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兰;钟渊斌;程娜;何江龙
对44例重型肝炎、58例肝硬化及40例正常人群的血清可溶性补体受体Ⅰ型(sCR1)进行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44例重型肝炎及58例肝硬化患者为山东省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和北京解放军第302医院2001年3月~2002年12月住院患者,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1].
作者:董格峰;刘典勇;王晶波;许百全;王海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H CV基因型对慢性丙型肝炎的干扰素(IFN)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208例受试者按1:1随机分到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组和IFN-α-2a组.在治疗之前,用Simmonds基因分型法酶切分型,在治疗24周结束和完成24周的随访后检测患者的ALT和H CV R NA,以H CV RNA的阴转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经ITT人群的统计学分析.结果202例患者确定了HCV基因型,基因1型158例(78.2%),非基因1型44例(21.8%).治疗结束病毒应答率(ETVR)和持续病毒应答率(SVR)基因1型患者分别为53.8%和25.3%,非基因1型患者分别为61.4%和43.2%,SVR两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x2=5.31 3,P=0.021.Peg-IFN组基因1型和非1型患者的ETVR分别为76.8%和81.0%,SVR分别为35.4%和66.7%,SVR两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x2=6.73 5,P=0.01.病毒复发率基因1型和非基因1型患者分别为55.6%和23.5%,差异有显著性,x2=5.496,P=0.02.IFN-α-2a组,ETVR和SVR基因1型患者分别为29.0%和14.5%,非基因1型患者分别43.5%和21.7%,差异无显著性.病毒复发率基因1型患者为72.7%,非基因1型患者为50.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FN对基因1型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低于非基因1型,HCV基因型主要影响IFN对慢性丙型肝炎的持续应答,也与药物和I F N的疗程相关.
作者:谢尧;徐道振;陆志檬;骆抗先;贾继东;王宇明;赵桂珍;张树林;张大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仍然是个难题.了解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早期准确地对干扰素治疗应答进行预测,可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治疗,对不同情况、不同个体采用更灵活的治疗方案,可提高治疗的效价比.
作者:金生;周卫平;张大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7β-雌二醇(E2)可能在肝纤维化、肝硬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现探讨E2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范震;吕敏和;赵幼安;刘福利;崔毅;李延青;王春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报道3例局灶性脂肪肝误诊为肝脏转移瘤和肝癌,分析其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该类病变的认识.例1,患者,男性,45岁.主诉嗜酒近20余年,近2个月肝区不适而到医院检查.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及其他肝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B超发现肝脏多发大小不等的异常回声结节.
作者:王中秋;季学满;许健;陈自谦;卢光明;黎介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肝纤维化是指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其特点是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窦周间隙沉积.而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是肝纤维化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细胞,在肝纤维化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HSC活化已成为肝纤维化基础研究的热点.
作者:杨伟峰;陈厚昌;蒋毅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反义硫代磷酸酯寡核苷酸(ASODN)联合逆转耐药肝癌细胞多药耐药基因1(MDR1)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MRP)的作用.方法用人工合成互补于MDR1基因及MRP基因的反义20聚硫代磷酸寡核苷酸,以脂质体作载体,转染入耐阿霉素(ADM)肝癌细胞SMMC-7721/ADM,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细胞对化学疗法药物的敏感性,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相对荧光强度,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内Rhdaming123(Rh123)及柔红霉素(DNR)潴留以反映蛋白质p1 70和p190功能.结果ASODN/MDR1+MRP联合转染SMMC-7721/ADM细胞,能更大程度增加细胞对ADM(47.8倍)和DNR(21.6倍)的敏感性.ASODN/MDR1+MRP联合转染SMMC-7721/ADM细胞,与单独任一种ASODN转染相比,对p170或p190表达的抑制并不增加(q值分别为3.23、3.24,P>0.05).结论针对MDR1+MRP的ASODN联合转染SMMC-7721/ADM细胞,能更大程度逆转肝癌细胞的耐药性.
作者:罗华友;杨家印;刘自明;林琦远;严律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磷酸铝佐剂对乙型肝炎D N A疫苗诱导体液免疫应答的增强作用.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真核表达质粒pcDNA 3.1-S,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无误后,作为乙型肝炎D N A疫苗,将不同浓度的磷酸铝悬液与之混合后免疫小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重组质粒在小鼠局部肌肉中HBsAg的表达和在血清中HBsAg的含量;并于免疫小鼠6周后检测小鼠血清抗HBs水平.结果与单纯使用质粒pcDNA 3.1-S相比,将质粒pcDNA 3.1-S与磷酸铝悬液混合后免疫小鼠,重组质粒在小鼠局部肌肉中HB sAg表达差异无显著性;HBsAg在血清中的浓度均为阴性.将质粒pcDNA 3.1-S与磷酸铝悬液混合后免疫小鼠,6周后检测小鼠血清抗-HBs,每1μl质粒中含1、10、50、1 00μg磷酸铝组,小鼠血清抗HBs抗体的P/N值分别为11.00±6.62、20.30±10.20、49.1 8±24.40和48.68±27.78,单纯使用质粒pcDNA3.1-S组P/N值为11.54±5.60.含1 μg和10 μg磷酸铝组,抗-HBs抗体P/N值与单纯用质粒pcDNA3.1-S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50μg和100μg磷酸铝组抗HBs抗体P/N值高于单纯用质粒pcDNA3.1-S组但50μg和100μg磷酸铝组二者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磷酸铝与质粒pcDNA3.1-S混合对pcDNA3.1-S在小鼠局部肌肉中HBsAg的表达无明显增强作用;但一定含量的磷酸铝能显著增强小鼠抗H B s应答水平;作为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乙型肝炎D N A疫苗佐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梁增伟;任红;兰英华;李用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丙型肝炎呈世界性分布,各国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为0.1%~10%,平均为3%,约1.7~2亿人感染HCV[1].我国一般人群HCV感染率为3.2%,约3800万人感染HCV[2].在对献血员进行抗-HCV筛查前,丙型肝炎主要经输血或血制品传播.目前主要是通过静脉内滥用毒品、针刺(如穿耳环孔和文身等)及医源性传播(包括不安全介入性医疗操作、拔牙、针灸、注射等).此外,还可经性和母婴传播,特别是HCV和艾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联合感染的母亲更易发生HCV母婴传播.新生儿感染HCV后,一般于6个月~2年内康复[3].
作者:庄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所导致的慢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主要是用干扰素(IFN)和拉米夫定,治疗HCV感染主要是IFN和利巴韦林联用,但其效果均不甚理想.所谓RNA干涉(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是指利用21 bp到23 bp双链RNA(dsRNA)诱导与其有同源序列的mRNA降解的过程.现将RNAi技术用于抗HBV、HCV治疗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蔡大川;任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第54届美国肝病年会于2003年10月24~28日在波士顿举行,现概述会议关于丙型肝炎治疗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某些进展.
作者:魏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HCV感染的病原学检测指标主要为抗H CV,HCVRNA,HCV基因型和HCV核心抗原.抗-HCV和HCV RNA两项指标主要用于HCV感染的诊断.其它病毒学检测方法包括HCV基因型测定和HCV RNA定量分析,主要用于制定患者治疗方案和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杨东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细胞周期调节因子p27及Cyclin A蛋白水平升高或基因改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联合检测45例肝细胞癌(HCC)组织及30例癌旁肝组织中p27及CyclinA的表达,以探讨其与HCC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关系.
作者:周奇;王广田;梁力建;郑蔚;庞志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u P A)、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受体(uPA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确诊的7 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A级23例(A组),B级29例(B组),C级20例(C组).6例健康志愿献血者为正常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浆uPA、uPAR、PAI-1的变化.并同时检测血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P CⅢ)、血浆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其活动度改变.结果随着肝硬化的进展,血浆uPA、uPAR、PAI-1逐渐增加,HA、PCⅢ也明显增加.Child C组患者血浆uPA、uPAR、PAI-1水平(μg/L)分别为1.88±0.64、4.82±2.02和52.60±16.87,A组分别为1.36±0.43、3.03±1.48和24.09±7.14,B组分别为1.79±0.62、4.80±2.22和41.40±17.52,C组与A、B组比较,t值为2.81~7.38,P值均<0.01.A组血浆uPA与PCⅢ呈负相关(r=-0.4785,P<0.05);C组PAI 1与HA呈正相关(r=0.5447,P<0.01).结论肝硬化晚期,虽然血浆uPA、PAI-1增加,但总的效应表现为uPA相对不足,肝基质纤维降解受抑制,血浆u PA、PAI 1与肝硬化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武希润;王琦;师水生;吕敏和;郭文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将人肝刺激因子基因(hHSS)转染BEL 7402肝癌细胞,探讨其增强细胞抗损伤的作用.方法于肝癌细胞中转染hHSS,并以MTT法检测转染细胞活性;采用CCl4和H2O2损伤细胞,测定细胞死亡率和凋亡率,以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活性变化,观察转染细胞的抗损伤能力.结果hHSS表达的肝癌细胞增殖速度加快,同时转染h H S S细胞具有保护细胞免受两种毒剂的氧化损伤的能力,可以明显降低细胞死亡率及凋亡率[在CCl4-处理组和H2O2-处理组空载体对照凋亡细胞率分别为(32.44±0.52)%和(47.78±0.45)%,转染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5.60±0.66)%和(37.40±0.69)%,t值分别为16.82和25.2,P<0.01],并活化酪氨酸信号分子MAPK.结论hHSS基因的功能与刺激细胞增殖有关.
作者:陈莉;孙红柳;杨琳;杜海军;安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乙型肝炎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有不同程度因果关系,包括负性生活事件在内的社会心理因素与肝炎的急性发作有密切的关系.现就乙型肝炎与负性生活事件及肝功能的关系进行讨论,报道如下.
作者:万宝美;刘淑君;阎洪风;谭永星;尹燕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HBV、HCV感染者树突状细胞(DC)的非病毒特异性免疫功能状态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免疫应答以及病毒清除的关系.方法对2 5例成人慢性HBV和HCV合并感染者进行了间隔8年的两次调查,依据临床转归分为HBV和H CV均清除组(A组)14例,单独H CV清除者(B组)6例,单独H BV清除者(C组)3例,H BV和H C V均未清除者(D组)2例,对照组(N组)为同一地区健康献血员1 1例.体外分离培养D C,检测其表型及抗原摄取功能、刺激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4组感染者的CTL免疫应答情况.结果B、C、D组与A组、N组比较,DC的非病毒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表现为CD 86表达的降低、刺激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下降以及抗原摄取能力降低.A组对H B V和H C V的4条抗原表位多肽均有较高的CTL应答率(12/12);B组对HCV的两条抗原表位多肽均有应答(5/5),但无对HBV两条表位多肽均应答者,仅有1例对P2有反应; C组对H BV的抗原表位多肽均有应答,但无对两条H CV表位多肽均应答者;D组及N组对HBV或H CV所有实验多肽均无应答.结论HBV和HCV的清除与病毒特异性的CTL应答相关.HBV和(或)HCV持续存在可能是导致D C功能异常的原因.
作者:范春蕾;陈红松;李若冰;王松霞;从旭;费然;蒋栋;王宇;魏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现将近年收治的6例肝性脊髓病患者诊治情况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6例患者均为男性,35~55岁,病程5~21年.入院时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3例,失代偿期3例.6例患者中5例有门-体静脉分流手术史,术后分别于1、8个月、1、1.5、2年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计算力和定向力差、意识不清等肝性脑病症状,术后3.5个月、1.5、3、4、6年出现双下肢无力,站立不稳,逐渐发展至不能行走.查体:慢性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5例,巩膜轻、中度黄染4例,脾脏切除2例、轻、中度肿大4例,腹水征阳性3例,双下肢轻度水肿4例.
作者:孔丽;任仲轩;张素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癌(HCC)微血管形成、生长和转移方面的作用.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36例HCC组织中VEGF表达状态和细胞内分布,采用微血管染色方法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定量检测癌及癌周组织中总RNA和VEGF水平.结果所有HCC组织中VEGF阳性率为63.9%,无包膜组为78.3%,伴有远处转移组为90.9%;VEGF表达与MVD密切相关(t=4.49,P<0.01); HCC组织VEGF水平或MVD值,在肿瘤直径大小组及肿瘤分化程度高低组间差异无显著性;HCC组织总RNA水平低于癌旁及远癌组织,而VEGF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和远癌组织(q=6.10,P<0.01).结论VEGF过度表达和MVD异常是反映H C C侵润生长及转移的有效指标.
作者:姚登福;祝勇;吴信华;吴玮;邱历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