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方甘草酸苷对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

杨平;何志春;焦鲁青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 过敏性紫癜, 临床疗效, 进展
摘要:目的 评价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多种资料均证明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结论 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西酞普兰合并丁螺环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33例

    目的 观察西酞普兰合并丁螺环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合用组(33例)和单用组(34例)分别给予西酞普兰(34.7±5.2)mg/d+丁螺环酮(35.7±5.6)mg/d、单用西酞普兰(35.1±4.9)mg治疗,疗程均为8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8周后合用组HAMD,CGI评分下降较单用组更明显,起效更快,不良反应相仿且均较轻微.结论 西酞普兰合并丁螺环酮是目前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代江;吴胜;胡世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13例

    目的 观察非甾体消炎镇痛药(NSAIDs)、透明质酸钠膝关节腔内注射及关节镜下行膝关节清理后注射透明质酸钠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13例(122膝),Ⅰ期57膝,Ⅱ期53膝,Ⅲ期12膝,观察膝关节疼痛、肿胀、积液及肿胀等症状的缓解和关节活动度、行走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应用NSAIDs及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对Ⅰ期膝骨性关节炎优良率为91.2%;关节镜下行膝关节清理后注射透明质酸钠,对Ⅱ期膝骨性关节炎优良率为66.0%,对Ⅲ期患者的症状均有所缓解.结论 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或关节镜下行膝关节清理后注射透明质酸钠对Ⅰ,Ⅱ期膝骨性关节炎的症状及功能改善是目前较好的方法.

    作者:格日勒图;郭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细菌内毒素的检测

    目的 建立用凝胶法快速检查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的方法,以替代兔法热原检查.方法 用不同厂家的鲎试剂对3批不同批号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分别进行干扰试验,考察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中的内毒素.结果 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稀释4倍时可消除对试验的干扰,且不同批号产品的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均符合规定.结论 对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的热原检查,可以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替代家兔法.

    作者:苗佩宏;胡忠杰;周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归脾丸(浓缩丸)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 建立归脾丸(浓缩丸)的质量标准.方法 用薄层色谱法(TLC法)对归脾丸(浓缩丸)中黄芪甲苷、远志、木香进行定性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归脾丸中甘草酸的含量,色谱柱为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乙酸(65:30:5),流速为1.0 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50 nm.结果 TLC法色谱斑点清晰,空白无干扰;HPLC法的甘草酸平均回收率为100.18%,RSD为1.22%.结论 方法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归脾丸(浓缩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沙娟;赵长振;施爱红;王法琴;叶华;王瑞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高浓度呋喃西林溶液制备工艺研究

    目的 制备高浓度且质量稳定的呋喃西林溶液.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苯甲酸、硼酸以及苯甲酸加硼酸作助溶剂,通过含量测定、澄明度观察、3个月留样观察和稳定性试验,寻找合适的助溶剂及其浓度.结果 0.02%及0.03%的苯甲酸、0.02%苯甲酸+0.2%硼酸、0.03%苯甲酸+0.4%硼酸均能使呋喃丙林溶液浓度达到1:3000,质量稳定,放置3个月不析出结晶,其中以0.02%苯甲酸为助溶剂的呋喃西林溶液的稳定性试验结果为理想.结论 以0.02%苯甲酸作为呋喃西林溶液助溶剂效果为理想.

    作者:范尚坦;李金兰;周宁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非那雄胺血浆浓度测定及其生物等效性研究

    目的 建立非那雄胺血药浓度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测定法,用于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双交叉试验设计,20名健康受试者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2 mg,用LC-MS法测定人血浆中的非那雄胺浓度.结果 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0~24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0-24)分别为(123.95±25.47)μg·h/L和(126.35±28.16)μg·h/L,AUC0-(24)分别为(126.12±27.48)μg·h/L和(129.85±29.12)μg·h/L,峰浓度(Cmax)分别为(22.17±3.83)μg/L和(22.48±4.69)μg/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3.1±0.6)h和(2.9±0.8)h,半衰期(t1/2)分别为(4.2±0.3)h和(4.3±0.5)h.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9.4±9.2)%.结论 两种非那雄胺片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马殷浩;于翠霞;周洁;邹建军;朱余兵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埃索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32例

    目的 观察埃索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活动期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埃索美拉唑(20 mg/d)治疗组和奥美拉唑(20 mg/d)对照组,疗程4周,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及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结果 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0.6%和86.6%,总有效率分别为96.9%和93.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腹痛消失率和消化道症状缓解方面两组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腹痛消失更为迅速,第1天治疗组腹痛消失率为43.3%,而对照组为18.5%,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埃索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疗效较好,缓解腹痛迅速,无严重不良反应,是治疗消化性溃疡较理想的药物.

    作者:白晓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替米沙坦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国内近年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等有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应用较安全.结论 替米沙坦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的有效药物.

    作者:温冬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咪达唑仑、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结肠镜检查的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给药方法在结肠镜检查中的镇静、镇痛作用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结肠镜检查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芬太尼1.5 μg/kg,Ⅱ组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3 mg/kg+异丙酚1 mg/kg+芬太尼1 μg/kg.结果 Ⅰ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比Ⅱ组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术中镇静、镇痛效果明显优于Ⅰ组(P<0.05),而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芬太尼辅助结肠镜检查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皮小波;郑静;江春秀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肠外营养制剂的组成及应用

    目的 介绍肠外营养制剂的组成及应用.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进行介绍.结果 目前肠外营养制剂品种丰富,应用广发.结论 肠外营养制剂发展迅速,应合理应用.

    作者:林琳;孙淑娟;孙岩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缬沙坦和拜新同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缬沙坦与拜新同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115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A组,口服缬沙坦80 mR,每日1次)、拜新同组(B组,口服拜新同30 mg,每日1次)、缬沙坦+拜新同组(C组,晨服缬沙坦80 mg,睡前服拜新同30 mg),疗程均为12周.结果 3组患者血压均有明显下降,总有效率A组为63.3%,B组为68.6%,C组为94.0%.结论 缬沙坦联合拜新同用于治疗中重度高血压比单用缬沙坦或单用拜新同更有效、更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戈霓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热淋清颗粒治疗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60例

    目的 评价热淋清颗粒治疗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热淋清颗粒+司帕沙星片)和对照组60例(司帕沙星片)分别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3.3%(P<0.05).结论 热淋清颗粒联合司帕沙星片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优于单用司帕沙星片.

    作者:陈金文;谭昕;苗智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肿节风含片中异嗪皮啶含量

    目的 建立肿节风含片中异嗪皮啶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Kromasil ODS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28:72),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344 nm.结果 异嗪皮啶进样量在0.1098~0.8781 μg范国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4,平均回收率为100.23%.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作为肿节风含片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黄增琼;蒋伟哲;黄兴振;梁伟斌;李倩兰;巫世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抗菌药物静脉滴注给药方案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目的 设计抗菌药物静脉滴注给药方案.方法 依据药物动力学和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原理,采用文献报道相关参数设计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青霉素G静脉滴注给药方案.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患者给予阿米卡星380.64mg,静脉滴注速率33滴/min,每天给药1次;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给予环丙沙星311.85 mg,静脉滴注速率52滴/min,14h后给予第二剂量;化脓性链球菌感染患者给予青霉素G480万U,静脉滴注速率33滴/min,给药时间间隔12 h.结论 依据药物动力学和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原理,结合相关试验数据,可以设计静脉滴注给药方案.

    作者:王槐芾;陈茂蓉;童荣生;刘中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初均速法和经典恒温法考察0.5%盐酸丁卡因滴眼液的稳定性

    目的 考察0.5%盐酸丁卡因滴眼液的稳定性.方法 分别用经典恒温法和初均速法预测其有效期.结果 经典恒温法和初均速法的试验结果基本相符;室温(25℃)下的贮存期分别为2.0年和1.9年.结论 与经典恒温法比较,初均速法工作量小、省时,且数据处理较简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作者:杨晓君;魏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顺行、逆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探讨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对56例锁骨骨折进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其中30例行顺行克氏针内固定,26例行逆行克氏针内固定.结果 随访时间4~10个月,平均6个月;按Karlsson疗效标准,优良率顺行克氏针内固定组为96.7%,逆行克氏针内固定组为92.3%;顺行克氏针内固定组发生克氏针松动1例、针尾痛1例、无针尾炎性窦道,逆行克氏针内固定组发生克氏针松动退出4例、针尾痛6例、针尾炎性窦道4例,1例骨折移位(改行重建钢板内固定).结论 顺行克氏针内固定是中外份锁骨骨折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余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复方甘草酸苷对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

    目的 评价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多种资料均证明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结论 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平;何志春;焦鲁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美心力注射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98例

    目的 评价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美心力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美心力对98例患儿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美心力对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疗效.结论 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美心力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较好方案.

    作者:陈正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双组分体系中阿司匹林和水杨酸含量

    目的 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UV法)同时测定双组分体系中阿司匹林和水杨酸含量的方法.方法 扫描双组分样品的吸收峰,根据吸收度的加和性原理,以阿司匹林的浓度和水杨酸的浓度为未知项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通过求解方程组得到各自的真实浓度.结果 测得的阿司匹林平均回收率为(100.32±0.84)%,水杨酸平均回收率为(99.95±0.81)%.结论 UV法方便快捷,准确可靠,适用于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组成的双组分体系的含量测定.

    作者:刘建行;徐风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镇颤舒胶囊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 探讨镇颤舒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镇颤舒胶囊中黄芪、厚朴、葛根,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中芍药苷进行定量分析,用显微鉴别法对僵蚕进行鉴别.结果 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芍药苷进样量在0.201 4~2.014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22%,RSD为1.18%.薄层定性鉴别方法灵敏可靠,专属性强.结论 所用方法可靠准确,专属性强,可有效控制镇颤舒胶囊的质量.

    作者:刘金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