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平;王春光;刘欣;刘锦梅;王曼;高振庄;杨松;韩梦思;郭淑琴
本研究旨在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的临床疗效,同时探讨CHC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后期治疗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就诊的部分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的C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10例.所有患者诊断及治疗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1]”.将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
作者:安纪红;乔杰;倪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一、关于“推荐规范”1.“推荐规范”的目的: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ICMJE)制定这份“推荐规范”是用于检查发表于医学期刊的研究工作及其他资料在实施和报告过程中的佳实践及伦理标准,帮助作者、编辑,以及同行评议和生物医学出版过程中的其他相关人员创作和传播准确、清晰、无偏倚的医学期刊论文.这份“推荐规范”还有助于大众媒体、患者及其家属,以及普通读者更好地了解医学编辑和出版过程.
作者: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观察胰升血糖素样肽1(GLP-1)对NAFLD大鼠氧化应激损伤的干预效应.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饮食组(NC组,n=15)和高脂饮食组(HF组,n=45),12周末评估NAFLD模型的建立.NC组给予等渗盐水干预,HF组再分为等渗盐水组(NS组,n=10),低剂量GLF-1组(LG组,n=10),中剂量GLP-1组(MG组,n=10),高剂量GLP-1组(HG组,n=10),给予等渗盐水及不同剂量(50μg/kg,100μg/kg,200 μg/kg) GLP-1进行干预,4周后检测血清生物化学指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ALT、AST),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及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2E1 (CYP2E1)mRNA和蛋白含量.两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近似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LSD检验或Dunnett T3检验.结果 NS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较NC组显著降低[(165.81±11.64) U/mg对比(192.89±16.53) U/mg,P< 0.05],丙二醛水平显著升高[(7.30±1.79)nmol/mg对比(3.10±1.30)nmol/mg,P<0.05],CYP2E1 mRNA及蛋白含量亦明显升高(P<0.05).经过GLP-1干预后,与NS组比较,LG、MG、HG组大鼠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呈升高趋势[(171.44±9.80) U/mg对比(177.66±14.77)对比(186.17±15.43) U/mg,仅HG组,P<0.05],MDA水平明显降低[(5.16±1.45)nmol/mg对比(4.08±1.22) nmol/mg对比(3.31±1.14)nmol/mg,P<0.05],CYP2E1 mRNA和蛋白水平亦呈降低趋势(CYP2E1 mRNA含量仅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2E1蛋白含量在MG、H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GLP-1可改善肝组织脂质沉积,减轻NAFLD大鼠氧化应激损伤.
作者:王晓晨;敖娜;都健;杨晶;徐嘉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和DPB1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易感性的关联.方法 收集肝硬化患者168例作为研究组,其生物学父母作为对照组.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HLA-DRB1和DPB1基因rs24755213、rs202176660基因多态性,进行肝硬化与HLA-DRB1和DPB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和单体型相对风险率分析.哈迪温伯格吻合度检验进行群体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HLA-DRB1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SNP)位点rs24755213为A/G两种基因型,HLA-DPB1基因SNP位点rs202176660为C/T两种基因型,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表明吻合度良好;HLA-DRBI和DPB1基因SNP位点rs24755213与肝硬化相关联(P=0.014),其中等位基因A为危险因素(Z=2.33),G是保护因素(Z=-2.33);rs202176660等位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相关联(P=0.026),其中等位基因C是保护因素(Z=-2.06),T为危险因素(Z=2.06).rs24755213、-rs202176660单体型的G/T、A/C与肝硬化相关联(Z值分别为-2.12、2.09,P值分别为0.037、0.002). 结论 HLA-DRB1和DPB1基因的单核苷酸表型差异与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
作者:赵巍峰;刘淑媛;杜敬佩;李长安;窦芊;尚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4种常用保肝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经济学效果.方法 构建决策分析模型,率值参数来源于文献资料的Meta分析结果,效果参数来源于专家意见,成本参数如使用规格、数量和单价来源于文献资料、专家意见、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发布数据等.结果 4种用药方案中,双环醇组治疗效果(4.5118)好、成本-效果比(86.2667)较小,增量成本-效果比(245.0118)小且安全性好;硫普罗宁肠溶片组治疗效果(4.1352)较差,但成本(296.9536)低;以显效率作为产出计算,双环醇组显效率(73.10)高,且成本-效果比(5.32)低,增量成本效果比(4.93)小.敏感度分析证实这一结果可靠.结论 双环醇可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性肝损伤,且具有成本效果优势.
作者:黄广宇;王宇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对比分析瞬时弹性成像和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评估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 对92例行肝组织学检查的慢性肝病患者同时行瞬时弹性成像和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检查,以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瞬时弹性成像和实时组织弹性成像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系数、诊断肝纤维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结果 瞬时弹性成像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系数(r=0.755,95% CI0.651 ~ 0.831,P=0.000)高于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0.481,95%CI0.306 ~ 0.624,P=0.000),Z=3.07,P=0.002.瞬时弹性成像和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诊断肝纤维化(S≥2)、肝硬化(S=4)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3和0.740、0.915和0.786,瞬时弹性成像高于实时组织弹性成像(P值分别为0.003和0.020). 结论 瞬时弹性成像诊断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效能优于实时组织弹性成像,但后者与二维超声图像融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郑剑;杨丽新;吴涛;曾捷;黄泽萍;郑博文;张红君;郑荣琴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对抗线粒体抗体(AMA)-M2型阳性体检人群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相关指标的分析,揭示PBC早期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分布状况. 方法 对20 97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调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MA-M2.率的比较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ANA滴度>1∶320阳性1 243例,其中AMA-M2阳性156例,阳性率0.74%,男性阳性率为0.3 (32/10 550),女性阳性率为1.2% (124/10 42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85,P<0.05);肝功能异常66例,其中碱性磷酸酶升高58例,可明确诊断为PBC;血常规异常72例;有胆囊疾病病史者47例,糖尿病史者49例,过敏史者22例;有腹部不适者75例,乏力者38例,黄疸者3例,瘙痒者11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亚健康人群如发现血常规及肝功能异常应尽早行AMA-M2等自身抗体检测,以利于PBC早期诊断及病情控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作者:郭亚平;王春光;刘欣;刘锦梅;王曼;高振庄;杨松;韩梦思;郭淑琴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肝纤维化是一种病理过程,各种肝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都可导致肝纤维化的出现.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肝硬化,每年约有4% ~ 10%肝硬化患者出现腹水、黄疸、静脉曲张、肝性脑病等一系列失代偿表现,同时每年约有2% ~ 7%的患者出现肝癌[1].因此,有效的肝纤维化评估方法对于防治肝硬化及肝癌极为重要.目前,除以病史估测肝纤维化程度外,临床存在的评估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肝活组织检查、静脉血检验以及影像学检查.
作者:肖年军;张爱群;孟翔飞;董家鸿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肠道菌群寄居在人体胃肠道内各个部位,是一个种类繁多、动态变化的微生物群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肝硬化、肝性脑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疾病患者的肠道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其菌群多样性也常常降低[1].但究竟是哪种肠道微生物在肝肠疾病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作用机制又有什么规律,目前仍不明确.现就近年来肠道微生物参与人类肝肠疾病发病机制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萌萌;周翔天;刘艳艳;李家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索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Ⅲ(COX Ⅲ)与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的具体结合位点. 方法 构建pAS2-1-X变异体重组载体,醋酸锂转化法将其转入酵母细胞,通过PCR法及测序法证实目的片段转入酵母细胞;Western blot法明确变异体蛋白在酵母细胞中能否正确表达,滤膜转印法排除自身激活作用;固体培养基交合实验及β-半乳糖苷酶活性实验检测HBx和COX Ⅲ的结合区域. 结果 成功构建含HBx第1~ 72位氨基酸的变异体重组载体pAS2-1-X1和第1~ 117位氨基酸的变异体重组载体pAS2-1-X2,测序及PCR均证实片段的正确性.Western blot证实变异体蛋白在酵母细胞中可正确表达,且变异体蛋白无自身激活作用.交合实验及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将HBx和COX Ⅲ的结合区域定位于72 ~ 117位氨基酸. 结论 通过酵母双杂合实验证实HBx和COX Ⅲ的结合区域定位于72 ~ 117位氨基酸,此结合区域的明确有望帮助进一步阐明X蛋白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并可能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作者:李丹;陈治新;陈芸;林纳;王小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作为治疗门静脉高压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方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且疗效确切[1-3].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严重肝硬化导致肝脏明显变形、各种原因导致门静脉海绵样变等,经颈静脉入路的常规TIPS常难以完成或导致手术失败.而经皮经肝穿刺至肝内门静脉后,经门静脉逆向穿刺肝静脉或下腔静脉切实可行[4-7].我院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对15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行经皮经肝穿刺肝内门体分流术(P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TH胶栓塞术治疗,取得成功并获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小军;张宏文;阳学风;孙鑫国;段诗姣;谢卫华;刘琼 刊期: 2014年第10期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停药标准,包括中国、亚太地区在内的各《指南》都推荐在HBeAg转换后再巩固治疗1年[1-2].但要达到这一目标疗程漫长,很多患者在治疗初期,HBeAg会有快速下降,在治疗一段时间达到一定低水平时则停滞不前.与其他核苷类药物比较,替比夫定的HBeAg转阴/转换率相对较高[3].
作者:崔速南;汪明明;公彦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利巴韦林应用时间和剂量与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之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69例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过程中的血红蛋白(HGB)降至100g/L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资料,将其分为2组:严格调整剂量组35例(简称限制组)和放宽调整剂量组34例(简称放宽组:当HGB≤80 g/L时减量,HGB≤60 g/L时停药),观察两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应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配对计数资料的x2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放宽组的持续病毒学应答明显高于限制组(91.17%比74.29%,x 2=3.425,P=0.048);继续随访观察至停药后2年,放宽组中有2例出现复发,限制组有6例出现复发,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07%比6.45%,x 2=4.239,P=0.038);放宽组出现重度贫血及心脑血管事件的比例高于限制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放宽组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基线HCV RNA<5 log10拷贝/ml时,较基线HCV RNA >5 log10拷贝/ml的患者SVR明显升高(100%比76.92%,x2 =5.315,P=0.021),非基因1型HCV感染的患者利巴韦林达到足疗程后的SVR较基因1型的患者高(100%比70%,x2=7.897,P=0.005).结论 对采用Peg-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发生贫血者,放宽利巴韦林剂量调整指征可提高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减少丙型肝炎复发率,并未明显增加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对于病毒载量较低、非基因1型HCV感染的患者更适宜放宽利巴韦林剂量调整指征.
作者:郭玲;朱疆依;韩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常见,阿德福韦酯以其相对低廉的价格以及低耐药率在国内抗病毒药物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报道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服用阿德福韦酯10mg/d三年后,出现获得性Fanconi综合征以及低磷性软骨病.1.病例资料:患者男,60岁,以“双踝关节、双膝、双侧肋骨疼痛1年余”为主诉入院.1年前出现双踝关节肿痛,无红肿、无晨僵,并逐渐累及双膝、双侧肋骨及腰背部,持续性钝痛,就诊多家三甲医院,予以抗炎止痛、调节骨代谢等处理,效果不理想.自发病以来体质量减轻8kg,身高下降2 cm.
作者:林清锋;潘凡;洪富源;潘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构建一种双报告基因系统,用于筛选和评价抑制Ⅰ型胶原α1链基因(COL1A1)表达的抗肝纤维化药物. 方法 RT-PCR克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全长基因,酶切后插入载体pcDNA3.1和pJW4303,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TGFβ1和pJW4303-TGFβ1;以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COL1A1启动子,插入报告基因载体pGL4.29,构建含COL1A1启动子的报告基因载体pGL4.29-COL1A1 promoter.上述重组载体鉴定使用酶切和序列测定.将pcDNA3.1-TGFβ1或pJW4303-TGFβ1与pGL4-COL1A1 promoter、内参报告基因载体pRL-null共转染入肝星形细胞系LX-2中,构建转录激活的双报告基因系统.使用地塞米松鉴定该双报告基因系统评价抗肝纤维化药物的有效性.组间比较用Studant t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成功构建TGFβ1的两种真核表达载体和含COL1A1启动子的报告基因载体.通过双报告基因检测两种方式表达TGFβ1对COL1A1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泌表达的TGFβ1使COL1A1启动子活性提高200倍以上(t=21.78,P=0.0001),非分泌表达的TGFβ1仅使COL1A1启动子活性提高了不到2倍(t=3.396,P=0.0274).成功构建了转录激活的双报告基因系统.用COL1A1表达抑制剂地塞米松作为模式药物来鉴定该系统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地塞米松对COL1A1启动子有抑制作用,且呈有剂量依赖性. 结论 成功构建了用于筛选和评价抑制COL1A1表达的抗肝纤维化药物的双报告基因系统并鉴定该系统的有效性.
作者:张伟;代晓朋;于虹;王鲁燕;孙世惠;李军锋;周育森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肝癌高发区肝癌家族史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用1992年在江苏省启东市建立的由1 438名参加者组成的肝癌前瞻性研究队列,分析1992年5月至2012年11月20年间一级亲属肝癌家族史与肝癌发生的关系.率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均数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危险度评估计算相对危险度(RR)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 队列合计随访25 753人年.有一级亲属肝癌家族史[FH(+)]325人,发生肝癌69例,发病率1 244.36/10万人年;无一级亲属肝癌家族史[FH(-)]1 113人,发生肝癌103例,发病率509.70/10万人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40,P<0.01),RR=2.44,95% CI为1.80 ~ 3.31.FH(+)/HBsAg(+)、FH(-)/HBsAg(+)、FH(+)/HBsAg(-)、FH(-)/HBsAg(-)组肝癌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2.21%、19.80%、1.71%、0.65%.FH(+)/HBsAg(+)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显著高于FH(-)/HBsAg(+)者(x2=12.97,P<0.01),RR=1.75,95%CI为1.29 ~ 2.38;与HBsAg(-)/FH(-)者相比,RR高达59.59.HBsAg(-)/FH(+)者的肝癌发病率是HBsAg(-)/FH(-)人群的2.60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10,P=0.252).母亲患肝癌者的肝癌发病率显著高于父亲患肝癌者(x 2=4.393,P=0.036),RR=1.86,95% CI为1.03 ~ 3.36.FH(+)肝癌患者中,56.52% (39/69)的发病年龄小于50岁,与FH(-)肝癌(40.78%,42/10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4.111,P=0.043).结论 一级亲属肝癌家族史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在肝癌发生中与HBsAg存在协同作用.肝癌发生的遗传学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孙燕;屠红;陆培新;王金兵;吴燕;张启南;钱耕荪;陈陶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的术前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断流手术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对可能导致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术前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tudent 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分析.结果 患者性别、年龄、急诊手术、出血入院、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Child-Pugh分级、术前脾静脉直径、术前肝功能(AL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胆碱酯酶、γ-谷氨酰转移酶)、术前肾功能(肌酐)、术前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抗凝血酶Ⅲ)等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病史、术前门静脉直径、AST、尿素氮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门静脉直径和出血病史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门静脉直经:比值比为1.681,95.0%可信区间(CI)为1.300 ~ 2.173,P< 0.01;出血病史:比值比为2.446,95.0% CI为1.019 ~ 5.870,P<0.05].有出血病史患者术前门静脉直径>13.15 mm(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3,95.0%CI为0.701 ~ 0.926),及无出血病史患者术前门静脉直径>13.57 mm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26,95.0% CI为0.600 ~ 0.853),术后容易形成门静脉血栓.结论 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断流手术的患者,术前门静脉直径及出血病史是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韩建波;易永祥;丁海;刘俊卯;张郁峰;胡亮;赵亮;刘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肝肾综合征(HRS)是终末期肝病(MELD)的严重并发症,临床常分为Ⅰ型HRS:其特征为快速进行性肾功能损害2周内血清肌酐(Scr)较基线升高2倍以上并>221μmol/L;Ⅱ型HRS:特征为稳定或非进行性肾功能损害,Scr在133 ~ 221 μmol/L之间,或血清肌酐清除率(Ccr)<40%[1].引起HRS的机制主要是肾动脉显著收缩及体循环舒张调节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动脉血压降低,肾动脉灌注严重不足,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降低所致.肝肾综合征为功能性肾脏损害,因此早期预防、诊断及积极合理治疗有可能逆转肾功能衰竭(AKI)[2].本研究对肝肾综合征患者采用动态监测血清胱抑素C(cystian C,CyC)及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在肝肾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临床价值及经验,现总结如下.
作者:许建华;许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参与丙型肝炎毒(hepatic Cvirus,HCV)感染的各个阶段,从保护机体不感染HCV及在感染的急性阶段对病毒的清除,到影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疾病进展,甚至可以预测治疗应答.现就NK细胞在HCV感染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一、NK细胞NK细胞属于天然免疫细胞之一,是控制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对病毒控制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NK细胞虽然仅占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的5% ~ 10%,却占正常人肝内淋巴细胞的30% ~ 50%[1].根据NK细胞表面CD56表达的高低,NK细胞分为功能不同的两个亚群:约90%的NK细胞低水平表达CD56 (CD56 dim),这群细胞能陕速产生对病毒的应答,并在数小时内发挥细胞毒素、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是NK细胞发挥功能的主要亚群;10%的NK细胞高水平表达CD56,这群细胞分泌干扰素(interferon,IFN)γ,发挥细胞毒性的作用相对较慢[2].
作者:杨爱婷;胡豆豆;尤红;王宝恩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