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英
目的:分析胃部及结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为下阶段前瞻性研究病例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2012年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胃部及结直肠手术患者830例作为调查对象.将发生SSI的患者列为感染组,未发生SSI的患者为非感染组,从患者因素、手术因素、抗菌药物使用因素、检验指标因素等方面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比较两组患者各观察项目的差异性,选择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筛选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胃部及结直肠手术部位发生SSI的患者为104例,感染率为12.53%.感染发生于术后3~14d,平均感染时间为(6.31±4.52)d.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6个因素与SSI有关,分别是糖尿病、术前住院时间≥7d、引流管时间≥4d、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高密度脂蛋白(HDL)< 1.03mmol/L、白蛋白(ALB) <35 g/L.经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术前住院时间≥7d、ALB<35∥L、HDL< 1.03 mmol/L,这4个因素对SSI发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术前住院时间≥7d、ALB<35 g/L、HDL<1.03 mmol/L为胃部及结直肠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郭林;吴小妹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加贝酯在不同时期应用对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将381例行ERCP术的胆胰疾病患者根据加贝酯的不同应用时期分为4组,分别为术前组88例、术后组97例、完全组101例及对照组95例.术前组、术后组及完全组均为用药组,术前组在ERCP术前6h内予以加贝酯600 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术后组在术后12h内予以加贝酯600 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完全组在ERCP术前6h开始予以加贝酯600 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并于术后12h内再予以加贝酯600 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用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ERCP术后24h查血清淀粉酶并观察有无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结果:各用药组术后24h血清淀粉酶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ERCP术前组、术后组、完全组及对照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8.41%、26.80%、15.84%、46.32%,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41%、3.09%、1.98%、9.47%,用药各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完全组术后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术前组、术后组(P<0.05),但3组间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贝酯可有效地降低ERCP术后24h血清淀粉酶水平,减少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发生率;推荐加贝酯的应用方式为:ERCP术前6h 600 mg静脉滴注,术后12h内600 mg静脉滴注.
作者:邹宇;张俊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为我国高血压人群的综合管理、干预和血压控制提供借鉴.方法:分析全球高血压的流行趋势、疾病负担以及治疗策略,总结国际社会高血压管理的措施和经验.结果:国际社会高血压管理的主要措施是促进健康教育、监测、社区防治、整合治疗措施以及随访.结论:我国在高血压管理的实践中仍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加强社区防治、规范治疗、加强健康教育.
作者:冯晶晶;王小万;王增武;彭亚光;崔月颖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为激素替代疗法(HRT)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提供参考,解决妇科内分泌改变引发的更年期问题,提高更年期妇女生活质量.方法:就近年来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HRT的临床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激素水平的改变是引起更年期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临床采用外源性雌孕激素替代补充治疗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同时需加强对妇产科及其他科室医护人员的HRT教育培训,增加媒体对大众绝经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人群的重视程度,并开展更多相关的临床药学试验研究,为临床的实际操作提供更多有力的证据.
作者:曾春燕;叶云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为大环内酯类药物的非抗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大环内酯类药物非抗菌作用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分析和归纳.结果:在慢性炎性呼吸道疾病治疗方面,大环内酯类药物除抗菌作用外,其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凸显.结论:长期使用低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副作用小,研发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活性而不具抗菌活性的药物,具有更加乐观的应用前景.
作者:杨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研究影响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的相关指标,以降低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全院及呼吸科2011年1-8月与2012年1-8月的AUD及其影响指标的数据,采用Excel 2003软件电子表格进行分类、汇总及筛选,评价相关指标对AUD的影响.结果:我院2012年1-8月全院及呼吸科的AUD及相关指标较2011年1-8月均有降低趋势.结论: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每日医嘱用药量与限定日剂量的比值(PDD/DDD)、人均使用累积时间、人均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数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有助于降低AUD.
作者:毛静怡;柳丽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应用依达拉奉减轻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88例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依达拉奉治疗.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发生率、日常生活能力(ADL)分值、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CSS)分值以及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的差异.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DCVS发生率、ADL分值、CSS分值以及MCA血流速度显著较优(P<0.05).随访1年,研究组患者的恢复良好及轻度残疾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的死亡率显著较低(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显著减轻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的脑血管痉挛,改善预后.
作者:张猛;方云亮;杜小鹏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术后在ICU应用右美托咪定后免疫功能的变化,初探其可能机制.方法:肺癌全麻术后带气管插管导管入重症监护室(ICU)患者48例,随机分为D组与M组.其中M组患者入科后即予右美托咪定0.2~0.7 μg/(kg.h)持续泵入镇静镇痛,维持Ramsay镇静评分在3分左右,直至术后第1天早晨停用.D组予同等量生理盐水泵入,给药时间同M组.两组分别于手术前1天(T0)、拔管即刻(T1)、术后l天(T2)和术后2天(T3)晨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免疫功能总T淋巴细胞(CD3+)、Th细胞(CD3+ CD4+)、Ts细胞(CD3+ CD8+)、NK细胞(CD16+56)的绝对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后CD3+、CD4+、CD4+/CD8+、CD16+56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但M组下降的幅度较D组小(P<0.05);与D组比较,M组CD3+、CD4+、CD4+/CD8+、CD16+56值在T2和T3时点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者术后CD8+均降低,但M组在T2、T3时点较D组CD8+降低明显(P<0.05).M组在T3时点TNF-α及IL-6水平较T1明显降低(P<0.05),而D组无此差异.与D组比较,M组T2、T3时点TNF-α及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有效降低血清TNF-α和IL-6水平,抑制肺癌术后应激反应,改善患者免疫抑制状态.
作者:周明明;袁建国;周艳红;张宁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评价他汀类药对存在颅内血管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入选存在颅内血管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61例,根据是否规律服用他汀类药(阿托伐他汀钙,20 mg/d),将其分为用药组(83例)与非用药组(78例).入院1周内完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血流动力学评价,再分别于发病后4周和12周时再经TCD复查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与入院1周内的脑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用药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MCA)脑血流动力学逐步改善,在4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2周时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4、12周两次复查,用药组患者对MCA狭窄的改善均高于非用药组,但这种差异只在发病12周时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对改善存在颅内血管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有一定作用.
作者:刘喷飓;刘水平;张晓婷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评价南京地区34家医院调脂药的临床应用情况、特点及发展趋势.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南京市34家医院2010-2012年调脂药的应用品种、销售金额及用药频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中,调脂药销售金额及DDDs均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1.73%、35.29%;他汀类、中成药类及贝特类始终占据调脂药市场的主导地位,三者的DDDs之和占总DDDs的比例均超过96.00%;他汀类药的DDDs显著上升,分别占总DDDs的68.65%、71.67%、74.53%;中成药类和贝特类的DDDs构成比逐年下降;DDDs排序列前10位的药品中,阿托伐他汀以绝对优势占调脂药市场的首位,但瑞舒伐他汀年均增长率快,2012年已跃居第2位;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的市场份额增长幅度巨大.结论:该地区调脂药各类药物构成比相对稳定,他汀类药在调脂药市场中占主导地位;新型调脂药为血脂异常的防治提供了新选择,销售前景看好;以血脂康为代表的中成药制剂市场份额降低.
作者:王陆军;刘慧;凌春燕;潘海燕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维持脑出血患者钾离子平衡中的作用,以促进补钾药的合理应用.方法:通过临床药师对1例脑出血合并低钾血症患者的药学监护,汇总每日补钾量,分析每日补钾量是否适宜,讨论临床药师在维持患者钾离子平衡的重要作用.结果:临床药师对本例脑出血合并低钾血症患者的药学监护,协助医师优化了补钾方案,避免了低钾血症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危害.结论:作为临床药师应知晓每日补钾的质量,不等同于补充氯化钾、枸橼酸钾等药物的质量.临床药师可以从原发病用药、并发症用药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三方面进行药学监护.
作者:毕瑞;齐晓涟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5-11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作为非干预组,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5月实施监测-培训-计划(MTP)模式干预后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作为干预组,对两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评价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结果:干预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例次率明显低于非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为单一用药,无联合用药.非干预组预防用抗菌药物中,第一代头孢菌素的使用率仅有20.39%,而干预组第一代头孢菌素的使用率明显升高,达到63.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各种不合理用药现象较非干预组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仍存在部分不合理用药情况,通过实施MTP模式干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需结合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改进.
作者:陈娟英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了解用药错误(ME)发生特点及其发生原因,为制订和完善医院药品风险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发生的86例ME回顾性地进行分级、分类、发生原因分析.结果:86例ME中,79.07%为安全隐患,15.12%为轻型,5.81%为重型,未发现G、H、Ⅰ级ME;有104例次涉及10类错误,排前3位的依次是品种(30.77%)、给药时间(27.88%)、疗程(7.69%);有96例次涉及9种错误原因,排前3位的依次是处方错误(33.33%)、处方辨认不清(14.58%)、药名相似(11.46%).结论:加强药品风险防控意识,运用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加强高危人群和高危药品的管理,建立ME自愿呈报系统,以切实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黄秋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肾移植术后患者血浆中伏立康唑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处理后,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检测.色谱柱为Agilent HC-C18,流动相为0.05 mol/L磷酸二氢钠(pH 6)-乙腈(40:60),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40℃,进样量为20μl,测定波长为254 nm.结果: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在0.258~25.8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定量下限为0.258 mg/L;低检测限为0.085 mg/L;3种浓度样的日内、日间RSD<6%;平均回收率在95%~120.0%之间.并采用此方法测定3例肾移植患者服用伏立康唑10d血浆中的伏立康唑的浓度分别为4.826、4.045、1.564 mg/L.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适用于人血浆中的伏立康唑药物浓度的检测.
作者:王超;张弋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了解儿科门诊患儿糖皮质激素类药的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方法:从某院2012年儿科门诊193 852张处方中,以随机抽样法抽取7 198例,对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 198例中,男童占59.59%,女童占40.41%;1~3岁者占48.35%;主要疾病为上呼吸道感染;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率为11.14%;使用例次居前3位的分别为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88.53%)、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3.49%)、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2.99%);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89.15%);糖皮质激素类药超适应证用药者占64.59%.结论:该院儿科门诊糖皮质激素类药的总使用率不高,但在适用范围、药物品种选择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医院需加强对其的监控与管理.
作者:罗玉鸿;袁晓斌;黄好武;曾春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发生给药错误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00名医疗机构护理人员,设计半结构式访谈表格,对调查对象进行近几年内出现的给药错误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职称升高,护理人员给药错误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100份访谈资料中,有86份访谈资料确认为有给药错误发生,其中有85份(占98.8%)提到“缺乏相关药学知识”,72份(占83.7%)提到“新的工作,缺乏对员工相关药学知识培训”,71份(占82.6%)提到“繁忙的工作”,42份(占48.8%)提到“剂量错误”原因.主要的给药错误类型为“医师医嘱错误而未能及时阻止(包括医嘱超量、超疗程、超适应证,使用量不足,存在用药禁忌等)”.结论:有必要完善护理药学课程设置,来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药学知识水平,减少给药错误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唐志华;丁洁卫;肖幸丰;陈梅莉;陈寅;王浙明;虞萍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参与救治多脏器功能损害并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中的作用.方法:运用药学专业知识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从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和药品不良反应等方面入手,配合医师选择有效、恰当的治疗药物(喜炎平注射液),将给药间隔由qd调整为q12h,为患者A停用引发皮疹的肝舒宁注射液,为有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B选择泮托拉唑注射液.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和临床医师的合作救治,挽救了重症患者的生命,患者康复出院.结论:成年患者在获巨细胞病毒感染后使用喜炎平注射液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由于病例数少,还需临床进一步观察.
作者:欧阳雁红;李宝山;欧阳雁玲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为临床药师参与丙肝肝硬化脾切除术后出现腹腔感染患者的药学监护提供参考.方法:描述临床药师对1例实行脾切除术丙肝肝硬化患者,术后出现胃漏导致腹腔感染的药物治疗实施药学监护的全过程.临床药师参与该患者救治,对该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先后选择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革兰阴性菌;据药敏试验,选择万古霉素抗肠球菌;头孢他啶联合米诺环素抗多药耐药的嗜麦芽寡食单胞菌.药师结合患者肝功能变化和病情,先后选择了3种保肝药,即还原型谷胱甘肽、异甘草酸镁、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解毒、抗氧化,异甘草酸镁抗炎、降酶,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降胆红素.结果:临床医师采纳,治疗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对于丙肝肝硬化脾切除术后出现腹腔感染的患者,临床药师要重点关注抗感染药物、保肝药物以及治疗原发病药物的合理使用,以便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尽量减轻患者的肝脏负担.
作者:徐丽婷;杜慧;孙爱军;张汝学;贾正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抗真菌药的应用情况及变化趋势,为临床应用抗真菌药提供参考.方法:从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方面分析上海市119家医院2010-2012年抗真菌药的应用情况.结果:3年间抗真菌药的DDDs略有降低,但用药金额和DDC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70%、16.16%.这种增长不一致的现象主要来自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口服品种中唯一金额增长的是伏立康唑,而注射剂的金额增长主要来自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结论:应加强抗真菌药的利用评价工作,进一步促进其合理使用.
作者:张顺国;杜蕾;黄堃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对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进行分析,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10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患者的用药情况和用药依从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降压治疗方案中使用较多的是钙通道阻滞药(CC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其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种类药物.病程<10年的患者服药依从率为21.9%,病程≥10年的患者服药依从率为33.8%.结论:对于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从降压疗效、用药情况、治疗的依从性及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考虑,从而构建安全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曹纪源 刊期: 201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