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出现类白血病反应1例

张悦

关键词:肝硬化, 类白反应
摘要:一、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6岁,因“腹胀、尿少1个月”入院.2014年10月1日饮酒后出现腹胀、尿少,未引起重视,后症状持续加重,于2014年11月3日就诊于本院门诊,彩超提示:肝硬化,肝内多发小结节,胆囊炎症样改变,脐静脉开放,脾大,腹水(大量),以肝硬化(活动性、失代偿性)并腹水收入住院.患者有饮酒史25年,平均每日饮白酒1斤;平时未体检.查体:体温36.5℃,脉搏98次/min,血压128/89 mmHg,呼吸20次/min;精神差,神志清楚,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肝掌阳性,心肺未闻及异常,腹部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浮肿.
中华肝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聚集性HBV感染家系中父亲HBsAg阳性家庭传播特点分析

    目的 调查不良结局家族聚集性HBV感染家系的家庭成员间HBV传播特点以及父母HBsAg状态不同时子代HBsAg流行与分布特点. 方法 对2007-2010年间收集的不良结局家系的每位成员进行一般信息登记及血清学检测,分析家庭成员间HBsAg流行分布情况.对266个核心家系中父母亲HBsAg状态不同时,子代性别及HBsAg流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先证者父母、同胞、子女、配偶中HBsAg阳性率分别为20%、88.2%、76.8%、9.5%.父亲HBsAg阳性母亲HBsAg阴性核心家系中子代男性比例显著升高(男性∶女性=2.02),显著高于母亲HBsAg阳性父亲HBsAg阴性(1.22)或父母HBsAg均阳性(0.96)的核心家系;另外,父亲HBsAg阳性母亲HBsAg阴性的核心家系中子代男性HBsAg阳性率(37.4%)显著高于女性(13.8%),在母亲HBsAg阳性父亲HBsAg阴性或父母HBsAg均阳性的核心家系中子代不同性别间HBsAg阳性率无差异.结论 在不良结局家族聚集性HBV感染家系中,母婴传播仍然是HB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但是父婴传播在该特殊人群的HBV传播中也发挥一定作用.父亲HBsAg阳性可能与子代男性比例升高相关,并且HBV在父-子间传播中显著高于父-女间传播.

    作者:杨瑗;金李;何英利;刘锦锋;王静;王科;马晓华;李倩;冯玉岭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单纯微波消融与其联合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观察单纯微波消融与微波消融联合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的5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其中15例只接受微波消融治疗(单独微波消融组),其余35例则接受微波消融联合肝动脉化学栓塞(5-氟尿嘧啶1.0g,顺铂60 mg)治疗(微波消融联合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果 单独微波消融组和微波消融联合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组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40%和62.8%(P=0.136);1、2年生存率分别为46.6%、71.4%(P=0.095)和26.7%、42.8%(P=0.048).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联合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独微波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曾勇;官泳松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出现类白血病反应1例

    一、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6岁,因“腹胀、尿少1个月”入院.2014年10月1日饮酒后出现腹胀、尿少,未引起重视,后症状持续加重,于2014年11月3日就诊于本院门诊,彩超提示:肝硬化,肝内多发小结节,胆囊炎症样改变,脐静脉开放,脾大,腹水(大量),以肝硬化(活动性、失代偿性)并腹水收入住院.患者有饮酒史25年,平均每日饮白酒1斤;平时未体检.查体:体温36.5℃,脉搏98次/min,血压128/89 mmHg,呼吸20次/min;精神差,神志清楚,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肝掌阳性,心肺未闻及异常,腹部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浮肿.

    作者:张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停药后复发相关肝衰竭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停药后复发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将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停药后复发相关肝衰竭住院患者根据12周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信息和指标:初始抗HBV治疗的药物及疗程、停药至发病时间、感染、肝性脑病、肝硬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蛋白、血清肌酐、国际标准化比值、白细胞、血小板、HBV DNA、HBeAg、甲胎蛋白等,根据临床指标计算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MELD-Na评分,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肝衰竭12周死亡相关性,确定预测值. 结果 初治前和复发后HBeAg状态、抗病毒疗程、停药至复发时间及停药前后核苷(酸)类似物种类均与预后无关.Cox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肌酐、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肝性脑病及合并感染与患者12周死亡相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及肝性脑病是患者12周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入院时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值预测12周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6,佳临界值为32,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88.5%,阳性预测值为91.9%,阴性预测值为76.7%.结论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及肝性脑病与核苷(酸)类似物停药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区淑华;陈永鹏;姜荣龙;彭劼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评价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参数与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的相关性,寻求无创评价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的新手段. 方法 对10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并采集动态影像供脱机分析,于肝动脉、门静脉及肝静脉3个感兴趣区获得造影剂到达时间,并计算肝动-静脉渡越时间(HA-HVTT)和门静脉-肝静脉渡越时间(PV-HVTT).同时在行超声造影检查24 h内对患者行HVPG测定,将获取的各参数与HVPG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结果 肝静脉到达时间、HA-HVTT和PV-HVTT与HVPG均有一定的相关性(r=-0.385,r=-0.409,r=-0.572).采用ROC下面积法分析,以PV-HVTT<2.5 s判断肝功能失代偿患者HVPG≥10 mmHg的曲线下面积为0.903,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4.4%及89.5%;以PV-HVTT<1.5 s判断患者HVPG≥16 mmHg的曲线下面积为0.861,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0.4%及81.5%. 结论 肝静脉到达时间及肝内渡越时间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HVPG存在直线负相关关系,其中PV-HVTT与之相关性高,可用来间接判断和评估门静脉高压严重程度.

    作者:庄园;丁红;韩红;毛枫;罗剑钧;陈世耀;王文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血清HBsAg定量检测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

    血清HBsAg定量可反映HBV复制水平,可作为评价感染细胞替代指标.近期研究表明,HBsAg定量有助于鉴别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自然史、可预测HBsAg自发清除及进展性肝病的风险.HBsAg动态改变有助于预测干扰素及核苷类似物的疗效、持续病毒应答及指导停药,提高临床慢性乙型肝炎优化治疗策略,是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但HBsAg水平在患者管理及不同治疗策略中的意义没有确定的临界值.现就近年来HBsAg定量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自然病史及优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祥会;石小枫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多烯磷脂酰胆碱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爱体α/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通路影响肝细胞脂肪变性

    目的 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PPC)对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PPAR α)/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PT-1A)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诱导L02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同时使用PPC,采用油红O染色及甘油三酯含量测定评价PPC对脂肪变性程度的影响.并在PPC处理前后,以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CPT-1A的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随后使用GW6471特异性阻断PPARα通路,并观察上述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进一步两两比较的LSD法分析. 结果 脂肪变性诱导后,与空白对照组及二甲基亚砜(DMSO)组相比,PPC组的甘油三酯蓄积较少[三组分别为(214.97±25.53) μg/mg、(219.62±19.40) μg/mg、(163.82±14.94) μg/mg,F=6.90,P<0.05]、CPT-1A的mRNA(三组分别为0.36±0.04、0.37±0.04、0.75±0.09,F=38.37,P<0.05)及蛋白水平有所上升.在PPARα通路特异性抑制剂GW6471处理后,空白对照组、DMSO组、PPC组的甘油三酯蓄积程度在脂肪变性诱导后已无明显差别[三组分别为(244.04±22.38) μg/mg、(242.27±18.71)μg/mg、(225.41±27.63)μ g/mg,F=0.59,P> 0.05];CPT-1A的mRNA(三组分别为0.16±0.06、0.17±0.02、0.18±0.04,F=0.18,P>0.05)及蛋白水平在脂肪变性诱导后的差异也不明显.结论 PPC可能通过激活PPARα/CPT-1A通路,发挥缓解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

    作者:王涛;陈东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小鼠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目的 用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载脂蛋白E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双基因敲除(ApoE-/-/LDLR-/-)小鼠,构建一种基于基因敲除小鼠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癌模型. 方法 首先用两种基因敲除小鼠ApoE1和LDLR-/-交配,从后代中鉴定筛选出ApoE-/-/LDLR-/-纯合子小鼠.纯合子小鼠交配繁殖的子代在出生后2~3d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断乳后继续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至第20周.同时设立对照组ApoE-/-/LDLR-/-小鼠断乳后普通饮食.并于第10、16、20周末分批处死小鼠,检测体质量及生物化学指标.肝组织HE、油红O染色和Masson染色评价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肝癌标志物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Glypican3)的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小鼠空腹血糖、总胆固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甘油三酯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在20周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相比较,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10周出现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6周出现异型增生结节,20周出现早期肝癌.肝脏油红O染色面积、密度、染色强度等结果提示在10周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阶段脂肪变程度高,而后随造模时间延长脂肪变程度相对减轻.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16周有轻度窦周纤维化,20周癌组织周围纤维化,有纤维间隔形成.对照组HE染色、油红O染色、Masson染色均未见异常.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16周Glypican3在结节部位表达阳性,20周在肝癌组织细胞质表达阳性. 结论 新出生ApoE/-/LDLR-小鼠经STZ注射后高脂高胆固醇饮食20周可以模拟脂肪肝相关肝细胞癌的疾病进程,可能不经过肝硬化直接发展成为早期肝癌.

    作者:罗燕;杨文君;陈建玉;张晶;曾小丹;庄振杰;臧淑妃;周刚;狄春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肾炎”1例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名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铜代谢异常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好发于青少年,男性稍多于女性,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染色体13q14.3,编码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1].ATP7B基因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导致体内游离的铜增多,蓄积体内的铜离子可沉积在肝、脑、肾、角膜等处,引起相应的器官发生损伤,以肝损害、神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作者:刘雁;彭忠田;周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孕妇应用替比夫定阻断母婴传播有效性及停药安全性的研究

    目的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高病毒血症孕妇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LdT)治疗,观察母婴阻断成功率,治疗期间及停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的比例,评价母婴阻断有效性及孕妇的安全性. 方法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即ALT正常(≤40 U/L),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HBV DNA≥6 log10 IU/ml)孕妇,在妊娠中晚期应用LdT抗病毒治疗阻断HBV母婴传播.所有婴儿给予标准联合免疫.若婴儿7个月(或第三针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后1个月)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则定义为HBV母婴阻断失败.检测孕妇在基线、治疗1个月、分娩前及停药后1、3、6个月肝功能、HBV DNA及HBV血清标志物定量值. 数据分析应用SPSS软件16.0,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 结果 104例孕妇接受LdT 60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治疗组),25例孕妇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观察组).治疗组及观察组母婴阻断成功率分别为100%、89.47%(x 2=9.862,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及停药后6个月内,治疗组患者中有5例发生ALT升高(5/104,4.81%),观察组患者中ALT升高1例(1/25,4.00%)(x2=0.030,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基线HBV DNA平均值为(8.20±0.78) log10 IU/ml;分娩前HBV DNA平均值下降至(3.98±0.90) log10 IU/ml(t=6.97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例停药患者在分娩后1个月HBV DNA反弹至(8.11±0.80) log10IU/ml.结论 免疫耐受期高病毒血症孕妇在妊娠中晚期应用LdT治疗可有效降低HBV母婴传播率.母亲在分娩后立即停药是安全的,停药后肝炎发作的比例低.

    作者:盛秋菊;丁洋;李佰君;白菡;张翀;韩超;樊耀昕;李艳伟;窦晓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在乙型重型肝炎肝衰竭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细胞内信号分子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 β在HBV引起的重型肝炎肝衰竭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2009年至201 1年北京佑安医院就诊患者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例,慢乙型肝炎患者组)和HBV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2例,乙型重型肝炎肝衰竭组)以及正常人(8例,对照组)的肝组织资料,进行各项临床检测指标的统计分析,用细胞裂解液匀浆提取蛋白,用GSK3β活性测定试剂盒检测肝组织中GSK3β活性,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GSK3、GSK3、β-肌动蛋白的表达;制备石蜡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检测.用LSD-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GSK3β第9位丝氨酸磷酸化程度上升,活性下降,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组GSK3β第9位丝氨酸磷酸化程度显著下降,即GSK3β活性显著上升(P=0.0342);同时,免疫荧光方法对各组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乙型重型肝炎肝衰竭组GSK3β磷酸化水平显著下降,证明其活性明显增高;后,GSK3β活性检测试剂盒进行GSK3β活性检测,与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结果相一致,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GSK3β活性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P=0.0289.结论 GSK3活性在重型肝炎肝衰竭发生过程中被激活,因此其是重型肝炎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一种重要信号分子,抑制其活性可能在重型肝炎肝衰竭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张向颖;任锋;魏琳琳;郭媛媛;张莉;温韬;谢棒祥;时红波;朴正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单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持续的HBV复制引起肝脏反复炎症损伤,随病情的进展出现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等,近年来随着核苷类药物的不断研发,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取得较大的进展,由于治疗的长期性,耐药问题制约着抗病毒的疗效.拉米夫定作为较早上市的抗病毒药物,临床耐药发生率较高,为更好地探索拉米夫定耐药的优化治疗方案,本研究报道了替诺福韦酯(TDF)单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临床资料.

    作者:戚敬虎;鞠金昌;徐雷;张囡囡;陈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24周应答不佳患者序贯替比夫定及恩替卡韦104周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24周应答不佳患者序贯替比夫定及恩替卡韦104周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130例经24周Peg-IFN α-2a治疗,HBV DNA≥5.0 lgIU/ml,同时HBsAg定量较基线下降<1.0 lgIU/ml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进入替比夫定组和恩替卡韦组,脱落5例.观察104周的HBeAg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安全性、耐药率.据资料不同分别采用t检验,x2检验或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104周,替比夫定组HBV DNA阴转率与恩替卡韦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3);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替比夫定组均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组(61.29%与23.81%,51.61%与19.05%,P值均<0.01).男性、替比夫定治疗是HBeAg血清转换的基线预测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Forward LR,a=0.05)显示男性(HR=4.917)、替比夫定治疗12周HBsAg下降>0.5 lgIU/ml (HR=3.514)、替比夫定治疗12周HBeAg下降>1 lgCOI (HR=8.651)与替比夫定治疗104周时是否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相关.结论 序贯替比夫定在HBeAg阴转率及血清转换率优于恩替卡韦,可以作为Peg-IFN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24周应答不佳患者的优化治疗方案.12周HBeAg较基线下降>1 lgCOI可作为104周HBeAg血清学转换预测因素.

    作者:罗晓丹;陈小苹;陈仁;陈学福;黄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PI3K/AKT信号通路对肝癌细胞MHCC-97H中CD90+干样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对肝癌细胞MHCC-97H中CD90+干细胞比例及干细胞特性的影响. 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MHCC-97H细胞中流式抗体标记的CD90+细胞含量.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处理MHCC-97H细胞后,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HCC-97H细胞中的CD90+干样细胞含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其相关蛋白的表达.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LY294002对MHCC-97H细胞中CD90+亚群和CD90-亚群克隆能力的影响.比较不同浓度梯度的CD90+亚群和CD90-亚群在裸鼠皮下成瘤的能力,以及加入LY294002后成瘤能力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90+亚群和CD90-亚群形成的瘤体中干细胞相关抗体CD90、SHP2及AKT和磷酸化-AKT (p-AKT)蛋白在加入抑制剂前后分别的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t检验. 结果 MHCC-97H细胞中存在CD90+肝癌干样细胞,经过LY294002处理后,肝癌干样细胞比例由2.98%±0.08%下降为0.78%±0.08%(t=33.680,P<0.01).LY294002可以显著降低CD90+亚群的克隆能力,用药前后分别为95.13%±3.78%和61.82%±7.23%(t=7.617,P<0.01);对CD90-亚群的克隆能力影响不明显.LY294002能降低CD90+亚群的成瘤能力和相关肝癌干细胞CD90、SHP2和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但对AKT蛋白表达水平影响不大;对CD90亚群影响不明显. 结论 MHCC-97H细胞中的CD90+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且依赖PI3K/AKT信号通路.

    作者:彭榆翀;彭宁福;谢志波;陆世东;钟鉴宏;庞业滨;朱少亮;游雪梅;黎乐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耐激素性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治策略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耐激素性急性排斥反应(SRAR)的诊断依据和治疗策略.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实施的1 038例原位肝移植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共有153例患者发生169次急性排斥反应(AR),其中16例对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无应答,确诊为SRAR.回顾性分析此16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采用x2检验或f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组患者肝移植术后AR的发生率为14.74% (153/1 038),SRAR在AR患者中的发生率为9.47% (16/169).16例SRAR患者中,3例患者接受CD3单克隆抗体(OKT3)治疗,9例患者接受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治疗,4例患者接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16例SRAR患者中,12例患者经治疗后SRAR得以逆转,逆转率为75%,4例患者治疗无效病死,病死率为25%. 结论 肝移植术后SRAR发生率较低,但预后差.SRAR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肝穿刺病理结果以及经用甲基强地松龙冲击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继续恶化的病程经过来综合判断;在治疗方面,ATG和OKT3对多数患者有明显疗效,而ATG逆转率高,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可望成为SRAR的一线治疗选择.

    作者:卢新军;陈颖华;马毅;朱晓峰;何晓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与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DIAIH)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以期为该病的早期诊治、防止慢性化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史、肝脏生物化学及肝活组织检查确诊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 116例,其中DIAIH 13例,单纯DILI 103例(肝细胞型组30例,胆汁淤积/混合型组73例),对比分析人群特征、主要诱发药物、临床表现、肝脏生物化学指标、肝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转归.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g U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对于3组之间率的比较采用行×列表x2检验,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行×列表分割的方法. 结果 DIAIH患者平均年龄(53.54±8.28)岁,肝细胞型、胆汁淤积/混合型DILI组患者年龄分别为(35.13±13.46)岁、(46.99±14.82)岁;诱发药物均以多种用药为主.DIAIH患者血清ALT、AST、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及抗核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DILI(P值均<0.05).DIAIH肝组织病理学与治疗应答特点为:界面炎明显,小胆管增生,汇管区大量混合性炎细胞浸润,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及浆细胞;短期激素治疗疗效显著. 结论 DIAIH发病率低,多见于女性,具有DILI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重叠组织损伤特点,短期激素治疗可阻止疾病进展、减少慢性化.

    作者:赵素贤;张玉果;谭普芳;王荣琦;南月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趋化因子CX3CL1及其受体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CX3CL1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在一系列炎性、感染、神经病学及肿瘤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有望成为人们治疗疾病的新靶点.该文在总结了CX3CL1及其受体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相互作用的信号传导基础上,主要阐述CX3CL1及其受体在肝脏炎症、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肝癌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盼;何生松;童巧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