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足叶草酯酊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郎克;秀措吉

关键词:足叶草酯酊, 治疗, 尖锐湿疣, 一线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 国家卫生部, 效果报告, 防疫, 病毒
摘要:尖锐湿疣是人类乳瘤病毒(HPV)所引起,足叶草酯(Podophyllotoxin)是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尖锐湿疣的一线药物,1994年国家卫生部防疫司推荐的治疗尖锐湿疣(CA)的一线药物,我院从1998年起采用20%足叶草酯酊涂抹治疗尖锐湿疣,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青海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PreS1蛋白与乙肝病毒e抗原及HBV-DNA诊断乙肝病毒复制时的对照性研究

    目的:HBeAg阴性增加,识别这些HBeAg阴性的乙肝患者有无病毒复制,对于诊断病情与治疗都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分析前S1抗原在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毒复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住院、门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标本130例,均经HBV-DNA确诊,检测了乙肝标志物PreS1Ag.结果:HBV-DNA,HBVM和PreS1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患者血清中HBV-DNA与HBsAg,HBeAg,PreS1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237,P<0.01;0.236,P<0.01;0.662,P<0.01;而与抗HBs,抗Hbe,抗HBc水平无相关性.结论:PreS1是诊断乙肝病毒复制的非常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李森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海南州2005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评价

    2004年起全国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2006年我们对海南州2005年报告的1 906例法定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处理、统计分析,县及县级以上综合医院直报率100%,报告病例数占全部报告病例数的55.14%,疾控机构替乡镇卫生院代报占44.86%;全州传染病诊断到报告平均天数36.4天;报告到审核时间25.2小时,诊断到审核天数为16.7天;全州对传染病报告卡信息的审核质量参差不齐,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建设工作,使传染病报告准确、及时,科学预测和预警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作者:童忠禄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非疟区无症状献血者传播间日疟一例报告

    我省地处青藏高原,属非疟区.疟疾病人在本地人员中未见报告,多为疟区人员带入,也未见有疟疾流行报告.近我们从一青海籍胆石症患者末稍血中检出间日疟原虫.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金丽艳;黄文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腹膜后巨大脂肪瘤一例报告

    患者,女,66岁,一年前发现腹部肿块,无任何不适,近日肿物逐渐增大,腹胀加重.查体:消瘦体质,腹部高度膨隆,壮如足月妇女.

    作者:刘长春;陈慧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潜式扩大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潜式扩大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半椎板或全椎板加椎管潜式扩大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的患者.结果:通过随访67例,随访(1~8)年,近期优良率为95.5%,远期优良率90.38%,有效率98.00%.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常与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同时存在,必须同时处理好突出和狭窄两个方面问题,并保护腰椎的生物力学结构,后遗症少,病人康复快.

    作者:张仲阳;陈晓华;付宏伟;马海召;张联委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母婴同室新生儿皮肤感染预防与护理

    目的:讨论预防母婴同室新生儿皮肤感染的措施.方法:通过严格母婴同室、新生儿沐浴室消毒隔离制度,改进沐浴工具及流程,防止新生儿皮肤感染及流行.结果:新生儿皮肤感染率降低.结论:母婴同室、新生儿沐浴室是新生儿唯一的集散地,做好沐浴室的消毒管理工作是防止新生儿皮肤感染及流行的关键.

    作者:樊国芳;边浩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Ⅱ型跟骨骨折三维内固定术

    本文分析讨论跟骨骨折三维内固定术在Ⅱ型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Ⅱ型跟骨骨折应用三维内固定手术方法简单,固定较为坚强,利于骨折的愈合.

    作者:宋海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HPLC测定花锚草及乙肝健片中1-羟基3,4,5-三甲氧基(口山)酮的含量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花锚草及乙肝健片中1-羟基3,4,5-三甲氧基(口山)酮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使用Hypersil C18柱(5μm,4.6mm×250mm),以甲醇-0.5%的磷酸(60∶40)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243nm.结果:1-羟基3,4,5-三甲氧基(口山)酮在(0.01416~0.1062)μg(r=0.9999)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3%,RSD=2.07%(n=6).结论:本法简便、快速、结果满意,可作为花锚草及乙肝健片质量控制的依据.

    作者:王琼;杨锡;倪林;冯祥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根管内吸收导致牙根折一例报告

    患者,男,31岁,因左侧第二磨牙暴露月余,体检时发现.检查:左侧第二磨牙牙根暴露至根中部,远中部分牙体折裂,形成活动残片,内有食物残渣.牙冠无龋,不松动.冷热刺激无反应,无扣痛.

    作者:王雯雯;熊启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胫骨平台骨折59例护理体会

    通过对5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和护理,大大改善了关节的活动角度,促进了关节的功能恢复,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金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补中益气汤治疗高原性低血压36例分析

    笔者自1994年以来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高原性低血压3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云卿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洁尔阴洗液与派瑞松乳膏联合治疗28例慢性湿疹临床分析

    湿疹特别是慢性者,由于病因极为复杂,大多通过经年累月的治疗未获痊愈,病情反复发作.本文尝试用洁尔阴洗液与抗湿疹药物派瑞松乳膏联合应用治疗慢性湿疹,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洁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严重损伤,本文从心理、生活、用药、关节功能锻炼等方面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进行护理,促进了疾病的康复,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作者:狄云;蒋丽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原地区胆汁返流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总结59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临床资料,并与对照组对比分析、判定并评价其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一的西医或中医治疗方法(P<0.05),治愈率高达88.14%,有效率为10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效果显著,方法简单易行,处方经济易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拉果·德吉智巴;刘秀珍;赵玉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高原地区皮肤衰老的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皮肤衰老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在高原地区更为明显,包括两方面因素:一是内源性生理衰老,在衰老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包括紫外线致皮肤衰老机理以遗传程序学说、自由基学说、代谢失调学说为主);另一个是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外源性衰老,其中紫外线(UV)的影响尤为主要,在日光照射部位此两方面共同作用.加之高原气候,促使皮肤加快衰老.本文以高原地区皮肤衰老的生理变化研究现状作以下归纳与综述.

    作者:马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20%足叶草酯酊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尖锐湿疣是人类乳瘤病毒(HPV)所引起,足叶草酯(Podophyllotoxin)是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尖锐湿疣的一线药物,1994年国家卫生部防疫司推荐的治疗尖锐湿疣(CA)的一线药物,我院从1998年起采用20%足叶草酯酊涂抹治疗尖锐湿疣,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郎克;秀措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金标法快速检测HBsAg漏检原因分析

    目的:观察金标法快速检测HBsAg产生漏检的原因.方法:将HBsAg金标法快速检测阴性的血液标本用ELISA法再次检测.结果:4 959份乙肝金标快检合格的血液,经HBsAg-ELISA法检测有22份确定为HBsAg阳性,漏检率为0.44%.将22份HBsAg阳性样本再次用乙肝金标试剂检测,其中有4份仍为阳性.结论:通过对金标法快速检测HBsAg产生漏检的原因分析,方法学的限制和人为因素是产生漏检的主要原因,经过试剂的选择和严格的人员培训可有效降低漏检.

    作者:李生菊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产生的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措施

    目的:总结急诊科病人100例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产生不良反应的护理体会.方法:针对出现不良反应,了解其原因,落实措施.结果:有效地提高了术后镇痛的效果,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受到精心的治疗和护理.结论:考虑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术前应评估病人的身体状况,对于体质差及年老者,应适当减少自控镇痛泵的剂量.

    作者:杨思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急性肾衰竭的血液透析治疗

    本文分析急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指征、方法和合并症及其处理措施.认为急性肾衰患者在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病情重且进行性发展时应考虑尽早行血液透析治疗.

    作者:巴应贵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高海拔地区(0~18)岁儿童哮喘患病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高海拔地区(0~18)岁儿童哮喘患病率,发病规律及相关因素.方法:根据三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来取整群和分散家访的方式,对象为所调查区域(0~18)岁儿童(1984年7月1日-2002年7月1日).结果:共调查儿童15 672人,实查儿童15 422人,失访250人,失访率1.6%.共查出哮喘患儿102人,患病率0.66%,其中儿童哮喘15人(14.8%)、婴幼儿哮喘18人(17.6%)、变异性哮喘18人(17.6%)、可疑哮喘51人(50%).发作季节以不定期和冬季为主.发病诱因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占97.9%,由个人过敏史78.4%,一、二级亲属有哮喘过敏史占23.5%.治疗以静点抗生素、氨茶碱、激素为主,而吸入或口服糖皮质激素及β2-受体激动剂和脱敏均未进行.结论:高海拔地区儿童哮喘发病率低,且诊治儿童哮喘存在问题,有待努力推广全球哮喘防治方案(GINA),进一步改善我省哮喘患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范亚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青海医药杂志

青海医药杂志

主管:青海省卫生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青海省医药卫生学会联合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