细胞数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第2、3、4天两组的细胞个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β‐catenin基因表达与w nt3a的蛋白刺激浓度呈非正相关关系,在各个浓度中,以100 ng/mL的wnt3a蛋白刺激β‐catenin基因表达高,其他几个浓度的β‐catenin基因表达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 ng/mL的wnt3a蛋白刺激在培养6 h时β‐catenin基因表达高,并且在6 h前,β‐catenin基因表达会随时间延长而增加。6 h后β‐catenin基因表达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Q‐PCR能够反映人骨肉瘤MG63细胞中β‐catenin基因表达。
作者:林国叶;谢志平 刊期: 201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