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君;孙胜振;李雪梅;陈巧英;薛巧云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脑卒中致肱二头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患者100例按就诊顺序单双号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50例。单号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双号为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小针刀松解肱二头肌肌腱治疗。在治疗后1周、2周、1个月进行Ashworth及上肢Fugl-Meyer积分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痉挛程度相比,1周和1个月治疗组Ashworth分级比较对照组低(P<0.05);2组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经治疗1个月,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佳。结论:小针刀治疗可缓解脑卒中致肱二头肌痉挛。
作者:刘强;卢章琼;罗坚;梁琴;李广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介入球囊扩张治疗老年糖尿病足的护理措施。方法:将介入球囊扩张治疗的老年糖尿病足患者130例,分为2组各65例,观察组使用心理护理等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和血糖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围术期发生动脉痉挛、血管损伤及围术期迷走神经反射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术中血糖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糖尿病足实施介入球囊扩张的患者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更好地控制血糖波动,达到促进术后愈合的目的。
作者:姜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防风感冒颗粒的解热和抗炎作用。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致兔发热模型和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观察防风感冒颗粒的解热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和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模型,检测炎症组织中PGE2的含量,观察防风感冒颗粒的抗炎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防风感冒颗粒能显著降低LPS致兔发热模型和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的体温(P<0.05),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的炎症反应(P<0.05),并能减少炎症组织中PGE2的含量(P<0.05)。结论:防风感冒颗粒具有良好的解热和抗炎作用。
作者:郭晓颖;马新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通心络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予常规及通心络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同时根据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出院时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总有效率干预组为90.00%,对照组为75.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达95.00%,对照组72.5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高晓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从新制度对医院管理的新要求、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内容、新制度下作业成本法在医院运用的SWOT分析、作业成本法的运用适应新制度的要求4方面入手就新制度下公立医院实施作业成本法进行全成本核算,并运用创新手段与模式提升成本管理水平方面提出了思考。
作者:张欣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腱鞘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腱鞘囊肿患者41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各21例,火针治疗组采用火针方法治疗,针刺对照组采用针刺方法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较治疗腱鞘囊肿治愈率高,疗程短,不易复发。
作者:颜惠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分析近年相关文献,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及护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加强患者对该病的认知,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魏焕能;朱建坤;王秋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辅助治疗对中医骨伤病择期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作用机理。方法:对骨伤科择期手术患者368例于手术前3~5天实施自体采血400 mL左右备术中术后回输,采血前后检测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变化情况。结果:出血量大于400 mL,自体血回输后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均较采血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自体输血技术安全、经济、效果显著。
作者:贾福苏;陈进凡;李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建立抱茎獐牙菜的生药学鉴别特征。方法:采用性状、显微、薄层色谱法对抱茎獐牙菜进行生药学鉴别。结果:抱茎獐牙菜药材的性状、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特征明显。结论:所建立的生药学鉴别特征可为合理开发抱茎獐牙菜的资源提供参考。
作者:张幸福;骆桂法;周燕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阐述中药在应用上显现出的毒副作用问题,认为中药的毒副作用不容忽视,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作者:冯晓妍;吴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从基源、药用部位、原植物资源种类与品质状况、方剂用药剂量、制药企业管理与科研体制等方面对汉方药与中药进行系统比较与分析,指出中药与汉方药在诸多方面存在差距,中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需汲取汉方药的先进经验。
作者:高超;刘嘉;邵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恢复期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采用西医规范化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汤治疗。14天后观察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5%,对照组为71.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加西医规范化治疗中风恢复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朱根福;叶譞斐;陈根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调查县级中医医院护理人员现状,探讨如何有效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理质量,更好地落实优质护理,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方法:对定西市、天水市、平凉市19家中医院护理队伍的学历、年龄、职称、人数等进行调查整理。结论:县级中医医院护理人员严重缺乏,文凭、职称偏低,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寥寥无几。
作者:史香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引起小肠损伤的胶囊内镜下特点。方法:将小肠损伤患者74例根据1周前是否服用NSAIDs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胶囊内镜下的病变部位和性质差异。结果:观察组无症状为71.4%,高于对照组2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胶囊内镜下检查出溃疡率为22.9%,高于对照组的15.4%,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胶囊内镜下出血率、孤立溃疡率较观察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黏膜糜烂2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胶囊内镜下非甾体抗炎药的损伤主要为黏膜糜烂,其溃疡表现为直径<1 cm溃疡,多发,为表浅性溃疡,较未服用药者溃疡表现有较大差别,故胶囊内镜的使用有利于鉴别及相关治疗,且检查前服用胃肠汤剂可有效减少胶囊滞留的发生,并有益于病变的检出。
作者:魏丽娜;刘子燕;郝晋雍;黄晓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潘星宇老师认为痤疮的病因病机为热、湿、痰、瘀4方面,面部可划分为上、中、下3部,与上、中、下三焦脏腑相对应,从肺经风热证、湿热蕴结证、湿热毒瘀证、血瘀痰凝证等4种证型辨证论治痤疮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马景和;张海玉;潘星宇(指导)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白术消痞方加减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激素及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胃复春治疗,治疗组予自拟白术消痞方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3%和90.0%,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同时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2组治疗前MOT与SS含量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MOT含量明显上升(P<0.05),SS含量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2组治疗前胃排空率与小肠推进力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明显上升,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白术消痞方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加快患者机体恢复,其作用的发挥可能与调节胃肠激素MOT与SS含量有关,从而改善胃肠动力。
作者:马天寿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淫羊藿总黄酮(TFE)对去势大鼠股骨骨组织形态及生物力学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卵巢切除的方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TFE低、中、高剂量组,β-雌二醇组6组,每组10只,分别予相应药物灌胃90天。脱钙完成后将股骨近端沿矢状面切开,制成常规石蜡,切片,光镜下观察骨小梁结构;采用三点弯曲实验机,支点跨距18 mm,加载速度2 mm/min,分别从载荷-变形曲线和应力-变形曲线上获得结构力学参数和材料力学参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骨小梁出现断裂、间隙增宽、数量减少;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给药组骨组织形态明显改善,以TFE高剂量组为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股骨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均显著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TFE低、中、高剂量组及β-雌二醇组生物力学各项指标均上升或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FE可改善去势大鼠股骨骨组织结构,从而改善其生物力学性能。
作者:李晶;宋敏;罗晓;谢兴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血塞通注射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和药物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维普(VIP)、万方医学网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血塞通注射剂所致ADR案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其ADR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塞通注射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各年龄组均有分布,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多器官、多系统;且以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应警惕过敏性休克。结论:应规范临床用药,加强对血塞通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监测,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作者:常建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腹部手术患者185例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耳穴贴压护理干预组(耳压组)93例和对照组92例。2组患者均在术前、术后给予心理干预及常规护理。耳压组患者采用耳穴贴压以缓解疼痛。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定疼痛程度。观察2组患者术后72小时内伤口疼痛程度、止痛药使用情况、首次肛门排气平均时间等,并比较2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结果:耳穴贴压护理法在减轻腹部手术患者术后伤口疼痛程度及缩短疼痛时间、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护理方法。结论:耳穴贴压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腹部手术患者术后伤口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时间、减少止痛药使用,并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尽早肛门排气,能使患者提早进食,加快术后恢复,进而缩短住院天数。
作者:唐秀琴;王芳;张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参附注射液(SFI)联合细胞因子(GM-CSF/IL-4)对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来源树突状细胞(DC)成熟与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CML患者的单个核细胞(MNC),体外诱导扩增DC,在培养体系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SFI(终浓度分别为:低浓度9.38 mg/mL;中浓度37.50、75 mg/mL;高浓度150、300 mg/mL生药浓度)、GM-CSF/IL-4及不同浓度SFI联合细胞因子,通过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细胞功能的变化,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体外单用SFI不能诱导CML细胞分化为DC;细胞因子诱导的CML-DC存在表型及功能障碍;而在含有细胞因子的培养体系中添加SFI,对CML-DC有促进成熟和抑制增殖的双向调节作用,添加高浓度SFI可抑制DC的生长甚至导致细胞死亡,添加中浓度SFI能获得较多成熟CML-DC,可提高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并可改善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及IL-12的含量。结论:适当浓度的SFI可影响CML-DC的分化和成熟,并可改变DC细胞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增强其功能;SFI佳诱导浓度为75 mg/mL,且75 mg/mL SFI与GM-CSF/IL-4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作者:任莉莉;问明;季静;臧爱民;宋子正;徐妍;李芳;魏影非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