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志强
李德珍老师认为慢性盆腔炎的病机的关键在于湿、浊、气、血四字.治疗时应将行气活血、化瘀通络贯穿本病始终.湿热瘀阻者宜清热解毒,分利湿热;脾虚湿盛者宜疏肝健脾,渗湿止带;肾虚冲任失调者宜健脾补肾,调理冲任.
作者:杨铭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可分为阴虚潮热、阳虚潮热、湿热潮热、血瘀潮热4型,针对不同证型,可分别采用滋阴降火、温补脾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法冶之.
作者:蔡贵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胶艾汤合当归补血汤治疗崩漏的疗效.方法:应用胶艾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治疗崩漏患者30例.结果:症状消失25例,症状明显减轻但反复发作3例,无效2例.结论:此方法治疗崩漏可起到止血并消除相应症状的目的.
作者:牛海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疏肝活血补肾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疏肝活血补肾的中药复方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症患者48例,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临床痊愈28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7%.结论:此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疗效可靠.
作者:李劲波;李朝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三大慢性并发症之一.笔者近几年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憨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儿童桡骨头骨折较少见,常因间接外力所致,属于关节内骨折,在治疗上应以闭合复位为主,即使是粉碎性骨折亦不可行桡骨头切除,以免影响桡骨的生长,形成晚期畸形.
作者:李延红;张晓刚;曹林忠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通过参阅文献,进行实验指标间的比较,以说明乳腺增生与乳腺癌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发展关系,寻找有效的药物,阻断或逆转其向乳腺癌发展,对临床早期预防乳腺癌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路艳清;李朝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通过分析、概括、总结相关文献对近10年中、西医对癫痫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癫痫病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马莎;王舒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砂淋丸加减内服并软石散外敷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方法: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予以砂淋丸加减内服并以软石散外敷治疗,对照组予以砂淋丸内服治疗.2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80例,治愈68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75%;对照组50例,治愈16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6.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砂淋丸内服并以软石散外敷治疗泌尿系结石疗效优于单纯服药者.
作者:朱秀兰;李长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可看出为血瘀所致,故当以活血化瘀治之,轻症采用金铃子散,重症加用失笑散,以促进胃黏膜修复,增加和改善胃壁屏障功能,诱导细胞凋亡,防止癌变.
作者:刘昱;周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8例采用吗叮啉及铝碳酸镁片治疗;治疗组5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小柴胡四逆散合乌贝散,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79.1%.结论:此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显著.
作者:宋艳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综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先后用推拿、针刺、药罐治疗肩周炎患者80例.结果:经过1~4个疗程的治疗,痊愈17例,占21.25%;显效43例,占53.75%;好转8例,占10.00%;未愈12例,占15.00%,总有效率85.00%.结论:中医综合外治疗法治疗肩周炎可有效缓解症状,为肩周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陈雄;蒋友琼;黄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智齿冠周炎是智齿萌出困难所发生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治疗,炎症继续发展,严重者可引起颌面部的咬肌间隙、翼颌间隙、颊间隙、颌下间隙、口底间隙或咽旁间隙发生感染.
作者:李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较好可稳定病情,预防复发.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概括,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进行阐述,旨在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郑凯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循证护理应用于脑损伤中可使护理活动由被动变主动,可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护理方案,可在护理过程中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雒生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为了更好地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别从腰椎间盘的解剖特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推拿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作用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防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认为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独特的优势,能有效地缓解疼痛,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颉旺军;李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笔者认为,仲景之方,组方严谨,配伍得当,验之临床,疗效卓然,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只要辨证合理,方证合拍,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兹举几例,以窥其一斑.
作者:李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川芎挥发油解热作用机理.方法:应用体外酶反应实验体系,采用EIA法观察川芎挥发油对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在高浓度时川芎挥发油对COX-1和COX-2均有强的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COX-2的抑制作用强于COX-1,呈量效关系,有选择性.结论:川芎挥发油对COX-1和COX-2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COX-2活性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作者:杨金蓉;宋军;马晓文;李祖伦;胡荣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回顾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疾病的文献,总结中医辨证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发现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疾病的疗效,与西药治疗相比,在症状改善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Hp转阴率方面可取得同等的疗效,尤其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耐药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中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霍红梅;郁晓维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伤寒论>中所论述的祛邪途径有3种,邪自上窍而出,邪自下窍而解,邪自表汗而散.自上窍而出者有衄与呕两道;自下窍出者,则有邪自前阴小便而去及随月水而去,又有邪自后阴大便而去和下血而去;而自表出者,无非汗孔而已.
作者:赵达安;刘肖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