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诺贝特治疗酒精性与药物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

阎明;孟繁立;吕瑞娟;贾晓青;赵宪邨

关键词:脂肪肝, 酒精性, 治疗学, 大鼠, 药物性脂肪肝, 非诺贝特
摘要:目的研究非诺贝特对酒精性脂肪肝以及药物性脂肪肝的作用,并探讨两种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酒精性脂肪肝和药物性脂肪肝大鼠模型并分为治疗组(80 mg/kg)和对照组.4周后处死,分别测定肝功能,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酯(HDL),血清及肝组织丙二醛(MDA)、肝脂酯(HL)、脂蛋白脂酶(LPL)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酒精性脂肪肝非诺贝特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TG治疗组为(1.07±0.06)mmol/L,对照组为(1.56±0.29)mmol/L,血清MDA分别为(1.10±0.22)nmol/L和(1.26±0.21)nmol/L,肝组织内MDA分别为(5.92±1.24)nmol/g和(7.42±1.22)nmol/g,血清内HL分别为(0.053±0.006)μEq@ml1@h1和(0.037 ± 0.006)μEq ml1h1,LPL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0.018±0.004)μEq@ml1@h1和(0.014±0.004)μEq@ml1h1;肝组织HL分别为(0.075±0.010)μEq@ml1@h1和(0.065±0.007)μEq@ml1@h1,LPL分别为(0.022±0.014)μEq@ml1@h1和(0.008±0.002)μEq@ml1@h1,TC的水平无明显变化,肝内脂质含量分别为(26.0l±1.69)mg/g和(71.45±2.66)mg/g,同时肝脏病理明显改善.药物性脂肪肝非诺贝特组与对照组比较肝脏病理改变差异无显著意义. 结论非诺贝特治疗酒精性脂肪肝可以明显减少肝内脂质的含量,改善肝脏病理变化,对药物性脂肪肝效果不显著.
中华肝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干扰素对丙型肝炎病毒NS5a内干扰素敏感决定区的影响

    HCV NS5a蛋白内存在一个与干扰素疗效直接相关的区域(2209 aa-2248 aa),称干扰素敏感决定区(ISDR)[1].通过对IFN治疗前后宿主体内优势准种ISDR序列的比较,以期明确IFN治疗对ISDR的影响.

    作者:刘斌;王宇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国产拉米夫定治疗2200例慢性乙型肝炎的Ⅳ期临床试验

    目的评价中国生产拉米夫定片剂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了2 20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接受治疗,口服拉米夫定100mg/d,其12月.进行疗效、安全性评估及部分病人生活质量问卷评估和随访治疗前后肝脏组织学改变.结果经过1 2个月治疗,在基线评估时HBV DNA阳性的2137例病人中,有80‰(1538/1920)的病人发生 HBV DNA阴转;基线评估时血清HBV DNA阳性,ALT异常的1744例病人中,有72‰(1133/1575)实现了血清ALT的正常化.基线评估时HBV 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的1843例病人中,有16%(269/1650)实现了HBeAg血清转换,血清转换率与治疗前ALT水平相关.接受生活质量评价的304例病人中,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均得到改善,明显的是精神测评指标.应用HAI(Knodell)指标对133例(其中115例为基线ALT异常)进行治疗前后肝脏组织学评估,51.9%(69/133)的病人获得了肝脏组织学改善,36%(48/133)病变稳定,12%(16/133)病变进展治疗过程中,9%的病人中途退出研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7%,大多数为轻度和中度.其种炎,频率,程度与此前在中国进行的拉米夫定治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无明显差别.结论用中国生产的拉米夫定100mg片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安全有效,与Ⅲ期临床试验所用国外生产的拉米夫定100mg片剂相当.

    作者:姚光弼;崔振宇;姚集鲁;张定凤;籍纳新;黄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

    酒精性肝病表现多样,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在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或肝功能衰竭.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的疗效观察

    我们应用干扰素α1b(IFNα1b)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同时,检测血清Ⅳ型胶原(CⅣ)、层黏蛋白(HA)、透明质酸(LN)并进行肝活组织检查,确立其抗肝纤维化效果.

    作者:张惠芸;吕卉;李新民;段红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从人源免疫抗体库筛选抗乙型肝炎病毒PreS1单链抗体

    目的获得高亲和力的全人源化抗乙型肝炎病毒PreS1的单链抗体.方法以健康供血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来源,以PreS1肽体外致敏后,借助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人源免疫单链抗体库,库容量7×108.结果以PreS1肽进行3轮固相筛选.获得了亲和力107~108mol/L的抗PreS1单链抗体.结论通过体外致敏的方法构建人源免疫抗体库,可以快速获得高亲和力基因工程抗体.

    作者:张志超;李琦;胡学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用cDNA阵列技术研究黄曲霉毒素B1诱发树鼩肝癌形成过程中的基因变化

    目的对树鼩肝癌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动态分析,探讨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用cDNA阵列技术,将2例黄曲霉毒素B 1诱发的树鼩肝癌组织分别与其癌旁组织和其肝癌形成前的活检肝组织、实验前对照和同期对照肝组织进行基因表达水平的6种比较分析.结果不同的比较方式所显示的差异表达的基因谱不同,可归为4类:癌组织表达高于癌旁组织、癌旁组织表达高于癌发生前肝的组织;癌与癌旁表达水平相仿,但高于癌发生前的肝组织;癌组织下调,低于癌旁组织;癌发生前表达上调,在癌发生后表达下调.结论对肝癌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肝组织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动态对比分析,有助于阐明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并终筛选出与肝癌发生有关的关键基因.

    作者:李瑗;苏建家;曹骥;欧超;仇效坤;班克臣;杨春;覃柳亮;罗丹;岳惠芬;张丽生;万大方;顾健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组织WD基因mRNA的表达特征

    采用原位杂交结合图象分析的半定量方法研究肝豆状核变性(WD)基因 mRNA的表达特征,并对WD患者WD基因全部21个外显子进行DNA序列测定,探索WD的发病机制.

    作者:石铸;李洵桦;王莹;梁秀龄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虫草菌丝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应用虫草菌丝抗肝纤维化时对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以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设立正常组、模型组和虫草组.正常组于实验开始时取胰腺,模型组和虫草组则分别于造模后3周、6周取胰腺作胰岛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然后测定其培养上清液胰岛素含量.结果 3周模型组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意义,而6周模型组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为(52.6±2.5)mU/L,正常组为(23.7±2.3)mU/L,两组比较q=13.01,P<0.0 5;3、6周虫草组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与相应模型组差异无显著意义.3周模型组大鼠胰岛细胞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意义,而6周模型组大鼠胰岛细胞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为(52.94±13.12)μU/ml,正常组为(35.16±5.64)μU/ml,两组比较q=10.06,P<0.01;3、6周虫草组大鼠胰岛细胞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156.63 ± 6.57)μU/ml和(140.44±38.53)μU/ml均显著高于相应模型组,F值分别为66.94和1 2.98,P<0.01.结论虫草菌丝可增加四氯化碳所致肝纤维化3、6周大鼠胰岛β细胞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

    作者:张霞;刘玉侃;郑倩;沈薇;沈鼎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重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NAFLD)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和脂肪性肝硬化三种类型.由于该病通常原发于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相关的超重/肥胖、Ⅱ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是胰岛素抵抗综合症(insulin-risistant symdrome,IRS)或代谢综合症(metabolic syn-drome,MS)的组成部分,因此,NAFLD已成为消化、遗传、营养、内分泌、心血管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

    作者:曾民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细胞色素P450 Ⅱ E1基因多态性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意义

    细胞色素P450ⅡE1(CYPⅡE1)是二甲基亚硝胺D脱甲基酶,主要在肝脏表达,参与许多内原性及外原性化合物的代谢.CYPⅡ E1存在6种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其中5'-端的Pst Ⅰ和Rsa Ⅰ RFLP在转录水平影响CYPⅡE1的表达,c2等位基因使其增加.研究证实,c2基因与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有关,我们研究其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

    作者:李靖涛;赵洪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现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类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靠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NAFL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主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脂肪性肝硬化三种病理类型,NAFLD的防治可阻止慢性肝病的进展,改善NAFLD患者的预后.

    作者:方继伟;范建高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策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不仅可导致肝病相关残疾和死亡,而且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密切相关.为此,必须重视N AF LD的防治,遗憾的是至今尚乏治疗NAFLD的特效药物,现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个体化的三阶梯疗法.

    作者:范建高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理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理及临床特点.方法经血清学、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检测,排除甲~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不明原因肝炎患者对其肝组织进行光镜观察,并对相应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 9 7例不明原因肝炎患者肝组织中检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5例(15.5%).病变的特点是小叶内3区为主的大泡性脂肪变性,邻近的肝细胞呈气球样变.小叶内有弥漫的单个核和分叶核细胞浸润,以及窦周纤维化.肝组织的病变按B runt标准进行了分级和分期后,计有7例G1S 1,3例G 2S 2,4例G3S1,1例G3S2.其中14例患者有轻中度的转氨酶升高,10例有高脂血症,8例患有糖尿病,9例于B超下检出脂肪肝. 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原因不明性慢性肝病.

    作者:郎振为;胡中杰;王思奎;张立洁;孟忻;宋晨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癌特异性谷氨酰转肽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初步应用

    目的制备抗肝癌特异性谷氨酰转肽酶(GGT)单克隆抗体及研究此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方法以纯品GGT-Ⅱ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鼠脾细胞与SP 2/0骨髓瘤细胞融合以制备能产生抗GGT-Ⅱ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以此抗GGT-Ⅱ单克隆抗体采用竞争抑制性ELISA检测人血清GGT-Ⅱ.结果对融合细胞阳性孔反复克隆后获得1株稳定分泌抗GGT-Ⅱ单克隆抗体的小鼠杂交瘤细胞系:2G 4F 6B 2,此单克隆抗体为lgG1类,与GGT-Ⅰ无交叉反应.以此单克隆抗体测定人血清GGT-Ⅱ的结果与聚丙酰胺梯度电泳法相符.结论研究制备的抗GGT-Ⅱ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高,可应用于临床检测人血清中GGT-Ⅱ.

    作者:汤伟;汪晓莺;高建恩;纪和平;陶其敏;季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癌症》杂志被收录入Medline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降低体重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中的作用

    我们对2000~2002年的220例超重或肥胖症患者的调查发现,75.9%合并患有脂肪肝.肥胖症患者患脂肪肝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体重指数(BMI)、年龄、服糖后2h血糖水平、服糖后1h真胰岛素水平、腰围、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而体重指数与患者脂肪肝的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史轶蘩;朱惠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用PCR方法检测了原发性肝癌组织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mtMSI)和核DNA微卫星不稳(nMSI),阐明其在原发性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揭示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

    作者:方丽;房殿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药物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下简称脂肪肝)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了,因此,目前临床上缺乏针对脂肪肝治疗的有效药物.脂肪肝的治疗,多数学者认为重点在于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疾病;调整饮食,修整不良行为,合理运动,辅以一定的药物治疗.根据脂肪肝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关的发病机制以及突出的临床表现和异常的实验室结果酌情进行药物选择.

    作者:沈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中华肝脏病杂志影响因子内科医学类列第4位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细胞内游离钙分布及钙振荡的亚细胞特征

    应用拟肾上腺素类药物去氧肾上腺素来刺激α受体,观察肝细胞内游离钙分布及钙振荡的动态变化,以明确肝细胞内游离钙分布及钙振荡的特征.

    作者:夏锋;何振平;李昆;陈莉;王小丽;董家鸿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