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承;谭永港;陶金成;伦待民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日益增多的医院非医疗事故纠纷中药事纷争的性质与对策。方法:分析我院 1999年~ 2000年 21例药事纷争的原因与解决方法。结果与结论:药事纷争分错误投诉 (5例,占 24%)、药品质量纷争(13例,占 62%)与药房差错(3例,占 14%) 3类,原因也分病人误解、药品质量有疑问或确有问题、以及药房差错 3种。采用“热情接待,认真调查,实事求是结论,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处理不护短,做好解释与补救工作,以真诚化解矛盾”的措施一般都能妥善解决。只要药学人员转变观念,加强药品科普知识宣传,增加医院收费透明度,加强对药品在营销阶段的质量监控,即可减少药事纷争。
作者:徐希成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研究 2种头孢克罗胶囊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 HPLC法测定人体血浆药物浓度,所有受试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 500mg国产或进口头孢克罗胶囊。结果: 2种药品的药-时曲线符合一室开放模型,国产和进口头孢克罗胶囊的峰浓度 Cmax为 (13.24± 2.42)和 (13.29± 3.14) μ g/ m1;达峰时间 Tmax为 (0.58± 0.192)和 (0.55± 0.10)h;消除半衰期 T1/2为 (0.42± 0.09)和 (0.41± 0.09)h,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0~ T为 (15.81± 1.53)和(15.68± 1.97)h/ (μ g.m1)。结论:国产与进口头孢克罗胶囊具有生物等效性,国产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100.84± 7.78)%。
作者:董淳;鲁义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建立测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血药浓度的HPLC法。方法:血浆标本经碱化以氯仿-正丁醇(98∶ 2)提取,中性氧化铝柱净化,吹干后以乙腈-无水乙醇-磷酸水溶液(80∶ 10∶ 8)为流动相,槐定碱为内标,经 LichrosorbNH2柱分离后在紫外波长 220nm处检测。结果: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血药浓度线性范围在 1.25~ 40mg/L,低检测限为0.1mg/L(S/N=2)。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高、中、低 3种浓度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106.96%和 105.04%,日内、日间精密度分别小于 13%和 7%。结论:此法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血药浓度测定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
作者:费艳秋;安富荣;梁贤振;戈升荣;崔岚;施安国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咳、痰、喘的病因复杂,凡内伤外感、五脏之病均能引起。祛痰剂具有化痰平喘作用,以祛痰药为主组成,能够促进痰的排出,或能消除引发致痰的原因。用于治疗诸多痰病的制剂统称祛痰剂。
作者:孙定人;张石革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顺铂对培养的兔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膜流动性的改变以及牛磺酸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兔肾小管上皮细胞,顺铂损伤组用不同浓度的顺铂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同孵育 24h,牛磺酸保护组用不同浓度牛磺酸预先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孵育 24h,然后再加入顺铂(26μ mol/L)共同孵育 24h,用 DPH荧光探剂法测定细胞膜流动性。结果:顺铂 13、 26、 52μ mol/L能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荧光偏振度(P),各向异性(γ)和微粘度(η)显著下降(P<0.01),牛磺酸在 10g/L时可逆转顺铂导致的 P、γ和η的下降(P<0.05)。结论:顺铂可引起体外培养的兔肾小管上皮细胞膜流动性增加,牛磺酸可降低膜流动性,具有膜稳定性。
作者:周世文;刘世杰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测定乳酸左氧氟沙星(LVFX)滴眼液单次滴眼后不同时间兔眼房水的药物浓度,计算其药动学参数。方法:取 32只大白兔分为 8组,各组于用药后 0.125、 0.25、0.50、 0.75、 1.0、 2.0、 3.0、 4.0h取眼房水,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浓度。结果:用 3p87药动学程序拟合符合一室开放模型,药物在房水中 Tmax 0.940h、 Cmax 0.592μg/ml、T1/2(Ka)0.479h、 T1/2(Ke) 0.919h。结论:单次滴眼后兔房水中 LVFX峰浓度均高于大多数致病菌的 MIC90, LVFX滴眼液可用于眼内感染的临床治疗和预防。
作者:潘细贵;罗顺德;蔡鸿生;雷嘉川;张先洲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医院制剂鼻炎宁颗粒剂的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 L9(34)方法,筛选出佳提取条件,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该制剂主药白芷中欧前胡素含量。结果:鼻炎宁颗粒剂中欧前胡素提取率为 57.66%。结论:采取正交设计筛选出的佳提取方法较好,工艺可行。
作者:李果荣;陈筑蓉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结核病产生的经济效果。方法:采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法对 3种抗结核方案,即对 A、 B、 C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 C方案为佳方案。结论:药物经济学在优化治疗方案,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昕;郭振永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血浆中多西环素的微生物检测方法。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6003和藤黄微球菌ATCC28001作检定菌,用《中国药典》Ⅰ、Ⅱ号配方培养基和牛心液配方在 pH7.8~ 4.5的条件下检测血浆多西环素浓度。结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6003作检定菌,在牛心液配方培养基(pH5.0)中检测多西环素的线性浓度范围为 0.16~ 10.0mg/L, r=0.9 985。方法稳定可靠。结论:此法可用于多西环素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作者:曾桂雄;龙启才;黄民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龙眼参对机体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龙眼参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 OH)的清除及抑制作用。结果:龙眼参 3.0g/ml在体外对· OH的清除率为 28.4%;龙眼参 1.5g、 3.0g、 6.0g/ml对 O2 ·-的清除率分别为 44.1%、 63.0%和 47.9%,对 O2 ·-的抑制率分别为 48.9%、 58.9%和67.5%。结论:龙眼参对 O2 ·-具有显著的清除及抑制作用(P<0.01),对· OH也有一定的清除作用(P<0.05)。
作者:蒋伟哲;孔晓龙;段小群;焦杨;黄仁彬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延生口服液的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 L9(34)正交试验法,以总固体为筛选指标;考察乙醇浓度对有效成分的影响。结果:煎煮次数(D)对总固体含量有显著性影响(P<0.01)。乙醇浓度升高,有效成分鉴别反应明显。结论:延生口服液应以 80%乙醇渗漉,提取的佳工艺条件为 A2B2C1D3。
作者:王桂蓉;黄涛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为了解药剂科药匙对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笔者对药剂科 48把药匙及空气进行了细菌污染情况调查,分析了药匙被污染的因素及药匙与空气菌落、医院感染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已消毒过的药匙经摆药 1次再回收进行细菌检测和分析,探讨了防止药匙污染的方法,以便于阻断感染的途径。
作者:翁海涌;王恩智;颜海斌 刊期: 2001年第08期
腹泻俗称“拉稀或拉肚子”,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症状,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感染性腹泻。在夏季更常见,多由细菌、真菌、病毒感染或集体食物中毒造成。(2)消化性腹泻。由于消化不良、吸收不良或暴饮暴食而引起。(3)激惹性腹泻。常由外界的各种刺激所致,如寒冷、水土不服、油腻或辛辣食物刺激等。(4)激素性腹泻。因变态反应或肠肿瘤产生过多的激素或体液类物质所致。(5)菌群失调性腹泻。由于肠道正常细菌的数量比例关系失去平衡所致,多因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而诱发。腹泻的原因十分复杂,并发症也较多。
作者:张石革;彦玲;郝红兵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复方氟罗沙星滴耳液的质量控制、稳定性及疗效。方法:以氟罗沙星为滴耳液主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结果:氟罗沙星在 2~ 12μ g/ml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 r=0.9 998,平均回收率为 100.38%,RSD为 0.39%(n=6)。制剂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简单,质控方法可靠,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张雷;李欣;张振家;孙卫红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院内自制制剂乙肝转阴汤 1、 2号抗乙肝病毒、改善肝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乙肝转阴汤 1、 2号(150ml,bid, po),对照组口服保护肝功能药物,疗程均为 6个月。结果:治疗组谷丙转氨酶明显下降, HBeAg、 HBV-DNA阴转率分别为 44.7%、 42.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肝转阴汤 1、 2号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作者:刘志承;谭永港;陶金成;伦待民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瑞格列奈(repaglinide,RGLN)是一种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的降糖新药,1997年 12月经美国 FDA批准,1998年率先在美国上市,其商品名为 Pradin;其后陆续在欧洲及我国上市,商品名为诺和龙(Novonorm)。 RGLN可作为Ⅱ型糖尿病一线治疗药物。本文就 RGLN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陈燕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甘草 (glycyrrhiza root)从古至今,广为药用。现代医药学研究证明,甘草的主要作用成分是甘草酸,后者分子结构中含1分子甘草次酸和 2分子葡萄醛酸。近年来药理和临床研究发现,甘草酸及其衍生物具有保肝、解毒、抗变态反应等多种生物学作用,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郝飞 刊期: 200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