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药师参与救治多脏器功能损害并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的实践

欧阳雁红;李宝山;欧阳雁玲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感染, 多脏器功能损害, 临床药师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参与救治多脏器功能损害并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中的作用.方法:运用药学专业知识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从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和药品不良反应等方面入手,配合医师选择有效、恰当的治疗药物(喜炎平注射液),将给药间隔由qd调整为q12h,为患者A停用引发皮疹的肝舒宁注射液,为有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B选择泮托拉唑注射液.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和临床医师的合作救治,挽救了重症患者的生命,患者康复出院.结论:成年患者在获巨细胞病毒感染后使用喜炎平注射液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由于病例数少,还需临床进一步观察.
中国药房杂志相关文献
  •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分析

    目的:探讨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5-11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作为非干预组,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5月实施监测-培训-计划(MTP)模式干预后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作为干预组,对两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评价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结果:干预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例次率明显低于非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为单一用药,无联合用药.非干预组预防用抗菌药物中,第一代头孢菌素的使用率仅有20.39%,而干预组第一代头孢菌素的使用率明显升高,达到63.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各种不合理用药现象较非干预组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仍存在部分不合理用药情况,通过实施MTP模式干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需结合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改进.

    作者:陈娟英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依达拉奉减轻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老年患者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应用依达拉奉减轻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88例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依达拉奉治疗.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发生率、日常生活能力(ADL)分值、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CSS)分值以及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的差异.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DCVS发生率、ADL分值、CSS分值以及MCA血流速度显著较优(P<0.05).随访1年,研究组患者的恢复良好及轻度残疾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的死亡率显著较低(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显著减轻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的脑血管痉挛,改善预后.

    作者:张猛;方云亮;杜小鹏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临床药师参与1例脑出血合并低钾血症患者的药学监护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维持脑出血患者钾离子平衡中的作用,以促进补钾药的合理应用.方法:通过临床药师对1例脑出血合并低钾血症患者的药学监护,汇总每日补钾量,分析每日补钾量是否适宜,讨论临床药师在维持患者钾离子平衡的重要作用.结果:临床药师对本例脑出血合并低钾血症患者的药学监护,协助医师优化了补钾方案,避免了低钾血症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危害.结论:作为临床药师应知晓每日补钾的质量,不等同于补充氯化钾、枸橼酸钾等药物的质量.临床药师可以从原发病用药、并发症用药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三方面进行药学监护.

    作者:毕瑞;齐晓涟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用药调查及依从性分析

    目的:对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进行分析,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10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患者的用药情况和用药依从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降压治疗方案中使用较多的是钙通道阻滞药(CC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其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种类药物.病程<10年的患者服药依从率为21.9%,病程≥10年的患者服药依从率为33.8%.结论:对于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从降压疗效、用药情况、治疗的依从性及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考虑,从而构建安全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曹纪源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临床药师对重症监护室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研究

    目的:考察临床药师干预重症监护室(ICU)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6-12月(干预前)和2011年6-12月(干预后)入住ICU的肝肾功能损害患者病历各100份,对抗菌药物用药频度(DDDs)和药物利用指数(DUD值、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抗菌药物用药合理性、死亡率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后,我院ICU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有明显的改善,合理率由67.83%上升至83.59% (x2=9.394,P=0.007<0.05).结论:临床药师对ICU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是可行并且有效的,对该类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文瑛;梁峰华;肖翔林;姜顺军;孟冬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目的:为激素替代疗法(HRT)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提供参考,解决妇科内分泌改变引发的更年期问题,提高更年期妇女生活质量.方法:就近年来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HRT的临床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激素水平的改变是引起更年期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临床采用外源性雌孕激素替代补充治疗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同时需加强对妇产科及其他科室医护人员的HRT教育培训,增加媒体对大众绝经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人群的重视程度,并开展更多相关的临床药学试验研究,为临床的实际操作提供更多有力的证据.

    作者:曾春燕;叶云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肺癌患者术后在ICU应用右美托咪定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术后在ICU应用右美托咪定后免疫功能的变化,初探其可能机制.方法:肺癌全麻术后带气管插管导管入重症监护室(ICU)患者48例,随机分为D组与M组.其中M组患者入科后即予右美托咪定0.2~0.7 μg/(kg.h)持续泵入镇静镇痛,维持Ramsay镇静评分在3分左右,直至术后第1天早晨停用.D组予同等量生理盐水泵入,给药时间同M组.两组分别于手术前1天(T0)、拔管即刻(T1)、术后l天(T2)和术后2天(T3)晨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免疫功能总T淋巴细胞(CD3+)、Th细胞(CD3+ CD4+)、Ts细胞(CD3+ CD8+)、NK细胞(CD16+56)的绝对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后CD3+、CD4+、CD4+/CD8+、CD16+56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但M组下降的幅度较D组小(P<0.05);与D组比较,M组CD3+、CD4+、CD4+/CD8+、CD16+56值在T2和T3时点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者术后CD8+均降低,但M组在T2、T3时点较D组CD8+降低明显(P<0.05).M组在T3时点TNF-α及IL-6水平较T1明显降低(P<0.05),而D组无此差异.与D组比较,M组T2、T3时点TNF-α及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有效降低血清TNF-α和IL-6水平,抑制肺癌术后应激反应,改善患者免疫抑制状态.

    作者:周明明;袁建国;周艳红;张宁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南京地区34家医院2010—2012年调脂药利用分析

    目的:评价南京地区34家医院调脂药的临床应用情况、特点及发展趋势.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南京市34家医院2010-2012年调脂药的应用品种、销售金额及用药频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中,调脂药销售金额及DDDs均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1.73%、35.29%;他汀类、中成药类及贝特类始终占据调脂药市场的主导地位,三者的DDDs之和占总DDDs的比例均超过96.00%;他汀类药的DDDs显著上升,分别占总DDDs的68.65%、71.67%、74.53%;中成药类和贝特类的DDDs构成比逐年下降;DDDs排序列前10位的药品中,阿托伐他汀以绝对优势占调脂药市场的首位,但瑞舒伐他汀年均增长率快,2012年已跃居第2位;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的市场份额增长幅度巨大.结论:该地区调脂药各类药物构成比相对稳定,他汀类药在调脂药市场中占主导地位;新型调脂药为血脂异常的防治提供了新选择,销售前景看好;以血脂康为代表的中成药制剂市场份额降低.

    作者:王陆军;刘慧;凌春燕;潘海燕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苯磷硫胺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目的:研究苯磷硫胺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单次及连续多次口服给药的药动学特征.方法:12名健康志愿者采用随机、开放试验设计,单次及连续多次给予苯磷硫胺片300 mg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HPLC-FLU)法测定血浆及红细胞中硫胺素及二磷酸硫胺素(TDP)的浓度.使用WinNonlin 6.1软件对单次及多次给予苯磷硫胺片后血浆中硫胺素的浓度进行房室模型拟合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以梯形面积法计算红细胞中TDP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结果:单次及多次给药后血浆中硫胺素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z(1.6±0.4)、(2.1±0.4)h,AUC0-24h(1 819.9±336.3)、(3 034.8±806.9) μg·h/L,AUC0-∞(1 835.3±331.7)、(3 085.8±774.0) μg· h/L,cmax(520.5±130.2)、(679.4±136.6) μg/L,CL/F(177.1±30.5)、(116.7±33.6)L/h,VJF (401.3±129.2)、(334.2±81.3)L,MRT(4.3±0.9)、(5.3±0.4)h.单次及多次给药后红细胞中TDP的AUC0-24h分别为(3 432.9±815.5)、(5 013.4±965.7) μg· h/L.结论:连续多次给药后,血浆硫胺素的浓度有所累加,消除减慢;红细胞中TDP存在蓄积现象,达到稳态浓度后,24h内波动很小.

    作者:蔡凝芳;罗茜;程泽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临床药师对1例丙肝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药学监护

    目的:为临床药师参与丙肝肝硬化脾切除术后出现腹腔感染患者的药学监护提供参考.方法:描述临床药师对1例实行脾切除术丙肝肝硬化患者,术后出现胃漏导致腹腔感染的药物治疗实施药学监护的全过程.临床药师参与该患者救治,对该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先后选择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革兰阴性菌;据药敏试验,选择万古霉素抗肠球菌;头孢他啶联合米诺环素抗多药耐药的嗜麦芽寡食单胞菌.药师结合患者肝功能变化和病情,先后选择了3种保肝药,即还原型谷胱甘肽、异甘草酸镁、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解毒、抗氧化,异甘草酸镁抗炎、降酶,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降胆红素.结果:临床医师采纳,治疗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对于丙肝肝硬化脾切除术后出现腹腔感染的患者,临床药师要重点关注抗感染药物、保肝药物以及治疗原发病药物的合理使用,以便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尽量减轻患者的肝脏负担.

    作者:徐丽婷;杜慧;孙爱军;张汝学;贾正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加倍剂量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及三磷酸肌醇血清含量的检测

    目的:探讨加倍剂量的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及三磷酸肌醇(IP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对常规抗组胺药物效果不佳的CSU患者15例,给予3倍剂量左西替利嗪(15 mg、qd),通过治疗前和治疗7d后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和治疗7d后血清中IP3的含量,并与15例正常人血清IP3含量作对照.结果:15例患者治疗7d的有效率达100%,4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治疗7d后及对照组血清中的IP3浓度分别为(43.54±41.97)、(18.40±17.53)、(1.31±0.92)pg/ml;3组血清IP3含量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3倍剂量左西替利嗪疗效显著,未见明显副作用.IP3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参与CSU的发病机制.

    作者:李朝阳;孙仁山;李菁;宋君;伍津津;杨涛;唐辉;唐书谦;李凤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上海陆家嘴地区9家医疗联合体医院降糖药临床合理应用调查与分析

    目的:调查上海陆家嘴地区9家医疗联合体医院的降糖药处方,对药物利用情况及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9家医院2011年4月1-30日处方中降糖药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日均费用等进行药物利用度分析,同时调查处方的合理性.结果:降糖药处方共计15 843张,DDDs排前3位的是格列奇特、二甲双胍和预混胰岛素;处方出现频率高的是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格列齐特;处方中单药使用率为77.95%,联合用药率为22.05%; DUI>1的有2种.降糖药在药物选择、用法用量、联合用药上存在不合理现象.结论:被调查医院降糖药应用基本合理,个别处方存在不合理,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同时药师在审核处方时应加强与医师的沟通,做好用药干预,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刘艳辉;李文艳;顾智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其影响指标研究

    目的:研究影响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的相关指标,以降低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全院及呼吸科2011年1-8月与2012年1-8月的AUD及其影响指标的数据,采用Excel 2003软件电子表格进行分类、汇总及筛选,评价相关指标对AUD的影响.结果:我院2012年1-8月全院及呼吸科的AUD及相关指标较2011年1-8月均有降低趋势.结论: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每日医嘱用药量与限定日剂量的比值(PDD/DDD)、人均使用累积时间、人均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数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有助于降低AUD.

    作者:毛静怡;柳丽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LC-MS/MS法同时测定曲马多和代谢物O-脱甲基曲马多的血药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术后患者应用曲马多后的曲马多和活性代谢物O-脱甲基曲马多(M1)血药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50m以乙腈溶液150 μl(含内标氟康唑)沉淀蛋白处理后,采用液-质联用(LC-MS/MS)法进样测定,色谱柱为Zorbax SB-C18,流动相为0.1%甲酸-5 mmol/L乙酸铵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m/z分别为曲马多264.2→58.6、M1250.0→58.6、氟康唑307→220.结果:2种待分析物血药浓度均在5~1 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RSD均<10%;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2.26%~100.01%、88.45%~100.60%.结论:本方法准确、快速、灵敏,可用于曲马多和M1的血药浓度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作者:张相彩;徐颖颖;吕小琴;徐静;汪国香;江波;王怀冲;王宇;蔡鑫君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胃部及结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胃部及结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为下阶段前瞻性研究病例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2012年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胃部及结直肠手术患者830例作为调查对象.将发生SSI的患者列为感染组,未发生SSI的患者为非感染组,从患者因素、手术因素、抗菌药物使用因素、检验指标因素等方面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比较两组患者各观察项目的差异性,选择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筛选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胃部及结直肠手术部位发生SSI的患者为104例,感染率为12.53%.感染发生于术后3~14d,平均感染时间为(6.31±4.52)d.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6个因素与SSI有关,分别是糖尿病、术前住院时间≥7d、引流管时间≥4d、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高密度脂蛋白(HDL)< 1.03mmol/L、白蛋白(ALB) <35 g/L.经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术前住院时间≥7d、ALB<35∥L、HDL< 1.03 mmol/L,这4个因素对SSI发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术前住院时间≥7d、ALB<35 g/L、HDL<1.03 mmol/L为胃部及结直肠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郭林;吴小妹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非抗菌作用研究进展

    目的:为大环内酯类药物的非抗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大环内酯类药物非抗菌作用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分析和归纳.结果:在慢性炎性呼吸道疾病治疗方面,大环内酯类药物除抗菌作用外,其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凸显.结论:长期使用低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副作用小,研发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活性而不具抗菌活性的药物,具有更加乐观的应用前景.

    作者:杨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HPLC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和奈韦拉平的浓度

    目的:建立能同时测定人血浆中拉米夫定(3TC)、齐多夫定(AZT)和奈韦拉平(NVP)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用乙腈沉淀处理后,以乙酸乙酯提取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XDB-C18,流动相为乙腈-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68 nm,柱温为30℃,内标为甲硝唑.结果:3TC、AZT、NVP血药浓度分别在0.05~10 μg/ml(r=0.9981)、0.05~10 μg/ml(r=0.999 0)、0.1~20 μg/ml(r=0.999 3)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限分别为0.05、0.05、0.1 μg/ml;平均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6.36%~105.84%、98.73%~101.93% 、98.78%~108.07%,日内、日间RSD<8%.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可用于同时使用3TC、AZT和NVP的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及药动学研究.

    作者:邹尚荣;李燕青;周波;简凤璧;陈谐捷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药学监护对老年感染性休克合并呼吸衰竭中的效果

    目的:探讨对老年感染性休克合并呼吸衰竭的药学监护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收治的1例感染性休克合并呼吸衰竭老年患者进行药学监护,观察该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分析药学监护方案的合理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及血浆B型尿钠肽(BNP)均显著下降,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心脏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显著降低(P<0.05),其胸腔内血容积指数、体循环阻力指数无明显变化;治疗期间患者未出现恶心、呕吐、电解质紊乱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药学服务能有效避免传统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用药不合理、用药不当等弊端,在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方面凸显出了极大的优势;但该方法成本高、程序复杂,在今后的推广中应注意用药流程的总结分析,以推动药学服务在各类危重疾病的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陈燕梨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高血压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目的:为我国高血压人群的综合管理、干预和血压控制提供借鉴.方法:分析全球高血压的流行趋势、疾病负担以及治疗策略,总结国际社会高血压管理的措施和经验.结果:国际社会高血压管理的主要措施是促进健康教育、监测、社区防治、整合治疗措施以及随访.结论:我国在高血压管理的实践中仍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加强社区防治、规范治疗、加强健康教育.

    作者:冯晶晶;王小万;王增武;彭亚光;崔月颖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全院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的调查

    目的:调查全院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状况以及营养支持的应用现状.方法:使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简表,采用加权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12年4月1日-2013年3月31日新入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调查其营养支持应用情况.结果:2 821例住院患者中,存在营养风险患者902例,占32.0%.其中营养风险发生较高的科室为肾脏科、呼吸科、普外科、介入科、血液科.无营养风险患者共1 919例,其中使用营养支持者242人,占12.6%.有营养风险的902例患者中使用营养支持者349人,占38.7%.共有591例患者给予了营养支持,占20.9%.NRS评分≥3分使用营养支持者349人,占总营养支持的59.1%;NRS<3分使用营养支持者为242人,占40.9%.但有营养风险的营养支持率显著高于无营养风险者.NRS评分≥3分未使用营养支持553例,占24.8%.结论:筛查结果显示住院患者有营养风险的比例较高,但使用营养支持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情况.

    作者:吴锐;岳慧杰;吴勤研;倪江洪;宋小骏 刊期: 2014年第18期

中国药房杂志

中国药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