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天龙镇痛膏辅助按摩治疗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护理体会

白玉萍;苗建霞;周丽

关键词:天龙镇痛膏, 辅助, 按摩治疗, 踝关节软组织损伤, 踝关节损伤, 完全断裂, 外侧副韧带, 关节功能障碍, 皮下淤血, 内翻型, 特征, 临床, 跛行, 凹陷
摘要:踝关节损伤多见于闪扭、撞跌,临床上以闪扭较常见.踝关节损伤可分为内翻、外翻、内旋、外旋等类型,以内翻型致外侧副韧带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为多见,其主要特征是走路跛行,轻者外踝下方肿胀、压痛,稍重者内外侧均有肿胀、压痛,若韧带完全断裂者,除肿胀、压痛明显外,还可出现皮下淤血、关节功能障碍,韧带完全断裂可在断裂处扪及断裂凹陷[1].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术后谵妄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

    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也称急性意识障碍,是伴有注意力、感受、思维、记忆、精神运动和睡眠周期障碍的短暂性的器质性脑综合征[1].

    作者:周朝君;汪凤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光果甘草异黄酮类成分光甘草定的制备工艺

    目的:研究提取和分离新疆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异黄酮类活性成分光甘草定(Glabridin,GB)的工艺.方法:用丙酮粗提光果甘草提取物,用氧化铝和硅胶柱层析法分离不同极性的组分,用制备型薄层层析法和重结晶法进行纯化,再用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和紫外光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光果甘草的干燥根中分离获得GB纯品,原制备工艺得到优化.结论:本方法在少量快速制备GB纯品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马淑燕;木合布力·阿布力孜;巴哈尔古丽·卡哈尔;何倩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居民血脂水平调查及分析

    目的:了解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居民的血脂水平,初步建立维吾尔族血脂参考范围.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居住在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的600例健康维吾尔族居民,男、女性分别按年龄分为5组,检测血浆TC、TG、HDL-C水平,计算LDL-C值.结果:维吾尔族居民血脂水平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男性41~50岁组及>50岁组TG、TC水平与≤20岁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31~40、41~50、>50岁组TG水平与≤2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41~50岁组及>50岁组TC水平与女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21~30岁组HDL-C水平与≤20岁组、31~40岁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女性≤20岁组LDL-C水平与各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20岁组外,男、女性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地区、实验室应建立本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血脂参考范围,以供临床对检验结果的诊断价值作出正确判断.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维吾尔族男性冠心病患者CRP、FBG、IL-6水平变化及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45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采血检测CRP、FBG、IL-6水平,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CRP为(5.86±3.28) mg/L,FBG为(4.17±1.35) g/L,IL-6为(151.08±26.72) ng/L,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1).对照组CRP、FBG、IL-6 均无相关性(P>0.05);冠心病组IL-6与CRP及FBG均呈正相关(P均<0.01,r分别为0.67、0.65、0.86).结论:血清IL-6、CRP及血浆FBG增高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均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3项指标有很好的相关性.

    作者:李玉琴;段凤梅;买买提·阿不都热衣木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如何搞好骨科临床实习教学

    临床实习是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培养和提高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逻辑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在医学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作者:谢增如;田征;乌米提·艾拜都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新疆医科大学退休教师体质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新疆医科大学退休教师体型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对退休教师382人进行体质检查.测量身高、体重,依据体质指数对体型进行分型;生化检测血糖、血脂水平;B超检查肝、胆、脾、肾等.结果:男性身高(169.02±5.66) cm,体重(70.74±9.19) kg;女性身高(157.91±5.66) cm,体重(61.05±10.47) kg,男女性身高、体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收缩压高于女性(P<0.05);其它指标男女间未见差异(P>0.05).体型正常者225人(58.90%),超重与肥胖者140人(36.65%);女性超重与肥胖者明显多于男性(P<0.05).超重和肥胖体型者脂肪肝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体型正常者,且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1);男性肥胖者胆囊炎、胆结石、肝内囊肿检出率高于其他体型(P<0.05);女性超重和肥胖体型者高血压、高甘油三酯检出率明显高于体型正常者(P<0.01).结论:超重和肥胖体型者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脂肪肝检出率明显高于体型正常者,预防肥胖是提高退休教师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作者:冷爱枝;徐程;陈晓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神经病学教学资料库的构建与CAI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21世纪,医学进入全面发展的时代,医学生的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特别是随着我国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教学方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作者:杨新玲;吐尔逊·萨比尔;张丽萍;张小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42例坐骨神经损伤的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分析

    坐骨神经是人体内粗大、行走长的周围神经,由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组成.经常因锐器伤、火器伤、骨盆骨折、髋关节病变、臀部肌肉注射等原因引起损伤,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麻木、肌肉萎缩、活动受限等症状.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p27、β-catenin、p21-ras在乳腺导管上皮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 p27、β-catenin及p21-ras在乳腺导管上皮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 (Envision)法检测乳腺导管上皮一般性增生(15例)、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28例)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5例)组织中p27、β-catenin、p21-ras的表达情况.结果:p27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6.0%(9/25),与乳腺导管上皮一般性增生的阳性表达率86.6%(13/15)、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的阳性表达率82.1%(23/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atenin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4.0%(21/25),与乳腺导管上皮一般性增生的阳性表达率20.0%(3/15)、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的阳性表达率28.4%(8/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1-ras在乳腺导管上皮一般性增生、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2/15)、32.1%(9/28)、68.0%(17/25),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乳腺导管上皮一般性增生、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27、β-catenin、p21-ras基因表达异常与乳腺导管上皮癌变有关,可能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作者:徐国华;刘存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某院2002~2005年恶性肿瘤住院病例统计分析

    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并已成为我国人口第二位死因.因此恶性肿瘤的防治成为当前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阿克苏地区某综合医院2002~2005年恶性肿瘤住院病例的年龄、性别、死因顺位、构成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新疆阿克苏地区恶性肿瘤发病规律,为恶性肿瘤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罗文伟;杜凤玲;卢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70岁以上脑出血3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脑出血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03~2006年在我科及急救中心收治的70岁以上第一次发病的39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0岁以上脑出血中非高血压性病因者11例(28.20%),安静状态下发病者10例(25.64%),头痛、呕吐8例(20.51%),意识障碍11例(28.20%),平均出血量44.2 ml,破入脑室14例(35.90%),死亡21例(53.84%).死亡原因以多脏器功能衰竭为常见,占76.20%(16例).结论:70岁以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应尽早行相关检查确诊,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以期降低其死亡率.

    作者:吐尔逊·沙比尔;杨新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磺胺嘧啶银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磺胺嘧啶银乳膏预防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需要行放射治疗的12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0例在第1次放射治疗后给予磺胺嘧啶银乳膏涂抹,对照组64例仅行常规放射治疗.对患者每周进行评估,观察记录皮肤反应发生的时间、程度、深度及持续时间,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出现2级以上损伤例数多于观察组(P=0.000),观察组1级皮肤反应的症状如红斑、干性脱皮、瘙痒、灼痛、皮肤色素沉着等明显轻于对照组;观察组皮肤反应发生时间迟于对照组,在照射剂量40 Gy以下1级损伤发生率为35.0%,对照组为89.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磺胺嘧啶银乳膏能有效地预防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王若峥;赵春樱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术(附12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手术的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前列腺切除或子宫次全切除.经腹壁造口取出切除物,行乙状结肠去带原位新膀胱术.结果:12例手术成功,手术时间5~10 h,平均6.5 h;出血量200~1 000 ml,平均387 ml,代膀胱充盈良好,容量约300 ml,术后4~6周患者恢复控尿功能,无排尿困难及尿失禁.结论:腹腔镜下行膀胱全切除视野清晰,可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汪清;杨建昆;张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氟尿嘧啶与酚磺乙胺、辅酶A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目的:考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氟尿嘧啶与辅酶A、酚磺乙胺的配伍稳定性.方法:用辅酶A、酚磺乙胺注射液与氟尿嘧啶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分别于25℃、37℃条件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后氟尿嘧啶的含量,同时观察外观变化及pH值.结果:不同温度条件下,氟尿嘧啶与酚磺乙胺注射液配伍液在12 h内颜色发生明显的变化,pH值和氟尿嘧啶的含量无明显变化;氟尿嘧啶与辅酶A注射液配伍液在12 h内性状、pH值和氟尿嘧啶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氟尿嘧啶注射液可以与辅酶A配伍应用,但不能与酚磺乙胺配伍应用.

    作者:赵凤荣;高炜炜;王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浅谈口腔颌面外科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也在逐渐深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正在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作者:阿地力·莫明;贺多敏;王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FI)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37例经胸CDFI诊断为房间隔缺损患者按房间隔缺损封堵适应证进行筛选,筛选出23例,术中实时监测封堵器形态、放置位置、有无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及6个月后随访观察并评价封堵疗效.结果:23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均获得满意治疗效果.21例术中CDFI显示过隔血流完全消失,2例封堵器周边微量残余分流,所有病例术后6个月肺动脉压及房室腔内径明显改善(P<0.05),残余分流消失.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ASD封堵治疗术前筛选、术中监测、即刻疗效评价及术后恢复状况随访评价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华;陈晓峰;段建中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6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年龄、术前心电图异常、术前有无合并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部疾患)、FEV1/FVC%、MVV%、术前血钾、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因素与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强度,推测可能导致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肺部疾患及术前心电图异常、FEV1/FVC%<70% 、术前血钾<4.0 mmol/L 6个因素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术前积极治疗心肺部合并症、术前心电图异常者进行针对性处理及术后重点心电监护、术前改善低肺功能、术前适当补钾均可预防和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作者:马合木提江·木合塔尔;伊力亚尔·夏合丁;张铸;吴明拜;张力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膀胱癌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治疗膀胱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局部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电视腹腔镜下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结果:12例患者在腹腔镜下共清扫178个淋巴结,其中6个淋巴结有肿瘤细胞;盆腔淋巴结清扫时间30~142 min,平均82 min;出血量30~120 ml,平均58 ml.结论: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膀胱癌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汪清;杨建昆;张宇;王胜军;马力克·伊斯哈科夫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一种提取肠道细菌总基因组DNA的方法

    目的:尝试提取人体肠道菌群总DNA,为研究肠道菌群结构提供依据.方法:以人体粪便为样本,使用PBS多次清洗,离心样品,沉淀粪便中的菌体.使用裂解液、溶菌酶和蛋白酶K等裂解菌体,用酚/氯仿方法抽提DNA,以提取到的肠道细菌总DNA为模板进行ERIC-PCR扩增.结果:电泳显示样品DNA条带明亮,少数样品DNA存在降解现象;ERIC-PCR扩增得到较清晰的指纹图谱.结论:经改进后的方法操作简单、实用、经济,适用于肠道菌群结构的研究.

    作者:张雪雁;李琳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患者白细胞mRNA差异显示比较分析

    目的:寻找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人与维吾尔族正常人、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人与哈萨克族正常人以及2个民族2型糖尿病人之间外周血白细胞mRNA差异表达的基因.方法:应用荧光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2个民族2型糖尿病人和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分离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后测序,测序结果提交GenBank进行同源性分析.差异条带经反向Northern blot验证.结果:发现2个民族糖尿病人与正常人之间均存在差异片段,但差异并不集中在某个民族的正常人或2型糖尿病人中,而是离散分布.筛选出的12个差异表达明显的 cDNA片段高度同源于人类染色体上的某些区域,但50%以上功能目前尚不清楚.结论:发现的12个在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人与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可能与2型糖尿病有关.

    作者:邹林樾;张朝霞;卓菲娅·克依木;魏琴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新疆医科大学

主办:新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