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瘤坏死因子α对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裂解激活蛋白表达的影响

杨林辉;陈东风

关键词:脂肪肝, 肿瘤坏死因子, 甘油三酯,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裂解激活蛋白
摘要:目的 探讨TNF α对油酸诱导的脂肪变性肝细胞模型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裂解激活蛋白(SCAP)的表达及TG含量的影响.方法 以正常肝细胞株L02进行细胞培养,用油酸诱导建立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在对照组(C组)及模型组(F组)中加入TNF α(C1组和F1组)与抗TNF α抗体(C2组和F2组)分组进行培养,采用RT-PCR法检测SCAP 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SCAP蛋白的表达,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的变化,并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结果 TNFα作用组SCAP mRNA的表达上调,C1组比C组上调67%,F1组比F组上调55%,F=212.9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F α作用组SCAP蛋白的表达也上调,C1组比C组上调45%,F1组比F组上调95%,F=104.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使用抗TNF α抗体作用后表达显著下调,细胞内TG含量,对照组为(2.02±0.67)mg/107细胞,模型组为(7.79±1.35)mg/107细胞,模型组+TNF α组为(13.36±1.99)mg/107细胞,F=82.94,P<0.01,TNF α作用组较对照组脂变细胞数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使用抗TNF α抗体作用后脂变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内TG含量显著下降.结论 TNF α上调L02肝细胞SCAP的表达,促进细胞内TG的合成,可能参与了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形成.
中华肝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紧张素受体反义基因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Ⅰ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

    近年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在慢性肝纤维化及门静脉高压的形成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者Ang ⅡⅠ型受体拮抗剂可减轻肝纤维化及降低门静脉高压[1].在活化过程中,HSC从一个静止的、富含维生素A的窦周细胞转化成有增殖和收缩能力的、促纤维化形成的活化的HSCs[2].

    作者:李立新;陈大志;贺强;樊华;金中奎;李鹏;寇建涛;谢德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1.肝纤维化的概念: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将纤维化定义为胶原的过度形成,因为当时认为胶原是纤维化肝脏突出的结缔组织成分,经过20多年的研究,目前认为肝纤维化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动态创伤-愈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肝脏中的多种ECM成分含量不断增加.有研究表明,肝硬化时肝脏Ⅰ、Ⅲ、Ⅳ、Ⅴ、Ⅵ型胶原分别为正常肝脏的8、4、14、8和10倍,透明质酸、硫酸乙酰肝素、软骨素、软骨素-4-硫酸、软骨素-6-硫酸和硫酸皮肤素分别为正常肝脏的8、2、2、5、10和10倍[1].

    作者:展玉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 α-2a)治疗HIV合并HCV感染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22例HCV/HIV合并感染者,先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待所有患者CD4+T淋巴细胞上升至0.20×109/L以上,将患者分成CD4+T淋巴细胞≥0.35×109/L和<0.35×109/L两组,给予PEG-IFN α-2a,180 μg,每周肌肉注射1次,检测两组患者的HCV RNA和HIV RNA水平、肝功能和血常规,并做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CD4+T淋巴细胞≥0.35×109/L组13例,在治疗12、24、4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HCV RNA平均分别下降2.0650 log10拷贝/ml(t=3.8733,P<0.01)、2.9146 log10拷贝/ml(t=7.6741,P<0.01)、2.4315 log10拷贝/ml(t=5.8202,P<0.01).CD4+T淋巴细胞<0.35×109/L组9例,分别下降1.1522 log10拷贝/ml(t=2.8937,P<0.05)、1.4189 log10拷贝/ml(t=2.4422,P<0.05)、1.1167 log10拷贝/ml(t=1.1261,P>0.05).两组患者HCV RNA早期应答率和治疗结束应答率比较,P直均>0.05.CD4+T淋巴细胞<0.35×109/L组,在治疗24周时白细胞较治疗前下降(t=2.4700,P<0.05).CD4+T淋巴细胞≥0.35×109/L组,治疗24周和48周血小板均较治疗前下降(t=2.3273,P<0.05; t=3.6149,P<0.01).结论 PEG-IFN α-2a治疗HIV/HCV患者,能有效降低HCV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0.35×109/L组疗效更显著,但两组患者的HCV RNA早期应答率和治疗结束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G-IFN α-2a可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

    作者:张仁芳;孙洪清;黄琴;王江蓉;张学祥;刘惜年;卢洪洲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2'-5'寡腺苷酸合成酶1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易感性和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

    人体感染HBV后,可自身清除病毒或持续性感染,在成人感染者中有5%~10%不能清除病毒,导致慢性病毒携带状态.其造成肝损伤的程度不一,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进程不一、药物治疗的反应个体差异亦很大,宿主的遗传因素对乙型肝炎的这些临床转归起了关键作用[1].目前干扰素诱导抗病毒基因2'-5'寡腺苷酸合成酶1(OAS1)与HBV易感性和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分析了在干扰素信号传导中OAS1 3'UTR(非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HBV感染后结局和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

    作者:孔晓飞;张欣欣;杨之涛;许洁;黄玲;龚启明;金根娣;姜节洪;高健;卢敏;陆志檬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CD25在人肝毛细胆管的表达

    肝脏疾病种类繁多,有相当一部分涉及肝毛细胆管,但毛细胆管用普通HE染色无法辨认,往往需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其形态,导致我们对毛细胆管的分布、形态、病变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方便、实用、低成本的方法来标记肝毛细胆管.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均证实人肝组织毛细胆管表达CD25,并通过阻断试验进一步证实CD25表达的特异性.

    作者:陆忠华;印永祥;裴浩;黄利华;华惠琦;冯云霞;邢益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C3A永生化肝细胞系的部分功能评价

    全面检测肝永生化细胞系的功能,对评价其功能状态、比较不同肝细胞系的差别、研究生物人工肝的疗效、判断药物对肝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改建与优化更好的肝细胞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C3A细胞是目前用于临床研究的生物人工肝永生化肝细胞系,它从肝纤维母细胞瘤细胞转化获得[1].本研究以C3A细胞为对象,对反映肝细胞生长增殖、蛋白合成、代谢、分泌、抗氧化的部分指标进行检测,以期建立较全面反映其功能状态的检测方法,为其细胞改建与功能优化提供依据,为新一代生物反应器及生物人工肝发展服务.

    作者:陈煜;魏琳琳;闫丽;赵军;段钟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去甲肾上腺素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对HSC细胞株(CSF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CFSC,分为以下6组:(1)空白对照组,为单纯CFSC培养;(2)交感兴奋(NE)组;(3)交感抑制(酚妥拉明+普萘洛尔)组;(4)α肾上腺素受体(AR)阻滞(酚妥拉明)组;(5)β1-AR阻滞(CGP20712A)组;(6)β2-AR阻滞(ICI118551)组.MTT法测定细胞增殖; TUNEL法观察CFSC凋亡状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MTT法显示,NE对CFSC具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加入α-AR、β1-AR、β2-AR阻滞剂后细胞增殖均受到明显抑制.NE作用于CFSC 24 h,TUNEL法显示CFSC的凋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60%±3.05%与12.60%±4.76%,P<0.05);加入AR阻滞剂后CFSC凋亡率升高,其中α-AR和β2-AR阻滞剂作用显著.同时,流式细胞仪显示加入NE后CFSC凋亡率也显著降低(2.29%±0.22%与3.06%±0.57%,P<0.05);与TUNEL结果一致.NE对细胞形态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交感神经递质NE对体外活化的CFSC具有促增殖作用,并且可以抑制CFSC的凋亡,可能主要通过α受体和β 2受体起作用.

    作者:刘娜;张晓岚;田晓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人参皂苷联合地塞米松对肝总动脉结扎大鼠肝功能的保护作用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治疗中晚期肝癌和无法切除的肝癌的有效措施[1].但治疗过程中,由于应激反应、所灌注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栓塞剂造成的肝脏缺血损伤等因素[2],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在前期工作中,我们以人参皂苷(GS)和地塞米松(Dex)联合使用,证实可有效防治TACE后肝功能损伤[3].现进一步探讨该方案的作用机制.

    作者:封颖璐;程彬彬;凌昌全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肝细胞再生机制的研究

    肝细胞再生是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纤维化的肝脏组织恢复正常结构的前提条件.

    作者:张影;张福奎;贾继东;王宝恩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人血白蛋白及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联合诱导建立大鼠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

    目的 建立与人慢加急性肝衰竭病理过程、生化改变相似,实用性、重复性好的动物模型,为研究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药物筛选及疗效评价提供适宜的模型.方法 用人血清白蛋白免疫诱导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至肝纤维化达S4时予以D-氨基半乳糖与脂多糖联合攻击,计算动物病死率及生存时间,动态观察给药后4、8、12 h肝功能、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及病理变化,并以TUNEL法检测原位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结果 人血白蛋白攻击6周时绝大多数大鼠形成经典肝硬化或重度肝纤维化.D-氨基半乳糖与脂多糖联合同时腹腔注射后90%大鼠死于肝衰竭,平均生存时间(16.1±3.7)h,病理表现为肝硬化再生结节内发生大块或亚大块坏死,纤维间隔保留.转氨酶及胆红素的变化符合肝细胞大片坏死时的功能改变,血清TNF α明显增高并与凋亡程度相一致.IL-10随给药时间延长而增高,与临床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变化相似.结论 对人血白蛋白免疫诱导型肝硬化及肝纤维化大鼠给予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联合急性攻击可建立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本实验模拟了临床经常遇到的慢性肝病基础之上发生急性肝衰竭的部分病理生理过程.TNF α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可能是该慢加急性肝衰竭重要病理机制之一.

    作者:刘旭华;陈煜;王泰龄;闾军;张立洁;宋晨朝;张晶;段钟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B7-H1及其受体PD-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B7-H1及其受体PD-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及髓样树突细胞(mDCs)上的表达及它们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疾病状态的关系.方法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正常人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及mDCs上B7-H1和PD-1的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患者的HBV DNA.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7-H1及其受体PD-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健康对照mDCs、CD4+及CD8+T淋巴细胞B7-H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35%±0.10%、3.63%±0.70%和1.20%±0.1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为7.88%±1.40%、24.28%±2.86%和10.78%±1.6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7-H1在mDCs和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P直均<0.05)健康对照CD4+及CD8+T淋巴细胞PD-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2%±1.75%和5.98%±0.88%,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为17.76%±2.47%和11.92%±2.2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D-1在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P值均<0.05).且它们的表达与患者的ALT水平及HBV DNA载量呈明显的正相关(P直均<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淋巴细胞上B7-H1和PD-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疾病状态密切相关.

    作者:李永纲;陈良恩;陈国凤;王福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治疗肝纤维化的多中心研究

    目的 观察研究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治疗肝纤维化在扩大人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多中心、自身对照的研究设计.筛选肝纤维化患者共115例,所有病例给予口服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治疗24周,治疗前均行肝穿刺做肝活体组织检查,其中有38例患者在治疗后再次做肝活体组织检查.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后12、24周和36周,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HA、LN、Ⅳ型胶原(Ⅳ-C),观察用药前后各项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口服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治疗前(0周),治疗后24周和36周,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HA值分别为(279.2±81.4)ng/ml、(136.8±56.7)ng/ml、(86.9±40.7)ng/ml,LN值分别为(170.8±73.0)ng/ml、(112.5±39.5)ng/ml、(60.8±31.8)ng/ml;Ⅳ-C值分别为(153.7±60.1)ng/ml、(112.4±43.1)ng/ml、(96.3±44.1)ng/ml,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肝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治疗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 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具有改善肝纤维化的作用,对于治疗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谦;张玉杰;施光峰;卞丽;安平;林炳亮;高志良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黄曲霉毒素B1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β连环蛋白的变化

    许多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与HCC密切相关,而β连环蛋白是近年肿瘤研究的一个热点,其基因突变和表达异常与HCC等肿瘤密切相关[1].研究人HCC往往只能对癌及癌旁组织(或加上正常组织)进行比较,无法知道基因在哪个阶段开始出现异常,而且患者往往在发病前接触过很多致癌因素,很难明确是哪些引起β连环蛋白表达量增高.本研究仅用AFB1处理大鼠诱发HCC,于不同时段进行肝活组织检查,首次动态观察了肿瘤发生过程中β连环蛋白的变化,以探讨其与AFB1诱发的HCC的关系.

    作者:焦杨;班克臣;曹骥;岳海英;陈茂伟;苏建家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对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裂解激活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TNF α对油酸诱导的脂肪变性肝细胞模型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裂解激活蛋白(SCAP)的表达及TG含量的影响.方法 以正常肝细胞株L02进行细胞培养,用油酸诱导建立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在对照组(C组)及模型组(F组)中加入TNF α(C1组和F1组)与抗TNF α抗体(C2组和F2组)分组进行培养,采用RT-PCR法检测SCAP 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SCAP蛋白的表达,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的变化,并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结果 TNFα作用组SCAP mRNA的表达上调,C1组比C组上调67%,F1组比F组上调55%,F=212.9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F α作用组SCAP蛋白的表达也上调,C1组比C组上调45%,F1组比F组上调95%,F=104.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使用抗TNF α抗体作用后表达显著下调,细胞内TG含量,对照组为(2.02±0.67)mg/107细胞,模型组为(7.79±1.35)mg/107细胞,模型组+TNF α组为(13.36±1.99)mg/107细胞,F=82.94,P<0.01,TNF α作用组较对照组脂变细胞数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使用抗TNF α抗体作用后脂变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内TG含量显著下降.结论 TNF α上调L02肝细胞SCAP的表达,促进细胞内TG的合成,可能参与了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形成.

    作者:杨林辉;陈东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经皮经肝组织黏合剂栓塞联合部分脾栓塞治疗食管静脉曲张

    目的 评价经皮经肝穿刺组织黏合剂(TH胶,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食管下段曲张静脉和贲门胃底周围血管为靶血管,将TH胶灌注至食管下段及胃底曲张静脉内,使曲张静脉永久性闭塞,并联合PSE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84例,18例患者行急诊栓塞治疗.结果 (1)81例栓塞成功,成功率96.4%,3例术后1个月因肝功能衰竭、腹腔感染和脑出血死亡.(2)TH胶栓塞到食管下段曲张静脉及胃底周围血管者38例;栓塞冠状静脉及胃底贲门周围曲张静脉但未达食管下段者31例;仅栓塞到胃冠状静脉主干者9例.术后其食管静脉曲张消失率分别为71.1%(27/38)、35.5%(11/31)、0(0/9),x2=18.3105,P<0.01.(3)随访6~47(31.0±16.5)月,13例患者再出血,总出血率为16.7%.其中食管胃底型栓塞再出血率为7.9%(3/38);胃底型再出血率为12.9%(4/31);主干型再出血率为66.7%(6/9),x2值分别为12.6603和8.0765; P值均<0.01.结论 经皮经肝TH栓塞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不仅可控制急症出血,还可预防再出血,是治疗和预防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有效方法,术中应尽量将TH胶注射到食管下段曲张静脉和贲门胃底周围静脉内,以确保介入栓塞治疗的远期疗效.

    作者:张春清;刘福利;许洪伟;冯凯;徐麟;主余华;张俊勇;朱强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贵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毒基因亚型研究

    目的 调查贵州省B、C基因型慢性HBV感染者的病毒基因亚型.方法 PCR扩增HBV P区长309 bp的基因片段,扩增产物分别经限制性内切酶Nci Ⅰ、Vsp Ⅰ、BstE Ⅱ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根据酶切图谱多态性,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HBV C基因亚型.直接测序确定B基因亚型、对178例用S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鉴定为B、C基因型的不同临床类型慢性HBV感染者进行亚型分析.结果 84例C基因型HBV感染者中,27例(32.14%)为C1亚型、56例(66.67%)为C2亚型,1例为C1、C2亚型混合感染.94例B基因型HBV感染者中,93例(98.94%)为Ba、1例为Bj亚型感染.从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CHB到肝硬化/肝癌,C1亚型在各组中的比例逐渐降低,分别为60.00%、30.65%和16.67%;而C2亚型在各对应组中的分布逐渐增高,分别为40.00%、67.74%和83.33%.结论 贵州地区B、C基因型慢性HBV感染者中,以Ba、C2亚型为主.C1、C2亚型在疾病中的分布有一定差异.PCR-RFLP分析HBV C1、C2亚型,方法简便、特异性强,适合较大样本分析,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丁静娟;刘悦晖;王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免疫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建立及4-1BB、CD4+CD25+T淋巴细胞表达

    4-1BB是一种主要表达在活化T淋巴细胞上共刺激信号,是神经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1].CD4+CD25+T淋巴细胞是一种免疫耐受细胞,具有免疫无能性及免疫抑制性两方面功能.本实验对免疫性肝损伤中4-1BB及CD4+CD25+T淋巴细胞的变化进行研究.

    作者:夏光涛;张源潮;林晓燕;林森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2528例原发性肝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其并发症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细针穿刺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6月1日至2005年5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528例临床疑诊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穿刺细胞学检查及随访结果.结果 经肝穿刺细胞学证实为恶性肿瘤者2061例(81.53%,其中肝脏原发肿瘤1704例,转移性肿瘤41例,原发不明恶性肿瘤316例)、阴性431例(17.05%)、疑癌或异形36例(1.42%).临床随访发现2061例恶性患者终均被证实为恶性肿瘤; 431例阴性中,37.82%(163/431)终被证实为恶性(其中原发性肝癌136例); 36例疑癌或异形中,28例终被证实为恶性(均为原发性肝癌).946例AFP≥400 μg/L患者全部证实为恶性,其中原发性肝癌942例、肝母细胞瘤1例、转移性肝癌3例.AFP<400 μg/L的1582例患者中,终诊断原发性肝癌1154例,其中81.89%(945例)可通过肝穿刺直接确诊.本研究结果显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用于肝脏肿瘤定性诊断(良、恶性鉴别)敏感性91.52%、特异性100.00%、阳性预测值100.00%、阴性预测值59.10%,总准确性为92.44%.肝穿刺可直接确诊原发性肝癌达81.01%.77.49%的患者可通过肝穿刺明确原发或继发.穿刺后并发症主要为:出血11例(0.44%),针道种植转移5例(0.2%).结论 经皮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有效确定肝脏肿瘤的性质,且对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性高.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少,易于推广.

    作者:王鹏;刘鲁明;孟志强;陈震;林钧华;周振华;陈颢;王琨;平波;王龙富;王柏华;黄雅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β-雌二醇及其纳米粒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和活化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学者已经通过试验证实雌激素具有抑制肝纤维化形成的作用[1],我们的研究亦证实己烯雌酚能有效抑制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2].但是,长期、大剂量应用雌激素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目前临床还不能用雌激素来进行抗肝纤维化治疗.因而,提高肝脏雌激素浓度,避免雌激素可能的不良反应是雌激素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抗纤维化治疗的关键,而将雌激素制成纳米药物后有望达到此目的.

    作者:谢建萍;全俊;周建亮;刘菲;黄柳云;谭德明;潘一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的临床应用

    肝纤维化是一个慢性的渐进性过程,判断其改变程度对慢性肝病预后判断、选择抗肝纤维化治疗药物及其疗效考核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陆伦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