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析前处理因素对化学发光法cTnI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

孙长江

关键词:分析前处理因素, 肌钙蛋白, 免疫化学发光法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前不同的标本处理因素,对心肌肌钙蛋白I(cTnl)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的影响,寻找一种检测周转时间短,假阳性率低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集门诊、急诊胸痛患者静脉全血74例,分别注入有分离胶的生化管、肝素抗凝管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管,用免疫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血清和血浆cTnI浓度. 结果 全血孵育10 min离心后,检测的cTnI结果为(2.100±4.268)ng/μL;全血孵育20 min离心后,检测的血清cTnI结果为(0.753±2.305)ng/μL;肝素处理的抗凝血血浆cTnI结果为(0.750±2.306)ng/μL;EDTA-K2处理的抗凝血血浆cTnI结果为(0.749±2.307)ng/μL. 两种血浆cTnI的测定值与孵育20 min的血清cTnI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血孵育10 min离心后,检测的血清cTnI结果与其他3种方法比较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素或EDTA-K2抗凝标本cTnI检测结果与20 min后离心分离的血清标本检测结果相关性较好,其检测周期短,是一种可靠的标本采集方法.考虑到EDTA-K2抗凝标本cTnI浓度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临床使用肝素标本用于cTnI的检测.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实验室重要的检验项目之一,对临床多种疾病尤其是血液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是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目标.

    作者:付琼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目的 总结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探讨LCP的理念及操作技术.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应用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2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6.4个月(14~26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4.7周(11~30周);其疗效参照Mazur评价标准:优15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5%.本组病例术后无深部感染发生,无螺钉进入关节间隙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LCP固定牢靠,能够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和功能恢复,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理想疗法.正确理解和使用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孙勇;陈军;庄卫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输注辐照单采血小板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辐照血小板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辐照单采血小板治疗,共输注224例次,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4例,各病例血小板计数均小于20×109/L,输注后24 h进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以校正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 224例中有187例输注辐照单采血小板明显有效,占83.5%.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对输注疗效有显著影响,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疗效呈下降趋势.感染组辐照单采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70.5%,非感染组输注有效率为9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4.59,P<0.01).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减少时,输注辐照血小板对急性白血病止血明显有效,但多次输注和感染会影响治疗效果.为了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发生,可用辐照血小板替代未辐照血小板输注治疗.

    作者:鲁思文;李晓荣;林玉蓓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屎肠球菌性骨髓炎的耐药特征及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屎肠球菌在骨髓炎标本中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分析本院近来收治的5例屎肠球菌性骨髓炎患者,于术前及术中分别取窦道分沁物和病灶组织做细菌培养,且比较两者结果间的区别.结果 多表现为混合感染,表浅分泌物与深层病灶间的菌群存在不同.屎肠球菌表现出对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甙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结论 鉴于屎肠球菌感染的发生率和耐药性增加导致治疗的困难,临床医生应在药敏试验指导下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并调整好用药剂量.

    作者:时宁文;陆维举;邵海枫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3种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诊断试剂盒的检测结果比较

    目的 评价3种前S1抗原诊断试剂盒的检测结果可比性.方法 将184例不同模式的血清标志物模式(HBV-M)分别用3种前S1抗原试剂盒检测前S1抗原、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DNA.结果 3种试剂盒的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HBV-DNA之间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3种前S1抗原诊断试剂盒的检测性能较差,各结果之间可比性也比较差.

    作者:温珠妹;柳丽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血清β-羟丁酸测定在小儿饥饿性酮症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β-羟丁酸在小儿饥饿性酮症诊断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采用酶速率法在HITACHI 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分为3组50例健康者,40例轻度腹泻患者,56例饥饿性酮症患者血清中β-羟丁酸含量.结果 轻度腹泻组及饥饿性酮症组的β-羟丁酸含量均较健康对照组高,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中β-羟丁酸含量有助于小儿腹泻及饥饿性酮症的诊断作用.

    作者:林列坤;潘昆贻;邓小燕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PT真空管抗凝血用作交叉配血试验的优势分析

    交叉配血试验是输血前必做的关键项目,在确保配血成功后才能输注给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血型配合实验重要性在于及时阻断血型错定,发现疑难抗体存在,交叉配血试验成为患者能否接受提供血液的决定性指标,临床输血完全依赖配血实验结果的正确性[1].但抢救患者时分秒必争的现实决定了配血试验必须尽可能缩短时间,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对抗凝血用于交叉配血作了观察和研究,认为其存在可行性和规范化的可能.

    作者:史卫国;周清秀;刘红丹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

    近年来,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高频电息肉切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项新技术,具有疗效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EST术在国内发展迅速,有必要对其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进行学习探讨.本文拟对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做一综述,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芝莹;侯黎莉;姚丽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考试改革的思考

    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基础学科是医学教育的起步阶段,学生对其基本理论和技能的系统掌握和运用,为以后学习临床课程以及实际工作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瑾歆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独立医学实验室的仪器管理探讨

    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检验项目及指标日趋完善,实验室检验在临床医学诊断及疗效观察作用日趋明显,检验结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张坤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神经内科癫痫病临床分析研究

    目的 评价脑血管病性癫痫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本院自2002~2008年的病例的发病时间、发作类型、原发病情况、癫痫发作与脑血管疾病部位的关系、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早发性癫痫(发病在2周内的)经治疗,停药观察2~4周无1例复发.32例迟发性癫痫(发病在2周后的)48 h内有5例复发,重复治疗并口服药物治疗1~2年后,逐渐停药,有3例停药后再次发作.2例癫痫持续状态用药无效死亡.治愈52例(96.3%),死亡2例(3.7%).结论 对于脑血管疾病症状性癫痫的治疗一方面应在明确病因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另一方面应迅速控制癫痫发作,以减轻神经功能损害,降低死亡率.

    作者:陈俊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小红细胞对电阻法测定血小板数影响的分析

    目的 探讨小红细胞对电阻法测定血小板数的影响.方法 抽取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小于正常值的患者标本,以MCV大小的不同进行分组,分别用电阻法及手工计数法进行血小板计数,再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所进行探讨的组别中,MCV小于70 fL的红细胞会引起血小板计数假性增高;而MCV为70~81.9 fL的组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大于正常者血小板计数假性增高,RDW正常者对结果影响不大.结论 在临床检测患者血细胞标本时,如RDW小于70 fL时或MCV为70~81.9 fL但RDW大于正常者应进行血小板手工计数.

    作者:叶长钦;罗辉;彭兰芬;曾见芬;余曼荣;陈楚填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2 147例小儿感染肺炎支原体抗体情况的调查

    目的 检测本院2009年1~4月2 147例小儿肺炎支原体(MY-IgM)抗体的感染情况以了解肺炎支原体感染在患儿呼吸道疾病中的分布情况,从而给临床医生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方法 应用日本富士赛乐迪亚麦可Ⅱ(SERODIAMY-CO-Ⅱ)肺炎支原体抗体诊断试剂盒对静脉血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2 147例患儿,MY-Igm阳性有798例,占37.17%,其中不同症状的MY-Igm阳性率分别为:支气管炎40.35%、发热待查28.49%、肺炎36.52%、支气管肺炎32.19%、咳嗽45.82%、上呼吸道感染39.62%、气管炎45.83%、支气哮喘38.75%.结论 MY-Igm阳性率在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占有较高比例,为37.17%.其中气管炎组和咳嗽组较高,为45.83%和45.82%,发热(无咳嗽)组低为28.49%.

    作者:邱丽;王旭;卫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念珠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索念珠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方法 住院患者各类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的221株念珠菌,用法国梅里埃生物公司ATB-Expression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念珠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白色念珠菌检出率高(57.0%),其次为热带念珠菌(19.4%)、光滑念珠菌(12.6%).与医院感染念珠菌高度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基础疾病、静脉高营养疗法、长期住院患者、广谱抗生素长疗程、年龄老化、导尿及导尿管置留、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5-FC)、两性霉类B(AMB)、氟康唑(FCA)、伊曲康唑(ITR)、伏立康唑(VRC)等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91.4%,94.6%,93.7%,71.9%和98.2%.结论 医院感染念珠菌与一些医源性因素密切相关,应引起高度重视.念珠菌感染株有一定的耐药性,应加强念珠菌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真菌药物.

    作者:李整社;常迺萍;白小刚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3种血清标志物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99例患者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测,并根据其有无斑块分成两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清中Hcy 、LP(a)、hsCRP的水平.结果 有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中Hcy 、LP(a)、hsCRP的水平比无颈动脉斑块组的患者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cy、LP(a)、hs-CRP作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施建丰;姚孝明;颜巍;余宁;张家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81例戊型肝炎检测与分析

    目的 了解本院戊型肝炎的阳性率情况.方法 用万泰戊型肝炎IgM抗体u链捕获法试剂盒进行检测后分析.结果 共检测9 138例患者,其中阳性81例,检出率为0.89%.手术患者36例,占44.4%. 结论 住院手术患者中有戊型肝炎感染的患者,戊型肝炎的感染情况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李江;程霞;沈秀芬;张维;马润;张佳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产妇血清与乳汁HBV标志物检测意义

    目的 调查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携带产妇血清乙肝病毒DNA(HBV-DNA)含量、乙肝血清免疫学指标与乳汁中HBV-DNA含量及阳性率的关系,以指导母乳喂养.方法 选择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的乙肝携带者的产妇11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及乳汁中免疫血清学标志物;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测定血清与乳汁与中HBV-DNA含量,并对所有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在ELISA检测中HBsAg乳汁中阳性率为62.1%,低于血清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免疫学标志物乙肝e抗原(HBe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肝病毒e抗体(HBeAb)、前S1抗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检测结果中HBeAg阳性组血清HBV-DNA阳性率97.6%,乳汁HBV-DNA阳性率85.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b阳性组血清HBV-DNA阳性率12.1%,乳汁HBV-DNA检2例,阳性率2.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汁HBV-DNA的含量随血清HBV-DNA含量的升高而增大,二者呈正相关(r=0.864,P<0.05).结论 乙肝产妇免疫学标志物不只是能决定进行母乳喂养的指标,同时还应检测血清HBV-DNA与乳汁HBV-DNA,两者均为阴性才能进行哺乳.

    作者:陈铭;艾彪;何瀚;董虹;谢良才;周铭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妇科常规检查涂片E-A染色法的研究与应用

    目的 研究一种新配方的妇科白带检查涂片染色方法.方法 对伊红Y和天青B染料的工作浓度和染色方法及分化剂的选择进行探讨.结果 1 g/L伊红Y和5g/L天青B作为染色剂,0.02%冰醋酸生理盐水溶液作为分化剂,建立了伊红Y-天青B染色法(E-A法).结论 E-A法快速简便,染色效果良好,结果易于观察,适用于白带常规染色.

    作者:丁仁军;周细国;孟双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两种方法治疗慢阻肺高碳酸血症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面(鼻)罩双水平压力调节(BIPAP)通气联合肺脑合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高碳酸血症的疗效.方法 将60例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BIPAP组、肺脑合剂组,每组20例.在采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治疗组应用BIPAP通气每天6 h,加肺脑合剂(由可拉明3.75 g,安茶碱0.25 g,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BIPAP组应用BIPAP通气每天6 h;肺脑合剂组应用肺脑合剂静脉滴注每天1次;7 d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降低(P<0.01),BIPAP组CO2潴留状况改善(P<0.05),肺脑合剂组CO2潴留状况改善不明显(P0.05).临床疗效评价总有效率联合治疗组85.0%、BIPAP组60.0%、肺脑合剂组35.0%.联合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BIPAP组(P<0.05)和肺脑合剂组(P<0.01).结论 面(鼻)罩BIPAP通气联合肺脑合剂治疗COPD高碳酸血症疗效明显优于各自单独使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容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1例新基因突变导致的Ⅰ型遗传性血色病报道

    目的 对1例临床诊断遗传性血色病基因的患者及家属成员的遗传性血色病相关蛋白(HFE)基因进行检测.方法 检测患者及家属成员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等水平,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提取DNA,多聚酶联反应(PCR)扩增Ⅰ(HFE,原发性血色病) 、Ⅱ(HJV,青少年型血色病)、Ⅲ(TfR2 ,转铁蛋白受体2相关血色病)型遗传性血色病相关基因的25个外显子及外显子邻近处的内含子,直接测序检测突变.结果 患者SF、SI、总铁结合力、未饱和铁明显升高.HFE基因第3号内含子5′端第5碱基处出现T→C错义突变(为纯合子,IVS 3+5 T→C).其家属成员中还发现2例纯合子和4例杂合子.Ⅰ、Ⅱ、Ⅲ型外显子未发现突变.结论 该突变可能是遗传性血色病发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作者:王麟辉;郭晓丽;郭鹏翔;黄凌;贺远;李占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