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晟;薛晓东;朱云;张诚;解好群;吴明廷;刘毅;张绪生;钟晓玲
目的:通过塞隆骨抗炎作用研究,观察塞隆骨抗炎作用;方法:采用蛋清和甲醛炎症模型,采用冷冻法观察抗寒冷作用;结果:塞隆骨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明显治疗作用,且呈量效关系,与同剂量虎骨作用强度相当;塞隆骨还能显著延长小鼠在低温环境中的存活时间;其大耐受量大于240g生药/kg;结论:塞隆骨抗炎作用明显,这也是其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基础,同时可提高小鼠抗冷冻能力,且急性毒性小。
作者:海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居住海拔5000m以上地区人群睡眠血氧饱和度(SaO2)的变化以及复方红景天和乙酰唑胺的调节作用;方法:对居住海拔5380m一年的24名青年随机分为A组(红景天组)、B组(乙酰唑胺组)和C组(红景天+乙酰唑胺组),每组8人,在服药前和服药24天后分别进行睡眠SaO_2监测;结果:服药后较服药前清醒时SaO_2(WSaO_2)、睡眠监测过程中低SaO_2(LSaO_2)和平均SaO_2(MSaO_2)均增高,氧减饱和度指数(DI_4)及SaO_2≤80%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SIT_(80))均降低,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1);服药后B组和C组与A组比较,SIT_(80)升高,差别有显著性(P<0.05);WSaO_2、LSaO_2、MSaO_2及DL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复方红景天和乙酰唑胺均能明显提高睡眠SaO_2,在减小SIT_(80)方面复方红景天有优于乙酰唑胺的趋势,但两种药物合用并无明确的协同作用。
作者:哈振德;朱金银;张西洲;简新琼;简新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了观察高海拔地区人群舌下络脉的变化,我们对海拔3703m青海玉树州结古镇的健康藏、汉族青年共200例进行了舌下络脉的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占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高原建立富氧室对人体PWC170时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为提高高原作功效率探讨有效途径;方法:10名受试者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坐于踏车功量机上,以60rpm连续蹬车,0W为静息时对照值,从25W开始,每3分钟递增25W,蹬车至力竭时停止,用心电图机及掌式血氧仪记录每个负荷末期5秒的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aO_2);结果:HR的富氧室后较富氧前3分钟及5分钟恢复速度明显加快,差别有显著性(P<0.05);血氧饱和度的0W至125W升高,差别有显著性(P<0.05);血氧饱和度在175W至225W时明显升高,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高原富氧室能增强心脏功能和肺功能及提高动脉SaO_2,是一种有效的高原供氧途径。
作者:王伟;朱永安;张芳;张西洲;崔建华;马勇;哈振德;耿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青海油田中、高级知识分子大多数长期居住或工作在高原荒漠地区,高寒缺氧、干燥、风沙大、绿色植被荒芜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解青海油田在高海拔地区(海拔2300m~3200m)生活、工作的中、高级知识分子身体状况,油田职工总医院对中、高级知识分子进行了身体状况普查。……
作者:崇未敏;曾小红;闫新社;谢小平;吴正鸣;韩彩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调查研究高原养路工作业环境、劳动卫生状况、职业性危害情况,为制定改善劳动条件、减少和预防职业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3100m地区砂砾路面养路工段、养路工人,分别测定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有害因素浓度(强度)、职业性健康体检、尘肺病诊断;结果:养路工在刮路、修整路面、备料作业时,粉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20倍~30倍;143名高原养路工人中诊断尘肺18人,可疑尘肺8人,检出率18.18%,高于平原地区;结论:高原养路工劳动条件差,粉尘危害严重,应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卫生标准,改善作业环境,定期开展监测、体检工作,保护高原养路工身体健康。
作者:姬红蓉;李岳;史春波;张世杰;宋长平;李生新;康海丽;吴扬帆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41岁,拉萨市世居藏族。因咳嗽、咳痰、咳嗽后晕厥2周于2000年11月30日入院。入院前2周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白色粘液性痰,常在一阵剧烈咳嗽、咳痰之后出现短暂性晕厥,每日发作(2~3)次不……
作者:刘德远;刘代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发表在高水平杂志的论文数,可作为科研成果评价的一个主要参考指标。高山病研究所近11年获军队及省级科技进步奖23项,为了对获奖科技成果中学术论文与获奖等级的情况有所了解,本文将高山病研究所11年来所获军队和省级科技进步奖中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素萍;张西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今年,是联合国国际高山年(2002-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Mountains),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66)的统计,全世界居住在海拔2500m以上的人数为1.4亿。秘鲁有5万人生活在海拔4000m以上,而我国青藏高原约有60万人生活在海拔4000m~4500m的青南—羌塘地区,他们成为人类低氧习服-适应的象征。……
作者:吴天一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院地处高海拔地区,海拔2808m,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差,气候恶劣,风沙较大。为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我们对我院1992年—2001年10年间306例死亡病历进行了病因构成及住院病死率的统计分析,探讨其发病情况及主要死因。……
作者:杨明君;秦菊芳;刘忠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高原建立富氧室对青年运动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提高高原劳动能力探索有效途经;方法:10名受试者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及运动前后分别坐于踏车功量机上,以60rpm连续蹬车,0W为静息时对照值,从25W开始,每3分钟递增25W,蹬车至力竭时停止,然后用XG—Ⅲ血液循环自动测试仪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富氧后运动前P、BK、PAWP、CCP、η、ALT为静息状态均降低,差别有显著性(P<0.05或P<0.01),SV、MAP、BV均明显增高,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01);富氧后运动后P、BK、TPR较静息状态均升高,差别有显著性(P<0.05或P<0.01),PAWP升高明显。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01),CCP、η、ALT降低明显,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01),其余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富氧后运动后SV、CCP、η、mAP、BV、ALT较运动前均降低,差别有显著性(P<0.05或P<0.01),P、BK、TPR、PAWP均升高明显,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高原富氧室可改善劳动者缺氧,增强心功能,提高劳动效率,是一种较理想的高原供氧途径。
作者:朱永安;张西洲;崔建华;王伟;哈振德;韩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院地处海拔3836m的高原地区,缺氧、寒冷、干燥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高原地区卧床患者褥疮发生的可能性较平原地区患者高。我院自1998年1月30日至2001年12月30日共收治24例卧床患者,其中酒精性肝病12例,腰椎体外伤性骨折7例,糖尿病4例,重度脑外伤昏迷患者1例。针对高原地区卧床患者褥疮的高发因素,采取医、护、患3方结合,对褥疮进行预防,结果24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褥疮。……
作者:刘爱民;黄文豪;杨丽君;刘孝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随着梅毒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日趋增加以及临床对新鲜成分血量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了传播梅毒的机会增多,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目前国内外大多数血站均采用非特异性血清试验筛选梅毒。西宁地区平均海……
作者:王勇;贾嫈;张香兰;李向国;陈华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和证实高海拔地区严重烧伤后早期存在的血氧分压(PO_2)显著增高的特珠现象;材料和方法:在3480m高海拔地区成功复制30%Ⅲ度烧伤大鼠模型,84只大鼠随机分为烧伤组和对照组,在伤后不同时相点观察动脉血气变化:结果:烧伤组PO_2在伤后3h至24h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然后逐渐下降并接近正常;但伤后二氧化碳分压(PC02)则立即下降,伤后72h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烧伤组和正常组的血氧饱和度则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我们认为烧伤后PO_2和PCO_2下降均是由于过度换气所致,增高的PO_2并不意味着组织氧供充足,因pH值显著下降(P<0.01),提示存在混合型酸碱平衡失调,主要以代谢性酸中毒为主。
作者:于晟;薛晓东;朱云;张诚;解好群;吴明廷;刘毅;张绪生;钟晓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脾破裂是常见的腹部外科急症之一,小儿外伤性脾破裂不多见,我院地处海拔2808m,近年来共收治9例小儿伤性脾破裂,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金芙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