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药耐药基因反义寡核苷酸逆转肝癌细胞耐药的研究

罗华友;杨家印;刘自明;林琦远;严律南

关键词:癌, 肝细胞, 寡核苷酸, 反义, 多药耐药
摘要:目的观察反义硫代磷酸酯寡核苷酸(ASODN)联合逆转耐药肝癌细胞多药耐药基因1(MDR1)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MRP)的作用.方法用人工合成互补于MDR1基因及MRP基因的反义20聚硫代磷酸寡核苷酸,以脂质体作载体,转染入耐阿霉素(ADM)肝癌细胞SMMC-7721/ADM,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细胞对化学疗法药物的敏感性,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相对荧光强度,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内Rhdaming123(Rh123)及柔红霉素(DNR)潴留以反映蛋白质p1 70和p190功能.结果ASODN/MDR1+MRP联合转染SMMC-7721/ADM细胞,能更大程度增加细胞对ADM(47.8倍)和DNR(21.6倍)的敏感性.ASODN/MDR1+MRP联合转染SMMC-7721/ADM细胞,与单独任一种ASODN转染相比,对p170或p190表达的抑制并不增加(q值分别为3.23、3.24,P>0.05).结论针对MDR1+MRP的ASODN联合转染SMMC-7721/ADM细胞,能更大程度逆转肝癌细胞的耐药性.
中华肝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丙型肝炎的病毒学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HCV感染的病原学检测指标主要为抗H CV,HCVRNA,HCV基因型和HCV核心抗原.抗-HCV和HCV RNA两项指标主要用于HCV感染的诊断.其它病毒学检测方法包括HCV基因型测定和HCV RNA定量分析,主要用于制定患者治疗方案和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杨东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补体受体Ⅰ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对44例重型肝炎、58例肝硬化及40例正常人群的血清可溶性补体受体Ⅰ型(sCR1)进行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44例重型肝炎及58例肝硬化患者为山东省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和北京解放军第302医院2001年3月~2002年12月住院患者,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1].

    作者:董格峰;刘典勇;王晶波;许百全;王海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磷酸铝佐剂对乙型肝炎DNA疫苗抗体应答的增强作用

    目的探讨磷酸铝佐剂对乙型肝炎D N A疫苗诱导体液免疫应答的增强作用.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真核表达质粒pcDNA 3.1-S,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无误后,作为乙型肝炎D N A疫苗,将不同浓度的磷酸铝悬液与之混合后免疫小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重组质粒在小鼠局部肌肉中HBsAg的表达和在血清中HBsAg的含量;并于免疫小鼠6周后检测小鼠血清抗HBs水平.结果与单纯使用质粒pcDNA 3.1-S相比,将质粒pcDNA 3.1-S与磷酸铝悬液混合后免疫小鼠,重组质粒在小鼠局部肌肉中HB sAg表达差异无显著性;HBsAg在血清中的浓度均为阴性.将质粒pcDNA 3.1-S与磷酸铝悬液混合后免疫小鼠,6周后检测小鼠血清抗-HBs,每1μl质粒中含1、10、50、1 00μg磷酸铝组,小鼠血清抗HBs抗体的P/N值分别为11.00±6.62、20.30±10.20、49.1 8±24.40和48.68±27.78,单纯使用质粒pcDNA3.1-S组P/N值为11.54±5.60.含1 μg和10 μg磷酸铝组,抗-HBs抗体P/N值与单纯用质粒pcDNA3.1-S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50μg和100μg磷酸铝组抗HBs抗体P/N值高于单纯用质粒pcDNA3.1-S组但50μg和100μg磷酸铝组二者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磷酸铝与质粒pcDNA3.1-S混合对pcDNA3.1-S在小鼠局部肌肉中HBsAg的表达无明显增强作用;但一定含量的磷酸铝能显著增强小鼠抗H B s应答水平;作为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乙型肝炎D N A疫苗佐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梁增伟;任红;兰英华;李用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人肝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微血管密度分析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癌(HCC)微血管形成、生长和转移方面的作用.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36例HCC组织中VEGF表达状态和细胞内分布,采用微血管染色方法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定量检测癌及癌周组织中总RNA和VEGF水平.结果所有HCC组织中VEGF阳性率为63.9%,无包膜组为78.3%,伴有远处转移组为90.9%;VEGF表达与MVD密切相关(t=4.49,P<0.01); HCC组织VEGF水平或MVD值,在肿瘤直径大小组及肿瘤分化程度高低组间差异无显著性;HCC组织总RNA水平低于癌旁及远癌组织,而VEGF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和远癌组织(q=6.10,P<0.01).结论VEGF过度表达和MVD异常是反映H C C侵润生长及转移的有效指标.

    作者:姚登福;祝勇;吴信华;吴玮;邱历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与相关因素分折

    对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怎样选择佳服药时间或佳手术时间,应引起重视.

    作者:李海荣;朱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HCV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还与一系列的临床病症有关,必须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一、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脂肪性肝炎肝脏脂肪变是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一个重要的病理学特征.Castera等分析558例CHC患者,发现54.0%合并脂肪肝,其中重度为10.0%,是肝纤维化的独立相关因素.Hezode等研究CHC脂肪变相关因素,表明中度和重度脂肪肝患者与体重指数(BMI)大于25 kg/m2、饮酒量和HCV基因型3相关.我们对159例CHC患者调查,82.4%的CHC患者合并不同程度、不同病理类型的肝脏脂肪变,轻度29.5%,中度60.7%,重度9.8%;小泡型为47.3%,大泡型为3.8%,混合型为48.9%.多因素回归相关分析发现CHC患者合并脂肪肝的分型和分度与是否合并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无相关性,与是否有输血史、病程和年龄因素无关.女性患者病情较轻,男性患者病情较重.对CHC患者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进行检测,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较,血清中的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A2、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C3等的水平显著降低,而载脂蛋白E和脂蛋白(a)却显著升高.此结果与血清中HCV RNA是否阳性无显著相关性.肝细胞中HCV感染引起的脂蛋白和载脂蛋白代谢发生紊乱,还反映在血清的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变化上.

    作者:成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类肿瘤样多灶性结节性脂肪肝的影像诊断

    报道3例局灶性脂肪肝误诊为肝脏转移瘤和肝癌,分析其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该类病变的认识.例1,患者,男性,45岁.主诉嗜酒近20余年,近2个月肝区不适而到医院检查.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及其他肝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B超发现肝脏多发大小不等的异常回声结节.

    作者:王中秋;季学满;许健;陈自谦;卢光明;黎介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雌二醇对大鼠体外培养肝星状细胞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

    17β-雌二醇(E2)可能在肝纤维化、肝硬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现探讨E2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范震;吕敏和;赵幼安;刘福利;崔毅;李延青;王春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甘氨酸脱氧胆酸对血小板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有研究证明,肝硬化时血小板高度活化,血小板胞内Ca2+浓度([Ca2+]i)显著增加[1].肝硬化时,肝脏和血液中胆汁酸浓度显著增加,胆汁酸是一种毒性物质,而肝硬化患者血小板[Ca2+]i增加是否与胆汁酸有关,有必要进行研究,以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活化的机制.

    作者:唐中;周京国;黄文方;郭小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重视丙型肝炎的研究

    丙型肝炎呈世界性分布,各国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为0.1%~10%,平均为3%,约1.7~2亿人感染HCV[1].我国一般人群HCV感染率为3.2%,约3800万人感染HCV[2].在对献血员进行抗-HCV筛查前,丙型肝炎主要经输血或血制品传播.目前主要是通过静脉内滥用毒品、针刺(如穿耳环孔和文身等)及医源性传播(包括不安全介入性医疗操作、拔牙、针灸、注射等).此外,还可经性和母婴传播,特别是HCV和艾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联合感染的母亲更易发生HCV母婴传播.新生儿感染HCV后,一般于6个月~2年内康复[3].

    作者:庄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状态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影响

    临床观察了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前后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e-GSH-Px)活性和过氧化脂质(LPO)含量的动态变化及还原型谷胱甘肽(阿拓莫兰)对其的影响.

    作者:和水祥;乔文;苌新明;王淑英;李红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影响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因素

    肝纤维化是指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其特点是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窦周间隙沉积.而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是肝纤维化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细胞,在肝纤维化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HSC活化已成为肝纤维化基础研究的热点.

    作者:杨伟峰;陈厚昌;蒋毅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在肝纤维化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通过对人肝组织中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的检测,探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AT1R的表达变化及它的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

    作者:王卫卫;杨希山;王捷;李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中华肝脏病杂志》简介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超声波诱导凋亡的研究

    目的建立人肝癌细胞系H epG2多药耐药模型并探讨低频脉冲式超声对其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人肝癌细胞株H epG 2为研究对象,用阿霉素(ADM)浓度梯度递增诱导法,建立人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模型(简称HepG2/ADM).将研究对象分为HepG2/ADM、HepG2/ADM+ADM、HepG2/ADM+超声波、HepG2/ADM+ADM+超声波4组,以频率为0.8 MHz,声强为0.5 W/cm2,时间10 min的脉冲式超声波作用于研究对象.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变化;D N A片段化分析检测染色体断裂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HepG2/ADM细胞对多种化疗药耐药,对阿霉素的耐药倍数为26,其耐药性与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肺耐药蛋白(LRP)及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的过表达相关.实验组经超声波作用10min后,HepG2/ADM细胞死亡具有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HepG2/ADM+ADM和HepG2/ADM+超声波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47%和12.23%;HepG2/ADM+ADM+超声波联合治疗能显著增加细胞凋亡率,为18.8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1.46、2.67、5.36,P<0.01.结论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株HepG2/ADM具有多药耐药特性;低频脉冲式超声可诱导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株HepG2/ADM凋亡,联合化疗药物治疗,可显著增加细胞凋亡比例.

    作者:翟宝进;伍烽;邵泽勇;胡凯;赵纯亮;王智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肝性脊髓病6例临床分析

    现将近年收治的6例肝性脊髓病患者诊治情况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6例患者均为男性,35~55岁,病程5~21年.入院时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3例,失代偿期3例.6例患者中5例有门-体静脉分流手术史,术后分别于1、8个月、1、1.5、2年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计算力和定向力差、意识不清等肝性脑病症状,术后3.5个月、1.5、3、4、6年出现双下肢无力,站立不稳,逐渐发展至不能行走.查体:慢性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5例,巩膜轻、中度黄染4例,脾脏切除2例、轻、中度肿大4例,腹水征阳性3例,双下肢轻度水肿4例.

    作者:孔丽;任仲轩;张素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肝性脑病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人工肝治疗中的Glasgow评分

    我科自2001年5月引进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肝性昏迷病人治疗时,采用Glsgow昏迷评定标准[1]来判断患者意识障碍改善的程度.1.资料与方法:我科人工肝治疗室2001年5月~2003年2月MARS治疗中有意识障碍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38.5岁.疾病分类:中毒性肝炎2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6例,慢性重型14例.(1)Glasgow昏迷评定标准参照文献[1];(2)Glasgow昏迷评定标准记录方法:根据评定标准表中的3个项目中的症状评分.按治疗前及治疗时每小时记录1次,绘制直观图.记录方法:①睁眼反应:用黑园点,黑直线连接;语言反应:用红园点,红直线相连;运动反应:用蓝园圈,蓝直线连接.②将每小时3个项目的评分相加,得出客观指标评分,并描出相应曲线,即可明显得出肝性脑病经MARS治疗的效果.

    作者:杨小兰;钟渊斌;程娜;何江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转染肝刺激因子基因增强肝癌细胞抗损伤作用研究

    目的将人肝刺激因子基因(hHSS)转染BEL 7402肝癌细胞,探讨其增强细胞抗损伤的作用.方法于肝癌细胞中转染hHSS,并以MTT法检测转染细胞活性;采用CCl4和H2O2损伤细胞,测定细胞死亡率和凋亡率,以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活性变化,观察转染细胞的抗损伤能力.结果hHSS表达的肝癌细胞增殖速度加快,同时转染h H S S细胞具有保护细胞免受两种毒剂的氧化损伤的能力,可以明显降低细胞死亡率及凋亡率[在CCl4-处理组和H2O2-处理组空载体对照凋亡细胞率分别为(32.44±0.52)%和(47.78±0.45)%,转染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5.60±0.66)%和(37.40±0.69)%,t值分别为16.82和25.2,P<0.01],并活化酪氨酸信号分子MAPK.结论hHSS基因的功能与刺激细胞增殖有关.

    作者:陈莉;孙红柳;杨琳;杜海军;安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mRNA的表达及意义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mRNA表达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宋怀宇;韩丽辉;朱菊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自然史

    由于大多数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在急性期及慢性感染早期症状隐匿,所以,确切的HCV感染后自然史很难评估.急性感染后的演变主要依赖动物实验或者对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慢性感染自然史则依赖于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

    作者:魏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