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诊断学》问诊实验教学初探

马艳君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 问诊, 实验, 教学
摘要:(<中医诊断>学问诊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中医问诊的思维和技能,为日后进入临床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医问诊实验教学必不可少.实验内容及技能训练的方法均以让学生进行问诊实战训练为核心,包括如何总结归纳主诉,怎么围绕主诉展开问诊,并把中医思维运用到整个问诊过程,体现中医问诊的特色,边问边辨等等,实验效果良好,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兴趣性,使学生基本熟悉、掌握问诊的内容及技巧.
西部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五脏的整体联系及临床应用

    五脏在人的整体活动中各司其职,相互制约,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密切配合,以保障复杂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作者:姜玉宝;鞠宝兆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目的:探讨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体会.方法:应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抽吸、冲洗和引流.术前及术后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心理护理.结果: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9例,显效率为69.39%.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可确保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陈秀芬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老年髋部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

    老年髋部损伤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坠积性肺炎、褥疮、急性肾衰、泌尿系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如护理不当,可直接危及生命.通过对32例老年髋部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回顾调查,认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积极纠正糖尿病、心血管等合并症,保证有效牵引;术后加强基础护理,妥善管理呼吸道,预防褥疮、便秘等并发症,是保证患者康复的关键.

    作者:宋光芬;郭成龙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中医院护理要突出中医特色

    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多采用西医医院护理模式,且护理人员多毕业于西医院校,因此通过领导重视、更新观念,加强培训、严格考核等措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护理人员是当务之急.

    作者:王世彪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PICC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PICC有严格的适应症,置管前应做好准备工作,置管时严格按照步骤施失,置管后应加强护理,以避免穿破血管、送管不畅、液体输入不畅、感染等情况的发生.

    作者:贾文芳;马小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中医药治疗甲癣的研究进展

    通过阅读,分析近来中医药治疗甲癣的相关研究,对中医药治疗甲癣的方法及相关实验研究进行总结,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作者:杜丽;张霞;陈明岭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降脂清肝方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降脂清肝方对四氯化碳(CC1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各组小鼠灌胃相应药物或蒸馏水15天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按10 mL/kg腹腔注射0.1%CC14花生油溶液进行造模.禁食16小时后,以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肝匀浆甘油三酯(TG)含量、肝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肝组织光镜下病理变化为指标观察降脂清肝方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降脂清肝方能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ALT、肝组织TG含量,升高肝组织SOD活力,减轻模型小鼠光镜下肝组织坏死程度.结论:降脂清肝方对小鼠CC14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玉红;张德芹;王茜;李俊清;杨德照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骨碎补及其有效成分对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通过分析近年来研究骨碎补的相关文献,对骨碎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有效成分对BMSCs增强分化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总结.

    作者:张自强;张虎林;张晓刚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医院档案资源价值与利用分析

    从档案的价值,档案的利用2个方面的分析论述可以看出,档案中宝贵的历史财富、浩瀚的知识、丰富的信息已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且档案内容只有向多元化、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

    作者:郑慧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中匠各家学说双语教学体会

    通过双语案例教学、模拟情景对话、有奖发言、穿插英文小故事、课前与课内融合、课内与课后融合提高了中医各家学说双语教学的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因材施教、注意引入网络教学并使考查的方式多样化,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作者:谢英;白宇乾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临床带教中护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增强护生的法律意识,不但可减少护患纠纷,而且还可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目前主要以增强带教老师的法律意识,提高综合技术水平,培养和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等2种方式来培养护生的法律意识.

    作者:郭秀珍;柴玉琼;吕萍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痛风经验

    案温某,女,59岁,因四肢多关节肿痛反复发作4年,加重1个月收住.患者于2002年3月无明显诱凶出现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肿痛,双足趾疼痛,晨僵约1小时.曾到当地医院就诊,查RF 128 IU/mL,ESR 46mm/h,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

    作者:田雪梅;张丽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祛风胜湿活血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27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祛风胜湿活血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7例应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对照组27例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9%,对照组总有效率74.07%,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祛风胜湿活血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柳树英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放射性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及辨证施护

    放射性肺炎中医可辨证分为阴伤肺燥型,肺脾气虚兼血瘀型,热毒炽盛,痰热郁结型3型,临床应辨证施护,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尤其应做好心理疏导及发热、饮食的护理.

    作者:王秀锋;傅藏红;王瑾;王永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针刀治疗慢性咽炎80例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方法:王海东主任医师对80例慢性咽炎患者采用胸骨舌骨肌的左右胸骨锁骨端小针刀松解治疗.结果:有效率98.7%.结论:小针刀治疗慢性咽炎是安全闭合性手术、远部治疗、方便、省时、省钱、病人痛苦小、术后反应轻、无并发症.

    作者:陈平;王海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电子胃镜受检者的健康教育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电子胃镜受检者的影响.方法:对7526例需电子胃镜检查的受检者进行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的健康教育,观察受检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7526例受检者只有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结论:健康教育可有效减少电子胃检查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检查的顺利进行.

    作者:花忠平;杨和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步长脑心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1例疗效观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绝大多数患者有高血压、颈椎病、脑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存在.过度紧张、劳累、激动为其常见的诱发因素.主要表现为眩晕,伴恶心、耳鸣、四肢无力,严重时会出现构音困难、大小便失禁及意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尚无快速有效的缓解方法,近年研究发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前后血管舒缩功能有明显变化.步长脑心通是一种有效扩张血管的新型中药制剂.笔者通过测定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中内皮素与P物质水平的变化,探讨了步长脑心通胶囊扩血管的机理,现报告如下:

    作者:齐丽莎;黄琼;高彩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琳巴结炎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方法:中医以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中药汤剂内服,以温中芳香止痛药物贴敷脐部,西医以抗生素抗炎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30例.结果:痊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有效率96.67%.结论:以中医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中药汤剂内服,以温中芳香止痛药物贴敷脐部及西医抗生素抗炎等治疗方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显著,易被患儿接受.

    作者:甘璐;卫青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穴位埋线对哮喘豚鼠血清TNF-α的影响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哮喘豚鼠模型血清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健康FMMU豚鼠3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穴位埋线组.处理结束后,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TNF-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清TNF-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组与地塞米松组的血清TNF-α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能通过降低血清中TNF-α的含量,抑制哮喘豚鼠的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减轻炎症对气道壁的损伤,达到干预气道重构的效果.

    作者:赖火特;付明举;唐纯志;杨君军;赖新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肠疾病患者术后腹部按摩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腹部按摩对肠疾病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将80例肠疾病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实验组于手术后8小时开始腹部按摩,3次/d,15-20 min/次,对照组按常规处理.结果:2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腹胀、便秘、粘连性肠梗阻、拔管后尿潴留发生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疾病术后实施腹部按摩可有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促进肛门排气、排便,消除腹胀,减少粘连性肠梗阻和尿潴留的发生.

    作者:王巧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西部中医药杂志

西部中医药杂志

主管: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