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茜;邵世和;韩晓红;范忠泽;孙珏;殷佩浩;高虹;孙燕妮
目的 探讨敲除Smad4基因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信号传导系统和对肝纤维化及肝癌发生和发展的影响.方法 采用CCl_4/乙醇分别诱导野生型小鼠(Smad4+/+)与Smad4基因敲除小鼠 (Smad4+/-)20周,观察每组小鼠发生肝纤维化和肝癌的情况,并采用RT-PCR方法检测Smad4、TGFβ1、Smad2、Smad3、Smad6,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基质金属蛋白酶2、9等基因的mRNA表达程度.采用χ~2检验与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纤维化肝脏Smad4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强.与野生型相比,Smad4杂合子小鼠的TGFβ1-Smads信号传导系统有所减弱.经CCl_4/乙醇诱导后,总体上Smad4杂合子小鼠发生肝纤维化的程度 (评分为2.12±0.88)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 (评分为2.87±0.88,t=3.163,P=0.003);Smad4杂合子小鼠组的肝癌发生率 (32.0%) 也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组 (41.9%).结论 敲除Smad4基因能有效弱化TGFβ1信号传导,从而减缓肝纤维化的程度;同时,能减缓肝癌的发展进程.
作者:徐新保;何振平;冷希圣;梁志清;彭吉润;张洪义;张宏义;肖梅;张辉;刘承利;张希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内质网应激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饮食控制对脂肪性肝纤维化恢复的影响.方法 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 (MCDD) 喂养10周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恢复组于第9周开始将MCDD转变为蛋氨酸-胆碱对照饮食 (MCCD) 喂养2周.纤维化和炎症程度采用组织病理染色方法检测,纤维化和炎症相关因子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标记物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caspase)12、7和葡萄糖调节蛋白78 (GRP78)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计量资料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中的ANOVA程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q检验,并用LSD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饮食由MCDD转变为MCCD后,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肝细胞脂肪沉积及炎症反应明显减轻,伴随着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和枯否细胞减少,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凋亡数为每5个高倍视野 (68.2±15.9) 个,明显高于正常组 (40.3±8.3) 个,P<0.05;肝细胞增殖/凋亡比值 (0.10±0.03) 明显低于正常组(0.19±0.03),P<0.01.恢复组大鼠肝细胞凋亡数为每5个高倍视野 (48.0±6.5)个,明显低于模型组 (68.2±15.9) 个,P<0.05;增殖数为每5个高倍视野 (17.2±4.4)个,明显高于模型组 (7.5±3.0) 个,P<0.01;肝细胞增殖/凋亡比值 (0.41±0.09) 也明显高于模型组 (0.10±0.03),P<0.01.模型组大鼠肝组织GRP78、caspase12、caspase7和cleaved caspase7蛋白质和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恢复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 (P<0.05或P<0.01).结论 大鼠饮食由MCDD转变为MCCD后,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迅速逆转,提示饮食摄取对于控制肝脏脂肪沉积和病理改变至关重要,且内质网应激参与了这一过程,阻断内质网应激尤其是Caspase12通路也许有助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临床治疗.
作者:慕永平;河田则文;小川智弘;席秀红;陈晓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物受体γ (PPAR γ) 是核激素受体超家族的成员,被配体激活后可促进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周期进程~([1-2]).我们利用PPAR γ配体罗格列酮作用于肝癌SMMC-7721细胞,观察其对SMMC-7721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作者:彭利;徐卓;周烨;杨涛;梁占强;张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斑蝥素是从中药斑蝥中提取的一种抗肿瘤活性成分~([1-3]),曾试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能够缓解患者病情~([4-8]).但是斑蝥素的剧烈毒性以及对泌尿系统的严重刺激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9-12]).近年来陆续合成了不良反应少的同类药物,如斑蝥酸钠、羟基斑蝥胺及甲基斑蝥胺等.
作者:李先茜;邵世和;韩晓红;范忠泽;孙珏;殷佩浩;高虹;孙燕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全长和不同片段缺失型商陆抗病毒蛋白(PAP)基因真核表达质粒体外抗HBV作用及其细胞毒性作用.方法 将全长和不同片段缺失型PAP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用脂质体转染HepG2.2.15细胞,收获生长良好的HepG2.2.15细胞,转染前1 d,接种于24孔培养细胞板,培养20 h后,待细胞密度达到40%~50%时进行转染.细胞随机分为4组:pXF3H组,转染空质粒pXF3H作为对照;pXF3H-PAP_(12)组,转染全长PAP的真核表达质粒pXF3H-PAP_(12);pXF3H-PAP_(14)组,转染C端缺失25个氨基酸的PAP的真核表达质粒pXF3H-PAP_(14);pXF3H-PAP3_(34)组,转染既缺失N端69个氨基酸又缺失C端25个氨基酸的PAP的真核表达质粒pXF3H-PAP_(34).转染的质粒剂量为每孔1.0μg,终浓度为2.0μg/ml,质粒DNA(μg)和脂质体(μl)的比例为1:2.5,转染72 h后收集细胞及培养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液HBsAg和HBeAg,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水平,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各质粒对转染细胞的毒性作用.应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数据,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对HBsAg、HBeAg、HBVDNA的抑制率,pXF3H-PAP_(14)组分别为56.3%、75.8%和61.7%,pXF3H-PAP_(12)组分别为61.4%、84.2%和63.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XF3H-PAP_(14)组细胞毒性 (抑制率为10.2%)明显低于pXF3H-PAP_(12)组(抑制率为27.1%),χ~2=7.7,P<0.01.pXF3H-PAP_(34)组无细胞毒性,但其抗HBV作用也丧失,对HBsAg、HBeAg、HBV DNA的抑制率分别为7.8%、11.0%、20.5%.结论 PAP的C端25个氨基酸与细胞毒性相关,与抗HBV活性无关;PAP的N端69个氨基酸与抗HBV活性相关.
作者:郭春霞;贺永文;彭程;雷延昌;李文庭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肝小静脉闭塞病 (HVOD) 是一种在组织学上以肝小静脉的非血栓性闭塞为特征的少见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其影像学报道甚少,本研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本院的HVOD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初步探讨与归纳其影像学特征.
作者:裴贻刚;胡道予;沈亚琪;王秋霞;胡立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蒿鳖养阴软坚方对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随机取8只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小鼠每只用日本血吸虫尾蚴 (26±1) 条经腹壁皮肤感染;12周后再将感染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区组法分为短期感染对照 (短模) 组和长期感染对照 (长模) 组、蒿鳖养阴软坚方高、中、低剂量(11.58、3.66,1.16 g/kg)组、阳性药物 (包括复方鳖甲软肝片和秋水仙碱)对照组.处死短模组小鼠,证实肝纤维化形成后给予治疗用药.蒿鳖养阴软坚方组给予蒿鳖养阴软坚方干粉状提取物混悬液灌胃,每日1次,共12周.光学显微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盐酸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和Ⅲ型前胶原水平;明胶酶谱法测定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2和MMP-9水平.对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用Tukey HSD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amhane检验;对纤维化程度计分行非参数统计Mann-Whitney U检验;对纤维化程度分期行Ridit分析.结果 短模组和长模组小鼠肝组织均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钙化的虫卵结节,大量胶原纤维分布于虫卵肉芽肿周围和汇管区,甚至形成假小叶;蒿鳖养阴软坚方可明显减轻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的病理学改变,其各剂量均能显著降低肝纤维化分期 (u值分别为3.964、5.184、3.438,P值均<0.01) 及计分 (P值均<0.01),其中高剂量组的纤维化程度分期低于阳性对照药 (u值分别为32.204、2.451,P值均<0.05),且其计分低于秋水仙碱组 (P<0.05).短模组 [(6.07±2.46) mg/g]和长模组 [(7.84±4.12) mg/g]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0.24±0.27) mg/g],P值均<0.01;蒿鳖养阴软坚方高剂量组 [(1.88±1.62) mg/g]、中剂量组 [(2.18±2.16) mg/g] 明显低于长模组 (P<0.05).短模组[(1110.72±139.34) ng/ml] 和长模组 [(1062.62±65.81) ng/ml] 透明质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647.52±360.29) ng/ml],P值均<0.05;蒿鳖养阴软坚方中剂量组 [(677.04±256.93) ng/ml]、低剂量组 [(733.96±273.14)ng/ml] 明显低于长模组 (P值均<0.05).短模组和长模组MMP-9水解条带的亮度分别为 (2.93±0.79)×10~5、(3.30±0.43)×10~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18±0.30)×10~5],P<0.01;蒿鳖养阴软坚方高、中、低剂量组 [(2.29±0.70)×10~5、(2.33±0.56)×10~5、(2.40±0.74)×10~5] 明显低于长模组 (P值均<0.05);短模组和长模组MMP-9水解条带的面积 (116.75±27.46,118.79±26.77)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45.83±7.17),P值均<0.01.短模组和长模组MMP-2水解条带的亮度 [(2.48±0.61)×10~5、(2.79±0.61)×10~5]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1.17±0.31)×10~5,P值均<0.01];短模组和长模组MMP-2水解条带的面积(93.56±20.13、101.74±21.77)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44.86±12.10,P值均<0.01),蒿鳖养阴软坚方高剂量组 (69.40±27.64) 明显低于长模组 (P<0.05).结论 蒿鳖养阴软坚方对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有确切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降低肝组织MMP-2及MMP-9水平.
作者:张竹;刘洁莹;方步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未经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耐药变异、基因型、基因亚型和血清型特点.方法 从北京大学附属医院收集97例未经NA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获得HBV全长逆转录酶区序列,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查该区内11个经典耐药变异位点并鉴定基因型、基因亚型和血清型.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0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 HBV在11个经典耐药变异位点上均为野生型氨基酸;B基因型和C基因型分别占36.1%(35/97)和63.9%(62/97),前者均属B2亚型,后者C2亚型占91.9%(57/62),C1亚型占6.5%(4/62),1例未能分出亚型.已知出生地的患者中,71.9%(23/32) B基因型感染者出生于我国南方地区,81.6%(40/49) C基因型感染者出生于北方地区,基因型地域分布特点明显,χ~2=23.19,P<0.01.血清型为adr者占60.8%(59/97),与C基因型相关;为adw者占38.1%(37/97),与B基因型相关,χ~2=87.83,P<0.01.结论 未经NA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野毒株为优势株,其基因型、基因亚型和血清型与患者出生地有关.
作者:李晓光;胥婕;刘宝明;杨靖娴;闫玲;李彤;庄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一、病例资料患者女,33岁,蒙古族,新疆昭苏县农民.咳嗽、咳痰2月余,加重伴胸痛半个月,当地医院胸部CT检查结果示:左膈肌升高,可见胃底影及脾脏影,考虑膈疝,肝顶部混杂密度影.
作者:徐哲;陈明星;傅振超;朱鑫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体内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 acid,AA) 主要经环氧合酶 (cyclooxygenase,COX)及5-脂氧合酶 (5-lipoxy-genase,LOX) 两条途径代谢,代谢产物为主要包括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s,PGs)、血栓素 (thromboxanes,TXs) 和白三烯 (leukotrienes,LTs) 在内的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
作者:王满;郭津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免疫效应分子表达与感染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慢性HBV感染者根据感染状态分为肝功正常高病毒复制组、肝功能正常低病毒复制组、肝功能异常高病毒复制组、肝功能异常低病毒复制组.应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外周血NK细胞的穿孔素(PF)、颗粒酶B(Gr B)、颗粒溶素(GNLY)、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的表达,分析其与感染状态的相关性.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Pearson分析.结果 阳性细胞百分比同对照组(31.50%±27.64%)相比,肝功能正常高病毒复制组(59.74%±30.82%)和肝功能正常低病毒复制组(61.89%±33.30%)的GNLY表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同对照组(57.38%±23.69%)相比,肝功正常高病毒复制组(39.89%±21.30%)、肝功能异常高病毒复制组(37.54%±18.79%)的IFN γ表达降低,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正常高病毒复制组的PF、Gr B、GNLY(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6.98%±38.34%、81.53%±19.58%、59.74%±30.82%)和肝功能正常低病毒复制组的PF、Gr B、GNLY(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62.95%±31.98%、84.51%±14.57%、61.89%±33.30%)表达高于肝功能异常高病毒复制组 (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5.47%±29.64%,66.55%±22.92%,42.03±33.17%),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了TNF α和GNLY不具有相关性外,PF、Gr B、GNLY、TNF α和IFN γ之间呈两两正相关关系.结论 高病毒复制水平的HBV感染者外周血NK细胞表达的IFN 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肝功能正常的HBV感染者外周血NK细胞表达的PF、Gr B、GNLY水平明显高于肝功能异常者.
作者:李曼;姚嫣;高月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HBV是一个遗传容量很小的DNA病毒.尽管如此,HBV的高复制活性及其复制过程中的逆转录机制使HBV比其他DNA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HBV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野毒株,在全球不同地区表现为不同的基因型.
作者:侯金林;周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经胆道分支逆行导入裸露DNA,观察目的基因在正常及急性损害大鼠局部肝脏的定量和定位表达.方法 运用D-氨基半乳糖制作大鼠急性肝损害模型;经胆管分支将Cy3荧光标记CMV β质粒通过胆道分支逆行导入局部肝脏,观察裸露DNA导入肝脏的情况.同时运用包含萤火虫荧光素基因质粒pGL3及包含大肠埃希氏菌β半乳糖苷酶基因质粒pCMV β逆行导入大鼠局部肝脏,定量检测荧光素酶和定位检测β半乳糖苷酶在肝脏的表达.应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法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肝组织冰冻切片观察到Cy3荧光标记DNA在汇管区附近聚集.按100 μg/ml浓度进行基因导入,荧光素酶基因在正常大鼠肝脏,急性损害大鼠肝脏均有显著表达.大肠埃希氏菌β半乳糖苷酶定位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肝脏及急性肝损害大鼠肝脏内有β半乳糖苷酶显著表达,并可见较多肝细胞表达β半乳糖苷酶. 结论 裸露DNA经胆道逆行导入正常及急性损害肝脏局部能获得较好表达,且无明显加重肝脏损害,该项方法为肝脏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作者:胡瑾华;许彪;陈婧;何卫平;王业东;王慧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合成和筛选有效抑制细胞内氯离子通道蛋白1 (CLICl) 基因的shRNA序列,构建表达质粒,并进一步研究CLIC1基因的表达被抑制后小鼠肝癌细胞株Hca-F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变化.方法 设计并合成3条理论上佳的siRNA序列,进而将相应的双链DNA插入pGPU6/GFP/Neo质粒中,以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将DNA质粒稳定转染至小鼠Hca-F细胞中,收取细胞进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分析各组的CLIC1 mRNA表达水平,选出佳干扰序列.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佳干扰序列表达质粒稳定转染的Hca-F细胞,对比观察其干扰前后增殖情况的变化;应用transwell小室检测其侵袭能力的变化.对研究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靶向CLIC1 mRNA的3个shRNA重组质粒载体经测序分析,shRNA编码序列与设计的片段完全一致.经酶切凝胶电泳证实载体构建成功.稳定转染pGPU6/GFP/Neo-shRNA-3表达质粒的Hca-F细胞对其CLIC 1 mRNA抑制效果明显,抑制率达42.4%.经该表达质粒的干扰后,Hca-F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侵袭能力显著下降,空白对照组、无关序列处理组、shRNA干扰组的穿膜细胞个数分别为98.93±5.00、96.27±2.60、50.73±3.89,P值均<0.01.结论 pGPU6/GFP/Neo-shRNA-3表达质粒能高效地抑制小鼠Hca-F细胞中CLIC1 mRNA的表达,CLIC1基因具有抑制小鼠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促进其侵袭的作用.
作者:李荣宽;唐建武;张军;王绍清;王梅;王波;张宇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HBV慢性感染的临床转归包括慢性化和重症化,分别具有不同的疾病进展特性.HBV感染慢性化主要体现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病理进程,进展时间较长.
作者:邓国宏;王宇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就诊于长春市中日联谊医院消化内科未经过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4例,给予恩替卡韦0.5 mg,每日1次口服,连续口服96周时总结临床疗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水平、肝功能及HBV标志物,其中37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96周后行肝组织学检查.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 恩替卡韦治疗4周时,HBV DNA水平平均下降3.1 log_(10),至96周时平均下降幅度达到5.1 log_(10),HBV DNA不可测率达到98.1%,ALT复常率达到80.7%;72例HBeAg阳性患者96周时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为13.9%.10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C基因型HBV感染者64例,占61.5%,B基因型28例,占26.9%.不同基因型HBV感染者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后的HBV DNA不可测率、ALT复常率以及HBeAg血清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ild-Pugh C级2例(2/21,9.5%),Child-Pugh B级1例(1/52,1.9%)出现疾病进展,Child-Pugh A级患者31例,未出现疾病进展.37例行肝组织学检查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96周时,肝组织学改善者Child-Pugh A级17例(17/21,81.0%),B级6例(6/9,66.7%),C级3例(3/7,42.9%).治疗前HBV DNA水平越高,Knodell HAI评分越高,r=0.80.抗病毒治疗96周后血清HBV DNA下降水平与Knodell HAI评分下降水平仍呈正相关,r=0.93.结论 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显著,可延缓及阻止肝硬化患者的疾病进展.
作者:徐严;王江滨;徐杰;焦健;张永贵;季尚玮;赵平;郭宏华;李岩;周长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在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已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重症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并未明显下降,且病死率仍居高不下.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专家组对ACLF的定义为:已确诊或未经诊断的慢性肝炎患者急性发作,表现为以黄疸和凝血障碍为主的肝损伤,4周内并发腹水和(或)肝性脑病~([1]).重症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居高不下,部分与HBV耐药变异、HBV再活化或合并感染等相关~([2-4]).
作者:宁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快速、准确地鉴定HBV基因型,寻找基因型间特异性的序列标签.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比对分析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中930条各型HBV基因组序列的大S区域,选择型间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序列片段作为分型标签序列,以此设计引物,通过PCR实验对重庆地区的80例临床HBV阳性血清样本进行分型观察. 结果 HBV基因组大S区的149~169 nt和461-483 nt两段区域含有多个保守的型间差异位点;在8种基因型标签对构成的28种型组合中,27种组合的碱基总差异数均≥6;PCR实验和电泳结果证实,来自该两区段的序列标签引物能够获得特异性的产物,有效鉴定出HBV基因型.结论 HBV基因大S区的149~169 nt和461~483 nt两段序列可作为HBV基因型分型标签序列,用作引物探针设计或测序标签.
作者:蔡颖;李学成;吴小梅;王宁;曹红卫;卫国;赵苛岑;郑凯;郑江;李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2004-2008年共收治12例服用橄榄树皮煎水致急性中毒性肝炎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0~64岁.发病前均有服用橄榄树皮煎水史,12例患者中服药2 d发病有3例,3 d发病有4例,4~7 d发病有4例,20 d发病有1例.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均为阴性;患者近期均无大量饮酒史及服其他药物史.
作者:杨祖有;杨晋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脂肪性肝病 (fatty liver disease,FLD)依病因可分为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A L D) 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我国学者对FLD病因分析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ALD占7.56%,NAFLD则高达92.43%~([1]),提示后者是我国FLD的主要类型.
作者:曲颖;陆伦根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