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光霞
目的 对比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和注射液分别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安全性和费用.方法 75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组(A组)、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组(B组)和vitB1 、vitB12组(C组),用χ2检验比较有效率,并观察不良反应和统计治疗费用.结果 治疗组( A、B两组)疗效优于对照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B组且不良反应小.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和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均显著,但喷雾剂使用方便,是治疗带状疱疹经济、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兰建平;王兴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对肺结核及肺外结核的早期诊断一直是临床医学的一个挑战;痰涂片检查简单易行但检出率低;结核菌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但费时且菌量较少时出现假阴性是其主要缺陷.近年来结核杆菌耐药株的增多使问题更趋复杂.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技术,以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等优点,在结核分支杆菌的快速诊断及耐药性检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刘广印;沈佐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胸腔积液是中、晚期肺癌及胸部其他恶性肿瘤的并发症.目前,肺癌合并胸腔积液较为常见,而且会反复出现其特点是胸水生长迅速,不易控制,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和生存期.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反复多次抽胸水后注入抗肿瘤药物及其他粘连作用的药物,但每次穿刺均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如并发气胸,化疗药物外渗,胸膜反应等,且疗效不理想.为了简化治疗手段,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疗效,近来本科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2004年1~11月,本科对18例肺癌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作胸腔引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周蒙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本院1994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小儿肠套叠病例63例,现作总结分析,以提高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治水平.
作者:唐秀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加硬膜外阻滞(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镇痛分娩对产妇分娩方式、产程中宫缩情况及产妇、新生儿近期合并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在惠阳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产妇及其新生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08例选用腰麻及硬膜外阻滞麻醉(联合麻醉组);未施行分娩镇痛的92例产妇及其新生儿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在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程中缩宫素使用及产妇、新生儿合并症方面的不同.结果 (1)分娩方式比较,联合麻醉组剖宫产26例(24.07%),对照组38例(4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麻醉组产钳助产22例(20.37%),对照组6例(6.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麻醉组阴道顺产60例(55.56%),对照组47例(51.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麻醉组使用缩宫素32例(29.63%),对照组4例(4.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产妇、新生儿合并症比较,联合麻醉组胎儿窘迫、活跃期延长、第二产程延长发生率分别为32.7%、3.70%、6.48%,对照组分别为28.5%、1.09%、3.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麻醉组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为4.63%、0.93%,对照组分别为3.26%、1.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程中对产妇施行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分娩,可降低剖宫产率,但会增加产钳助产率,分娩镇痛与活跃期延长、第二产程延长有关,但不会增加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新生儿并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倪明军;蔡江慧;李竹君;陈慧琦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医院感染肠球菌的分布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常规培养分离的肠球菌用MicroScan WorkAway4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128株肠球菌分离自各种感染性标本,其中分泌物57株(占44.5%)、尿液29株(占22.6%)、引流液22株(占17.2%),呼吸道标本(痰液/气管抽吸物/咽拭子)12株(占9.4%)、胆汁8株(占6.3%);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红霉素、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22.2%、16.7%、61.1%、83.3%、54.2%;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红霉素、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76.0%、72.0%、56.0%、86.0%、64.0%,所有肠球菌均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株;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和链霉素耐药率已达50%以上.结论 临床感染肠球菌主要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它们对多种抗生素不同程度耐药且均呈多重耐药,屎肠球菌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肠球菌感染.
作者:蒋火刚;李万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比较3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选择简单、快速、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方法和试剂诊断早期梅毒,及早发现传染源,控制梅毒传播.方法 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3种方法对梅毒患者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TRUST法敏感度为90%,特异性为96.7%;TP-ELISA法敏感度为98.3%,特异性为100%;TPPA法敏感度为98.3%,特异性为100%.结论 对梅毒患者同时采用TRUST和ELISA(或TPPA)法进行血清学联合检测,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和判断疗效.
作者:黄波;钟方才;纪红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与HBeAg、HBV-DNA相关性及3者之间的关系,分析Pre-S1的检测在判断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复制中的作用.方法 笔者检测了30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患者血清中Pre-S1、HBV-M、HBV-DNA,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将患者血清分4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BV-M、HBV前S1抗原,PCR-ELISA法检测HBV-DNA.结果 不同模式HBV感染者血清HBV-DNA、HBV前S1抗原的总检出率分别为81.6%和7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组模式感染者血清HBV-DNA和Pre-S1抗原的检出率分别为85.5%、80.7%、46.8%、41.6%、73.8%、66.6%、37.3%、29.4%、21.4%、10.7%.同组两者间无明显差异,每两组之间HBV-DNA和HBV前S1抗原阳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DNA、HBeAg、HBV前S1抗原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HBV前S1抗原是乙肝病毒复制的又一新标志.结果表明,Pre-S1能够较好地反映乙肝病毒复制情况,对病情的预后及疗效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文余;任从棉;张峰;黄兆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胱抑素C含量检测对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以及与尿微量清蛋白、血肌酐对早期肾损害诊断灵敏度的比较.方法 胱抑素C测定采用胶体金包被抗体的免疫比浊法;肌酐测定采用酶法;尿微量清蛋白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结果 以肌酐清除率数值将糖尿病患者分组,用胱抑素C、肌酐、尿微量清蛋白作为衡量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指标,胱抑素C敏感性高.结论 测定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胱抑素C含量可作为早期肾损害的诊断指标.
作者:祁金友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两对半定量、乙肝病毒(HBV)DNA定量与前S2抗原对乙肝患者诊断和预后的意义.方法 分别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荧光定量PCR(FQ-PCR)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CMIA)对141例乙肝患者的乙肝病毒前S2抗原(Pre-S2)、乙肝病毒DNA(HBV-DNA)、乙肝两对半进行定性和(或)定量检测. 结果 137例HBsAg阳性患者中Pre-S2阳性119例,HBeAg阳性69例,HBV-DNA阳性84例,阳性率Pre-S2>HBV-DNA>HBeAg.结论 联合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两对半、HBV-DNA定量及Pre-S2,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临床HBV感染、复制、传染性及抗病毒治疗效果的状况.
作者:张国元;王永富;凡瞿明;周彤;张金花;何兰;邓仁兵;程吉兵;赖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下称乙肝)过程中乙肝病毒DNA聚合酶P区(HBV YMDD)变异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应用拉米夫定(LAM)治疗的22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 YMDD变异检测,同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率为55%,HBeAg血清转换率为13.6%,HBV YMDD变异发生率为31% ,治疗前病毒量的高低不影响其治疗效果.5例患者肝穿组织中HBsAg和HBcAg依然阳性.结论 运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个月后可出现HBV YMDD变异,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其变异发生率越高;HBeAg血清转换率不高;肝组织内仍处于炎症及纤维化状态.
作者:王砚冰;石铭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本文就2005年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基层二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存在的临床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仪器的管理、维护和校准、检验质量控制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床旁分析、临床医护人员的配合等不足的问题进行讨论.提示各级部门必须加大对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指导和管理力度,所有检验人员也必须加强学习,提高对检验质量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使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作者:欧超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加强医院输血科规范化的管理和输血质量控制.方法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湖北省成分输血实施办法(试行)》,按湖北省医疗临床用血统计法计算.结果 2004全血使用量为1 153.5 U,占全年用血量的52.4%,而2005年全年使用全血的量为44.5 U,占全年用血量的0.97%,全血用量减少了1 109 U,增加浓缩红细胞使用量,提高了成分输血率.结论 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通过规范化管理方式,引导临床逐步走上科学化、合理化的用血道路,真正做到临床输血安全有效,确保受血者的健康.
作者:龚永启;王奕锐;胡华;王文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龙虾壳聚糖对皮肤浅表真菌的抗菌作用, 检测其对真菌的低抑菌浓度.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平板培养法.结果 龙虾壳聚糖对红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的低抑菌浓度值均为2 500 mg/L,对须发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白色念珠菌的低抑菌浓度值均为5 000 mg/L;醋酸液对红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的低抑菌浓度值均为630 mg/L, 对须发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白色念珠菌的低抑菌浓度值均为1 260 mg/L.结论 龙虾壳聚糖及醋酸液对皮肤受试浅表真菌均具有抗菌作用;龙虾壳聚糖的低抑菌浓度为2 500~5 000 mg/L.
作者:丁恒生;王亚娜;宗爱萍;郑铁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联合检测血中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和(f/t)PSA比值以期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方法 73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分成两组,前列腺癌组和前列腺增生组,应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Elecsys 2010)检测tPSA、fPSA和(f/t)PSA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间tPSA与fPSA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f/t)P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tPSA正常值4.0为临界点,tPSA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37.9%.以(f/t)PSA正常参考值0.25为临界点,(f/t)PSA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82.8%.结论 联合检测tPSA、fPSA和(f/t)PSA比值可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作者:赵春明;崔诗晗;王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Sysmex sf-30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具有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测定参数多、结果准确、重复性好、性能稳定和维护方便等优点.但笔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白细胞提示信息栏往往会出现Blast/A-Ly(异形淋巴、异常淋巴),Leftshif(核左移)提示与实际检测结果不相符的情况,现将笔者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刘斌;潘秀芳;王玉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2003年6月10日本市瓦窝镇卢屯村某村民为女儿过周岁生日,120人就餐,19人食用奶油蛋糕.10~31 h内19人相继发病,其余未进食奶油蛋糕者均未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初期为稀便,后为水样便)、头疼、发热(高热37.5~39.2 ℃)、全身乏力等症状.发病与进食量有关,量多者,病情重,潜伏期亦较短;发病与年龄亦有关,年龄小者,病情重,病程较长.现场调查奶油蛋糕为本市元台镇某蛋糕店加工.该店无冷藏设施,容器具无消毒措施,裱花间无空气消毒设施,极易使细菌生长繁殖,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的发生.
作者:姜叙;刘华;韩秀荣;刘显军;辛永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本院自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在门诊用定菌生乳酸杆菌活菌胶囊制剂治疗老年性阴道炎56例,结果发现其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袁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深圳迈瑞公司生产的BS-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是一款设计较先进,性能较好的仪器,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比较适用于中小型医院.由于使用独立的加样系统、搅拌系统和一次性反应比色杯,耗水量约为7 L/h,不必配备专用的水机.为了防止交叉污染,仪器需要用蒸馏水对样品针、试剂针和搅拌针进行清洗.该仪器原来的设计是在仪器的下方备有2个15 L的塑料桶,一个装蒸馏水用,另一个装废液,2个塑料桶均有液面探测器.当蒸馏水用完或废液装满时仪器会给出提示,见图1.
作者:朱武军;邰飞;黄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为了解渝中区旅店业经营单位卫生现状,渝中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于2003~2005年对辖区内的旅店业经营单位96户中随机抽取73户,按国家相关卫生标准进行了全面的卫生监督监测.通过对监督监测结果分析发现,渝中区旅店业经营单位的自身卫生管理状况相对稳定,监督监测合格率高于同期全国抽检水平.但噪音这单一指标合格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作者:李云飞;苏瑛;侯剑;杨杰;兰利萍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