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复;金珍婧;陈永胜;乔连铭;周键
目的 比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与正常人群肝脂肪酶基因(LIPC)-514C/T多态性的分布差异,探讨其与NAFLD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NAFLD患者及配对的正常对照者各106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LIPC-514位点基因型,并测量其体重指数、腰臀比、血压、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各参数在不同基因型的差异,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发病的危险因素. 结果 NAFLD组和对照组CC基因型频率(31.1%比26.4%)和C等位基因频率(62.7%比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基因型NAFLD发病相对危险度,CC型高于TT型(比值比为3.73,95%可信区间1.31~10.63),CT型高于TT型(比值比为3.60,95%可信区间1.35~9.60).CC基因型组腰臀比较CT及TT基因型组高(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IPC-514 T变异令NAFLD发病易感胜降低(回归系数-1.28,95%可信区间0.10-0.74).结论 LIPC-514C/T基因多态性与腰臀比相关,LIPC-514 T变异令NAFLD发病易感性降低.
作者:詹琪;李瑜元;聂玉强;周永健;杜艳蕾;沙卫红;王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survivin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survivin小干扰RNA对高侵袭潜能人肝癌细胞HCCLM6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 收集4种人肝癌细胞株,以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蛋白质表达,进而筛选出高表达survivin基因的肝癌细胞.构建针对survivin mRNA的干扰质粒pshRNA-survivin及阴性对照质粒pGPU6/GFP/Neo-NC,并将其转染HCCLM6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量的变化情况;肿瘤细胞黏附实验检测细胞黏附能力的改变及Matrige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力的改变. 结果 4种肝癌细胞随侵袭能力升高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依次升高(P<0.05),HCCLM6细胞survivin表达水平高;Western blot结果与RT-PCR结果一致.HCCLM6细胞转染pshRNA-survivin后,survivin 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抑制率达93.500%±3.117%,与转染阴性对照质粒组(8.215%±0.79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852,P<0.01).细胞黏附实验结果显示,survivin重组质粒转染组黏附率为11.403%±1.256%,阴性对照组为32.545%±1.367%(t=20.732,P<0.01).Matrige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32.6±1.4)]个相比,转染pshRNA-survivin后,细胞侵袭力明显下降[(13.5±0.9)个,t=14.5,P<0.01].结论 Survivin与肝癌侵袭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并随侵袭转移潜能升高表达水平升高.pshRNA-survivin可以特异性抑制高侵袭肝癌细胞HCCLM6中survivin表达,并显著降低其侵袭、黏附能力,小干扰RNA技术有望成为抑制肝癌侵袭转移的新途径.
作者:韩丹;叶胜龙;刘彬彬;陈荣新;薛同春;孙瑞霞;赵燕;陈洁 刊期: 2008年第05期
2007年,欧美及亚太等地区的一些肝病学家依据相关的新的临床医学证据,提出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路线图概念(roadmap concept),其核心内容是对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根据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监测和评价治疗的应答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降低耐药发生率,提高长期疗效[1].
作者:替比夫定中国路线图专家讨论组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慢性乙型肝炎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概念,已经形成共识.但迄今为止,任何药物或治疗方案都难以使所有患者经长期抗病毒治疗达到并保持理想的治疗效果.研究和开发新的药物,提出并优化新的治疗方案无疑是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重要手段,近年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同样,对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在治疗前选择合适的患者、合适的时机、合适的药物、合适的方案,也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作者:万谟彬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ALT、HBeAg、HBV DNA水平以及治疗12周时HBV抑制程度对阿德福韦酯(ADV)治疗52周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98例HBeAg阳性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入研究.筛选时血浆HBV DNA定量≥1×106拷贝/ml,血清ALT水平1.5~10倍正常值上限(ULN).患者接受ADV 10mg/d,共52周治疗.定期随访,检测血清HBV标志物及HBV DNA.比较不同基线ALT、HBeAg、HBV DNA水平以及治疗12周时不同血清HBV DNA水平患者治疗52周时的疗效差异. 结果 ADV治疗52周时,血清HBV DNA<103拷贝/ml的患者,基线ALT>5 × ULN者(72.7%)高于ALT<2×ULN者(38.0%),P<0.05;基线HBeAg≤350 s/co者(66.7%)高于HBeAg>350 s/co者(30.2%),P<0.01;基线HBV DNA≤108拷贝/ml者(53.0%)高于血清HBV DNA>108拷贝/ml者(34.4%),P<0.05.52周HBeAg血清学转换率在基线HBeAg水平≤350 s/co者和HBeAg>350 s/co者分别为42.2%和7.5%(P<0.01).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103拷贝/ml、103~105拷贝/ml和>105拷贝/ml组患者,52周时血清HBV DNA<103拷贝/ml的比例分别为82.6%、57.1%和17.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52.2%、25.7%和5.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52周ALT复常率分别为100%、83%和75%,血清HBV DNA<103拷贝/ml组高于>105拷贝/ml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治疗52周时的血清HBV DNA水平及HBeAg血清转换与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水平中度相关(P<0.01).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DV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水平对治疗52周的疗效的预测价值优于基线指标,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103拷贝/ml者,52周时能达到更佳的疗效.
作者:谢冬英;林炳亮;徐启桓;陈幼明;陆玮伦;李建国;高志良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肝硬化目前尚缺乏满意治疗方法,阻断肝硬化的进展,将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命.我们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CCl4所致小鼠慢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
作者:王君平;孙殿兴;李兵顺;康富标;郭争荣;李敏然;亢继文;李伟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超声辐照紫杉醇微泡造影剂,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和形态学变化.方法 体外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将细胞分4组,即空白对照组,紫杉醇组,超声空白微泡组,超声载紫杉醇微泡组.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周期分布,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处理组形态学变化. 结果 超声载紫杉醇微泡组细胞阻滞在G2/M期;超声载紫杉醇微泡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并有凋亡小体形成.结论 超声辐照载紫杉醇微泡造影剂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有明显阻滞作用,并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刘瑶;康娟;吴小翎;王志刚;汪朝霞;李攀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有研究显示环氧合酶-2(COX-2)在许多肿瘤中高表达,推测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密切相关.研究还发现抑制COX-2的表达和(或)对抗COX-2的活性可以阻滞COX-2的促癌作用[1],提示COX-2可能成为肿瘤诊治的一个新靶点.本研究采用COX-2选择性抑制剂NS-398处理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旨在探讨其对肝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
作者:竺鑫丽;胡立宽;王振波;宋轶鹏;张帅;许曼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法尼醇X受体(FXR)激动剂鹅去氧胆酸(CDCA)对雌激素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孕鼠胆汁酸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用苯甲酸雌二醇诱导孕鼠发生肝内胆汁淤积,建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模型,将FXR激动剂CDCA作用于ICP模型组,比色法检测孕鼠血总胆汁酸,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孕鼠肝组织FXR及其靶基因胆盐转运泵(BSEP)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CDCA治疗组孕鼠血清胆汁酸水平明显降低[(17.2±4.1)μmol/L比(29.3±6.4)μmol/L,P<0.017],肝组织FXR mRNA(0.76±0.09比0.53±0.06,P<0.05)及蛋白质表达(2.35±0.06比1.83±0.05,P<0.017)明显升高,BSEP mRNA(0.99±0.21比0.76±0.07,P<0.017)及蛋白质表达(1.88±0.03比1.46±0.06,P<0.017)也明显升高.结论 FXR在调节胆汁酸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激动剂CDCA通过上调BSEP的表达促进胆汁酸转运降低血胆汁酸水平,可能为ICP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药物靶点.
作者:邹姝丽;刘建;兰易;程浩;甘晓玲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以来,由于不断地引入不同的新型的核苷(酸)类似物,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
作者:任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交感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在正常小鼠及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体内的变化情况.方法 应用腹部敷贴尾蚴法制备血吸虫病小鼠模型.3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肝纤维化模型组.采用HE和Van Gieson染色,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纤维化程度,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检测肝组织中α1A、β2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情况,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水平. 结果 正常组α1A、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散在表达于肝细胞胞质和肝窦内,模型组在门静脉和虫卵结节周围肝细胞胞质中阳性表达明显增加(α1A受体的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8.28±7.56、30.53±8.88,β2受体的平均灰度值分别为28.67±6.42、42.29±4.56,t值分别为-2.888和-6.648,P值均<0.05);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和正常小鼠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分别为(7.83±4.36)、(2.72±0.94)ng/ml,多巴胺的含量分别为(6.97±4.33)、(0.74±0.34)ng/ml,t值分别为-3.372和-4.428,P值均<0.05.结论 交感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表达的上调可能是血吸虫肝纤维化发展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段瑞娴;唐望先;吴翠环;刘红艳;高啸;郭燕;程勇卫;杨玉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 1)是激活肝星状细胞(HSC)并促进其胶原合成的重要因子.TGF β 3被认为具有抗组织纤维化的功能.Carrington等[1]研究提示:TGF β 1与TGF β 3的比值是纤维化发生程度的关键因素.本实验研究大鼠HSC中TGF β 3/TGF β 1 mRNA比值的变化及与Ⅰ型胶原合成的关系,阐明TGF β 3是拮抗TGF β 1的重要因子,为TGF β 3对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李琪;周霞;余姣;钱伟;徐可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早期的多数肝移植指征将年龄上限制定为50~55岁[1],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和免疫抑制手段的发展,肝移植的受体年龄也在不断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高龄患者接受了肝移植手术,已有受体年龄为78岁的肝移植病例报道[2].为了进一步探讨年龄对肝移植的影响,我们对上海长征医院肝移植中心≥60岁老年患者的肝移植情况进行了分析.
作者:刘炜;傅宏;郭闻渊;马钧;傅志仁;丁国善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Gilbert综合征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对16例有肝活组织检查的Gilber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并对其中2例进行基因检测. 结果 16例Gilbert综合征患者中,男13例,女3例,年龄14~40岁.间断黄疸、非结合性胆红素升高.肝活组织检查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内可见脂褐素沉积.2例患者的基因分析,致病基因为第1外显子突变(Gly71Arg),为显性遗传. 结论 Gilbert综合征发病以青少年多见,并有间断出现非结合性胆红素升高.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与非结合性胆红素升高有关的肝脏疾病的诊断.开展相关的基因检测有助于总结我国Gilbert综合征的遗传基因特点.
作者:彭向欣;王泰龄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肝癌抑制基因-1(HCCS1)肿瘤靶向性表达载体,提高肿瘤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活细胞计数试剂盒测定HCCS1高表达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影响,荧光素酶试验检测肿瘤特异性启动子PEG-3p在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中的相对转录活性,AdEasyTM系统包装并利用PCR鉴定重组腺病毒Ad-PEG-3p-HCCS1,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腺病毒感染后HCCS1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晶紫试验和四甲基偶氮唑盐试验观察该重组腺病毒体外抗肿瘤的靶向性. 结果 HCCS1高表达对肿瘤细胞株BEL-7404和SW-620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超过正常细胞株L02和正常人肺成纤维细胞,96 h抑制率达60%.荧光素酶试验显示,PEG-3p在BEL-7404、BEL-7405、QGY-7703中的相对转录活性分别为L02的3.9、4.7、1.5倍.成功构建了新抑癌基因HCCS1肿瘤靶向性表达的重组腺病毒Ad-PEG-3p-HCCS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在BEL7404和QGY-7703中,HCCS1表达高于在L02中的表达.结晶紫试验和四甲基偶氮唑盐试验显示,Ad-PEG-3p-HCCS1与Ad-CMV-HCCS1相比,在不降低对肿瘤抑制效果的前提下,明显降低了对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 结论 肿瘤细胞对HCCS1的生长抑制作用更为敏感,PEG-3p在肝癌细胞中也具有肿瘤特异性,Ad-PEG-3p-HCCS1可特异性地在肿瘤细胞中表达HCCS1,从而提高HCCS1基因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张剑;甘愉;胡晶莹;赵新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定量PCR测得血清HBVDNA>105拷贝/ml,肾组织HBV DNA阳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均为A级,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10 mg/d 1年.于治疗后1、3、6个月复查血常规、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血清HBV标志物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3、6个月血清HBV DNA转阴的分别有2例和5例,HBeAg转阴的分别有1例和4例,抗HBe转阳的均只有1例;ALT复常的分别有5例和6例,总胆红素复常的分别有4例和5例.治疗6个月后尿蛋白量<0.3 g/d的2例,尿蛋白量较治疗前下降>50%的3例.巩固治疗1年时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例. 结论 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近期安全有效.
作者:李东复;金珍婧;陈永胜;乔连铭;周键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AIH)77例及其重叠综合征患者30例的临床表现、免疫学及生物化学特点及其治疗方案.方法 164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AIH患者77例和AIH胆汁性肝硬化(PBC)重叠综合征患者30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生物化学及组织学变化和治疗应答反应等. 结果 AIH患者的发病年龄高峰在50岁左右,肝功能生物化学检查结果显示为肝炎样异常,丙种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均明显高于正常.74%的患者抗核抗体阳性,32%的患者抗平滑肌抗体阳性,52%的患者伴发了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组织病理变化以界面性肝炎为主(65%),在中、重度患者则出现小叶性肝炎、玫瑰花结样改变、桥接样坏死等.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血清ALT、AST、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和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阳性率较高,组织学检查往往还伴有胆管的病变.60例AIH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强的松龙联合硫唑嘌呤治疗第1年时,AIH治疗患者达完全缓解者42例(70%),其中26例持续缓解,16例复发(激素减量至≤10 mg/d或停药后),10例部分缓解,8例无应答.持续缓解者的AST、ALT、免疫球蛋白G、丙种球蛋白及血总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非持续缓解者(34例,JD值均<0.05),此类患者撤除了硫唑嘌呤,单用激素的剂量均可维持在5~10 mg/d.AIH-PBC重叠综合征组经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后除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外,其余肝功能指标(ALT、AST、总胆红素)亦明显改善(P值均<0.01).结论 AIH及AIH-PBC重叠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诊断需综合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检测结果.AIH患者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达持续缓解者,可改为单用小剂量激素治疗.AIH-PBC患者加用熊去氧胆酸治疗,亦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邱德凯;李新民;魏珏;叶丽静;彭延申;马雄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乙型肝炎病毒HBx蛋白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参与DNA修复和基因激活,并可调节细胞增殖、凋亡及诱导细胞迁移等,在HBV相关肝细胞癌(HCC)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2].核因子κ B(NF-κB)作为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细胞调节的多个阶段和抗凋亡基因表达[3].我们回顾分析了HBx蛋白、NF-κB和凋亡增殖相关因子在HBV相关HCC中的作用.
作者:赵秀兰;刘易欣;郄硕;倪春生;王栋;王星辉;古强;孙保存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体外下调窖蛋白-1(Cav-1)的表达对人肝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构建Cav-1特异性短发夹状RNA(shRNA)表达载体psiRNA-CAV1,转染人正常肝细胞系(CHL),抗菌素Zeocin筛选单克隆细胞株,建立Cav-1低表达的人肝细胞模型(CAV7).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Cav-1下调对肝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Erk1/2和Akt等增殖生长相关信号蛋白表达和活性的变化. 结果 正常肝细胞有高水平的Cav-1表达,稳定转染psiRNA-CAV1后,Cav-1表达减少约70%;Cav-1表达下调后,肝细胞的增殖先变快(24 h和72 h,P<0.05;96 h,P<0.01),后减慢;增殖相关蛋白p-Akt和p-Erk1/2的表达减少,即Akt和Erk1/2两条通路受到抑制. 结论 Cav-1可能在正常肝细胞的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任刚;刘英;王孝敏;赵春晖;邹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活化的HSC大量增殖,并合成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沉积在肝内.转化生长因子(TGF)β是激活HSC并促进其增殖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可促进ECM产生,导致并加速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本实验拟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在HSC中的定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法等研究TGF β1促进PAI 1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探讨PAI 1在肝纤维化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朱颖炜;林勇;张新;王要军;谢渭芬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