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TSGF和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张新果;何树光

关键词: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甲胎蛋白, 联合检测, 原发性肝癌, 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实验室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和甲胎蛋白(AFP)血清水平联合测定,在原发性肝癌(PL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5例经影像学检查及组织活检确诊的PLC患者,60名普通健康人群,用TSGF诊断试剂盒和AFP荧光免疫标记定量方法进行血清TSGF和AFP的定量测定,并进行统计学的相关处理分析.结果 PLC患者血清TSGF和AFP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患者组中,以血清TSGF≥65 U/mL、AFP≥11 μg/L为阳性判断值,TSGF阳性率为86.15%,AFP阳性率为73.85%,TSGF和AFP联合检测(其中一项或二项全部为阳性)阳性率为95.38%.结论 TSGF和AFP在原发性肝癌中有很高的血清水平表现,具有很好的诊断应用价值,其中TSGF是一项较AFP更为敏感的肿瘤标志物,特别是对AFP阴性或低浓度患者,二者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PLC诊断的阳性率.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晚期肿瘤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

    目的 探讨晚期肿瘤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法 通过分析晚期肿瘤患者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防范于未然.结果 思想重视,措施得力,将晚期肿瘤患者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了肿瘤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结论 采取预见性的防范措施,做好晚期肿瘤患者的安全管理,可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满意度和对所患疾病的适应性,减少医疗纠纷,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

    作者:李娅;郑圣凤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临床1021株细菌耐药监测分析

    目的 调查临床感染细菌类型及其耐药趋势.方法 采用湖南天地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鉴定卡,采用K-B纸片扩散法,英国Oxoid公司的药物敏感纸片.结果 本院分离的1 021株感染菌前5位依次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动杆菌属.碳青酶烯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药对革兰阴性杆菌保持低水平耐药,第一至三代头孢对革兰阴性杆菌高水平耐药,且有上升趋势.结论 通过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周锋荣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儿童感染革兰阳性菌1639株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郴州市儿童感染患者中革兰阳性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常规分离培养并鉴定菌种,对鉴定出的病原菌做抗生素敏感试验,以分析其耐药性.结果 从郴州市儿童感染患者中检出的革兰阳性菌1 639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49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30株,肺炎链球菌390株,粪肠球菌51株,屎肠球菌19株.检出的革兰阳性菌对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大于50%,对氯霉素、利福霉素的耐药率小于3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小于5%.肺炎链球菌对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大于50%,对其他抗菌药物大部分敏感.结论 检出的革兰阳性菌对头孢菌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等儿童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对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等儿童禁用药的耐药率较低.因此,在儿童感染患者中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非常重要.

    作者:吴志坚;史文元;欧阳育琪;黄红卫;刘巧突;黄强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通知检测肺癌患者及肺癌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bg)的含量变化,为肺癌患者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45例肺癌患者及17例手术后复发者,20例手术后无复发者和43名健康人的D-D和Fbg进行检测.结果 肺癌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D、Fbg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经手术后1年内复发的17例肺癌患者和手术后1年内无复发的20例肺癌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D-D和Fbg含量变化与患者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和疗效观察的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陈景章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从血液常规分析看贫血

    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本地区相同年龄和性别人群的参考值下限的一种症状.

    作者:葛林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的临床应用

    目的 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与临床的联系.方法 用66例骨髓细胞培养,并对检出的54例慢性粒细胞进行白血病的骨髓细胞染色体检查.结果 检出费城染色体(Ph1染色体)阳性患者51例,其中标准型Ph1染色体畸变45例,标准型Ph1伴其他染色体易位者2例,双Ph1染色体者2例,变异Ph1染色体者2例;Ph1染色体阴性患者3例,其中2例为其他染色体畸变类型.结论 Ph1染色体是CML独立的细胞遗传学标志,双Ph1 及之外的染色体畸变可能预示着进入急变期,但变异Ph1染色体并不加快慢性期向急变期的转变.

    作者:李艳萍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应用ROC曲线分析RF、CCP及AKA抗体对RA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及抗角蛋白抗体(AKA)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49例RA患者,123例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和50名健康者血清,分别采用颗粒增强散射比浊法测RF、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测CCP抗体及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定性测AKA,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三者及联合检测对RA的诊断价值,并确定其诊断临界点.结果 三种抗体单独检测的阳性率在RA患者组中均显著高于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RF以400 U/mL临界点时,对RA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59.73%和71.10%,而CCP抗体以60 RU/mL为临界点时,对RA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84.56%和85.55%,AKA诊断敏感度为27.24%,特异度为94.56%.RF、抗CCP抗体、RF与抗CCP抗体联合检测及三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88、0.88、0.88.结论 合理确定诊断的临界点,联合检测CCP抗体与RF是诊断RA敏感而特异的指标,AKA则有助于判断疾病的严重及预后.

    作者:朱宗林;张淑花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两次血液检测结果符合性比较分析

    目的 了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血液检测两次检验结果的符合性,进一步提高ELISA检测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降低血液的报废率.方法 使用不同厂家的试剂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TP)两次检验.结果 不同厂家的试剂TP的符合性为75.44%,抗-HCV为50%,抗-HIV为36.49%,HBsAg为32.14%.结论 由于不同厂家ELISA试剂方法特异性和灵敏度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因此两次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符合性.

    作者:王爱琼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血清TSGF和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实验室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和甲胎蛋白(AFP)血清水平联合测定,在原发性肝癌(PL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5例经影像学检查及组织活检确诊的PLC患者,60名普通健康人群,用TSGF诊断试剂盒和AFP荧光免疫标记定量方法进行血清TSGF和AFP的定量测定,并进行统计学的相关处理分析.结果 PLC患者血清TSGF和AFP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患者组中,以血清TSGF≥65 U/mL、AFP≥11 μg/L为阳性判断值,TSGF阳性率为86.15%,AFP阳性率为73.85%,TSGF和AFP联合检测(其中一项或二项全部为阳性)阳性率为95.38%.结论 TSGF和AFP在原发性肝癌中有很高的血清水平表现,具有很好的诊断应用价值,其中TSGF是一项较AFP更为敏感的肿瘤标志物,特别是对AFP阴性或低浓度患者,二者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PLC诊断的阳性率.

    作者:张新果;何树光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3702例儿童全血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目前四川地区儿童体内铜、锌、钙、镁、铁5种微量元素含量情况,为儿童科学合理补充微量元素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3 702例儿童全血进行铜、锌、钙、镁、铁5种微量元素检测.并按0~1岁、1~2岁、2~3岁、3~4岁、4~10岁5个年龄组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 四川地区儿童铜、锌、钙、镁、铁5种微量元素缺乏率分别为2.78%、39.22%、24.39%、0.22%、34.06%.且不同年龄组间各种微量元素缺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岁组锌、铁缺乏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4~10岁组儿童钙缺乏较多,为34.30%.结论 四川地区儿童全血铜、锌、钙、镁、铁5种微量元素缺乏普遍存在,以锌缺乏为普遍,钙、铁次之.提示各级政府医疗卫生保健单位应加强儿童保健,加大儿童微量元素监测力度,做到科学合理补充微量元素,以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作者:胡雪梅;周先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现状及13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支原体感染状况及其对13种抗菌素的药物敏感试验.方法 采用美国其昌达生物高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培养鉴定药物敏感试剂盒,对该院442例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做体外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442例患者中支原体培养阳性241例,阳性率54.52%;单纯Uu感染204例,单纯Mh感染10例,Uu+Mh混合感染27例,阳性率分别为46.15%、2.26%、6.11%;女性感染率58.05%明显高于男性感染率9.38%(P<0.01).13种抗菌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单纯Uu或Mh感染者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交沙霉素敏感性高(≥92.16%),壮观霉素、克拉霉素、司帕沙星的敏感性其次(52.45%~63.73%),对林可霉素、诺氟沙星的耐药率高(≥90.2%),罗红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其次(51.96%~80.00%);混合感染者对所有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单纯Uu或Mh感染者,敏感药物中只有强力霉素、美满霉素、交沙霉素的疗效较高.结论 支原体是引起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人群感染率高,临床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沈小健;李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自拟排脓通窍汤治疗慢性鼻-鼻窦炎81例疗效观察

    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喉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鼻渊的范畴.尽管目前对其治疗方法很多,但临床仍缺乏特效药物.经过多年临床探索和对文献的梳理研究,拟定出本科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协定处方,并运用现代制剂技术制成合剂用于临床,以观察对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作用.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吴限远;文清泽;曾玲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高效液相层析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方法,评价它在糖尿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高效液相层析法(HPLC)测定HbA1c.结果 50名健康人的平均值为4.1%±0.2%,48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值为5.7%±1.0%.糖尿病患者的HbA1c水平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该方法简便,重复性好,适应于全自动分析,HbA1c测定对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和观察愈后有价值.

    作者:麦爱芬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慢性肝病患者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 为探讨慢性肝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情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236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HBV、抗-HCV、抗-HDV的检测.并对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感染率作一分析.结果 单纯HBV的感染率为61.8%,远大于单纯HCV(8.5%)和HDV(0.4%)感染率.单纯HDV感染率很低,HBV和HDV重叠感染率较高为(12.3%),并且HBV和HDV重叠感染率按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呈顺序递增现象.肝癌组的HBV、HCV重叠感染率12.5%,与慢性肝炎组(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肝病患者仍以感染HBV为主,HBV易与HCV、HDV发生重叠感染.重叠感染易使肝病加重.支持HDV要在感染HBV的基础上感染.

    作者:张娟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输卵管血肿扭转坏死误诊卵巢囊肿蒂扭转1例

    作者遇到输卵管血肿扭转坏死误诊卵巢囊肿蒂扭转1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32岁,因体检时发现下腹部包块2个月,伴疼痛4 d为主诉,门诊诊断为下腹部包块性质待查:卵巢囊肿蒂扭转或急性盆腔炎,收住妇科.患者2个月前体检时发现下腹部包块,在门诊口服消炎药后症状缓解,近4 d来下腹部疼痛加重,伴肛门坠胀痛,恶心,胃痛.妇科检查:外阴:经产型, 阴道:畅通,宫颈:肥大、无糜烂、内口有一0.5 cm×0.5 cm大小的息肉,宫体:前位,正常大小、活动欠佳、质中,压痛(+),附件:右侧附件区可触及一约7 cm×8 cm大小的包块,质硬,压痛(+)活动正常,左侧附件未触及明显异常.

    作者:惠海英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早期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比较两组实施治疗前、治疗3 d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动脉血气指标(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BiPAP呼吸机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通气,提高重症哮喘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玮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从护理角度分析如何防治白内障术后眼内炎

    目的 从护理角度分析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方法 调查近5年来眼科2 363例白内障患者手术后眼内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无1例患者发生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结论 严格执行完善的术前准备,避免术中使用的耗材被污染,正确消毒灭菌,同时严密监测灭菌效果,让患者在相对较好的全身状况下手术.认真做好术前、术后健康教育,严格执行医护人员手卫生要求,是减少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余时智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阳江地区体检人群的群体血液流变学差异

    目的 对阳江地区体检人群血液流变学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不同群体的各项指标有无性别及年龄差异.方法 测定体检人群的血液流变指标,再用SPSS软件系统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液流变学指数存在性别差异(P<0.05),男性组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压积的异常均高于女性组.全血黏度和压积,30~39岁组分别与50~59岁组、≥6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与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比较,其红细胞沉降率方程K值、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变形指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50岁以上组的异常率较其他年龄组高.结论 (1)全血黏度的异常正逐渐年轻化;(2)血液流变指标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群体差异建立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参考值尤为重要.

    作者:吴修宇;黎杨杨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双语教学是指用外语(主要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教学体系.我国教育部2001年8月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1],明确提出了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 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3 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交流与竞争意识、扎实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也是21 世纪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之一,其重要性与紧迫性毋庸质疑.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医学生的需要.为提高检验人才的素质,使之能适应国内外医学检验科学的发展,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在专业课教程教学中引入双语教学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作者:陈晶;芮勇宇;王前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梅毒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三种梅毒血清学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及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28例血清样本.结果 TRUST、TPPA、ELISA的敏感性分别为85.83%、98.33%、99.17%;特异性为95.37%、99.07%、98.15%.其他两种方法与敏感性、特异性均较好的TPPA比较,TRUS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和TP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与TRUST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与TRUST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PA和ELISA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是目前用于检测梅毒抗体的首选方法.

    作者:陈辉;魏聪;李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