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颖
探讨老年脂肪肝患者血脂检测与血尿酸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东桥卫生院2011年2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老年脂肪肝患者147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人员150例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人员的血脂水平与血尿酸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脂肪肝患者伴有血脂与血尿酸代谢异常.及早及时进行血脂水平与血尿酸浓度检测可以为老年脂肪肝的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对老年脂肪肝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吴胜英 刊期: 2012年第24期
探讨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动态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2012年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临床确诊的1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在10~36 h和72~96 h内多次测定CK、CK-MB、hs-cTnT水平,选取2个时间段内峰值变化幅度进行对比.结果病情好转患者的CK、CK-MB、hs-cTnT在 10~36 h 的峰值较72~96 h 的峰值降低幅度分别为3.72±2.52、4.56±3.25、1.11±1.00,而死亡组降低幅度分别为0.93±0.57、0.98±0.73、0.66±0.46,两组间3项指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CK、CK-MB、hs-cTnT动态变化幅度与病情呈正相关,可作为病死率的预测性指标.
作者:龚国忠;唐川苏;蒲泽晏;黄刚;刘友迎;李祥坤;杨瀚晅 刊期: 2012年第24期
探讨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清除甲状腺后随访中,测定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和131I全身显像(WBS)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96例在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行甲状腺全切或部分切除术,后经131I去除残余甲状腺的DTC患者,口服诊断剂量131I后进行全身显像,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测定血清Tg含量.结果 96例患者中经临床确诊复发或转移48例,其中Tg≤2 ng/mL 9例(18.37%);Tg在2~10 ng/mL 7例(46.67%);Tg≥10 ng/mL 32例(10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g和131I-WBS联合检测,灵敏度为100.0%,特异性为84.2%,准确度为90.5%,阳性预测值87.9%,阴性预测值为100.0%.结论 血清Tg和131I-WBS是DTC术后随访的重要参考指标,联合检测对判断DTC术后是否转移或复发有重要监测价值.
作者:朱李茹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研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在检测患者Bcl-2基因表达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FQ-PCR对50例非乳腺癌患者(其中包括21例健康妇女和29例被确诊为良性乳腺肿瘤的患者)和60例乳腺癌患者Bcl-2基因表达进行了相关的检测,运用化学发光的方法对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等进行了检测,并对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的患者与健康检查者以及良性乳腺疾病患者相比其Bcl-2、CEA、CA15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患者 Bcl-2基因的表达用FQ-PCR法加以检测的诊断灵敏度要明显高于CEA和CA153,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FQ-PCR法对乳腺癌患者Bcl-2基因表达水平加以检测,在临床上对于此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都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作者:徐仁根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穿琥宁是从爵床科植物穿心莲叶提取的穿心莲内酯活性成分[1].临床常用穿琥宁注射液剂型为穿心莲内脂琥珀酸半酯单钾盐注射液,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临床上常联合用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截至2008年底,本院已出现18例与本品有关的配伍变化,且5例均是与奈替米星混合后产生.
作者:王馨;李晶 刊期: 2012年第24期
探讨中山市人民医院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指导临床更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中山市人民医院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0日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标本分离病原菌进行回顾性总结,对逐年分离病原菌进行种类分布与构成比分析,分析主要的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 525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 032株(67.7%),革兰阳性球菌223株(14.6%),真菌270株(17.7%).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645株(42.3%)、肺炎克雷伯菌117株(7.7%)、铜绿假单胞菌110株(7.2%)、白色假丝酵母菌105株(6.9%)、粪肠球菌92株(6.0%)、光滑假丝酵母菌79株(5.2%)、屎肠球菌42株(2.8%).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361株(产酶率56.0%)和57株(产酶率48.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临床分离的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现象较严重.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病原菌的耐药现象较严重.重视尿路感染病原菌的监测和耐药性分析,对指导临床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和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卢兰芬;张秀明;兰海丽;吴秀娟;陈佳铃;冯雪琴;孙各琴 刊期: 2012年第24期
探讨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裂伤的病因,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人民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1 098例产妇病例资料.结果 发生子宫切口裂伤者60例,子宫切口裂伤发生率5.55%,枕后位切口裂伤发生率高达17.27%,胎头深固切口裂伤发生率11.80%,宫口扩张程度在7~10 cm 者切开裂伤发生率高37.62%,胎儿体质量大于4 000 g 时切开裂伤发生率高32.58%,不同胎方位、先露高低、宫口扩张程度、胎儿体质量之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横行裂伤42例,T型裂伤18例,当切口距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大于3 cm 时切口裂伤率明显高于距离在3 cm 以下者,单用钝性分离法扩大子宫切口时,子宫发生切开裂伤概率明显高于钝性加锐型扩大方式的患者.结论 在剖宫产时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掌握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是防止切口裂伤的关键.
作者:丁会莲;谢玉梅;孙凤玲 刊期: 2012年第24期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在健康个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水平,与此同时对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慢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和患者的IgA、IgG、IgM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化组IgA、IgG、IgM以及TBIL水平显著高于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PTA值明显低于改善组(P<0.01).结论 血清免疫球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水平的变化可直接反映肝细胞的受损害程度,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永;严广;胥琳琳 刊期: 2012年第24期
观察武鸣县辖区内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降低的适龄孕妇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突变类型,为这一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对武鸣县辖区内641例孕妇进行血细胞分析,筛查出MCH降低孕妇475例,运用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对其进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类型基因检测,观察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475例MCH降低的孕妇发生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类型基因者428例,其中319例发生β突变,116例发生α突变;β突变呈现654M、17M、28M、27/28M、29M、CD41-42M、βEM、43M、71-72M、IVS-I-1M 10种突变类型,α突变呈现为αCS、αQS、αWS 3种突变;β突变以41-42M及17M突变为主,分别占β突变类型的44.83%和30.12%;α以αCS突变及αWS突变为主,分别占α突变类型的55.93%和36.21%;发生α/β杂合突变18例,以αWS联合β链41-42M、17M突变的类型多见.结论 武鸣县辖区内MCH降低孕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突变类型以β突变的41-42M突变及17M 突变为主,在实施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防治的考量中应考虑患者的地域因素.
作者:骆朝京 刊期: 2012年第24期
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对南川区人民医院178例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围术前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经必要的心理护理、完善的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为手术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各管道的妥善护理,有效的预防感染等一系列护理措施.结果 178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平均住院时间9 d,痊愈出院.结论术前、术后精心的护理使患者预后取得更佳的临床效果是保证治疗成功关键.
作者:申梅利;田维;韦红群;夏敏 刊期: 2012年第24期
了解临床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彭州市人民医院住院和门诊患者所送检的标本,对其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共收集标本8 115份,分离出细菌2 064株,分离率为25.43%.病原菌主要来自于痰液、小便、血液、分泌物、大便等标本.其中分离出的主要病原菌是肺炎克雷伯菌(438株)、大肠杆菌(358株)、铜绿假单胞菌(198株)、阴沟肠杆菌(108株)、鲍曼不动杆菌(1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09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9株).在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中对头孢替坦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100%,对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较高.结论 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和运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医院内感染的监测、预防、控制和管理水平.
作者:黄建军;游莉;赖倩 刊期: 2012年第24期
观察4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并探讨其在肝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结果 AFP、CA199、CA125、CEA在原发性肝癌,肝炎后肝硬化,重度、中度、轻度慢性乙型肝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4项指标具有互补作用,可提高各种肝病的诊断效率.
作者:吴敏娟;胥萍;杭茵;吴越人 刊期: 2012年第24期
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BP)病毒灭活血浆在1年保存期内不同时间点成分的质量变化.方法 30人份全血制备新鲜血浆和病毒灭活新鲜血浆,同一人份制备的新鲜血浆分两组留样,一组为不灭活的新鲜血浆,另一组为病毒灭活后新鲜血浆,分别检测每组样本保存不同时间后的凝血因子活性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结果 病毒灭活前后FⅡ:C、FⅤ:C、FⅦ:C、FⅧ:C、FⅨ:C、FⅩ:C的含量比较发现,灭活前后血浆凝血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的含量在病毒灭活前后有差异.同时还发现,FⅡ:C、FⅤ:C、FⅦ:C和FⅩ:C的含量在冻存期间呈缓慢下降趋势,在冻存12个月时含量还能维持在70%以上.而FⅧ:C和FⅨ:C在冻存后含量迅速下降,在冻存12个月时含量仅维持在30%~50%.Fib在冻存期间的含量也呈逐渐下降趋势,在冻存12个月时含量约维持在60%.结论 作者认为应加强对病毒灭活血浆质量标准及血制品冻存等操作规程的研究,在保证输血安全的同时应确保输注血浆成分的疗效.
作者:汤龙海;杨春晖;周群刚;边国慧;方敏;曹谊;王明元 刊期: 2012年第24期
探讨十堰市中心血站2010~2011年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原因,对采集失败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确保在血液安全的基础上避免血液采集成本浪费.方法 对该血站2010~2011年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进行统计并分析原因.结果 2010~2011年该血站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5例,采集过程中离心杯漏液2例,中度脂血未采集到血小板1例,疑似溶血停止采集2例.结论 加强员工专业技术培训,工作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增强工作人员责任心,减少机采血小板的采集失败率,以减少血液资源浪费,节约社会资源.
作者:刘敏;杨培琴 刊期: 2012年第24期
了解德阳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方法对2007~2011年125 709名无偿献血者的抗-HIV初筛阳性及确证结果进行比较,并对确证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 125 709名无偿献血者中抗-HIV初筛阳性75例,确证阳性33例,流行病学调查同性恋传播者12例,异性传播者21例;阳性者中男28例、女5例,年龄21~46岁,以21~30岁年龄段多(20例).结论 应加大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提高献血前的征询技巧,尽量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
作者:钱立琼;蹇志伟;王松 刊期: 2012年第24期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56例临产孕妇(实验组)及13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4项指标及血小板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计数(PLT)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的改变提示其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监测临产孕妇的凝血4项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永平;李琳;唐伟 刊期: 2012年第24期
探讨对老年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的意义,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将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医院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的60例老年癌症临终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在常规基础护理的同时按照临终关怀程序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基础护理.6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并加以总结分析.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在躯体功能、情绪、认知功能及整体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0.00%和16.67%,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在抢救率及日均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老年癌症临终患者的身心特点,提供合适的临终关怀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刘妙仪 刊期: 2012年第24期
调查抗精子抗体(AsAb)对精液常规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AsAb阳性组51例、AsAb阴性组40例和健康对照组47例,采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仪检测精液参数,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sAb阳性组的精子活率(%)、a+b级活力(%)和畸形率(%)分别为(62.62±10.49)%、(30.81±9.00)、(63.04±7.55)%;AsAb阴性组3项分别为(66.44±8.25)%、(31.40±9.08)%、(65.77±8.76)%;健康对照组3项分别为(68.73±4.76)%、(35.99±6.44)%、(60.85±5.96)%.上述各指标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Ab主要结合于精子的尾部.结论 AsAb阳性可能是患者的精子活率和a+b级活力降低的原因之一.
作者:吕俊霞;杨大干;姚冬英;沈乃仙 刊期: 2012年第24期
流感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小杆菌,常寄生于人体呼吸道,可引起儿童严重细菌性感染如脑膜炎、肺炎、菌血症等.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是治疗流感嗜血杆菌常用的首选药物,但在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下产生耐药菌株.1972年欧洲报道对氨苄西林耐药,随后的30多年这种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断上升,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氯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大环内酯类等.
作者:杨帆 刊期: 2012年第24期
探讨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出血的应用.方法 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重庆市合川区妇幼保健院50例剖宫产术宫缩乏力中出血患者行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止血的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50例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出血患者行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均获得满意的止血效果,成功保留子宫,无晚期产后出血,产后42 d 随访子宫复旧良好,月经恢复情况均正常,随访4~12个月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在治疗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所致的出血方法简单,效果明显,是一种有效保留子宫的止血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刘兴碧 刊期: 2012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