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兰平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对幼年癫痫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及海马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影响.方法:生后2周幼鼠共32只,分为4组:(1)正常对照组(NS),正常大鼠每日1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2周;(2)阴性对照组(NG),正常大鼠每日1次腹腔注射LEV(150 mg/kg)2周;(3)LEV组(PILO+LEV),应用匹鲁卡品制作颞叶癫痫模型,造模后每日1次腹腔注射LEV(150 mg/kg)2周;(4)EP组(PILO+NS),癫痫造模后,每日1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周.Morris水迷宫训练后行免疫组化检测GFAP.结果:Morris水迷宫中,与EP组相比,LEV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LEV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与EP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EP组海马齿状回GFAP免疫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与LEV组相比明显增多(P<0.05).结论:幼年大鼠癫痫发作可能与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有关,LEV抗癫痫作用可能与抑制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有关,LEV发挥抗癫痫作用同时,可改善癫痫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但其具体作用及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何绘敏;路晴;孙香梅;陆颖慧;富蓉;尹剑;苏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吉他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6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静脉滴注酒石酸吉他霉素10 mg/(kg·d),7~14 d后改口服吉他霉素,对照组静脉滴注乳糖酸红霉素30 mg/(kg·d),1次/d,7~14 d后改口服红霉素,疗程均为3~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25%和9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吉他霉素治疗组的胃肠道反应、局部静脉疼痛和皮疹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红霉素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吉他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勇;吴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28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病因为围产因素、感染因素及母乳性因素,分别占32.62%、26.95%及19.15%.结论: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有效措施是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胎儿缺氧,积极防治新生儿感染和正确指导母乳喂养.
作者:周霞;叶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治疗手足口病及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方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12月手足口病确诊患儿电子病历100例,对其用药情况及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治疗手足口病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其中热毒宁使用率高,达50%,抗生素使用率达97%,以头孢菌素为主,存在一定的滥用现象.其中有1例属于不合理用药.结论:加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做到有效、安全而合理用药,从而保证儿童用药安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作者:李桂凤;罗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IntroductionCanadian academic centres and children's hospitals have had a longstanding interest in the improvement of drug therapy for children through research conducted across the four pillars of activity identified as being of critical importance by the 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viz,basic research,clinical research,population health research,applied health and policy research)[1].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1 病例介绍患儿,男,5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暗红色,伴黑便,就诊于西安市儿童医院,行胃镜示: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给予对症处理后出血停止.此后该患儿反复出现呕血、黑便,多次来我院就诊.B超示:肝硬化,脾大;肝穿刺活检示:肝假小叶形成.生化检查示:病毒系列阴性、自身免疫抗体阴性,排除病毒及自身免疫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患儿出生28 d曾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出生3个月起因脑积水口服中药及黄酒3年余.诊断: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
作者:王娜;张抗怀;蔡艳;仵文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建立炎琥宁肠溶微丸中炎琥宁含量测定方法,为炎琥宁口服制剂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配制炎琥宁和炎琥宁肠溶微丸辅料的蒸馏水溶液,分别于200~400 nm波长范围内扫描确定佳波长并进行精密度和回收率实验.结果:炎琥宁在251 nm处有大吸收峰,所建立方法在20~5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精密度及提取回收率RSD均小于3%.结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炎琥宁肠溶微丸中炎琥宁的含量方法简便、灵敏、专属性强.
作者:高燕;代克敏;吴学新;黄桂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随着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的推广及血液制品的规范应用,婴幼儿传染性肝炎明显减少[1],但其他原因造成的肝脏损害在临床上仍较常见.本文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苏州吴中人民医院儿科住院婴幼儿680例的临床资料,发现56例肝功能异常患儿,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患儿,共680例.年龄1月至3岁,均排除传染性肝炎.
作者:高兰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乳糜泻又称麦胶过敏性肠病(gluten-induced enteropathy),是一种由于摄入麦胶蛋白诱发的、具有遗传易感性的常见炎症性肠病,为特定人群慢性腹泻病中不可忽视的病因之一.乳糜泻确诊依据为血清免疫学检查阳性和小肠粘膜活检绒毛萎缩改变.在北美、北欧、澳大利亚等国家发病率较高,女性多于男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年龄主要是儿童与青年,但近年来老年人发生本病的人数在增多[1,2].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亚洲国家乳糜泻的患病率比实际想象的高[3,4],一旦确诊,简单的无麦胶饮食即可明显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如延误诊断或误诊,可继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发生恶性肿瘤.
作者:陈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酚妥拉明治疗足月新生儿呼吸衰竭临床疗效.方法:血气分析及X线资料完整的120例足月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双盲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对照组病因治疗和供氧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酚妥拉明3 μg/(kg· min),微量泵2 h匀速输入,每8 h 1次,视病情轻重逐渐延长间隔时间,直到停药,同时气管内滴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100~200 mg一次.结果:治疗前和治疗24 h后,实验组血气分析差值PO2 为(59.1±18.7)mm Hg,PCO2为-(43.9±8.5) mm Hg,PO2/FiO2为(239.7±57.7)mm Hg;对照组血气分析差值PO2为(30.3±9.7)mm Hg,PCO2为-(33.8±19.7)mm Hg,PO2/FiO2为(106.3±46.9)mm Hg.治疗24 h后血气分析结果显著改善,治疗效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猪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酚妥拉明治疗足月新生儿呼吸衰竭效果好,针对病情较重的患儿应早期使用.
作者:刘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统计分析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本院临床药师参与儿童肾脏内科查房时提出的用药建议,探讨临床药师的专科工作内容及方法.方法:统计被医师接受的月度用药建议量,计算月度环比增长率;以不同系统药理作用分类,比较分析2010年3月至7月、2010年8月至12月两阶段的用药建议变化情况以及全阶段整体用药建议构成比.结果:随着临床药师查房时间的延长,被医师接受的月度建议量逐月递增,平均环比增长率为16.5%;抗胆碱受体、抗H1/H2受体类用药、凝血系统用药、糖皮质激素用药在第二阶段的数量及分布明显增加.儿童肾脏内科的用药建议主要包括抗感染药物(52%)、抗胆碱和抗H1/H2受体药物(11%)、凝血系统用药(9%)、糖皮质激素用药(6%).结论:临床药师用药建议内容广泛,并且随着查房的深入,逐渐体现出儿童肾脏内科专科用药建议特点.
作者:张春;张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国产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出生的7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进行研究.治疗组42例NRDS患儿气管内注入国产PS后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28例NRDS患儿单纯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机械通气参数、肺X线片转归、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及结局等.结果: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迅速好转.用药后1 h血气PaO2、pH开始明显上升,PaCO2明显下降(P<0.05或P<0.01).机械通气参数FiO2、PIP于用药后1 h内明显下调,RR和PEEP分别于用药后6 h、48 h明显下降(P<0.05或P<0.01).应用国产PS后2~6 h治疗组机械通气参数FiO2明显低于对照组(P2h<0.05,P6h<0.05),PIP值于用药后1~72 h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用药2~6 h后,肺X线片显示NRDS病变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国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安全有效.
作者:温春玲;李慧玲;庄太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丹参地上部分脂溶性的化学成分和含量.方法:用索氏提取法收集丹参地上部分的脂溶性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离并分析鉴定组分.结果:通过计算机检索,鉴定了其中的31个化合物,占检出物的89.90%,丹参地上部分脂溶性成分主要为γ-谷甾醇(10.55%)、4,4,6a,6b,8a,11,11,14b-Octamethyl-1,4,4a,5,6,6a,6b,7,8,8a,9,10,11,12,12a,14,14a,14b-octadecahydro-2H-picen-3-one(9.83%)、4-豆甾烯-3-酮(7.51%)、十六酸(7.27%)、β-谷甾醇(5.20%)、α-香树脂醇(5.01%)、二十四烷(4.72%)、无羁萜(4.04%)等.结论:研究结果对丹参地上部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作者:杨黎彬;刘少静;魏彩霞;王小库;朱改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活性与血清IL-4、IgE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设正常对照组52例,哮喘急性发作组84例,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4、IgE水平,并提取外周血单核细胞用电泳迁移率分析法(EMSA)测定NF-κB活性.结果: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组,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活性(0.793±0.06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643±0.071)(P<0.01);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IL-4(108.2±41.7)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8.2±15.3)ng/L;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IgE(165.3±50.7)KU/L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5.8±14.2)KU/L;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组NF-κB活性与血清IL-4、IgE水平呈正相关(r=0.624、0.791,P<0.01).结论: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活性明显增加,可能参与了放大炎症信号及调节炎症持续过程,抑制NF-κB活性可能下调IL-4、IgE的表达,能在较高的水平上调控产生炎性因子的总体环节,更有效地控制哮喘.
作者:任小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白血病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基础研究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对白血病患儿的治疗以联合、交替、个体化为原则,进一步规范对白血病患儿化疗疗程、加大化疗强度.白血病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和5年无病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有所改善,国外报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治愈率已达70% ~80%[1].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化疗过程中院内感染尤其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日渐增多,逐渐成为威胁白血病患儿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陈兴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临床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参考.方法:从送检的5 049份标本中检出致病菌1 096株,采用DL-96自动细菌测定系统进行药敏试验,SPSS13.0软件对致病菌及药敏试验进行分析.结果:检出的1 096株病原菌中,G-菌占64.23%,G+菌占27.92%,真菌占7.85%.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所分离的G+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高度敏感,G-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高度敏感.结论:分离株耐药现象普遍存在,临床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周莉;胡晓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比较1,6-二磷酸果糖(FDP)与辅酶Q10治疗窒息后新生儿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窒息后心肌损害新生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A组38例,采用FPD治疗,B组34例,采用辅酶Q10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失、心率变化、ECG及CK-MB恢复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儿低钙血症发生率.结果:A组治疗有效率为86.4%,B组为85.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钙血症发生率A组为68.4%,B组为2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DP及辅酶Q10对窒息后新生儿心肌损害都有确切的治疗作用,但FDP易发生且加重低钙血症,故有低钙血症患儿建议改用辅酶Q10治疗,同样可收到良好疗效.
作者:李薇;张秀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早产儿贫血及早期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1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包括常规补充维生素E、叶酸和铁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EPO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计数,并于纠正胎龄满40周时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检查.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大,两组早产儿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均逐渐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下降的幅度小(P<0.01);观察组于治疗后网织红细胞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儿在纠正胎龄满40周时的NBNA评分治疗组(37.9±0.71)分高于对照组(35.9±1.51)分(P<0.01).结论:系统应用外源性的EPO能提高早产儿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数,防治早产儿贫血,同时能促进早产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作者:连少峰;李廷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随着硫酸特布他林的上市以及临床使用中的逐渐普及,其疗效得到肯定的同时,不良反应也日益显现,尤其在小儿的不良反应更为突出.我科自2003年以来共收治因口服硫酸特布他林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24例,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24例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3.5岁,小5个月,大12岁,5岁以下18例,5岁以上6例.
作者:余小汉;宋红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疗水平.方法:对2002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32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32例先天性梅毒患儿中有22例因母亲因素被建议入院,10例患儿因自身异常入院.无症状性先天性梅毒8例(25.0%),有症状性先天性梅毒24例(75.0%).在腰椎穿刺成功的17例患儿中,有10例(58.8%)患有神经梅毒.30例经青霉素治疗,29例恢复正常.结论:早期先天性梅毒症状多不突出,易被漏诊,正规青霉素治疗,预后多良好.腰椎穿刺应该成为先天性梅毒的常规检查.
作者:马骊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