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斌;谢江生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与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治疗组及恩替卡韦单药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8周检测肝功能、HBV-DNA、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测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好转、HBV-DNA水平下降,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联合治疗组肝纤维化程度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恩替卡韦与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治疗在抗纤维化程度方面优于单用恩替卡韦。
作者:闫雪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通过正交实验优选肿痛消颗粒的成型工艺。方法:以吸湿率为指标考察所用辅料的种类及配比;以吸湿率和成型率指标优选肿痛消颗粒的佳成型工艺条件,并考察该颗粒的休止角、吸湿率。结果:辅料蔗糖粉/糊精以2∶1为好;浸膏与辅料的混匀比例为1∶1,润湿剂体积分数为60%,干燥温度为60℃,依此制得的颗粒流动性好。结论:本成型工艺合理、可行,可为该颗粒的大量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葛新春;张宏武;徐玉娥;潘从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从基源、药用部位、原植物资源种类与品质状况、方剂用药剂量、制药企业管理与科研体制等方面对汉方药与中药进行系统比较与分析,指出中药与汉方药在诸多方面存在差距,中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需汲取汉方药的先进经验。
作者:高超;刘嘉;邵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分析近年相关文献,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及护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加强患者对该病的认知,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魏焕能;朱建坤;王秋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分析,以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根据《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结合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回顾性分析部分文献报道的药品不良反应和医院临床上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病例。结果:不合理用药情况存在于部分不良反应的报告病例中。结论:遵循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提高临床医师、护士和药师的专业素质,可减少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作者:刘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阐述中药在应用上显现出的毒副作用问题,认为中药的毒副作用不容忽视,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作者:冯晓妍;吴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用于小儿腺样体手术的效果与机制。方法:将腺样体肥大小儿12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低温等离子消融辅助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91.7%和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小儿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小儿LSa02与AHI值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AHI值明显降低,LSa02值明显升高(P<0.05),2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随访3个月,治疗组小儿日常活动、社会互动、情感与症状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温等离子消融辅助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能提高疗效,减少创伤,提高术后生存质量,其疗效机制的发挥可能与改善呼吸参数有关。
作者:李智斌;王晓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慢性前列腺炎患者60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心理护理干预治疗组(治疗组)与普通治疗对照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前列康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8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6.667,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汪淑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介入球囊扩张治疗老年糖尿病足的护理措施。方法:将介入球囊扩张治疗的老年糖尿病足患者130例,分为2组各65例,观察组使用心理护理等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和血糖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围术期发生动脉痉挛、血管损伤及围术期迷走神经反射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术中血糖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糖尿病足实施介入球囊扩张的患者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更好地控制血糖波动,达到促进术后愈合的目的。
作者:姜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复方萆薢汤治疗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尿酸性肾病患者46例随机分为复方萆薢汤组(n=24)与别嘌呤醇组(n=22)。复方萆薢汤组予复方萆薢汤治疗,别嘌呤醇组予别嘌呤醇治疗,并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检测2组患者血清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于采血前24小时留取2组患者尿液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尿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定量。结果:复方萆薢汤组患者血清UA、BUN、Cr水平改善明显(P<0.05),效果优于别嘌呤醇组(P<0.05);复方萆薢汤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尿L-FABP明显减少,效果优于别嘌呤醇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萆薢汤能提高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疗效,并具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作者:苏筠霞;徐筠;苏建平;李建华;刘明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参附注射液(SFI)联合细胞因子(GM-CSF/IL-4)对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来源树突状细胞(DC)成熟与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CML患者的单个核细胞(MNC),体外诱导扩增DC,在培养体系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SFI(终浓度分别为:低浓度9.38 mg/mL;中浓度37.50、75 mg/mL;高浓度150、300 mg/mL生药浓度)、GM-CSF/IL-4及不同浓度SFI联合细胞因子,通过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细胞功能的变化,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体外单用SFI不能诱导CML细胞分化为DC;细胞因子诱导的CML-DC存在表型及功能障碍;而在含有细胞因子的培养体系中添加SFI,对CML-DC有促进成熟和抑制增殖的双向调节作用,添加高浓度SFI可抑制DC的生长甚至导致细胞死亡,添加中浓度SFI能获得较多成熟CML-DC,可提高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并可改善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及IL-12的含量。结论:适当浓度的SFI可影响CML-DC的分化和成熟,并可改变DC细胞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增强其功能;SFI佳诱导浓度为75 mg/mL,且75 mg/mL SFI与GM-CSF/IL-4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作者:任莉莉;问明;季静;臧爱民;宋子正;徐妍;李芳;魏影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防风感冒颗粒的解热和抗炎作用。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致兔发热模型和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观察防风感冒颗粒的解热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和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模型,检测炎症组织中PGE2的含量,观察防风感冒颗粒的抗炎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防风感冒颗粒能显著降低LPS致兔发热模型和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的体温(P<0.05),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的炎症反应(P<0.05),并能减少炎症组织中PGE2的含量(P<0.05)。结论:防风感冒颗粒具有良好的解热和抗炎作用。
作者:郭晓颖;马新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后凸成形术联合中药治疗椎体肿瘤合并脊柱后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体肿瘤合并脊柱后凸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经后路肿瘤切除加后凸成形术并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经后路肿瘤切除术加钉棒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椎体功能、融合情况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Cobb角、并发症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椎间隙高度、椎体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凸成形术创伤较小、并发症少,联合中药治疗对椎体肿瘤合并脊柱后凸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作者:陈荣春;钟红发;刘宁;钟鸣亮;卢志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PCI治疗与抑郁、焦虑情绪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在冠心病PCI治疗前、后,应用SDS、SAS量表对患者进行抑郁、焦虑程度测评,用统计方法评价PCI术前、术后SDS和SAS积分变化的意义。结果:112例冠心病PCI治疗患者,术前焦虑者58例(51.79%)、抑郁者32例(28.57%),与术后1周焦虑者65例(58.04%)、抑郁者28例(2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焦虑者76例(67.86%)与术前、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度焦虑患者22例(19.64%),较术前人数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患抑郁者36例(32.14%),与术前、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度抑郁者16例(14.29%),较术前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的冠脉介入治疗不能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焦虑或抑郁情绪,且随着术后病程的延长,抑郁、焦虑的程度会加重,从而影响冠心病PCI治疗的远期疗效。
作者:赵继胜;张永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王自立主任医师临证非常重视养生,并形成独到的养生观,即依赖自然、感应自然、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养形与养神并重的形神兼备观;并提出进补需慎,应食补重于药补及饮食有节的观点。
作者:王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尿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在原发性高血压(EH)早期肾损害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5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Ccr<85 mL/min和85 mL/min<Ccr<110 mL/min分为A(26)、B(29)2个亚组,另选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尿α1、β2微球蛋白的含量。结果:A组患者血、尿α1、β2微球蛋白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B组患者血、尿β2微球蛋白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尿α1微球蛋白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A组比较血、尿α1、β2微球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尿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能够较好地反映原发性高血压肾损伤的病情程度,对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卢青云;李文波;王沛;刘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脑卒中致肱二头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患者100例按就诊顺序单双号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50例。单号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双号为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小针刀松解肱二头肌肌腱治疗。在治疗后1周、2周、1个月进行Ashworth及上肢Fugl-Meyer积分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痉挛程度相比,1周和1个月治疗组Ashworth分级比较对照组低(P<0.05);2组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经治疗1个月,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佳。结论:小针刀治疗可缓解脑卒中致肱二头肌痉挛。
作者:刘强;卢章琼;罗坚;梁琴;李广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引起小肠损伤的胶囊内镜下特点。方法:将小肠损伤患者74例根据1周前是否服用NSAIDs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胶囊内镜下的病变部位和性质差异。结果:观察组无症状为71.4%,高于对照组2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胶囊内镜下检查出溃疡率为22.9%,高于对照组的15.4%,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胶囊内镜下出血率、孤立溃疡率较观察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黏膜糜烂2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胶囊内镜下非甾体抗炎药的损伤主要为黏膜糜烂,其溃疡表现为直径<1 cm溃疡,多发,为表浅性溃疡,较未服用药者溃疡表现有较大差别,故胶囊内镜的使用有利于鉴别及相关治疗,且检查前服用胃肠汤剂可有效减少胶囊滞留的发生,并有益于病变的检出。
作者:魏丽娜;刘子燕;郝晋雍;黄晓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从医院分配制度改革现状、医院薪酬体系建设和医院酬薪管理状况3方面入手,分析医院薪酬的分配制度、管理办法、激励约束机制和宏观调控体制等,指出医院薪酬制度的发展趋势为内在薪资与外在薪资的有机结合;薪资与工作绩效相互联系;专门人员薪资设计专门化;福利制度更加人性化;员工与参与工作考评以及薪资定价;薪资管理电算化以及网络化。
作者:顾洋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通心络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予常规及通心络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同时根据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出院时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总有效率干预组为90.00%,对照组为75.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达95.00%,对照组72.5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高晓琴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