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住院患者输血前血清学4项检查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高平

关键词:受血者, 输血, 输血传播性疾病
摘要: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输血前检测4项指标在医院感染管理和控制中的临床意义,以便做好自我防护及预防交叉感染,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 对本院2007~2010年3 237 例住院输血前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血清学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Ⅱ型)抗体(抗-HIV1/2)、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检测分析.结果 检测样本总阳性数531例,总阳性率16.40%.其中检出HBsAg阳性362例、抗-HIV阳性13例、抗-HCV阳性50例、抗-TP阳性116例,经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确证106例.不同性别的检测情况来看,男性抗-TP阳性率(4.16%)明显高于女性(2.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血清学4项检测,明确患者的健康状况,可避免或减少因输血产生的有关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医疗纠纷,为医疗纠纷的处理提供法律依据,同时有利于医患双方的自我保护.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与意义

    目的 研究通过对食管癌、肺癌、乳腺癌、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规止凝血功能指标检查,探讨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意义.方法 用贝克曼ACL9000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凝固法原理对98名健康对照,263例恶性肿瘤(食管癌69例,肺癌59例,乳腺癌44例,胃癌52例,肠癌39例)患者的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进行检查.结果 恶性癌患者的D-二聚体、Fib水平和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且APTT、PT有不同程度的缩短(P<0.01或P<0.05);而大部分肿瘤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肿瘤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活性降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倾向,而肺癌患者高凝状态更为明显.

    作者:陈兴国;徐海伟;张临泉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检验医学专业教学实验室管理的实践与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体制改革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检验医学各门专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占整个教学任务的一半左右

    作者:陈晶;芮勇宇;王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血栓弹力图在重度血小板减少者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栓弹力图指标与出血的关系.方法 根据临床诊断将108例血小板小于20×109/L的患者分为出血组和不出血组,并对他们的血小板计数及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重度血小板减少时,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小板减少类型、凝血象(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栓弹力图参数中的反应时间、凝固时间、血凝块聚合速度、凝血综合指数、LY30(反映纤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血组的血小板及血栓弹力图参数中的血栓大幅度(MA)值明显低于不出血组(P<0.01),采用Logistic回归以及ROC曲线分析得到出血=1.253-0.13血小板-0.042 MA,界值点取-1.478 5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667、0.833,且大于该值的患者有93.3%的可能会出血.结论 血栓弹力图指标中的MA值在预测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出血倾向时有重要作用.

    作者:左艳;娄世锋;张颖;何於娟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血清附睾蛋白和癌抗原125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检测人血清附睾蛋白4(HE4)和癌抗原125(CA125)的浓度,从而辅助临床医师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组妇女血清HE4和CA125的水平.3组分别为体检健康对照组(n=60)、卵巢良性病变组(n=48)和卵巢恶性病变组(n=36),以体检健康妇女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1)HE4和CA125的浓度在恶性病变组与健康对照和良性病变组的比较均有显著的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HE4和CA125在恶性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的浓度均有显著增高,其检出率为72.5%和60.0%,与健康对照组和良性病变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人血清HE4和CA125的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

    作者:陈溶微;邵遵焘;江裕;谢文静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达到明确病因,及时对症治疗的目的.方法 日本富士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SERODIA-MYCOⅡ被动凝集试验.结果 2 258例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出阳性833例,检出率为36.89%.该病全年均有发病,以春季发病较多,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结论 SERODIA-MYCOⅡ被动凝集试验检测肺炎支原体IgM 抗体具有敏感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快速的特点,可作为早期诊断支原体肺炎的客观指标.

    作者:费倩倩;范建英;陈小波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照性分析.结果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检测冠心病组阳性率为79.5%(116/146),非冠心病组阳性率为22.2%(12/54).阳性预测值为90.6%(116/128),假阳性为9.4%(12/128),阴性预测值为58.3%(42/72),假阴性为41.7%(30/72),预测准确性为79.0%(158/200).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对疑诊冠心病的筛查有重要意义,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相结合更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唐红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圆锥角膜治疗研究进展

    组成眼睛的每个部分都很重要,但聚焦功能主要依靠角膜实现,角膜在视觉信息的获得中发挥重要作用.圆锥角膜是一种因结构或组成成分异常造成角膜比较薄弱的疾病.眼内压将薄弱的角膜顶起变形,由正常的类似弧形成为圆锥形,造成光学相差,出现视物变形症状.本文拟将近年来关于圆锥角膜的治疗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赵海涛;李景传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二次抽血对体检人群血糖测定结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二次抽血对体检人群血糖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仪检测三组体检人群空腹血糖值,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C组为检测组(B组、C组为同一组人群),A组、B组人群均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30 min后采集C组人群空腹静脉血.结果 检测组头次抽血所测得血糖值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组二次抽血测定的血糖值与正常对照组及头次抽血所测得的血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二次抽血所测血糖值不能准确反映体检人群空腹血糖水平,应尽量避免.

    作者:李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尿中红细胞形态在肾小球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尿中红细胞形态在肾小球性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相差显微镜对血尿中红细胞进行计数及形态分型;应用CK-500尿液分析仪对尿中蛋白质进行定性分析.结果 尿中红细胞在肾小球肾炎组与非肾小球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非肾小球性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中红细胞形态在诊断肾小球肾炎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卢新兆;黄晓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的诊疗现状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一种模拟天然除虫菊素,由人工合成的一类高效广谱杀虫剂.虽然早在1949年国外即合成了第一种拟除虫菊酯--丙烯菊酯,但在农业上大量应用则是1973年Elliott等合成苄氯菊酯以后.中国1975年由江苏省农药所合成这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特别是溴氰菊酯,是当前高效的农药和中毒常见的品种之一,在农业杀虫、防病和临床中毒救治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1-4].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病死率1.58%左右(12/759),但复合农药中毒率较单一农药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更困难,处理较复杂.

    作者:杨健;陈高红;彭颖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复方丹参联合大承气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索复方丹参和大承气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 7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抑酸、抗炎、抑制胰腺外分泌、营养支持等),治疗组38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大承气汤加味保留灌肠.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达90.66%,对照组有效率为72.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肠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减少,病死率降低,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结论 复方丹参联合大承气汤治疗可以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使用方便,值得推广.

    作者:李亮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B型脑钠肽的临床应用价值

    B型钠尿肽又名脑钠肽(BNP)主要在心室表达,同时亦存在于脑组织,具有扩张血管、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等作用

    作者:庞莉;姚诚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危机管理在眼科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将危机管理理念运用到眼科手术室的护理安全管理中.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本院眼科手术室存在的危机因素及防止危机发生的管理对策.结果 有效防止和回避了危机事件的发生.结论 加强各项核心制度的落实,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及加强植入材料的规范管理等措施,能有效防止眼科手术室危机事件的发生,保障护理安全.

    作者:余时智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焉耆地区2300例体检成人血脂水平的调查分析

    目的 通过对本地区体检人群空腹血脂水平的调查,了解焉耆地区人群血脂水平及高血脂的患病率,为临床血脂研究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体检人群的空腹血脂[包括血清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的患病率.结果 焉耆地区成人血脂水平整体明显升高,尤以40~60岁组升高为,男、女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G、TC、LDL-C随年龄增长有增高趋势,同性别不同年龄组进行比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 焉耆地区成人血脂水平已显著上升,应加强血脂相关方面的健康教育,全面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合理饮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将血脂水平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作者:王萍;杨志伟;贾翠兰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酚磺乙胺对不同方法测定肌酐的干扰

    目的 探讨酚磺乙胺对苦味酸法和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肌酐的干扰情况.方法 参照临床化学检验的干扰评价(CLSI EP7-A2)规则,设计配对差异试验和剂量试验,判断酚磺乙胺对苦味酸法和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肌酐是否有干扰及干扰效应与酚磺乙胺浓度的关系.结果 酚磺乙胺对苦味酸法测定肌酐有正干扰,对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肌酐有负干扰,其干扰效应与酚磺乙胺浓度的关系均为二次曲线关系,酚磺乙胺对苦味酸法和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肌酐的小干扰浓度分别为0.070 g/L和0.016 g/L.结论 酚磺乙胺对苦味酸法和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肌酐均有干扰,在临床上必须采取措施避免这种干扰的出现.

    作者:程涌江;李丽;陈海鸣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变化及与其他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中胱抑素C(CysC)的浓度水平变化及与其他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健康未受孕妇女30名为对照组.选择本院健康妊娠妇女120例,分为3组:早期妊娠组(1~12周)34例,中期妊娠组(13~27周)42例,晚期妊娠组(28周以后)44例.另选择本院住院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81例,为妊娠高血压组,对5组调查对象均进行血清Cys C、尿素氮及尿液微量清蛋白、肌酐检测.结果 健康早、中、晚期妊娠组Cys C浓度比对照组平均分别升高49.4%、58.2%、51.9%,妊娠高血压组Cys C浓度相比健康晚期妊娠组平均升高6.7%.结论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Cys C 同健康妊娠各期相比显著升高,提示其肾脏存在损伤.

    作者:高桂华;满冬亮;蔡晶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两种仪器法与显微镜检测尿白细胞及红细胞的结果对比

    目的 通过UF-1000i沉渣分析仪、干化学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测尿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结果的对比,对其产生的假阳性、假阴性结果进行探讨.方法 收集门诊患者新鲜随机尿液600例,分别用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测尿中WBC、RBC.结果 以显微镜镜检结果作为检测尿WBC、RBC的金标准.干化学分析仪、UF-1000i沉渣分析仪WBC检测结果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4.21%、97.74%,假阴性率分别为15.79%、2.26%,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5.51%、86.53%,假阳性率分别为4.49%、13.47%;RBC检测结果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3.60%、94.77%,假阴性率分别为6.40%、5.23%,阴性符合率分别为86.21%、87.15%,假阳性率分别为13.79%、12.85%.结论 UF-1000i沉渣分析仪与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尿中WBC、RBC快速简便,但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较高.只能做为过筛试验,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检查,必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即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证检验质量,避免误诊和漏诊,从而给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

    作者:马玲;叶扬;吕蕙伶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研究进展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亦称隐源性纤维化肺泡炎或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等[1-2].本病病因不明,好发于40~50岁,男性多于女性,是遍及世界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IPF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多为隐匿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伴有刺激性干咳,偶有痰血、体力衰弱、食欲减退、体质量减轻、消瘦等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终因呼吸衰竭而死,其预后不良.IPF患者对传统治疗药物反应欠佳.随着对本病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在治疗上有了新的进展,现对IPF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杨永红;夏春生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血浆EB病毒DNA定量检测在鼻咽癌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血浆EB病毒DNA(EBV-DNA)含量在鼻咽癌(NPC)患者早期诊断、临床分期和监测疗效、复发或转移和预后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102名健康成人及274例早期和中晚期NPC患者治疗前、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后随诊的缓解组、复发或转移组血浆EBV-DNA含量.比较健康成人和NPC早期患者血浆EBV-DNA的敏感度、特异度,比较早期与中晚期NPC患者治疗前与放射疗后1周及放疗结束1个月后,持续缓解组与复发或转移组NPC患者血浆EBV-DNA差异,并比较EBV-DNA高浓度与低浓度的NPC患者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差异.结果 早期NPC患者血浆EBV-DNA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达到95.2%和97.6%,健康成人血浆EBV-DNA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2.9%和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与中晚期NPC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中位拷贝数分别位2 431和41 068 copy/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复发或转移组与持续缓解组NPC患者血浆EBV-DNA中位浓度水平分别为42 380和18 610 copy/mL,放疗后1周、放疗结束1个月后复发或转移组与持续缓解组NPC患者血浆EBV-DNA中位浓度水平分别为17 642、10 460、1 612和0 copy/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BV-DNA高浓度与低浓度的NPC患者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8%和100%、61%和9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EBV-DNA定量检测在NPC患者早期诊断、临床分期和监测疗效、复发或转移和预后预测中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马德佳;李燕妮;何新发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化学疗法对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化学疗法(简称化疗)对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 乙二胺四乙酸三钾抗凝静脉血用Sysmex K-21 三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 与化疗前相比,化疗后白细胞各参数、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血细胞测定对判断化疗患者骨髓功能状态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何萌 刊期: 2011年第16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