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犬种布鲁氏菌病

李凡卡;刘为

关键词:犬种布鲁氏菌病, 综述
摘要:犬种布鲁氏菌(B.Canis)病是布鲁氏菌病家族中的一种新发现的一个病种.1966年Carmichael[1]等在美国第一次从小猎犬中分离到犬种布鲁氏菌后,德国、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近十个国家相继报告发现B.Canis感染[2],1970年WHO布病专家委员会正式把它列为布鲁氏菌属分类中的一个新种.我国台湾省1980年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存在[3].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相关文献
  • 广西鼠疫监测现状及策略思考

    当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传染病已不再是引起人类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但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传染病仍然是造成人类死亡的第一位原因.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曾经给人类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危害.90年代以来,国内外鼠疫逐渐活跃起来,有关专家已经将鼠疫列入正在显现的传染病行列[1],并指出鼠疫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时期,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

    作者:梁江明;杨进业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日本血吸虫环卵沉淀物中抗原的鉴定

    分析日本血吸虫环卵沉淀物中的抗原成分,为获得高敏感性、特异性且具有疗效考核价值的血吸虫病诊断抗原提供科学依据.制备日本血吸虫改良干卵,将其与重感染日本血吸虫病兔血清IgG进行环卵沉淀反应,用震荡结合尼龙绢筛过滤法分离环卵沉淀物,以0.2M Gly-HCl(pH2.2)缓冲液解离环卵沉淀物,对解离产物进行免疫印迹分析.改良干卵和重感染日本血吸虫的病兔血清IgG发生环卵沉淀反应,反应的环沉率达80.0%,分离的环卵沉淀物经免疫印迹分析,显示有8个抗原分子可被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识别,其中3个呈现强反应,分子量分别为71.9kD、67.6kD和61.2kD;5个呈现弱反应,分子量分别为104.1kD、97.6kD、93.4kD、86.9kD和80.5kD.8个抗原成分中分子量为61.2kD的成分为非糖蛋白,其余7个为糖蛋白.参与日本血吸虫环卵沉淀反应的抗原分子有8个,其中7个为糖蛋白.

    作者:舒新华;易新元;罗新松;曾宪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浅析山东省防氟改水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山东省是全国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重病区之一.据1978~1980年流行病学调查,病区分布在15个市(地)105个县(市、区)的8 041个村,其中重病区664(8.26%)个村,水氟含量高达20mg/L,中病区2 840(35.32%)个村,轻病区4 537(56.42%)个村,总受害人口652万,氟斑牙患者300多万,氟骨症患者23万.自1980年实施防氟改水以来,国家、集体、个人共投资2亿多元,兴建各类改水工程5 267处,设家庭除氟罐3万多个,完成了7 043个病村的改水任务,使607万人民群众喝上了含氟量适宜的卫生自来水,基本上摆脱了氟中毒的危害.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防氟改水工作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作者:云中杰;咸树梅;陈培忠;秦玉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新疆白蛉生物学研究进展

    本文对新疆白蛉的生物学,重点是对内脏利什曼病和皮肤利什曼病的三种媒介白蛉的季节消长,栖息习性,活动(包括吸血活动),趋光性,寿命,生殖、孳生地以及白蛉与利什曼原虫的相容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各项研究结果对于阐释新疆利什曼病的若干流行规律,制订防治策略及措施,具有实际意义.后,对新疆南部古老绿洲地带内脏利什曼病媒介白蛉的防制进行了讨论.

    作者:管立人;柴君杰;左新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晴隆县1998年伤寒疫情分析

    1流行特征1.1流行强度:1998年报告伤寒病例354例,发病率为133.55/10万,较1997年上升137.84%.1.2地区分布:县辖14个乡镇中报告伤寒疫情的13个,占92.86%,其中发病水平<10/10万仅2个乡,超过全县发病水平的有鸡场镇、安谷乡、紫马乡和三宝4个乡.与1997年相比,除新增加2个发病乡外,发病强度上升的有7个乡镇,下降的只有4个乡镇.

    作者:袁勇;郑云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目前人体寄生虫病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指出,根据对全国726个县、1 447 742人的抽样调查,人体寄生虫的总感染率高达62.63%,感染人数高达7亿之多,情况相当严峻.综合全世界人体寄生虫病的近期研究成果,谨对目前人体寄生虫病的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作者:柳建发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新疆加碘盐生产质量现况调查分析

    1998年对新疆14家加碘盐生产厂的16批盐样进行了盐碘质量调查,加碘浓度中位数为47.24mg/kg,其中有14批中位数在40mg/kg以上,占87.5%,按LQAS方法和GB14881-94<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1号修改单的规定进行判定,有12批盐样不合格(75%),这些加碘盐主要是来自南疆的县办小型企业,而年产在万吨以上的国有大企业碘盐质量较好.本文还对碘盐的种类、均匀程度与合格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作者:王锋锐;徐训风;伊力夏提·阿布力孜;沙尼亚·依克拉木;李晓玲;李志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快速薄层色谱法用于诊断恶性疟的研究

    为建立一种快速、简易而实用的恶性疟诊断方法,应用快速薄层色谱法检测恶性疟病人血样中的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LDH-P),诊断恶性疟感染.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和93.7%.应用快速薄层色谱法检测LDH-P诊断恶性疟,方法快速、简便,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具有很好的临床和现场应用前景.

    作者:刘玉冰;王福勇;贾凤菊;于振华;时法茂;张洪花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茶叶氟研究综合报告

    茶叶是山茶科植物一茶科(Camellia sinensis)的叶,山茶科植物有富集氟能力,为含氟高的植物,其含氟可高达6 400mg/kg[1].茶树生长于热带亚热带丘陵并有一定降水量的地区,它怕涝较耐旱,需水流畅通、土壤一般偏酸性的自然环境.

    作者:王连方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氟对体外骨器官培养长骨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为了探讨氟对体外骨器官培养长骨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我们采用体外骨器官培养的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长骨细胞周期分布、DNA含量和细胞凋亡.结果发现1.染氟2.5~5.0μg/mL,对体外培养长骨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分布影响不大.染氟10.0μg/mL,S期细胞数增加,但G0/G1期和G2/M期细胞无明显改变.染氟20.0μg/mL,S期细胞数增加,G2/M期细胞数减少,但G0/G1期细胞无明显改变.表明氟作为一种刺激因子,干扰了细胞周期正常的信号传导,使S期的细胞进入G2/M期受到抑制,细胞周期停滞在S期,从而使分裂期细胞减少,导致细胞增殖受到影响.2.染氟浓度在2.5~10.0μg/mL范围,末见氟对体外培养长骨细胞凋亡有明显影响.氟20.0μg/mL可诱导体外培养长骨细胞凋亡.结果表明,氟对骨骼的损伤与氟诱导细胞凋亡和骨细胞周期分布异常改变有密切关系.

    作者:刘开泰;王国荃;汪师贞;吴继尧;肖碧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犬种布鲁氏菌病

    犬种布鲁氏菌(B.Canis)病是布鲁氏菌病家族中的一种新发现的一个病种.1966年Carmichael[1]等在美国第一次从小猎犬中分离到犬种布鲁氏菌后,德国、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近十个国家相继报告发现B.Canis感染[2],1970年WHO布病专家委员会正式把它列为布鲁氏菌属分类中的一个新种.我国台湾省1980年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存在[3].

    作者:李凡卡;刘为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实验性豚鼠布鲁氏菌病肝脏的超微病理观察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布鲁氏菌进入人体后引起病人全身脏器的损害,肝脏是其常侵犯的器官之一,是造成患者肝硬化、肝腹水的重要原因.但是有关布鲁氏菌侵袭人或动物后,体内超微病理方面的研究与观察甚少.为了观察和研究本病的病理学,探讨布鲁氏菌对病体的损害机理,我们进行了实验性豚鼠布鲁氏菌病的系列超微病理观察研究,本研究主要对正常豚鼠与实验豚鼠的肝脏超微结构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星;赵华竹;高如常;刘永德;段玉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福建省鼠疫监测现状与分析

    1998年福建省鼠疫监测工作在全省24个监测点(厦门市3个、泉州市6个、漳州市3个、莆田市2个、南平市4个、福州市4个、龙岩和宁德地区各1个)开展,现将该年的鼠疫监测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李述杨;林代华;林祖华;陈亮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新疆博湖县学生包虫病患病情况调查报告

    通过对新疆博湖县中小学师生进行包虫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和用B超、X光对师生进行包虫病患病情况探查.对比1993至1994年度和1998至1999年度两批调查结果,包虫病患病率有了大幅度下降(由5.69‰降到1.88‰),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作者:顾再芦;周建华;恰格岱;吾斯曼·尕一提;马文林;吐逊·吐尔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新药三苯双脒治疗蛔虫、鞭虫和蛲虫感染的临床观察

    为观察三苯双脒(Tribendimidine)治疗蛔虫、鞭虫和蛲虫感染的效果及副作用,对成人蛔虫感染者和鞭虫感染者随机分组,比较服用单剂三苯双脒300mg和单剂阿苯达唑400 mg驱除蛔虫的效果;比较用单剂三苯双脒400mg,每日一次,连服3天和阿苯达唑同样剂量和疗程驱除鞭虫的效果;对儿童蛲虫感染者(6~8岁)用单剂三苯双脒200 mg和阿苯达唑200 mg顿服的驱虫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成人服用三苯双脒300mg驱蛔虫的虫卵阴转率为97.43%,阿苯达唑为98.91%,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三苯双脒驱鞭虫的虫卵阴转率为33.33%,阿苯达唑为56.09%.三苯双脒200 mg驱蛲虫的虫卵阴转率为81.57%,阿苯达唑为92.23%.三苯双脒驱虫作用迅速,副作用轻,对血象、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无明显影响.认为三苯双脒具有广谱、安全、快速驱肠道线虫新药.

    作者:孙凤华;吴中兴;钱益新;曹汉钧;陈锦英;赵兰凤;徐振刚;徐祥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吐鲁番地区碘缺乏病防治现状调查

    新疆吐鲁番地区为典型干旱荒漠大陆性气候,环境缺碘,水碘仅2~5μg/L,土盐储量大,分布广.维吾尔族农村居民自古以来就自采自食土盐,开展以加碘盐为主防治碘缺乏病(IDD)30多年,放弃土盐吃加碘盐的仅有17.4%,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34.8~73.6μg/L,B超法检测甲状腺肿大率71.1%~88.6%.在增大加碘盐推广力度的同时推广土盐水加碘,将有利于持续消除IDD目标的尽快实现.

    作者:王绍华;徐秉臣;朱席华;蒋继勇;王锋锐;雷刚;乃吉木丁·斯卡德尔;于国林;艾尼瓦尔·外都拉;刘新华;祖农·巴吾东;阿扎提·热合木;吾普尔·艾比布;古丽娜;徐也晴;热娜·吐尔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婴儿利什曼原虫实验感染草原兔尾鼠的观察

    按常规方法,通过培养阳性动物(金仓鼠)脏器获取婴儿利什曼原虫901株(MHON/CH/90/SS-1)前鞭毛体,按(5×106)个/0.5mL;(2×107)个/0.5mL;(4×107)个/0.5mL三组不同剂量经腹腔接种草原兔尾鼠(Lagurus lagurus,为新疆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动物昆虫研究室驯化繁殖的封闭群实验动物,按体重、性别随机分成3组)23只.

    作者:侯岩岩;左新平;蒋卫;张松;张兰英;茹孜古丽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伊犁尼勒克乔尔玛地区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

    乔尔玛地区位于北天山系依连哈比尔尕山南坡与安迪尔乌拉山之间,喀什河上游地段.它地处北纬43.41'~43.48',东径84.21'~84.31'.为掌握乔尔玛地区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我们对其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啮齿动物的分布、数量及其体外寄生蚤的组成情况做了多次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徐琪毅;吐尔洪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高原峡谷区鼠类感染日本血吸虫调查

    1998年7~8月,在洱源县高原峡谷区对鼠类、人群和家畜的血吸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捕获鼠类778只,隶属3目4科7属11种,以黄胸鼠、齐氏姬鼠和褐家鼠为优势种类.检验鼠760只,其中4种28只鼠类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阳性率为3.68%,EPG(每克粪便虫卵数)(-x)为25.47;人群阳性率为20.37%,EPG(-x)为3.36;牛阳性率为7.89%,EPG(-x)为0.013 5;马阳性率为2.56%,EPG(-x)为0.000 9;猪阳性率为8.75%,EPG(-x)为0.020 8.鼠类感染率低于人、牛和猪,但其EPG(-x)高于其他宿主.调查结果说明鼠类数量多、分布广,与人类关系密切,在该地血吸虫病的传播上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熊孟韬;杨光荣;吴兴;范崇正;陶开会;吴鹤松;苏禄权;段彩虹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西藏加查县西贡乡一起人类鼠疫调查处理

    1998年7月13日~30日间西藏加查县西贡乡农民普琼因剖解病死旱獭取胆囊而感染鼠疫并造成流行,17天内发病5人,死亡3人,治愈2人,全部病例均为肺鼠疫.病例中女性4人,男性1人,年龄在29~42岁,均为当地农民.疫情经过39天处理,解除封锁.该县于1992年7月已判定为鼠疫疫源地.

    作者:蒋志勇;西绕若登;李景中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

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新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