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脂筏介导的内源性大麻素对HepG2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吴文杰;阳乔;曹芹芳;张耀文;夏雨佳;胡晓文;唐望先

关键词:癌, 肝细胞, HepG2细胞, 内源性大麻素
摘要:目的 研究内源性大麻素(AEA)以脂质为基础的信号途径对肝癌细胞株HepG2的作用机制,探讨AEA在肝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免疫荧光检测脂肪酸水解酶、大麻素受体(CB)1和CB2在胎肝细胞株L02和肝癌细胞株HepG2中的定位.以不同浓度的AEA及膜胆固醇耗竭剂甲基-β-环糊精(MCD)处理,分为AEA 10 μmol/L组、AEA 20 μmol/L组、AEA40 μmol/L组,MCD 10 mmol/L+AEA 10 μmol/L组、MCD 10 mmol/L+AEA 20 μmol/L组和MCD 10 mmol/L+AEA 40 μmol/L组,分别孵育L02细胞和HepG2细胞,流式细胞术碘化丙啶单染法检测细胞的坏死率.Western Blot检测L02和HepG2细胞中脂肪酸水解酶、CB1和CB2的蛋白表达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磷酸化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和磷酸化c-Jun氨基端激酶(P-JNK)的表达变化.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AEA可有效地导致肝癌细胞坏死,以浓度为AEA 40 μmol/L组达到大效应,F=108.59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D 10mmol/L预孵育后的HepG2细胞坏死率在AEA 10 μmol/L组、AEA 20 μmol/L组和AEA 40 μmol/L组分别为7.83%±2.13%,16.30%±0.94%,43.09%±5.10%,MCD处理前AEA 10 μmol/L组、AEA 20 μmol/L组、AEA 40 μmol/L组分别为13.64%±1.69%、20.28%±0.91%,52.71%±4.29%,处理前后比较,t值分别为3.702,5.274和3.503,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AEA能激活HepG2细胞中P38 MAPK和JNK,以AEA 40 μmol/L组作用明显,F值分别为11.908和26.054,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CD作用前p-P38 MAPK和p-JNK/β-肌动蛋白灰度值分别为1.63±0.06,1.60±0.31,MCD作用后p-P38 MAPK/β-肌动蛋白、p-JNK灰度值分别为1.14±0.01、1.17±0.29,作用前后相比,t值分别为2.801和12.829,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EA可以有效地导致HepG2细胞坏死而对L02细胞无影响,AEA激活了HepG2细胞p-P38 MAPK和P-JNK相关信号传导途径,且此过程与脂筏有关.
中华肝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护肝解纤汤治疗肝纤维化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 观察护肝解纤汤治疗大鼠肝纤维化效果及有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初步探讨护肝解纤汤的作用机制.方法 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组后,以四氯化碳腹腔内注射的方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后施以由低、中、高剂量姜黄等组成的护肝解纤汤,以小柴胡汤和复方鳖甲软肝片为阳性对照.12周后处死大鼠,留取肝左叶同一部位新鲜肝组织,行苏木素-伊红、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Ⅰ、Ⅲ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血小板衍生长因子(PDGF-BB)的变化.多组数据间的比较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护肝解纤汤能降低病理评分,改善肝纤维化病理损伤,抑制Ⅰ、Ⅲ型胶原合成并促使其降解,降低炎症因子TGF β1、PDGF-BB在肝组织的表达,正常组、模型对照组、低姜黄组、中姜黄组、高姜黄组、小柴胡汤组、复方鳖甲组肝组织TGF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为7.56%±2.18%、29.25%±7.84%、13.54%±4.15%、21.82%±6.64%、20.06%±7.14%、13.78%±4.35%、12.75%±3.98%,P<0.05;PDGF-BB阳性百分比分别为1.68%±0.41%、11.70%±2.28%、3.65%±0.76%、5.24%±1.04%、6.37%±1.12%、4.16%±0.61%、3.38%±0.56%,P<0.05.上述作用以低姜黄组效果明显.结论 护肝解纤汤可改善大鼠肝纤维化的病理改变,降低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合成、减少PDGF-BB,TGF β1表达可能是其相关作用机制.

    作者:舒建昌;陈莲香;邓亮;吕霞;何雅军;朱海燕;付景;叶国荣;周海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14例急性妊娠脂肪肝综合治疗的疗效观察

    我院重症监护病房近10年收治急性妊娠脂肪肝(AFLP)患者14例,由于我们及早诊断,尽快终止妊娠,辅以监护、支持和采用血浆置换等治疗措施,母婴预后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从1999-2008年收治AFLP患者14例,除1例为市区外,其余均为河北省及天津市郊县患者,发病后在当地医院诊治约7~10 d无效后转入我院.患者年龄24~39岁,平均年龄30.9岁.妊娠时间24~39周,平均为30.1周.

    作者:王蔼卿;曹书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酒精性肝病的危险因素

    酒精滥用与肝脏损伤、数种癌症、交通事故、婚姻破裂以及家庭和社会暴力等密切相关,长期过量饮酒者脂肪性肝病患病率高达75%,然而仅20%~25%的重度嗜酒者发生脂肪性肝炎,10%~20%发生肝硬化,提示酒精中毒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酒精性肝病(ALD)的发生和发展~([1-2]).除了饮酒量、持续时间和饮酒方式外,ALD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乙醇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女性、营养不良、肥胖症以及合并嗜肝病毒感染等.

    作者:范建高;丁晓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糖尿病大鼠肝脏核因子-κB、转化生长因子β1、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肝组织核因子(NF)-κB、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纤维连接蛋白(FN)mRNA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糖尿病性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远交群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2型糖尿病组10只.2型糖尿病组在喂以高脂饮食4周后,注射30 mg/kg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继续给予高脂饮食12周.光镜下观察肝脏纤维化病变,RT-PCR法检测肝组织NF-κB、TGF β1、FN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NF-κB、TGF β1、FN的蛋白表达.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组大鼠肝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病变.2型糖尿病组大鼠肝组织TGF β1和FN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1±0.19和1.85±0.70,正常组分别为0.47±0.20和1.22±0.39,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5.233和-2.463,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型糖尿病组大鼠肝组织NF-κB P65、TGF β1的表达量分别为10978.77±8782.59和8551.00±4768.68,正常组分别为4206.86±1430.56和4036.85±1051.12,两组比较,Z值分别为-1.979,-2.303,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N蛋白表达量在2型糖尿病组为16 980.30±11 529.29,正常组为5701.95±9461.75,两组比较,t=-2.39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大鼠肝组织NF-κB、TGF β1、FN表达的增强及NF-κB活性的增强可能是糖尿病大鼠肝纤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王蓉蓉;陈祥义;廖鸿力;万丽;李剑敏;陈丽玲;陈筱菲;陈国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异硫氰酸苯己酯对SMMC-7721细胞甲基化和乙酰化组蛋白表达及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异硫氰酸苯己酯(PHI)在体外对原发性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的作用,观察PHI对SMMC-7721细胞甲基化和乙酰化组蛋白表达及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锥虫蓝拒染直接计数法观察PHI对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PHI对SMMC-7721细胞凋亡的作用;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PHI作用后SMMC-7721细胞组蛋白H3K4,H3K9甲基化及组蛋白H3、H4乙酰化状态的改变.计量资料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PHI处理后的细胞增殖受抑制;0、10、20、40 μmol/L PHI处理7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50%±2.33%、6.85%±2.43%、17.50%±4.15%、54.50%±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2,P<0.05);PHI显著提高组蛋白乙酰化H3,H4及甲基化H3K4水平,抑制组蛋白甲基化H3K9表达.结论 PHI可能是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同时能调控组蛋白甲基化,影响其表观遗传学特性,可能作为新的抗癌药物.

    作者:黄轶群;马旭东;赖亚栋;王小众;CHIAO Jen-wei;LIU De-long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人群特异的癌症遗传性与DNA序列中的多态性变异有关.人类基因组中常见的序列变异是单个碱基的稳定替换,即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人体许多表型、对药物的敏感性或疾病的易感性差异等都可能与SNP相关,已有人将SNP称为第三代遗传标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某些特定的SNP可以通过改变基因的功能和表达影响个体对HCC的易感性,具体可能在多种途径发挥作用,现就能够影响HCC发病风险的SNP位点综述如下.

    作者:顾星;高春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重组人脂联素基因在L02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肝脂肪变的预防作用

    目的 观察携带人脂联素(AdipoQ)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是否能在人正常肝细胞株L02中表达,并探讨其对体外诱导肝细胞脂肪变的预防作用及其意义,为AdipoQ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基因治疗中奠定基础.方法 将构建含人AdipoQ重组载体pEGFP-N1-AdipoQ转染L02细胞(L02/pEGFP-N1-AdipoQ组,n=10),与pEGFP-N1空质粒转染L02细胞(L02/pEGFP-N1组,n=10)以及L02正常细胞株(L02组,n=10)为对照,分别加入浓度为20 μg/ml的油酸进行培养72h,用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并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和甘油的含量.采用SAS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组之间总体差异的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之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含人AdipoQ重组载体pEGFP-N1-AdipoQ能够在L02细胞株中表达,油红O染色显示72 h L02组和L02/pEGFP-N1组分别比L02/pEGFP-N1-AdipoQ组脂肪变性更为明显.L02组,L02/pEGFP-N1组和L02/pEGFP-N1-AdipoQ组,TG含量分别为(89.23±18.45)μmol/L、(78.66±16.38)μmol/L和(26.58±7.65)μmol/L,FFA含量分别为(85.39±17.26)μmol/L、(75.63±12.25)μmol/L和(25.37±8.73)μmol/L,甘油含量分别为(62.29±13.59)μmol/L、(57.35±18.43)μmol/L和(15.37±7.53)μmol/L,F值分别为50.58、59.37、34.32,P值均<0.01.在L02/pEGFP-N1组中TG、FFA和甘油含量均明显高于L02/pEGFPN1-AdipoQ组,t值分别为7.81、8.50、6.75,P值均<0.01.在L02组中TG、FFA和甘油含量均显著高于L02/pEGFP-N1-AdipoQ组,t值分别为9.39、10.15、7.54,P值均<0.01.TG、FFA和甘油含量在L02/pEGFP-N1组和L0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携带人脂联素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能够在L02细胞株中表达,而且具有预防肝脂肪变性的作用.

    作者:周静;孙伟;周洲;吴莹;向廷秀;姜政;陶小红;黄爱龙;王丕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羟基喜树碱对HSC-T6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羟基喜树碱(HCPT)对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的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和大鼠正常肝细胞(BRL-3A)分别在实验组(分别以含HCPT浓度为0.008、0.016、0.031、0.063、0.125,0.25、0.5、1、2、4、8、16、32mg/L的培养液培养)和对照组(单纯培养)体外培养24 h.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找出HCPT对HSC-T6细胞增殖抑制的佳作用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情况;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DNA片段化.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HCPT对HSC-T6细胞和BRL-3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当HCPT浓度>0.5mg/L时,对BRL-3A细胞的毒性作用显著增高(P值均<0.05);0.5 mg/L对HSC-T6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大,为HCPT对HSC-T6细胞增殖的佳抑制浓度.0.125、0.25、0.5 mg/L的HCPT作用HSC-T6细胞24h,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46%±2.42%、26.25%±5.65%、47.05%±8.76%,与对照组(4.89%±1.8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4,P<0.01).0.5mg/L的HCPT作用HSC-T6细胞24 h,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体积缩小,核仁消失,染色质浓缩聚集成团块状,沿核膜排列等凋亡形态学改变;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明显的DNA梯度带形成.结论 HCPT在体外可以明显地抑制HSC-T6细胞的增殖、诱导HSC-T6细胞凋亡,作用强度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张一;邓群;胡国信;袁铿;袁芳;黄艳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肝病误用二甘醇后肝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二甘醇中毒的关系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误用静脉注射二甘醇后肝功能变化及其与二甘醇中毒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64例慢性肝病患者误用二甘醇前后的临床资料及8周内肝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二甘醇中毒的危险因素.结果 64例慢性肝病患者误用静脉注射二甘醇后,15例(23.4%)出现急性肾小管坏死、酸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表现.12例(占中毒病例的80.0%,误用二甘醇病例的18.7%)在暴露后7 d内死亡.静脉误用二甘醇后可引起轻度的肝损害,表现为早期(6周内)、一过性(1周)总胆红素加深、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增高,胆碱酯酶轻度下降,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胆固醇在使用前后及中毒组与无中毒组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中毒组9例凝血酶原活动性下降,12例白蛋白下降(P<0.05).2例中毒患者出现腹胀加重,其中1例因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另1例出现肝性脑病,终需肝移植治疗.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中毒组全为男性,r=4.266,P<0.05)及用二甘醇前黄疸水平(r=7.640,P<0.01)与二甘醇中毒发生与否有关.结论 误用静脉注射二甘醇后仅部分患者出现二甘醇中毒,但中毒者病死率极高.二甘醇可以加重肝功能损害,但多为轻度短暂肝功能变化,仅极少数发生二甘醇中毒的患者在出现肾损害同时出现肝病明显加重.

    作者:林潮双;赵志新;林炳亮;蔡庆贤;崇雨田;高志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脂筏介导的内源性大麻素对HepG2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研究内源性大麻素(AEA)以脂质为基础的信号途径对肝癌细胞株HepG2的作用机制,探讨AEA在肝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免疫荧光检测脂肪酸水解酶、大麻素受体(CB)1和CB2在胎肝细胞株L02和肝癌细胞株HepG2中的定位.以不同浓度的AEA及膜胆固醇耗竭剂甲基-β-环糊精(MCD)处理,分为AEA 10 μmol/L组、AEA 20 μmol/L组、AEA40 μmol/L组,MCD 10 mmol/L+AEA 10 μmol/L组、MCD 10 mmol/L+AEA 20 μmol/L组和MCD 10 mmol/L+AEA 40 μmol/L组,分别孵育L02细胞和HepG2细胞,流式细胞术碘化丙啶单染法检测细胞的坏死率.Western Blot检测L02和HepG2细胞中脂肪酸水解酶、CB1和CB2的蛋白表达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磷酸化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和磷酸化c-Jun氨基端激酶(P-JNK)的表达变化.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AEA可有效地导致肝癌细胞坏死,以浓度为AEA 40 μmol/L组达到大效应,F=108.59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D 10mmol/L预孵育后的HepG2细胞坏死率在AEA 10 μmol/L组、AEA 20 μmol/L组和AEA 40 μmol/L组分别为7.83%±2.13%,16.30%±0.94%,43.09%±5.10%,MCD处理前AEA 10 μmol/L组、AEA 20 μmol/L组、AEA 40 μmol/L组分别为13.64%±1.69%、20.28%±0.91%,52.71%±4.29%,处理前后比较,t值分别为3.702,5.274和3.503,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AEA能激活HepG2细胞中P38 MAPK和JNK,以AEA 40 μmol/L组作用明显,F值分别为11.908和26.054,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CD作用前p-P38 MAPK和p-JNK/β-肌动蛋白灰度值分别为1.63±0.06,1.60±0.31,MCD作用后p-P38 MAPK/β-肌动蛋白、p-JNK灰度值分别为1.14±0.01、1.17±0.29,作用前后相比,t值分别为2.801和12.829,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EA可以有效地导致HepG2细胞坏死而对L02细胞无影响,AEA激活了HepG2细胞p-P38 MAPK和P-JNK相关信号传导途径,且此过程与脂筏有关.

    作者:吴文杰;阳乔;曹芹芳;张耀文;夏雨佳;胡晓文;唐望先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

    酒精性肝病(ALD)的治疗对于酗酒者/酒精依赖者和医生都是严峻的挑战.戒酒或者减少酒精的摄入量,营养支持和综合治疗依然是酒精性肝病治疗的基本策略.

    作者:沈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3型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3型(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type 3,PFIC3)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编码多药耐药蛋白3(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3,MDR3)的AB CB4(ATP-bindingcassette,sub-family B,member 4)基因突变引起~([1]).PFIC3临床上可表现为反复瘙痒、黄疸、白陶土样便、肝脾肿大及胃肠道出血等,常在成年前进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1-3]).PFIC3是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一种亚型,与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和2型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及肝组织病理表现为明显的小胆管增生~([4]).

    作者:方玲娟;王建设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受体β链互补决定区3谱型研究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受体(TCR)β链Ⅴ区(BV)中互补决定区3(CDR3)谱型特点.方法 采集8例CHB患者(ALT>2倍正常值上限)的抗凝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磁珠分选CD8~+T淋巴细胞亚群,提取RNA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TCR BV中CDR3基因的24个家族,采用免疫指纹技术进行TCRBV各家族基因扫描和谱型分析.不同细胞亚群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8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CR BV家族CDR3谱型发生明显偏移,表现为单克隆性,寡克隆性及偏峰性克隆增生.8例患者CD8~+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TCR BV CDR3谱型偏移家族总个数高于去除CD8~+T淋巴细胞群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10.6±4.7)个比(4.1±3.1)个,t=6.619,P<0.01)];比较单、寡克隆增生2种形式偏移的家族,CD8+T淋巴细胞亚群也高于代表CD4+T淋巴细胞的去除CD8~+T淋巴细胞群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8.8±4.5)个比(3.9±2.8)个,t=5.706,P<0.01].对其中3例患者磁珠分选前后TCR BV谱型的比较发现,分选后CD8+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TCR BV谱型偏移家族数均高于分选前.结论 通过淋巴细胞亚群分选方式分析TCR BV家族CDR3谱型变化可以减少不同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峰型重叠干扰;应用这一方法分析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亚群克隆增生程度有助于了解CHB患者炎症的发生机制.

    作者:李咏茵;马世武;张光文;黄璇;胡小雄;杨玲;张克;侯金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肝结节状再生性增生18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83年至2008年共收治18例肝结节状再生性增生(NRH)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6例,女12例,发病年龄22~70岁(中位年龄39岁),病程1个月~6年.18例患者均无肝脏病史,其中3例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就诊,15例因门静脉高压症就诊.后者中10例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5例,未分化型结缔组织疾病4例,炎症性肠病1例.

    作者:郭涛;钱家鸣;朱丽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重视酒精性肝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酒精性肝病(ALD)在欧美国家是十分常见的肝病,每年因此患病而导致生活改变的人群高达9.2%.我国目前肝病以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饮食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也不断增加.酒精已经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作者:陆伦根;徐铭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拉米夫定治疗无良好应答患者乙型肝炎病毒P区突变与基因型的关系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后无良好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区变异情况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对631例拉米夫定治疗后无良好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或核酸测序确定HBV基因型,直接测序观察P区突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患者病毒载量,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HBV DNA水平及HBV P区变异情况.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设计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6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B基因型HBV感染者272例,C基因型感染者359例,C基因型感染者患者年龄为(39.1±11.4)岁,明显大于B基因型感染患者的(33.7±9.7)岁(t=-6.55,P<0.01).C基因患者病毒载量为(5.96±1.22)log_(10)拷贝/ml,高于B基因型患者的(5.58±1.21)log_(10)拷贝/ml,t=-2.01,P<0.05.A181V/T变异在C基因型的发生率高于B基因型(0.4%比5.3%,χ~2=12.23,P<0.01),M204I/V,L180M、T184A/G/I/S、S202G/I和V173L变异发生率在B、C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204I在B基因型的发生率为20.6%,高于C基因型的13.9%(χ~2=4.91,P<0.05);M204V和M201Ⅳ变异在B、C基因型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0和2.21,P值均>0.05).拉米夫定耐药发生率在B、C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结论 拉米夫定常见耐药位点在B、C基因型之间无明显差异,但是C基因HBV感染患者病毒载量高于B基因型HBV感染患者;M204I变异在B基因型中出现频率高于C基因型,拉米夫定加用或改用阿德福韦酯后可能会使A181V/T变异在C基因型出现的概率高于B基因型;年龄、免疫因素和非常见位点的变异或许是影响拉米夫定疗效的重要因素.

    作者:许利军;潘晨;李勤光;陈荣华;郑玲;张启云;陈惠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干扰素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区rtS213T单位点突变分析

    HBV P基因区是病毒复制的主要功能单位,也是抗病毒药物开发的丰要靶标.P基因区变异是多位点的,发生突变以后对所用药物产生耐受,是阻碍其临床应用、降低其作用的丰要原因.HBV P基因区rtS213T作为伴随位点可与rtM204V位点联合突变,导致拉米夫定耐药,但也常可见到rtS213T位点单独变异,但rtS213T单位点变异是否与抗病毒治疗有关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了38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对其中11例出现了rtS213T位点变异的患者进行用药史的观察分析,拟初步了解rtS213T单位点突变的临床意义.

    作者:任伟宏;赵素玲;赵志娟;李延卿;陶慧卿;熊慧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髓样分化蛋白88在炎症感染相关原发性肝癌发生中的作用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90%为肝细胞癌(HCC).近年来,人们对HBV、HCV慢性感染等所致肝脏持续炎症反应中Toll样受体(TLR)髓样分化蛋白88(MyD88)在肝癌发生中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增加了对肝癌发生的性别差异分子基础的认识.现就HCC这一炎症相关肿瘤的发病机制及与之相关的宿主遗传因素在HCC发生中的作用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雅娟;鲁凤民;庄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至肝功能衰竭.酒精性肝病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为进一步规范酒精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新研究成果和相关诊疗共识的基础上,对2006年制订的<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进行修改和补充.本次修订主要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其中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文中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原核构建高迁移率蛋白B1-A盒蛋白在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观察高迁移率蛋白B1-A盒(HMGB1-Abox)蛋白对急性肝衰竭小鼠肝组织表达高迁移率蛋白(HMG)B1的影响及其对炎性因子分泌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克隆载体构建小鼠PET28a-HMGB1-Abox原核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后经镍离子亲和层析柱亲和纯化得到目的蛋白;用脂多糖和D-氨基半乳糖胺制备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渗盐水,实验组腹腔注射重组HMGB1-Abox蛋白,于2、4、6、8、12、24 h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肝组织中HMGB1表达的变化情况,逆转录-PCR检测其HMGB1-mRNA变化趋势以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两组间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法比较.结果 构建了PET28a-HMGB1-Abox原核质粒并纯化出1.4×10~4的目的蛋白,实验组肝组织中肝脏坏死情况明显好转,HMGB1和HMGB1-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且表达时间延后;实验组肿瘤坏死因子α于4 h开始上升至(102.46±2.51)pg/ml,12 h达到峰值(334.12±39.13)pg/ml,对照组于8h达到峰值(473.42±22.99)pg/ml,两组比较,t=-11.38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白细胞介素-1β自2h起随时延长逐渐增加,在6h达到峰值(341.31±25.01)pg/ml,对照组于2 h达到峰值(724.49±34.24)pg/ml,两组比较,t=-7.99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组HMGB1-Abox蛋白可以显著减少急性肝衰竭时肝组织HMGB1的表达和分泌,有效的阻断HMGB1对其他早期炎性因子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婷;贺永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