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明
目的:为2000年版<中国药典>新增药品替硝唑注射液确定合理的内毒素限值,建立快速准确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方法:根据药品、生物制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L=K/M,确定替硝唑注射液的内毒素限值;利用不同厂家生产的鲎试剂与同厂家和不同厂家生产的替硝唑注射液进行干扰试验,以确定供试品的稀释倍数和鲎试剂的灵敏度.结果:替硝唑注射液细菌内毒素限值为0.625EU/mL,供试品按1:2.5稀释后,选用标定灵敏度为0.25EU/mL的鲎试剂可以检测其细菌内毒素限度.结论:对替硝唑注射液,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与用热原检查法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且前者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实用性强.
作者:汪东海;沈特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骨蚀扶正胶囊的制备及其主要成分黄芪甲苷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水煮醇沉法制备胶囊;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该制剂中黄芪甲苷的含量.结果:得膏率为22.50%;黄芪甲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7.26%,RSD为2.30%(n=5).结论:制备工艺简单,得膏率高;含量测定方法灵敏、准确,专属性强.
作者:高振强;刘珠;张永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詹永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邓聿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阐述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治疗中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复习有关文献.结果:阿托品是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效药物之一,但在我国一直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原因是由于临床医师对阿托品中毒症状、体征认识不全面,以及忽视了治本的复能剂的应用.结论:复能剂为治本,阿托品为治标;复方制剂解磷注射液对于急救初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鱼爱和;李瀛;钱秋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力克肺疾(DIP)对耐异烟肼(INH)及耐对氨基水杨酸钠(PAS)菌株的交叉耐药情况,作为耐药病人对3种药物的选择依据.方法:对临床所获得18株痰分枝结核杆菌采用罗氏绝对浓度间接法进行3种药物的平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DIP、INH、PAS的耐药率分别为26.5%、51.4%、29.9%,耐INH或耐PAS菌株中对DIP的耐药符合率分别为44.18%、85.6%.结论:对已耐INH的肺结核病人仍有55.82%对DIP敏感,因此,此类病人半数以上可选择DIP作为一个敏感的新药.
作者:沈丽;孔德平;娄乐山;王安容;王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在民间广泛使用的胆蛔冲剂对胆囊、胆括约肌的作用.方法:观察该药对组胺及乙酰胆碱引起的离体豚鼠胆囊收缩作用及钾离子对家兔胆道括约肌收缩作用的影响.结果:胆蛔冲剂对乙酰胆碱、组胺和钾离子引起的离体豚鼠胆囊和兔胆括约肌的收缩反应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结论:胆蛔冲剂治疗胆道蛔虫症是有药理学依据的.
作者:郭亚华;刘建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卢锡奂;孙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张一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在制药生产中,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始终如一,方便药物的使用,并终构成为商品,需对药品进行包装.广义上的包装是指包装材料的选用、标准的制订、验收、预处理、存贮及药品的包装过程.
作者:蒋秋慈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根据医药改革发展的需要,提出医院药师的角色转换和工作职责转变的内容.
作者:傅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制备辛芩滴鼻液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与煎煮法相结合的制备工艺,以TLC法、HPLC法进行鉴别及含量测定,并作210例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辛芩滴鼻液治疗210例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及鼻窦炎,总有效率为90.0%.结论:该制剂临床疗效确切,未发现不良反应.
作者:刘晋华;尤光甫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赵欣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探讨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和药学监护工作的内容,分析临床药学工作对合理用药的重要作用,提出当前推进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八个重点.
作者:郭代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卢锡奂;孙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给予大鼠半夏泻心汤胶囊30min后,再采用水浸应激法致胃溃疡,结果大鼠胃渍疡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对醋酸法致胃溃疡的大鼠连续11d给予半夏泻心汤胶囊,其溃疡面积明显减少;半夏泻心汤胶囊提取物皮下给药,3d后小鼠甲基橙胃残留率降低,说明半夏泻心汤有增加小鼠胃排空作用;结扎幽门下十二指肠结合部后,在十二指肠注入本品,3h后收集胃液进行分析,结果半夏泻心汤对胃液分泌、酸度和胃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小鼠小肠内容物推进实验表明,半夏泻心汤胶囊能大大提高小肠推进率,但对肠容积无明显影响;大鼠皮下植入棉球后给予半夏泻心汤胶囊可明显降低棉球肉芽肿的重量指数.
作者:许景峰;王金萍;许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介绍复方白芨药膜,其制备方法简单,使用方便,且通过对60例口腔溃疡病人的临床疗效观察,其总有效率为98%.故认为它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口腔溃疡的制剂,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曹秀虹;赵民生;王淑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田洪顺;满勇;张延铭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张宗利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