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强;裴明和;来怡农;窦志强
王自立主任医师认为口疮总由火热之邪上冲,熏蒸口腔所致,临证之时当详辨火热之虚实,通过对中气下陷、脾胃虚弱、肾阳不足、肠道湿热型口疮验案的介绍,体现老师同病异治、治病求本的辨证论治思想。
作者:王煜;田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新生化颗粒辅助用于药物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早孕符合药物流产条件的妇女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2组均予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孕囊排出后立即服用新生化颗粒,2袋/次,3次/d,连用7天。比较2组的完全流产率、孕囊排出时间及阴道流血时间、月经恢复情况。结果:孕囊排出时间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阴道流血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96.0%的患者于40天内月经恢复正常,对照组仅有78.0%的患者于40天内月经恢复正常,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新生化颗粒用于药物流产后可以明显缩短阴道出血时间,促进月经尽快恢复正常。
作者:杨晓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人参败毒散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54例口服人参败毒散加减方,中药对照组53例给予参苓白术散,西药对照组53例口服匹维溴胺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6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2%,中药对照组为84.9%,西药对照组为71.7%,治疗组与中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评分治疗前3组无显著差异(P>0.05);3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败毒散加味治疗IBS-D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周荣;彭琪;张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选取50例糖尿病住院患者对其服药依从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的测量工具为通过阅读文献自行编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问卷”,访谈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药物治疗情况(服药种类、剂型、数量、次数),并根据上述指标确定依从性。结果:20例(36.4%)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好,35例(63.6%)患者依从性差。依从性好的患者对于健康行为益处的感知较高,达80.00%(16/20);依从性差的患者对于健康行为益处的感知较低,为48.57%(17/35),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依从性好的患者经济承受力强,依从性差的患者经济承受力弱,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依从性好的患者90.00%(18/20)能进入患者角色,依从性差的患者65.71%(23/35)能进入患者角色,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规律服药,加强健康宣教,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积极的健康信念,并把信念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牛建雄;王秀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总结和评价黄芪及其提取物或有效成分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文献。方法:在CNKI、万方、维普及PubMed数据库以“黄芪、黄芪注射液、黄芪总苷、黄芪甲苷、黄芪多糖”和“胃癌、肝癌、食管癌、大肠癌、胰腺癌”为主题词检索1994-2012关于黄芪及其有效成分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文献,并进行评价。结果:符合要求的文献共60篇,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肝癌与胃癌方面,研究包含了动物实验、体外细胞实验和临床试验,其机制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并发现黄芪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合用时具有抗瘤减毒增效作用。结论:黄芪及其有效成分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有效中药,应进一步加强其抗肿瘤的机理研究和临床应用。
作者:师金凤;李海龙;王红蕾;吴红彦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和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在冠心病病程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将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19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6例、隐匿性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42例设为冠心病组,将同期体检合格的健康人216例设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HCY、HS-CRP、LP(a)和DD的水平。结果:冠心病组HCY、HS-CRP、LP(a)和DD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AMI组、UAP组Hcy、HS-CRP、LP(a)和DD含量明显高于SAP组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组(P<0.05);Hcy、HS-CRP、LP(a)和DD含量随冠心病进展呈逐渐增高趋势;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组,UAP组,SAP组,AMI组四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HCY,Hs-CRP,LP(a),DD单独检测的阳性率(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组,UAP组, SAP组,AMI组四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和单独检测的阳性率随病程延长均逐渐提高。结论:HCY、HS-CRP、LP(a)和DD联合检测能更好地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可以作为评估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及动态监测病情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付伟光;齐振勇;李爱军;付静怡;葛俊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高危妊娠产妇身心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40例高危妊娠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持续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干预、乳房护理与行为干预等,干预周期为1个月。结果:焦虑评分干预后2组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干预后心率与收缩压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高危妊娠产后产妇可缓解焦虑情绪,改善心理应激作用,从而有效指导喂养新生儿,改善预后。
作者:罗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建立吴紫糊中左旋紫草素的测定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色谱柱为安捷伦C 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盐缓冲液(80∶20),检测波长516 nm,柱温25℃,流速10 mL/min。结果:进样量在8.2~41.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1.30%(RSD为1.55%, n=9)。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吴紫糊中左旋紫草素含量结果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吴紫糊的质量控制。
作者:刘其平;强生毅;周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型的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TCRBCL)的病理形态、预后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根据WHO淋巴瘤分类(2008版)的标准对4例TCRBCL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应用全自动免疫组化仪(DAKO)检测瘤细胞及背景细胞的免疫表型,抗体包括CD20,CD79a, CD3,CD15,CD68,CD30、CD10,BCL-6,CD21。结果:少量肿瘤性大细胞分布于小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背景中,免疫组化肿瘤性大细胞CD20阳性,背景小细胞CD3阳性,组织细胞CD68阳性。结论:TCRBCL是一个独立的组织学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形态学变异体,易误诊为霍奇金淋巴瘤、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等,诊断应结合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
作者:杨荣;李晓琴;康雅琼;何欣;李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左归丸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归丸,1剂/d,水煎分服,连服2周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结果:痊愈率观察组为68.48%,对照组为50.00%,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83%,对照组为81.52%,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控制止血时间、完全止血时间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果:左归丸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疗效显著,止血时间短。
作者:袁秀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予维生素B120 mg口服,3次/d;观察组术后加服补阳还五汤,1剂/d。2组均以治疗1周为1个疗程,休息3天后继续第2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对照组为78%,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JOA评分2组治疗后均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杨学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评估含红芪和含黄芪益气养血汤对衰老小鼠体内抗氧化损伤及抗免疫衰老作用的效果及差异。方法:用相同剂量红芪替换益气养血汤中的黄芪,灌胃18个月龄老龄鼠。测定老龄小鼠脾脏、胸腺指数,检测老龄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水平和血清IL-2含量。结果:含红芪和含黄芪的益气养血汤均可提高老龄小鼠脾脏和胸腺指数,在提高脾脏指数方面红芪作用优于黄芪。2种药物均可提高血清SOD活力,降低MDA水平,且二者作用无差异(P>0.05)。含红芪和含黄芪的益气养血汤均可升高老龄小鼠血清IL-2含量且红芪作用优于黄芪(P<0.05)。结论:含红芪和含黄芪的益气养血汤对老龄小鼠有一定的抗氧化损伤和抗免疫衰老效果,且红芪作用与黄芪作用相当。含红芪的益气养血汤在提高老龄小鼠脾脏指数,提高血清IL-2含量方面优于含黄芪益气养血汤。
作者:郭菊梅;杨光;陈慧昱;王文潇;程卫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影响住院天数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对策,为缩短我国住院天数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程怀志;郭斌;刘艳瑞;谢欣;杨庆丽;张萍;王彩霞;刘辉;迟明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腰交感神经节联合温经止痛汤治疗顽固性下肢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6例。2组均给予射频热凝腰交感神经节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温经止痛汤,1剂/d,水煎3次,头两煎早晚分服,第3煎熏洗。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24例(66.7%),部分缓解8例(22.2%),未缓解4例(11.1%),总有效率88.9%。对照组完全缓解12例(33.3%),部分缓解10例(27.8%),未缓解14例(38.9%),总有效率61.1%。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22.22%,对照组为25.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热凝腰交感神经节联合温经止痛汤治疗顽固性下肢灼痛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郭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柴胡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分散片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给予退热、口腔护理等基础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仅采用利巴韦林分散片治疗,治疗组采用柴胡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分散片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4.0%,治疗组为98.0%,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以及口腔溃疡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柴胡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快速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陈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痛风性关节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方法:分别测定41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痛风组)、52例高尿酸血症患者(高尿酸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3组人群TNF-α、IL-1和IL-6等细胞因子血清水平。结果:TNF-α、IL-1和IL-6痛风组明显高于高尿酸组、对照组(P<0.05)。TNF-α、IL-1高尿酸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IL-6高尿酸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炎性细胞因子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炎性细胞因子还未达到导致炎症的水平。
作者:刘圳奋;马红霞;李秀宁;路婷;王丽红;王彩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组为2组。对照组60例,以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治疗;治疗组68例,在此基础上加服自拟降糖合剂。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2组治疗前后FBG、P2BG、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显效45例,有效2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3%;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2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1.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2组FBG、P2BG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BG、P2BG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马红;王海红;蒲小庆;张银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清胃化湿汤加减治疗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治疗组31例在此基础上加服清胃化湿汤加减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后随访6个月。结果:临床痊愈率治疗组为29.03%,对照组为20.00%,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7%,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总复发率治疗组为6.45%,对照组为23.33%,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清胃化湿汤治疗湿热型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并能降低复发率。
作者:石天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车祸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急诊车祸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监护方案。观察组采用急诊程序化监护方案,由预警评分方法、各级急诊监护预案和急诊监护预案的触发标准等组成。结果:急诊留观期间心跳骤停、休克与急性呼吸功能障碍等意外事件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30天内病死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警评分系统可用于急诊车祸伤患者的快速临床评估,有利于指导临床护理。
作者:任玉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时低血糖的优效性,以及医护人员循证护理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08年2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06例接受血液透析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意见反馈,将接受常规护理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51例接受常规护理联合循证护理的患者作为实验组,使用GBD 2010分析技术和stata13.0分析数据。结果:实验组发生低血糖的人数要明显少于对照组(2%vs14.5%,χ2=6.450,P=0.026);将接受循证护理的患者反馈的意见信息汇总,并结合值班护理人员的个人特征,建立logistic回归,发现护理人员的工龄、职称会显著影响循证护理的工作质量,而学历、性别并不存在显著影响。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液透析中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低血糖的发生,我国目前阶段应从经验和专业素养等方面提高循证护理人员的执业水平。
作者:肖远莉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