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注射用头孢拉定聚合物测定方法的建立

罗立骏;刘映倩;杨帆;李绪伦

关键词:注射用头孢拉定, 聚合物, 高效液相色谱法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头孢拉定聚合物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TSK-GELG2000SWXL凝胶色谱柱,流动相为pH 8.0的0.2mol/L磷酸盐缓冲液即0.2 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0.2 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95∶5),检测波长210nm,柱温30℃,流速1 mL/min,进样量20 μL.结果:头孢拉定对照品检测线性范围为5.21 ~ 208.57 μg/mL(r=0.99997),注射用头孢拉定聚合物检测线性范围为0.17 ~3.37 mg/mL(r=0.999),聚合物定量限为0.14μg.结论:该方法测定注射用头孢拉定聚合物专属性好,快速,分离度好,可用于注射用头孢拉定聚合物的检测.
儿科药学杂志相关文献
  • 布地奈德对哮喘大鼠肺泡巨噬细胞GITR/GITRL信号系统表达的调控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布地奈德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Mφ) GITR/GITRL表达的影响,探讨GITR/GITRL信号系统参与哮喘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哮喘组、对照组、布地奈德组,每组10只,卵白蛋白建立哮喘模型.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分离提纯肺泡Mφ,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细胞免疫化学法测定肺泡Mφ GIT/GITRL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哮喘组肺泡Mφ GITR/GITRL mRNA△CT值(11.05±0.23,9.82±1.24)和蛋白OD值(0.64±0.08,0.71±0.0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T值(12.79±1.28,11.88±1.37)和蛋白OD值(0.37±0.09,0.39±0.04)(P均<0.05);布地奈德组肺泡MφGITR/GITRLmRNA△CT值(12.97±0.97,11.16±1.42)和蛋白OD值(0.40±0.06,0.40±0.07)表达量显著低于哮喘组(P均<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哮喘大鼠肺泡MφGITR/GITRL的表达升高,肺泡Mφ可能通过GITR/GITRL信号系统起到促进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而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可能通过抑制肺泡Mφ GITR/GITRL信号通路在哮喘治疗中起作用.

    作者:应亚萍;金小红;童夏生;李绍波;阮正英;姚泽忠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药学监护1例

    目的:通过1例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引起的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药学监护和用药分析,探讨临床药师对该类患儿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药师通过参与会诊、查房、用药分析与干预、用药观察进行药学监护.结果:临床药师可为CA-MRSA引起的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药学监护.结论:临床药师可为CA-MRSA引起的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提供个体化药学服务,提高用药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

    作者:谢奕丹;吴晓玲;林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头孢拉定致幼儿血尿1例分析

    儿童是特殊用药人群,抗菌药物使用品种受到一定限制,β-内酰胺类药物作为比较安全的抗菌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其中头孢拉定具有疗效显著、价格相对便宜、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在儿科临床应用广泛.近十年来,头孢拉定所致的药物性血尿日渐增多,现就我院收治的1例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蔡华晶;黄强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我院2011-2013年出院病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我院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从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的归档病历中,每月抽取100份出院病历,涉及各临床科室,对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包括病原学检查、抗菌药物品种、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不合理用药情况等.结果:我院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为54.71%;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在头孢菌素类药物中使用频次高;Ⅰ类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偏高;不合理用药情况时有发生,包括选药不当、用量过大、使用级别过高、联合用药不合理等.结论:我院不合理用药情况时有发生,临床药师应加大对临床用药的干预力度,避免抗菌药物滥用,减少细菌耐药,减轻病人负担.

    作者:张华俊;李艳红;刘书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对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对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变应原检测的意义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92例,使用生物共振治疗仪进行变应原检测,随机分成3组,包括生物共振治疗组30例(生物共振组)、服用孟鲁司特钠组34例(白三烯组)、吸入丙酸氟替卡松组28例(吸入激素组).结果:生物共振仪检测变应原阳性依次为尘螨、花粉、环境化学物、动物皮毛、杀虫剂、霉菌、细菌、木材/植物纤维等.3组治疗后的症状评分及肺功能检测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生物共振组与白三烯组比较,症状评分及肺功能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入激素组优于生物共振组,症状评分及肺功能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可作为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变应原检测的一种参考方法,近期疗效与单用白三烯调节剂相当,无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这类疾病的一种选择,但与吸入激素比较有差异,吸入激素仍为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的首选方案.

    作者:王凡;马秀丽;段司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消旋卡多曲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消旋卡多曲联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轮状病毒感染的急性腹泻患儿108例,随机分为三组各36例.对照组(A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消旋卡多曲组(B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消旋卡多曲;联合治疗组(C组)除给予消旋卡多曲外,再补充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观察各组患儿腹泻症状改善时间、病毒转阴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B组和C组患儿呕吐停止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和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病毒转阴时间均短于A组(P<0.05),且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治疗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病毒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和C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7.8%、91.7%、100%,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3,P<0.01).结论:同常规对症治疗相比,消旋卡多曲联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能明显改善症状,缩短腹泻总病程.

    作者:郦银芳;张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肝脏血管瘤疗效初探

    目的:观察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肝脏血管瘤的疗效.方法:17例年龄15 d ~ 11个月的多发性血管瘤患儿经彩色B超、CT、MRI检测诊断为肝脏血管瘤,其中女14例,男3例.所有患儿予以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每日维持剂量2 mg/kg,至少维持6个月,定期复诊,随访观察疗效.结果:17例患儿用药6个月后肝脏血管瘤均明显好转,B超提示结节较治疗前明显缩小,直径由2~44 mm缩小至0~20 mm,其中8例患儿皮肤血管瘤较治疗前明显缩小,颜色变浅.所有患儿用药过程中心电图、血压、血生化等检查均未出现明显异常,停药后病情均未出现反复.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肝脏血管瘤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小,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作者:孙磊;汤建萍;张力;蒋艳玲;唐金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苏州地区住院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住院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或节段性肺炎、间质性肺炎、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肺炎支原体及其他病原检测情况.结果:(1)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检出率依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33.27%)、肺炎支原体(15.21%)、人类偏肺病毒(11.37%)、人类博卡病毒(4.92%)、副流感病毒-3(4.34%);(2)支气管肺炎的病原检出率依次为肺炎支原体(26.05%)、肺炎链球菌(14.72%)、呼吸道合胞病毒(8.32%)、流感嗜血杆菌(5.81%)、人类偏肺病毒(5.77%);(3)大叶性或节段性肺炎的病原检出率依次为肺炎支原体(52.25%)、肺炎链球菌(12.72%)、人类博卡病毒(5.87%)、人类偏肺病毒(4.70%)、呼吸道合胞病毒(2.94%);(4)间质性肺炎的病原检出率依次为肺炎支原体(39.15%)、呼吸道合胞病毒(23.64%)、腺病毒(6.98%)、人类博卡病毒(3.49%)、肺炎链球菌(3.49%);(5)哮喘急性发作病原检出率依次是肺炎支原体(30.81%)、肺炎链球菌(15.01%)、呼吸道合胞病毒(13.15%)、人类偏肺病毒(10.09%)、流感嗜血杆菌(5.71%)、人类博卡病毒(3.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分别是引起大叶性或节段性肺炎、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常见的单一病原,也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哮喘急性发作仅次于病毒的第二常见病原.

    作者:李萍;孙秋凤;陈正荣;季伟;严永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儿童急性荨麻疹伴消化道症状96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伴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急性荨麻疹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伴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急性荨麻疹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消化道感染分为A、B两组,A组不伴消化道感染,B组伴发消化道感染,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的差异.结果:A组73例(76.0%),B组23例(24.0%).两组患儿消化道症状均以腹痛为主,其次还表现为腹泻、血便、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腹部压痛,此外,大便白细胞、大便隐血以及腹部彩超还可见异常.但A组腹泻、血便、腹部压痛、大便白细胞升高、大便隐血阳性及腹部彩超异常率均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腹痛较轻,腹痛随皮疹好转而缓解,抗过敏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B组腹痛较剧烈,腹痛不随皮疹好转而缓解,解痉、抑酸或促胃动力等治疗有效.结论:伴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急性荨麻疹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荨麻疹,风团水肿累及胃肠粘膜以及消化道感染均可导致消化道症状的发生.在诊疗过程中,应综合分析病史特点、临床特征,必要时可行内镜检查,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及合理的处理.

    作者:龚灵;欧阳莹;陈星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不同干预模式对小儿哮喘管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干预模式在哮喘患儿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将75例8 ~14岁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组(干预组A)、居家护理行为干预组(干预组B)各25例.对照组护理干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A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即对哮喘患儿进行集体教育、个体指导、心理干预;干预组B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居家护理行为干预(指导家长护理).干预时间均为6个月,干预后进行效果评估.结果:干预后,哮喘控制水平均提高,干预组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A、干预组B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肺功能改善更明显,急诊次数与缺课次数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干预组A与干预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管理行为干预和居家护理行为干预均能有效改善哮喘患儿症状,提高哮喘疗效,对哮喘患儿护理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方燕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抗感利咽糖浆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制备抗感利咽糖浆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按处方和制备工艺要求制备抗感利咽糖浆.依据《中国药典》中糖浆剂的相关规定,制定可行的质量标准,对其性状、相对密度、pH等项目作规定;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处方中的大青叶、连翘进行鉴别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处方中黄芩、虎杖的主要成分黄芩苷、虎杖苷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TLC中特征斑点清晰;黄芩苷、虎杖苷与其他成分分离良好;黄芩苷在16.0 ~ 240.0 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98.71%,RSD为0.67%;虎杖苷在32.0 ~480.0 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97.02%,RSD为1.03%.抗感利咽糖浆质量稳定,其性状、相对密度、pH值等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结论:抗感利咽糖浆制备工艺简单可行,所建立的质量标准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黄良永;李鹂;甘春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轮状病毒所致水样腹泻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轮状病毒所致小儿急性水样腹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5例急性水样腹泻男性患儿,采用胶体金标法检测大便均提示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患儿根据脱水情况,轻度者给予口服补盐液,中度者给予静脉补液,并指导患儿饮食,同时加用葡萄糖酸锌颗粒,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口服消旋卡多曲颗粒,两组疗程均为3d,观察患儿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大便质量及呕吐、腹痛、腹胀、皮疹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2%(33/47)和93.8%(4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治疗24h、48 h、72 h后大便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的小儿急性水样腹泻在早期即可抑制液体物质的产生,从而减少大便次数、改善大便性状,缩短病程,减少临床上水电解质的补充摄入,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江超雄;王慧;许珏;许春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右美托咪定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具有镇静、镇痛、抗交感作用,且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小,其在麻醉领域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与其他临床麻醉中常用镇静、镇痛药相比,其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特点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本文针对右美托咪啶的药理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邓薇菲;王颖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41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肾炎康袋泡剂联合西药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肾炎康袋泡剂,8周为1疗程,观察其临床疗效、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对照组为7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炎康袋泡剂辅助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谭丽珍;邢可;王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黄芪颗粒在预防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黄芪颗粒在预防过敏性紫癜(HSP)患几肾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将96例HSP患几随机分成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予以维生素C、西咪替丁、芦丁片、葡萄糖酸钙和低分子肝素钠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口服黄芪颗粒3个月.对两组患儿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动态监测两组患儿尿常规、尿m-Alb和尿NAG酶的变化,分析两组患儿肾损害发生时间和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不同时间点治疗组患儿尿常规异常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治疗组患儿尿m-Alb和尿NAG酶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肾损害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颗粒治疗HSP,能降低肾损害的发生率,改善HSP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曾嵘;石明芳;张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氨茶碱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氨茶碱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相关临床指标变化.方法:将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氨茶碱.氨茶碱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 mg,/mL,先分别在入院后1h和3h给予氨荼碱2.0 mg/kg静脉滴注,每次静脉滴注时间控制在20 min内,以后每12h1次,疗程3~5d.观察两组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和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9.23±1.54)dvs(10.50±1.27)d,P<0.05],吸氧时间短于对照组[(2.77±1.17)dvs(3.90±0.99)d,P<0.05],入院12 h时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69±5)次/分vs(76±6)次/分,P<0.01],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214.46±55.19vs170.40±0.43,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vs 61.5%,P<0.05).结论:应用氨茶碱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能缩短住院及吸氧时间,改善呼吸频率和肺部氧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叶冯;朱德新;武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致儿童不良反应7例分析

    目的:通过对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引起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的分析,总结临床应用该药时的注意事项,为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我院应用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儿病例7例,应用Excel软件从用法用量、发生不良反应时间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的药品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给药过程中或给药结束2h内,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更容易发生在第1次给药时.结论:临床上给予患儿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在第1次给药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症状、体征,并做好充分的不良反应防治措施准备,以防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过敏体质者,建议做皮试后再用.

    作者:李学娟;陈泽彬;刘丹;秦尚够;吴越;湛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Claudins蛋白及其在急性肾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紧密连接蛋白由多种跨膜蛋白共同构成,包括claudin、occludin和连接粘附分子(JAMs),以及相应的适应蛋白和粘连蛋白如ZO-1、ZO-2、ZO-3、菌环蛋白等外周胞浆蛋白组成[1].紧密连接不仅能调控离子从细胞一侧扩散到另一侧,还能阻止细胞膜顶端和基底侧面成分的相互混合,对保持细胞的极性有重要作用,而且参与细胞增殖、分化的调节.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重要的特性是具有极性和紧密连接,目前认为在急性肾损伤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被破坏不仅是其早期病理生理改变,而且是启动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的关键点[2].

    作者:张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急性胆红素脑病诊断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NBE)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病死率高,幸存者多遗留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1].其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诊断难度大.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其发生率明显降低,但仍时有发生,因而寻找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检测指标以助早期诊断及干预尤为重要.

    作者:叶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匹多莫德佐治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匹多莫德佐治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1-2013年收治的100例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包括抗炎、止泻、微生态制剂(复方嗜酸乳杆菌)、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匹多莫德口服液每次400 mg,每天2次,两组疗程均为14 d;治疗前后空腹抽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变化情况,采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检测治疗前后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IgG、IgA、IgM),评价两组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停药1周后观察疾病复发情况.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腹泻、呕吐缓解及治愈时间分别为(2.1±1.5)dvs(5.4±2.2)d、(1.7±0.6)dvs(3.3±1.4)d、(9.1±1.6)d vs (11.7±1.6)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54、3.827、3.923,P均<0.05);(2)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x2=9.836,P<0.01),观察组复发率(6.0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 (x2 =4.332,P<0.05);(3)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匹多莫德治疗,能够有助于重建肠道微生态系统平衡,抑制致病菌生长,增强患儿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廖述霞;谢冬梅;罗双红;林绍琼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儿科药学杂志

儿科药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国药学会儿科药学专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