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蓉
目的 探讨镇颤舒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镇颤舒胶囊中黄芪、厚朴、葛根,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中芍药苷进行定量分析,用显微鉴别法对僵蚕进行鉴别.结果 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芍药苷进样量在0.201 4~2.014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22%,RSD为1.18%.薄层定性鉴别方法灵敏可靠,专属性强.结论 所用方法可靠准确,专属性强,可有效控制镇颤舒胶囊的质量.
作者:刘金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给药方法在结肠镜检查中的镇静、镇痛作用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结肠镜检查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芬太尼1.5 μg/kg,Ⅱ组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3 mg/kg+异丙酚1 mg/kg+芬太尼1 μg/kg.结果 Ⅰ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比Ⅱ组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术中镇静、镇痛效果明显优于Ⅰ组(P<0.05),而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芬太尼辅助结肠镜检查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皮小波;郑静;江春秀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有效途径.方法 对医院各临床科室2004年(药学监护参与用药前)和2005年(药学监护参与用药后)住院病历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病历数由药学监护前的22.8%下降到药学监护后的7.2%(P<0.01),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总项目750项,其中药学监护前578项(占77.1%),药学监护后172项(占22.9%).药学监护前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抗菌药物选择不当、给药不当和用药疗程不当等,在药学监护后均有显著改善.结论 药学监护促进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为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模式.
作者:文远大;谭芳;吴碧桃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的含量.方法 以Hypersil ODS柱为分析柱,流动相为0.02 mol/mL磷酸二氢钾溶液-甲醇-乙腈(80:15:5),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0 nm,柱温为室温.以外标法计算标示量百分含量.结果 盐酸伐昔洛韦质量浓度在10~60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99.20%,RSD=0.50%(n=5).结论 HPLC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的含量.
作者:王蔓琳;徐玉红;李玉珍;李成;郭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可以提示高活性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3-苯基-1-茚胺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信息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研究结构与活性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药物的选择性、指导新化合物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确定34个茚胺类化合物分子的药效构象,与模板分子进行分子叠加,利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方法(CoMFA),建立了一个选择性SSRIs的三维定量构效模型.结果 该模型的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cv=0.660,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0.976,标准偏差SEE=0.196,F=181.916.用此模型预测了4个SSRIs的活性,结果与试验值相符.结论 该模型解释了已有的构效关系,且有较高的预测能力,系数等势图映射的受体结合部位的性质对进一步提高该类药物活性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卢律;邓萍;李勤耕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有更迫切的需要,体检将成为医院业务新的增长点.将体检资料进行网络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可以显著提高体检业务的效率和质量,体检资料可长期保存,同时可以完成多种查询、VIP自动管理、统计报表自动生成及分析.
作者:张明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多种资料均证明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结论 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平;何志春;焦鲁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两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探讨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对56例锁骨骨折进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其中30例行顺行克氏针内固定,26例行逆行克氏针内固定.结果 随访时间4~10个月,平均6个月;按Karlsson疗效标准,优良率顺行克氏针内固定组为96.7%,逆行克氏针内固定组为92.3%;顺行克氏针内固定组发生克氏针松动1例、针尾痛1例、无针尾炎性窦道,逆行克氏针内固定组发生克氏针松动退出4例、针尾痛6例、针尾炎性窦道4例,1例骨折移位(改行重建钢板内固定).结论 顺行克氏针内固定是中外份锁骨骨折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余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国内近年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等有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应用较安全.结论 替米沙坦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的有效药物.
作者:温冬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肿节风含片中异嗪皮啶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Kromasil ODS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28:72),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344 nm.结果 异嗪皮啶进样量在0.1098~0.8781 μg范国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4,平均回收率为100.23%.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作为肿节风含片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黄增琼;蒋伟哲;黄兴振;梁伟斌;李倩兰;巫世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非甾体消炎镇痛药(NSAIDs)、透明质酸钠膝关节腔内注射及关节镜下行膝关节清理后注射透明质酸钠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13例(122膝),Ⅰ期57膝,Ⅱ期53膝,Ⅲ期12膝,观察膝关节疼痛、肿胀、积液及肿胀等症状的缓解和关节活动度、行走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应用NSAIDs及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对Ⅰ期膝骨性关节炎优良率为91.2%;关节镜下行膝关节清理后注射透明质酸钠,对Ⅱ期膝骨性关节炎优良率为66.0%,对Ⅲ期患者的症状均有所缓解.结论 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或关节镜下行膝关节清理后注射透明质酸钠对Ⅰ,Ⅱ期膝骨性关节炎的症状及功能改善是目前较好的方法.
作者:格日勒图;郭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药师在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引起患者用药不依从的因素和药师在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中的作用.结果与结论 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是取得佳治疗效果的基本条件,而药师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作者:庞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奥曲肽同时应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效果.方法 对183例SAP治疗效果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同时使 . 用乌司他丁和奥曲肽的患者疗效好于单独用药者.结论 乌司他丁与奥曲肽同时应用能减少SAP的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何盛琴;熊建琼;邓朝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考察0.5%盐酸丁卡因滴眼液的稳定性.方法 分别用经典恒温法和初均速法预测其有效期.结果 经典恒温法和初均速法的试验结果基本相符;室温(25℃)下的贮存期分别为2.0年和1.9年.结论 与经典恒温法比较,初均速法工作量小、省时,且数据处理较简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作者:杨晓君;魏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控制口炎清颗粒质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色谱柱为Zorbax RP-C18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4%磷酸(13:87,V/V),流速为0.5 mL/min,波长为300 nm.结果 绿原酸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0.055~2.75 μg/mL,方法加样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为1.79%(n=6).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口炎清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梅林;袁英;胡承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缬沙坦与拜新同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115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A组,口服缬沙坦80 mR,每日1次)、拜新同组(B组,口服拜新同30 mg,每日1次)、缬沙坦+拜新同组(C组,晨服缬沙坦80 mg,睡前服拜新同30 mg),疗程均为12周.结果 3组患者血压均有明显下降,总有效率A组为63.3%,B组为68.6%,C组为94.0%.结论 缬沙坦联合拜新同用于治疗中重度高血压比单用缬沙坦或单用拜新同更有效、更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戈霓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风湿定胶囊中有毒成分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乌头碱的含量,测定波长为412 nm.结果 乌头碱浓度在60.03~211.05 μg/mL范围内与吸收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8 1),平均回收率为97.41%,RSD为1.87%.结论 分光光度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乌头碱的质量控制.
作者:姚志凌;李明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介绍肠外营养制剂的组成及应用.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进行介绍.结果 目前肠外营养制剂品种丰富,应用广发.结论 肠外营养制剂发展迅速,应合理应用.
作者:林琳;孙淑娟;孙岩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制备高浓度且质量稳定的呋喃西林溶液.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苯甲酸、硼酸以及苯甲酸加硼酸作助溶剂,通过含量测定、澄明度观察、3个月留样观察和稳定性试验,寻找合适的助溶剂及其浓度.结果 0.02%及0.03%的苯甲酸、0.02%苯甲酸+0.2%硼酸、0.03%苯甲酸+0.4%硼酸均能使呋喃丙林溶液浓度达到1:3000,质量稳定,放置3个月不析出结晶,其中以0.02%苯甲酸为助溶剂的呋喃西林溶液的稳定性试验结果为理想.结论 以0.02%苯甲酸作为呋喃西林溶液助溶剂效果为理想.
作者:范尚坦;李金兰;周宁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一种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法)测定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含量及有关物质的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C8 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用三乙胺调节pH值至5.4的0.015 mol/L磷酸二氢钾-乙腈(75:25),检测波长为210 nm,流速为1.0 mL/min.结果 甲磺酸罗哌卡因质量浓度在20.74~207.40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0.0%(n=9),RSD=0.91%.日内精密度(RSD<0.5%)与日间精密度(RSD<0.5%)良好,低检测限为0.0104 μg/mL.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王峰;杨伟峰;郑金琪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