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黄梅;黄唯麟;丁晓渝;蒋莉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 自我感受负担, 自我效能, 应对方式
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 H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SBP)与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对58例M H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M H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比例为82.75%,总得分为(33.08±7.47)分;自我感受负担与自我效能呈明显负相关关系( P<0.05);自我感受负担总得分与应对方式总分无相关性(r=0.07),但自我感受负担总得分与乐观、面对、寻求支持应对方式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P<0.05),与逃避、听天由命、情感宣泄应对方式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M H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密切相关,自我效能高的患者能够积极、乐观对待疾病,自我感受负担较轻;自我感受负担重的患者自我效能也低,面对自身处境偏向于采取消极、悲观的应对方式。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磁敏感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及其与GC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评价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诊断及其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相关性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诊断为DAI并行MRI检查的24例患者,行常规MRI(T1WI、T2WI、FLAIR、DWI)及SWI扫描,比较DAI病灶的显示率并分析其信号特征,评价SWI在DAI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与GCS评分的关系。结果24例D A I病灶主要分布在皮髓质交界区、脑白质区、基底节区、胼胝体、脑干及小脑。常规序列检出DAI病灶37个,T1WI、T2WI序列病灶呈点状或小结节状,信号表现多样。SWI序列检出DAI病灶179个,病灶呈斑点状、串珠状或线条状明显高、低或高低混杂信号。18例未累及脑中线结构,6例累及脑中线结构。24例中GCS评分轻度(13~15分)13例,中度(9~12分)6例,重度(3~8分)5例;治愈9例,好转9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2例。结论 DAI病灶数目多、分布广泛或累及脑中线结构者,GCS评分低,二者均有明显相关性。SWI对DAI病灶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较常规M RI序列检出更多的脑内微小出血灶,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订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刘历;杨艺;兰胡翔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应用 Bakri球囊治疗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护理体会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1]。一直以来,产后出血都是产科医生关注的重点与难点。治疗产后出血的药物与方法多种多样,药物有欣母沛、卡贝缩宫素、米索前列醇等;手术方法包括子宫动脉结扎、子宫压迫式缝合、子宫切除等。与有创的手术方法相比,宫腔内填塞法以其操作简单、无创、方便、迅速受到产科医生的欢迎。Bakri球囊是一款专门为控制产后出血设计的球囊,具有压迫和填塞双重作用。自1992年Bakri[2]早报道应用该球囊治疗剖宫产术中前置胎盘所致产后出血后,国内近几年陆续有应用该球囊治疗产后出血的报道。现将本院使用Bakri球囊期间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金玲;李娟;王国玉;朱敏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2008~2014年泌尿生殖道支原体耐药性变迁

    目的:探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8~2014年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其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IS T 2试剂盒检测支原体,并测定其对9种药物的敏感性,该试剂盒采用比色法,肉汤培养基中含有尿素(用于脲原体属检测)和精氨酸(用于人型支原体检测)两种特殊底物。结果5725例标本中检出1783例支原体,检出率为31.14%,其中脲原体属1494例(83.79%),脲原体属合并人型支原体258例(14.47%),人型支原体31例(1.74%);总体药敏结果发现普那霉素对各型支原体敏感性均较高(>96%),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敏感率低(<30%),单纯脲原体属阳性时对多西环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四环素敏感率也较高且保持稳定(>90%),脲原体属合并人型支原体阳性时各药敏感率下降,尤其是克拉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30%),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男性患者红霉素的敏感率均明显高于女性( P<0.05),四环素则相反,单纯脲原体属对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敏感性高于女性患者(P<0.05)。结论不同型别支原体、不同性别患者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应按照培养与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阿奇霉素和红霉素敏感率逐年下降,经验用药时应谨慎选用以防止耐药株增加。

    作者:肖秀美;刘静伊;周磊;姚贝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 H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SBP)与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对58例M H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M H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比例为82.75%,总得分为(33.08±7.47)分;自我感受负担与自我效能呈明显负相关关系( P<0.05);自我感受负担总得分与应对方式总分无相关性(r=0.07),但自我感受负担总得分与乐观、面对、寻求支持应对方式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P<0.05),与逃避、听天由命、情感宣泄应对方式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M H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密切相关,自我效能高的患者能够积极、乐观对待疾病,自我感受负担较轻;自我感受负担重的患者自我效能也低,面对自身处境偏向于采取消极、悲观的应对方式。

    作者:黄梅;黄唯麟;丁晓渝;蒋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血常规监测依从性现状调查及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血常规监测依从性状况,并分析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60例肿瘤化疗间歇期实施针对性电话回访护理患者为研究组,并且选择同期60例肿瘤化疗间歇期未实施针对性护理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血常规监测依从性和满意度以及不良情绪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血常规监测依从性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随访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1.5±4.6)分,对照组为(70.9±5.1)分,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分别为(30.6±4.2)、(31.2±3.8)分,对照组SAS和SDS评分分别为(41.4±5.8)、(42.7±5.1)分,研究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其血常规的监测依从性较低,且实施电话回访干预可以提高患者间歇期血常规监测依从性,同时对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和提高护理满意度方面也具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郭霖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血清胱抑素C对早期肾功能损害检测的灵敏度及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究血清胱抑素C(Cys C)对早期肾功能损害检测的灵敏度及临床价值。方法将148例慢性肾病患者依据内生肌酐清除率(ECCR)分为早期肾功能不全组和中晚期肾功能不全组,以52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研究对象血清Cys 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ECCR水平,评价Cys C、BUN、SCR阳性表达率以及与ECCR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晚期肾功能不全患者Cys C、BUN、SCR和ECCR均有明显变化(P<0.05),早期肾功能不全组仅Cys C、ECCR水平有明显变化(P<0.05);阳性检测出率结果表明,中晚期肾功能不全组Cys C、BUN、SCR表达率均为100.00%,早期肾功能不全组Cys C为94.57%,而SCR、BUN仅分别为27.17%、3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和中晚期肾功能不全组Cys C、BUN、SCR与 ECCR相关性良好,均以Cys C相关系数高。结论相比于BUN、SCR ,Cys C可更加灵敏、准确检测肾功能早期损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刘素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血清网膜素-1在中心性肥胖伴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网膜素‐1在中心性肥胖伴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58例单纯性中心性肥胖者(A组)和67例中心性肥胖伴PCOS患者(B组)血清网膜素‐1水平,并选59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C组)。检测研究人群血糖、血脂生化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并利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B组血清网膜素‐1水平明显高于A组和 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与NC组间血清网膜素‐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显示腰围和HOMA‐IR为影响中心性肥胖人群合并 PCOS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OR=1.568,95% CI:1.244~1.892,P=0.021;OR=3.687,95% CI:1.464~5.910,P=0.012);血清网膜素‐1为影响中心性肥胖人群合并PCOS的保护因素(OR=0.678,95% C I:0.457~0.899,P=0.000)。绘制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清网膜素‐1在中心性肥胖以及一般人群诊断PCO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1、0.923,佳截点分别为49.14 ng/mL (敏感度为60.63%,特异度58.25%,P=0.125)、42.25 ng/m L (敏感度为86.24%,特异度为65.85%,P=0.000)。结论血清网膜素‐1水平对中心性肥胖人群PCOS的早期诊断和病情检测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胡龙凤;吴芳;章哲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医院内感染的主要革兰阴性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分析医院内感染的革兰阴性菌细菌谱、临床分布及主要细菌的耐药状况,为针对性的控制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成都军区总医院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分离培养的细菌经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种属,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获得医院内感染细菌的种类、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在17362份标本中,检出6365株致病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这4种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共有4221株,分别为1590株(37.69%)、1284株(30.41%)、1131株(26.79%)和216株(5.11%)。检出主要革兰阴性菌的标本中痰液、尿液和血液分别占74.46%、11.04%、5.66%,主要来源于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科、肿瘤科和神经外科。2011~2014年,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年平均检出率分别为61.50%、16.04%、13.08%和4.29%。主要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等有明显的耐受性,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受试药物的耐受性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鲍曼不动杆菌还对多种受试药物存在一定程度的耐受性。结论近4年,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又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占绝大多数;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药物耐受性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尽管细菌耐药性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但连续性监测对动态掌握抗菌药物的耐药趋势以指导抗菌治疗是必要的。

    作者:王英;徐少华;任军;郑银;郑崛村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在妊娠期糖尿病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通过对妊娠糖尿病(GDM )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变化的检测,探讨两者联合检测在GDM 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选取住院孕妇,162例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GDM组),94例糖耐量异常(IGT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HbA1c ,采用果糖胺氮蓝四唑法检测GSP ,采用氧化酶法检测血糖;同时与156例正常孕妇(正常对照组)检测指标比较。结果 IGT 组、GDM 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DM 组与IGT组比较,血糖、HbA1c和GSP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GD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T、GDM 组内相互比较,HbA1c和GSP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和正确诊断指数4项指标比较中,GSP均优于HbA1c ,分别为96.31%、89.78%、97.89%、91.94%;两者联合检测各指标值分别为98.63%、90.27%、98.65%、93.00%,说明两者联合检测用于诊断GDM 更为准确;相关性分析表明,正常对照组、IGT、GDM组的 HbA1c和GSP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536、0.506、0.665,P<0.05)。结论 HbA1c和GSP水平可以作为诊断GDM的重要指标,联合检测两者对GDM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皮永洪;王小平;谭海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实时荧光定量 PC R 技术诊断人骨肉瘤 M G63细胞系中β-catenin 基因表达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实时荧光定量 PCR技术(FQ‐PCR)诊断人骨肉瘤 MG63细胞系中β‐catenin基因表达。方法培养人骨肉瘤M G63细胞系,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细胞使用10%的胎牛血清以及含有青霉素和链霉素的DEME高糖培养基培养。而刺激组则在此基础上用100 ng/mL的wnt3a细胞进行培养。分别在第0、1、2、3、4天分别采集3个孔的细胞,采用细胞消化的方式计算细胞个数,采用FQ‐PCR检测人骨肉瘤MG63细胞系中β‐catenin基因表达。结果在细胞生长的第0、1天,两组MG细胞数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第2、3、4天两组的细胞个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β‐catenin基因表达与w nt3a的蛋白刺激浓度呈非正相关关系,在各个浓度中,以100 ng/mL的wnt3a蛋白刺激β‐catenin基因表达高,其他几个浓度的β‐catenin基因表达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 ng/mL的wnt3a蛋白刺激在培养6 h时β‐catenin基因表达高,并且在6 h前,β‐catenin基因表达会随时间延长而增加。6 h后β‐catenin基因表达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Q‐PCR能够反映人骨肉瘤MG63细胞中β‐catenin基因表达。

    作者:林国叶;谢志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Y 型钢板内固定与双钛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下1/4骨折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究Y型钢板内固定与双钛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下1/4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近两年接受肱骨下1/4骨折治疗的患者7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进行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试验组进行双钛板内固定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肘关节功能的优良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肘关节功能的优良率(51.43%);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8.13±2.49)周]、并发症发生率(5.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10.65±3.24)周]和并发症发生率(3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肱骨下1/4骨折的患者采用双钛板内固定治疗,骨折部位固定稳固,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作者:李巍然;郝艳云;马宝银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护生急救能力培训在临床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护生的急救能力培训在临床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方法成立临床教学护生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针对已实习6个月及以上的护生,具体实施理论知识讲授、技能培训实践,通过急救模拟训练和反省式教学法相结合等教学方法来进行分阶段训练。制订护生急救能力考核标准,实习结束前2周进行考核与评价。结果实施了急救能力培训后,护生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急救实践综合能力都比培训前有较大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结论临床带教工作中,实施护生急救能力的培训,能增强护生急救意识,促进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相结合,培养出临床实用型人才。

    作者:王平;熊成敏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Reelin基因甲基化检测

    目的:通过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中Reelin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状态的研究,探讨DNA甲基化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方法收集精神分裂症患者76例(患者组)和健康对照者6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Reelin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状态。结果患者组甲基化阳性率为78.95%(60例),健康对照组甲基化阳性率为35%(2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1,P=0.0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Reelin基因甲基化与精神分裂症有关(OR=13.084,95% CI:5.079~26.308)。结论 Reelin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中Reelin基因启动子区DNA呈超甲基化状态,Reelin基因DNA甲基化是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

    作者:杨悦;宋志伟;韩丽;马学华;李秋平;冯磊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降钙素原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预后的临床价值

    目的:结合使用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 Ⅱ)、全身性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系统(SOFA)评分、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来评估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取52例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因急性胰腺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入院的病例,参考《2008年美国急性胰腺炎临床指南》对5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严重程度分类,轻症急性胰腺炎组有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组有32例,选取同期18例表观健康者作为对照组。52例胰腺炎患者入院后的24 h之内进行SO‐FA评分及 APACHE Ⅱ评分,并检测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血清 PCT 浓度。按照 PCT 浓度分为3个组:正常组(PCT<0.5 ng/mL),轻度升高组(PCT 0.5~<2.0 ng/mL)和明显升高组(PCT ≥2.0 ng/mL)。连续动态检测患者PCT浓度,观察PCT浓度动态变化直至出院,并记录死亡数。分析PCT浓度、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及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1)轻症急性胰腺炎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血清 PC T 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轻症急性胰腺炎组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组之间,轻症急性胰腺炎与对照组之间血清PC T 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用非参数等级相关分析,轻症急性胰腺炎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和对照组的血清 PCT 浓度均与APACHE Ⅱ评分和SOFA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4、0.984,均 P<0.01]。(3)PCT浓度轻度升高组、明显升高组与正常组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PC T浓度轻度升高组与 PC T浓度明显升高组间、PCT浓度明显升高组与 PCT 浓度正常组间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CT 浓度正常组与PCT浓度轻度升高组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3)。结论结合使用APACHE Ⅱ、SOFA评分和血清PC T浓度对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PC T浓度大于一定值后,血清PC T浓度与急性胰腺炎患者严重程度和病死率呈正相关。

    作者:杜坤;邓琳;张健;张广慧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临床护理路径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进行治疗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实行临床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实行临床护理路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患者的健康意识程度、住院情况、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以及临床转归状况和患者在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后试验组患者心率(83.89±18.63)次/分、LVED(58.43±16.83)mm、LVEF(38.69±12.74)%、BNP(122.67±26.78)pg/L ,对照组患者心率(76.87±25.39)次/分、LVED(63.67±21.23)mm、LVEF(35.67±11.84)%、BNP(156.78±52.23)pg/L ,试验组心功能指标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在健康意识程度评分、住院时间、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临床复发率和入院超过2次的发生率方面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价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行临床护理路径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以提高患者自身对健康的认识程度,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有效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张小菊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凝血四项及 AT-Ⅲ、D-二聚体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凝血四项、抗凝血酶原‐Ⅲ(A T‐Ⅲ)与D‐二聚体(D‐D )在临床肝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抽选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甲组观察对象,甲组患者按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处理,A级21例,B级37例,C级22例;同期抽选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乙组观察对象与8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丙组观察对象,分别测量各组患者凝血四项、A T‐Ⅲ与D‐D各项指标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甲、丙两组患者APTT、PT、TT、D‐D水平明显高于乙组,且甲、丙两组的 FIB、AT‐Ⅲ水平显著低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同肝功能分级组,其凝血四项、AT‐Ⅲ与D‐D水平也有所不同,且APTT、PT、TT与D‐D指标水平,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而FIB与AT‐Ⅲ指标水平则逐渐下降。结论凝血四项、AT‐Ⅲ与D‐D指标检测,可较客观地反映肝硬化患者凝血的状况,便于医生准确评估患者肝脏损害严重程度,为患者的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作者:杨倩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肿瘤细胞休眠的新机制研究进展

    生物细胞休眠是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现象。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休眠是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的主要原因。对肿瘤细胞休眠机制研究,目前较明确的机制,如各种因素激活休眠相关基因、暂时性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细胞自身的免疫逃逸、生物体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等因素。然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发掘更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法与手段,如通过有意地促进肿瘤细胞休眠,延缓肿瘤转移与复发,抑制恶性肿瘤的快速进展,在早期即抑制肿瘤的发展等。本方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收集并整理针对肿瘤细胞休眠的新思路、新方法及通过建立各种实验动物模型并进行科学观察得出的新进展,为肿瘤治疗新方法、新思路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现综述如下。

    作者:李明(综述);刘跃亮(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高原雷击伤患者外周血血细胞变化研究

    目的:研究高原雷击伤患者外周血血细胞的变化,分析雷击对血细胞的影响。方法通过比较15例高原雷击伤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液学指标变化及细胞形态改变,分析高原雷击对血细胞的影响。结果高原无明显体表损伤征象的雷击伤患者治疗前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都明显低于治疗后(P<0.05),且显微镜观察发现雷击伤患者治疗前部分红细胞、白细胞有变形和穿孔现象。结论高原雷击伤患者的外周血血细胞指标显著变化且细胞变形穿孔明显,其变化对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有参考价值。

    作者:王艳艳;李志强;刘媛;吴丽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345例αβ复合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液学和基因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αβ复合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类型,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进行血常规参数分析,筛查异常者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检测,应用跨越断裂点PCR (Gap‐PCR)和PCR结合反向杂交(PCR‐RDB)技术进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分析。夫妇为同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携带者进一步行胎儿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诊断,产后随访。结果αβ复合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携带者的临床表现和 HPLC结果,与单纯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杂合子携带者无差异;51个同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家庭,经产前基因诊断检出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4例、重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7例,均知情选择终止妊娠;产后随访结果均与产前诊断结果相符。结论广州地区人群αβ复合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携带率较高,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携带者同时进行α、β基因检测,对准确地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屈艳霞;袁玉枝;杨烨;江帆;陈桂兰;辜俊梅;李志华;左连东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六味地黄丸对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外周血清IgE和CD23的影响及其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六味地黄丸治疗后的儿童肾病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清Ig E和CD23的浓度变化及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儿童肾病综合征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六味地黄丸,连续治疗6周,观察两组的近期临床疗效及患者外周血清中Ig E和CD23的浓度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近期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清中总胆固醇(TC)、总三酰甘油(TG)、血清肌酸酐(SCr)、血清尿素氮(BUN)及其IgE、CD23的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清中TC、TG、SCr、BUN及其IgE、CD23的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六味地黄丸能很好地改善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全面、细致、规范化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

    作者:朱妍妍;林琳;邱兆丹;姜红 刊期: 2015年第22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