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院门诊儿童输液药房的建立与实践体会

林奕沨;朱光辉

关键词:输液药房, 医院药师, 安全输液, 药学服务, 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优化患儿的输液流程,充分发挥医院药师的专业作用,保证儿童输液安全及合理用药.方法:在我院门诊儿童输液中心建立儿童输液药房,实现处方审核、药师调剂、核对发药、护士配置液体、穿刺输液五步一站式服务.结果:儿童输液药房的建立与运行,减少了患儿排队的次数和时间,提升了药师的药学服务质量,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为儿童输液安全及合理用药提供了保障.结论:建立门诊儿童输液药房以优化儿童输液流程,有利于药师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合理用药水平.
儿科药学杂志相关文献
  • Levey-Jennings质控图在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Levey-Jennings质量控制工具,使用质控限分析某儿童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率,为是否对临床科室采取医院感染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该研究引进质控限的质量控制管理和预警化管理理念,通过医院感染管理软件收集我院某科室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率,计算出医院感染例次率平均值、临界值、预警值和失控值,利用该质控限分析2016年医院感染例次率,实现对临床科室的医院感染预警化管理.结果:该科室2年医院感染例次率平均值、临界值、预警值和失控值分别为1.27%、2.00%、2.73%和3.46%,作为2016年医院感染例次率的质控限;医院利用该质控限对2016年医院感染例次率进行分析,成功整改并降低该科室医院感染例次率.结论:利用质控限对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的方法,可对各科室医院感染质量及时预警和调控,有效降低医院感染例次率,是医院感染管理的新思路和模式.

    作者:段雯婷;王荔;杨祖群;李随容;罗琼;刘晓;代珍雨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不同剂量国产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疗效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国产牛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NICU住院的82例使用了PS的严重RDS早产儿病例.收集患儿的一般情况、PS使用情况以及住院、氧疗、机械通气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时间和使用PS前后的氧合指数(OI)、并发症、治疗转归情况.按照PS实际使用量分为低剂量组(每次40 ~ 69 mg/kg)和高剂量组(每次70~100 mg/kg).结果: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一般情况、使用PS前OI、PS重复使用率、并发症及住院、氧疗、机械通气、nCPAP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剂量组需重复使用PS间隔时间为(18.8±2.4)h,显著长于低剂量组的(16.8±2.3)h (Z=2.81,P<0.01).使用PS后,两组病例12 h的OI均显著下降,且高剂量组OI在12 h、48 h和72 h持续下降(P均<0.05),但低剂量组OI在24~48 h无明显改善.同一时间点的横向比较显示,高剂量组OI改善优于低剂量组(P均<0.05).高剂量组48例患儿中,存活45例(93.8%);低剂量组34例患儿中,存活25例(73.5%),高剂量组存活率高于低剂量组(x2=5.00,P<0.05).结论:高剂量较低剂量国产牛PS不但能显著降低严重RDS早产儿的OI和病死率,还能延长需重复使用PS间隔时间.

    作者:王模奎;黄薇;苏华英;杨介梅;王琴;吕勇彬;卢婷;古丽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维生素E与儿童支气管肺炎发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维生素E自20世纪20年代被发现以来,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初Evans H M等[1]发现维生素E是大鼠繁殖的必需物质.1931年CummingsMJ等[2]发现维生素E可以防止脂类物质氧化,因而,将其定义为一种抗氧化剂分子.近年多项研究表明,维生素E与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肝硬化、阿兹海默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病均存在着相关性[3-6].近研究[7]表明,维生素E具有清除活性氧、活性氮、抑制环氧化酶、脂氧合酶和促炎症信号NF-κB、C/EBPβ3、C/EBPδ和JAK-STAT6/3的表达等作用,因而,维生素E在预防和治疗炎症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抗炎作用.本文就维生素E与支气管肺炎发病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作者:尤珮;雷后兴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720例癫痫患儿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癫痫患儿丙戊酸(VPA)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均相酶放大免疫法测定720例癫痫患儿丙戊酸血药浓度并分析结果.结果:VPA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为40~100 μg/mL,VPA高于有效血药浓度时总有效率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P均<0.01).单用VPA的患儿中,<3岁组低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患儿比例较高,7 ~16岁组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患儿比例较高(P均<0.01);口服溶液组低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患儿比例较高,普通片剂组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患儿比例较高(P均<0.01).联用其他抗癫痫药物的患儿(联用组)总有效率74.85%,低于单用VPA(单用组)的89.24%,且联用组VPA血药浓度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患几比例高于单用组(29.34% vs 9.36%,P均<0.01).结论:VPA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但血药浓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年龄、剂型、联合用药等),临床上个体化给药时不能仅以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依据,应综合考虑以确保患儿用药的安全有效.

    作者:赵国珍;许静;景霞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我院2015年多重耐药菌分布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我院住院患儿多重耐药菌的分布情况及药物治疗情况.方法:通过目标性监测,收集我院2015年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资料,对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2015年来共检出多重耐药菌378株,多重耐药菌检出率8.32%,主要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8.62%)、大肠埃希菌(26.46%)、肺炎克雷伯菌(14.81%)、阴沟杆菌阴沟亚科(12.17%)、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4.50%)、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0.79%).送检的标本主要为痰液、脓液、血液、中段尿,检出的病例多为社区感染,主要集中在重症监护室.结论:我院对多重耐药菌的管理有一定的成效,仍需继续加强控制措施.

    作者:王庆阳;刘红;赵兴辉;韩兆欢;夏保刚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困难的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吸入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治疗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困难(TTN)的作用,并了解其不良反应.方法: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TTN的89例新生儿,根据住院号的单双号分为对照组41例及观察组48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雾化吸入生理盐水处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雾化吸入处理,分别记录用药前及应用药物后6 hTrN临床评分、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变化,同时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及用氧时间差异,并观察心率、24 h尿量、血糖、血钾等变化,了解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TTN临床评分、氧合指数、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总用氧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组间心率、24h尿量、血糖、血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吸入治疗能明显改善TrN患儿呼吸困难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及用氧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周建;方锦平;陈红芳;应佳佳;王晨岑;周婧倩;朱莉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儿童哮喘反复发作危险因素探讨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不同国家之间哮喘患病率差异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目前世界上至少有3亿哮喘患者,至2025年可能新增加1亿,儿童哮喘增加尤其明显[1].我国在1990年、2000年、2010年共进行三次大规模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结果分别为0.96%、1.66%和2.38%,上升趋势显著[2].近年来,关于儿童哮喘的诊断、治疗水平虽然有很大提高,但是因哮喘发作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并没有减轻.据2012年美国哮喘和过敏基金会(Asthma and Allergy Foundation of America,AAFA)调查显示,在美国每天几乎有4万余哮喘病人急性发作,3.6万哮喘儿童因发病导致学业中断、活动受限,自2007-2009年,该疾病花费已从530亿美元升高至560亿.中国台湾一项研究[3]也表明,哮喘患儿医疗费用几乎是非哮喘患儿的2.2倍,且至少1/4是用于哮喘急性发作的救治.

    作者:黄霞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小儿支气管肺炎致病菌耐药性及免疫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支气管肺炎致病菌耐药性及免疫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2013年诊断为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93例,采集患儿深部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与鉴定、药敏试验分析,并对观察组患儿行免疫治疗,分析免疫治疗效果.结果:93例患儿革兰阳性菌阳性率46.2%,革兰阴性菌阳性率52.7%,真菌阳性率1.1%,所有致病菌中流感嗜血杆菌居首位,排在前三位的致病菌分别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卡他莫拉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显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对左氧氟沙星呈低度耐药.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免疫细胞因子CD3+、CD4+以及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哆音消失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小儿支气管肺炎致病菌及其耐药性发生重大变迁,应用免疫治疗能有效改善患儿机体免疫力,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张涛;贺方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乳酸和血清胱抑素C评估早产儿败血症病情及预后的临床价值

    目的:评估乳酸和血清胱抑素C(Cys C)在早产儿败血症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82例早产儿败血症患者,入院后检测动脉血乳酸、Cys C、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及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分别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间以及极危重组、危重组和非危重组间血乳酸、Cys C、PLT、CRP、WBC、NCIS评分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乳酸、Cys C、PLT、CRP与NCI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动脉血乳酸、Cys C水平较存活组高(P<0.05),死亡组PLT、NCIS较存活组低(P<0.05);死亡组CRP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极危重组、危重组血乳酸高于非危重组,极危重组血乳酸高于危重组(P<0.05),极危重组Cys C高于危重组及非危重组(P<0.05);极危重组、危重组PLT均低于非危重组(P<0.05),极危重组、危重组CRP均高于非危重组(P<0.05),极危重组NCIS低于危重组及非危重组,危重组NCIS低于非危重组(P<0.05);动脉血乳酸、Cys C及CRP均与NCIS呈负相关(r分别为-0.680、-0.607、-0.589,P<0.05),但PLT与NCIS呈正相关(r=0.610,P<0.05).结论:血乳酸和Cys C对评估早产儿败血症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玉芹;索桂海;孙柳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肺炎支原体肺炎伴喘息患儿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辅助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伴喘息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白三烯C4(LTC4)和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MPP伴喘息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3组——常规治疗组、孟鲁司特干预组、布地奈德干预组,分别在入院时和治疗2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三烯C4(LTC4)水平;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血清IL-4、IFN-γ、总IgE水平;并于入院时、治疗2周后进行咳嗽、喘息症状的评估.出院后随访6个月,通过电话询问和定期哮喘门诊复诊,由主治医师评估患儿咳嗽、喘息情况.另选取2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干预后布地奈德干预组、孟鲁司特干预组患儿IL-4、总IgE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IFN-γ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布地奈德干预组和孟鲁司特干预组的IL-4、IFN-γ、总Ig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布地奈德干预组与常规治疗组血清LTC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均明显高于孟鲁司特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布地奈德干预组、孟鲁司特干预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布地奈德干预组与孟鲁司特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干预组与布地奈德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6个月内喘息再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结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够调节Th1/Th2的失衡,减少白三烯C4的释放,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从而可以控制MPP伴喘息患儿急性期的症状,并能减少喘息发作,对支原体肺炎合并喘息患儿发生哮喘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作者:崔珍;金晓群;李永莲;李莉;苏玉洁;桂丽琼;龚建梅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血液净化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

    血液净化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可对血液中代谢废物及有害物质进行高效清除,其不仅仅用于肾脏疾病,许多危重症的急救都有血液净化的参与,如脓毒症、肝脏疾病、中毒等.因此血液净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低血压、依赖血管活性药物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血液净化及血流动力学的介绍及血液净化中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相关因素的分析,阐述血液净化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杨翠竹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科临床药理学组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科临床药理学组今年已经5周岁了.在经历30年的儿科临床药理学探索之后,经过3年的筹备工作,儿科临床药理学组于2011年8月20日正式成立;又经历“万事开头难”的第一届、第二届工作之后,2016年完成了第三届儿科临床药理学组的换届工作.在这传承交接之际,认真回顾近10年来儿科临床药理学组走过的历程和所做的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这个新生学组生机勃勃地成长壮大.

    作者:王丽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他克莫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TAC)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8例原发性RNS患儿随机分为TAC组和环磷酰胺(CTX)组各24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各项检查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CTX组1例患儿因并发症退出研究.47例患几经过24周的治疗后,TAC组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6例,总有效率87.5%,CTX组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5例,总有效率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治疗的相同疗程中,TAC组比CTX组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总胆固醇改善情况更明显(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CTX组(25.0%)明显高于TAC组(8.3%).结论:TAC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治疗早、中期有很好的疗效,无论是起效时间还是治疗效果均优于CTX.

    作者:张景秀;张立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儿童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脑膜炎2例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为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感染后病死率为30% ~50%[1].主要发生于新生儿、孕妇、40岁以上成年人和免疫功能缺陷者,在免疫功能正常儿童中报道较少,在临床上容易延误诊治.为进一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及积累经验,现对我院诊治成功的2例发生在非免疫缺陷儿童的LM脑膜炎进行报道.

    作者:辜蕊洁;马秀伟;朱丽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儿童IgE水平变化分析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血清IgE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清IgE水平与ITP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62例新诊断ITP患儿,检测血清IgE水平,其中血小板计数(PLT) <20×109/L患儿22例为ITP 1组,20× 109/L<PLT<70×109/L患儿40例为ITP 2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ITP患儿IgE水平、IgE阳性(IgE>100 IU/mL)患儿与幽门螺杆菌(Hp)及血小板相关IgG抗体(PAIgG)阳性率的关系.结果:ITP 1组和ITP 2组IgE水平阳性率高于对照组(x2=11.89,P<0.05);ITP 1组和ITP 2组IgE水平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x2分别为9.28、8.23,P<0.05).IgE阳性与IgE阴性患儿中Hp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9,P>0.05);IgE阳性与IgE阴性患儿中PAIgG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06,P>0.05).结论:血清IgE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了ITP的发病机制.

    作者:张晓燕;白涛敏;刘春风;周南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我院2012-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妇幼保健院2012-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调查分析,了解医院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方法:统计我院2012-2015年上报的ADR情况,对引起ADR的药物、ADR各科室的分布、ADR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我院2012-2015年ADR发生频次高的是抗菌药物和中药及中成药,其中年度抗菌药物的ADR发生频次逐步下降,而中药及中成药则呈上升趋势;儿科、产科和妇科发生ADR频次高的药品种类分别为中药及中成药(占本科室比例23.9%)、抗病毒药物(15.2%)和激素及有关药物(25.9%);越严重的ADR转归越差;很可能等级的ADR发生频次高,达48.8%,其中儿科、产科和妇科分别占本科室55.7%、34.4%和45.5%;静脉滴注给药方式ADR发生频次高,其中儿科、产科和妇科占本科室比例分别为61.5%、20.0%和15.2%;ADR发生频次高的药物是注射用双黄连,儿科、产科和妇科ADR发生频次高的药物分别是注射用双黄连、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和戊酸雌二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结论:掌握各类药品和各临床科室药品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和适当的处置措施,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可减少药品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

    作者:农胜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茵栀黄颗粒预防新生儿黄疸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临床表现[1],因血中胆红素(主要为未结合胆红素)集聚过多引起,大多为生理性,可自愈;部分为病理性,严重时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导致听觉损伤以及学习、认知、运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蓝光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方法之一[3],但由于患儿出现哭闹、皮疹、脱水、发热等不良反应,家长顾虑较多.因此,探寻有效的预防方法,减少甚至避免黄疸患儿对光疗的需求,对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培菲康)联合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黄疸进行预防性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吴灵兵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家庭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85例可行性分析

    目的:探讨家庭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门诊诊断为轻/中度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177例,按随机分组设计方案分为家庭组85例和医院组92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压缩空气驱动的射流雾化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及0.5%沙丁胺醇雾化溶液,家庭组由经过培训的家长在家中进行,医院组在医院门诊雾化室进行,两组患儿分别于治疗第3天、第5天及第7天监测其喘息缓解时间、喘鸣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疗程、不良反应及家长满意度.结果:医院组总有效率为92.4%,高于家庭组的81.2% (P<0.05);医院组的喘息缓解时间及喘鸣音消失时间为(3.39±1.28)d、(4.01±1.29)d,家庭组喘息缓解时间及喘鸣音消失时间为(3.71±1.26)d、(4.35±1.3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长满意度中的方便性、依从性家庭组明显高于医院组(P<0.05),而可操作性、安全性、给药规律性三项指标及总满意度家庭组明显低于医院组(P<0.01).结论:家庭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暂不可行,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吴祖成;林世光;鄢能荣;李建安;何鞍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伦理视角下的超说明书用药

    超说明书用药在临床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特殊人群或特殊疾病药物临床试验开展有限,医务人员对超说明书用药的责任与法律意识不强,对超说明书用药存在的风险估计不足.从伦理的角度对超说明书用药进行探讨,提出超说明书用药应充分权衡患者的获益与风险,重视知情同意,尊重患者权利,确保药物治疗的科学性以及具有可靠的循证依据支持,加强管理,规范超说明书用药的常规性治疗,防范风险.

    作者:陆晓彤;刘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我院门诊儿童输液药房的建立与实践体会

    目的:优化患儿的输液流程,充分发挥医院药师的专业作用,保证儿童输液安全及合理用药.方法:在我院门诊儿童输液中心建立儿童输液药房,实现处方审核、药师调剂、核对发药、护士配置液体、穿刺输液五步一站式服务.结果:儿童输液药房的建立与运行,减少了患儿排队的次数和时间,提升了药师的药学服务质量,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为儿童输液安全及合理用药提供了保障.结论:建立门诊儿童输液药房以优化儿童输液流程,有利于药师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林奕沨;朱光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儿科药学杂志

儿科药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国药学会儿科药学专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