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左国庆;吴进峰;曾贵利;李涛;刘作金;唐开福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细菌性感染的特征、抗菌素使用与细菌性感染之间的关系,评价肝移植术后抗菌素使用的合理性,探讨预防高水平耐药细菌性感染的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肝移植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抗菌素使用量,采用限定日剂量、用药频度、药物利用指数评价抗菌素使用的合理性,运用三维试验检测革兰阴性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 β-内酰胺酶情况.结果 肝移植术后感染主要病原菌为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真菌,大肠杆菌,术前抗菌素使用率为83.7%,以单一抗菌素使用为主,术后抗菌素使用率达100.0%,以二联、三联抗菌素使用为主,抗菌素使用量居前3位为头孢菌素、含酶抑制剂复合抗菌素与青霉素类抗菌素,药物利用指数大于1.1的抗菌素包括氨苄西林、替考拉林,革兰阴性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β-内酰胺酶分别为43.3%,31.8%,同时产两种酶的细菌占21.3%. 结论肝移植术后细菌性感染发生率高,抗菌素使用量大,频率高,抗菌素使用基本合理,易发生高耐药性细菌性感染,预防高耐药性细菌性感染十分重要.
作者:刘振国;龚环宇;周建党;张浩晔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病率增高,由其引起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但因其发病机制复杂,迄今为止未找到有效的治疗药物~[1-2].
作者:叶红军;韦始亮;王慧超;刘晓翌;万汇涓;易学瑞;袁有成;孔祥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中国是慢性HBV感染的高发区,慢性HCV感染在中国亦不少见,然而仅有部分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为此,有必要探讨加重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学损伤以及导致其预后不良和抗病毒治疗应答差的危险因素,而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可能就是这类危险因素之一[1-5].
作者:范建高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中国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点.方法 检索所有有关中国人PBC的文献报道并进行系统分析. 结果自1955-2007年共有103篇PBC相关文献,2740例病例报道(剔除重复报道).16篇文献中98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女:男为6.82:1,平均年龄42.0~56.2岁,发病至确诊的平均时间为12.0~98.4个月.常见的症状为乏力(72.40%)、黄疸(67.41%)、纳差(68.58%)、瘙痒(45.60%),无症状患者占20%.常见的体征为脾肿大(57.53%)、肝肿大(43.56%)和腹水(18.45%).肝功能检查见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显著升高,免疫球蛋白以1gM升高为主.抗线粒体抗体及其M2型阳性率分别为88.98%与82.65%.30.96%患者进行了肝活组织检查.伴发疾病以十燥综合征常见(9.14%),其次为类风湿性关节炎(3.95%)和2型糖尿病(2.54%).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者68.05%(345/507)有效.主要死亡原因为上消化道出血(41.67%)和肝衰竭(41.67%).肝移植仍是终末期肝病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 中国人PBC的特点同国外报道基本相似.进一步的研究应侧重于流行病学调查、无症状患者的早期诊断及长期随访、免疫学机制、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以及肝移植作用等方面.
作者:顾而立;姚光弼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传导通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大鼠中的表达,探讨其在NAFL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8周对照组、12周对照组、8周高脂组及12周高脂组各16只,对照组喂饲普通饲料,高脂组喂饲高脂饲料.正糖高胰岛素钳夹实验技术检测葡萄糖输注率(GIR),生物化学法检测空腹血糖(FBS)、ALT、AST、甘油三酯(TG)、总胆同醇(TC);放射免疫法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光光度计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游离脂肪酸(FFAs);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JNK1、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胰岛素受体底物1丝氨酸307磷酸化(p-IRS-1~(Ser307))、蛋白激酶B(PKB)、蛋白激酶B丝氨酸473磷酸化(p-PKB~(Ser473)).正态分布数据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数据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 8周高脂组与8周对照组、12周高脂组与12周对照组比较:体质量、肝指数、血清ALT、AST、TG、TC,FIns、FFAs、TNF α,及肝匀浆TG、TC、FFAs、MDA,高脂组(8、12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12周),t值分别为5.90和7.92、9.91和7.42、5.49、4.99和5.31、7.37、2.30和5.86、2.64和3.85、3.86和6.61、10.53、7.07和8.45、T=89.5和T=100、5.20和6.18、11.90和17.83,P值均<0.05或
作者:谭莺;张佳妮;陈金虎;王利娟;刘慧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我们于2007年5B开始,对不同基线ALT水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例,分别应用恩替卡韦(ETV)和拉米夫定(LVD)治疗,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侯宏波;邓丽宁;李纯平;刘秀荣;刘富青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5年1月-2008年6月肝活组织检查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脂肪变患病率.剔除合并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感染及其他慢性肝病,比较临床资料完整的肝脂肪变患者与其性别,年龄相配的无肝脂肪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近似正态分布时选用近似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 结果 126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脂肪变患病率33.4%,研究期间呈逐年增高趋势(趋势分析显示,JD<0.05).与无肝脂肪变的113例乙型肝炎患者相比,114例合并肝脂肪变者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6.811,2.733、3.063和2.340,P值均<0.05),而血清HBV DNA滴度则显著降低且与肝脂肪变程度有关(x~2=6.154,P<0.05).两组患者ALT,AST、Y-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和总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44、1.390、-0.029、-1.175和1.393,P值均>0.05),肝脏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34和0.106,P值均>0.05),不同程度的肝脂肪变患者之间明显肝损伤的比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447和2.911,P值均>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常见且不断增多,主要与代谢紊乱有关,并存的肝脂肪变对乙型肝炎患者肝损伤可能无不良影响,HBV DNA滴度是否与肝脂肪变呈负相关有待进一步验证.
作者:宓余强;刘勇钢;徐亮;范建高;张弘;平蕾;石瑞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与阳性药物复方甘草酸苷比较,观察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ALT升高的慢性肝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多剂量、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480例患者随机进入异甘草酸镁100 mg/d剂量组(A组,180例)、150 mg/d剂量组(B组,180例)和阳性药复方甘草酸苷对照组(C组,120例).试验A组: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00nag加入到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试验B组: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mg加入到1%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20 mg加入到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4周,停药2周后随访.治疗前,治疗第2周、第4周和停药后2周观察症状、体征及ALT,AST变化情况;治疗前、治疗第4周观察其他肝功能指标.采用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计数资料,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等级资料.组内疗效指标比较采用非参数的符号秩和检验方法,组间疗效指标比较采用中心效应的方差分析法或CMH方法.结果 412例患者按方案完成研究,其中A组152例,B组160例,C组100例.治疗2周和4周后,三组患者ALT、AST水平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治疗2周时的ALT下降幅度,B组明显大于C组(P<0.01),治疗4周时ALT下降幅度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A,B、C组ALT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91.76%、88.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A、B、C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和总体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41%、89.86%、86.46%和72.22%,73.53%、68.47%,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停药后,三组患者均无明显反跳.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ALT升高的慢性肝病.
作者:茅益民;曾民德;陈勇;陈成伟;傅青春;蔡雄;巫善明;陈亚岗;孙樱;李军;隋云华;赵伟;陆伦根;曹爱平;陈红专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方法以自身配对法收集手术后肝癌及其癌周组织各30份,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肝癌和癌周组织中NF-κB的定位和表达,并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分析肝癌和癌周组织中TNF α的水平.样本均数间的比较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相等时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样本率之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用Stata7.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结果 NF-κB蛋白在肝癌组织的胞核和胞质中均有表达,而对应的癌周组织中仅在胞质中有表达;NF-κB表达的阳性率肝癌组织中为100.0%,癌周组织为63.3%,x~2=13.4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F一κB表达强度:肝癌组织(+)4例、(++)10例、(+++)16例,癌周组织(-)11例、(+)7例、(++)9例,(+++)3例,肝癌组织中NF-κB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其对应的癌周组织,u=4.4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核蛋白NF-κB的表达水平.肝癌组织中大约是癌周组织的1.9倍,t=23.1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F α的表达水平在肝癌组织中大约是癌周组织的2.3倍.t=39.2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核蛋白NF-κB及TNF α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964,t=19.31,P<0.01.肝癌组织中核蛋白NF-κB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数目、肿瘤大小和HBsAg是否阳性未见明显的相关性,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TNF α可诱导NF-κB活化,进入细胞核内参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周伟民;平金良;钱福初;张国雷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脂联素(ADP)及其脂联素受体 2 (AdipoR2)在脂肪肝病理变化中的意义及中药的干预作用. 方法采用单纯高脂饮食(高脂模型组)和四氯化碳皮下注射复合高脂低蛋白饮食诱导(复合模型组)的两组大鼠脂肪肝模型,各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中药干预组.高脂模型组大鼠造模10周,其中药组在第7周起予以中药(祛湿化瘀方)灌胃干预4周;复合模型组大鼠造模4周,其中药组在第3周起予中药干预2周.观察项目:(1)肝组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脂肪变性程度变化;(2)肝组织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AdipoR2含量及血清ADP含量;(3)肝组织TG、FFA、AdipoR2、血清ADP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数据均使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检验(q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相关分析采用Bivariate相关分析.结果 (1)在两个模型大鼠实验中,模型组肝组织均出现严重的脂肪变性,肝组织TG、FFA含量均显著升高,高脂模型组分别达正常组的3.2倍和3.5倍,q值分别为16.00和8.10,p值均<0.01;复合模型组分别达正常组的3.8倍和3.6倍,q值分别为10.10和10.87,P值均<0.01.血清ADP与肝组织AdipoR2均显著降低,高脂模型组分别为正常组的56.1%和56.0%,q值分别为10.19和9.03,P值均<0.01;复合模型组分别达正常组的55.6%和71.1%,q值分别为5.48和7.16,P值均<0.01;在两个模型中,中药干预组的TG,FF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ADP、AdipoR2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2)肝脏TG、FFA含量与血清ADP含量、肝组织AdipoR2含量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1)血清ADP和肝AdipoR2水平均显著低下,在脂肪肝病理机制中有重要意义.(2) 中药祛湿化瘀方可显著提高脂肪肝大鼠的ADP、AdipoR2水平,这可能为该方防治脂肪肝作用的重要药理环节.
作者:李红山;冯琴;胡义扬;陈少东;彭景华;李雪梅;许丽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调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与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异常的关系.方法 将实验对象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无症状HBV携带者(AsC)、乙型肝炎恢复者、正常人对照4组.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表型和频率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Foxp3表达水平;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TGF β1水平.根据数据不同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HB或AsC组外周CD4~+T淋巴细胞中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频率以及CD4~+CD25~+T淋巴细胞中Foxp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和AsC血清中TGF β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和乙型肝炎恢复者,并与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频率存在显著正相关(r=0.78,P<0.01).结论 CHB和AsC患者TGF β1与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增高有密切关系.
作者:杨桂林;徐六妹;姚红艳;王火生;蒋小玲;李炜;王敏;周伯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嗜酒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类型,明显存在着国家和地域的差别.欧美国家(包括日本)嗜酒合并HCV感染高达12.2%,合并HBV感染仅为7%;而我国则明显不同,嗜酒合并HCV感染仅为0.12%~3.4%,而合并HBV感染者高达12.9%~28.3%(仅为临床调查资料)[1-5],尤其是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liver cirrhosis,AL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几率更高,东北地区饮酒合并肝炎病毒感染已成为肝硬化的第三大病因[3].
作者:王炳元;于继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通常与代谢综合征(MetS)的特征密切关联,是MetS在肝脏的表现.范建高和徐铭益~1提出脂肪肝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关系密切.Brea等[2]发现NAFLD独立于其他典型的MetS特征,而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存在紧密联系,可独立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并与其进展相关联.
作者:张毅;徐尚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细胞外基质(ECM)在猪肝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共培养中的表达与分布规律. 方法自中华实验猪髂前上棘抽取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贴壁传代培养至第3代;原位两步胶原酶法分离猪肝细胞后与MSCs随机混合培养,观察肝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情况.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ECM的表达和分布情况.RNA干扰MSCs后继续观察共培养肝细胞的功能变化情况.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 第3代MSCs纯度>90%;肝细胞活率>95%,纯度>99%.共培养组肝细胞迅速黏附于MSCs表面,呈肝细胞岛样分布.共培养组肝细胞白蛋白分泌水平和尿素合成能力自共培养第1天起均明显高于单纯肝细胞组(P值均<0.01),并在第2天达到高峰,分别为(457.71士22.62)ng和(69.05±2.12)μg.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共培养组MSCs表达多种ECMl RNA干扰实验进一步证实ECM的存在与共培养中肝细胞的白蛋白分泌和尿素合成功能有关.结论 骨髓MSCs通过分泌多种ECM改善共培养肝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作者:顾劲扬;施晓雷;张悦;丁义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揭示原位肝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相关实验结果,探讨诊断依据及死亡原因.方法 对2002年5月-2008年5月1013例原位肝移植后临床表现为GVHD的13例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5例患者行骨髓细胞学检查、5例行病理检查、4例行细胞因子检测、6例行嵌合体检测.结果 13例GVHD患者均表现出白细胞不同程度减少,其中8例极度缺乏;9例患者肝功能大致正常;10例患者血液、胆汁、创口分泌物、粪便和痰细菌培养阴性.4例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受抑甚至无造血细胞生成,5例患者病理检查结果符合GVHD.4例患者细胞因子检测发现白细胞介素(IL)-1 α、IL-1 β、IL-2、IL-4在GVHD病程中低表达或无表达;IL-10除1例在GVHD发病前高表达外,其余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均减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子、IL-6、表皮生长因子和IL-8逐渐增高或持续高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随病程轻微增高;干扰素γ仅在GVHD发病初期有轻微改变.1例患者检查到嵌合体.结论 嵌合体是确诊GVHD可靠但非惟一的依据,还需通过病理学、骨髓象、微生物学、肝功能、血常规及细胞因子检查,综合分析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的感染和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姚桂玲;李威;刘爱兵;梁慧;宋丽洁;王美娥;刘元明;王莉;王海燕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近,美国肝病研究学会的Kim等~[1]总结了ALT的生理学特征以及在健康及疾病状态下的临床意义,强调ALT不仅是肝脏疾病敏感可靠的指标,而且对全身性疾病,特别是肥胖、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作者:杨月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我国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不同ALT水平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分析2005年1月-2009年3月经肝活体组织检查证实的108例NAFLD患者的人口学、生物化学及病理学资料,并比较血清ALT正常与增高患者的病理学及临床特征. 结果在108例NAFLD中,49例(45.4%)为单纯性脂肪肝(NAFL),57例(52.8%)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2例(1.9%)为NASH相关肝硬化.ALT和AST水平,NASH患者分别为(156.2±137.7)U/L和(82.2士67.8)U/L,NAFL患者分别为(103.9±93.7)U/L和(52.2±33.4)U/L,t值分别为2.55和3.13,尸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T/ALT比值NASH患者为0.61±0.30,NAFL患者为0.78土0.77,NASH患者AST/ALT比值低于NAFL患者,t=2.18,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增高组中NASH占64.9%(50/77),ALT正常组NASH占29.0%o(9/31),x~2=11.49,p=0.00.ALT增高组炎症程度显著高于ALT正常组,x~2=10.3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肝脂肪变和纤维化程度在两组之间,x~2=5.52,6.12;P=0.12,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T增高组血清AST、y-谷氨酰转肽酶、总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和收缩压水平均比ALIT正常组显著增高(t值分别为5.91,2.00,2.30,2.10,3.14,2.43;p值分别为0.00,0.05,0.02,0.04,0.00,0.02),而AST/ALT比值、B超下脾脏肋间厚度则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3.70和2.95;p值分别为0.00和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LT增高与病理学NASH相关(OR=2.78,95%CI 1.06~7.3,p=0.04),但血清ALT预测NASH的准确性欠佳,ROC曲线下面积为0.69(95%CI 0.59~0.8,P=0.00).结论 在中国成人NAFLD患者中可以见到完整的疾病谱.ALT升高患者NASH比例更高,血清ALT水平可预测NAFLD患者炎症程度,但不能预测脂肪变和纤维化程度.
作者:施军平;荀运浩;胡晨波;张莉;刘红;娄国强;范建高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姜黄素抑制肝星状细胞株HSC-T6迁徙和侵袭的分子机制.方法 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并以刀豆蛋白A(ConA)激活,以不同剂量姜黄素处理后,用Western blot检测HSC-T6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水平;明胶酶谱法检测其活性.同时检测HSC-T6活化前后的迁徙和侵袭情况.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静息状态下HSC-T6仅表达少量MMP-2,ConA激活后MMP-2表达水平显著增加;25、50、100μtmol/L姜黄素处理后,MMP-2表达水平分别减少了21.8%5±5.1%、65.5%±9.2%和87.9%±11.5%,P值均<0.05.明胶酶谱实验显示静息状态下HSC-T6表达少量MMP-2且几乎没有活性,ConA激活后MMP-2表达水平和活性显著升高;不同剂量姜黄素处理后,其表达水平和活性也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值均<0.01.静息状态下HSC-T6很少发生迁徙和侵袭,ConA激活后HSC-T6的迁徙力和侵袭力显著增强;25、50、100μmol/L姜黄素处理后,HSC-T6迁徙数分别减少了27.5%±5.8%、54.4%±7.6%和67.1%±9.3%(p值均<0.01),HSC-T6侵袭细胞数也呈剂量依赖性减少(p值均<0.05).结论 姜黄素可能通过下调MMP-2的表达水平及其活性来抑制HSC-T6的迁徙和侵袭,进而抑制肝纤维化.
作者:黄建贤;朱宝和;贺德;黄林;胡钶;黄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在亚洲,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常见原因,目前已证实可促进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男性,饮酒,合并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工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ALT升高,高HBV DNA载量,基因C型等~[1].Iloeje等~[2]一项随访超过10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肝硬化发生与HBV DNA载量相关.
作者:陈力元;施军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间是否存在P-糖蛋白(P-gp)的传递及P-gp与多药耐药基因(mdrl)的关系.方法 将pSUPER.neo+GFP质粒转染至HepG2细胞(命名为HepG2/GFP),并与阿霉素耐药HepG2细胞(命名为HepG2/ADM)混合培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肝癌细胞间P-gp的传递.免疫磁珠法分离混合培养细胞,收集原HepG2/GFP细胞(命名为HepG2/aqMDR),采用Western blot分析HepG2、HepG2/ADM、HepG2/GFP,HepG2/aqMDR细胞的P-gP表达水平,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这些细胞mdrl mRNA的表达水平.多样本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用SNK-q检验. 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带绿色荧光的稳定克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见HepG2/aqMDR细胞以黄色荧光为主,而HepG2/GFP以绿色荧光为主,HepG2/ADM以红色荧光为主.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epG2/aqMDR细胞中P-gp表达水平低于HepG2/ADM,但明显高于HepG2/GFP(q=35.07,P<0.05)与HepG2(q=36.87,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epG2/ADM细胞中mdrl mRNA表达水平较高,而HepG2/aqMDR、HepG2、HepG2/GFP三组细胞中mdrl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2.30,P>0.05).结论 P-gP可以从耐药肝癌细胞传递至敏感肝癌细胞,这一现象为进一步研究肝癌多药耐药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陈龙;左国庆;吴进峰;曾贵利;李涛;刘作金;唐开福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