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小玲;杨艺;许苏飞;季云
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生命质量评价,并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对其进行社区行为干预.
作者:纪颖;蔡纳新;王秋芳;聂立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探索毕节地区ABO血型、Rh血型人群的分布规律,为建立及完善血液采供体系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毕节地区2004年1月1日~2009年8月9日的无偿献血者进行ABO血型、Rh血型调查分析,并与贵州省及全国血型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揭示毕节地区ABO血型、Rh血型人群分布的特征,这对推动该地区无偿献血工作的深入开展,科学组织临床用血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显智 刊期: 2010年第10期
中专护理与高职大专护理学生在学习的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现通过对其内科护理学学习情况的分析来说明.
作者:李文慧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术前护理访视是手术室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术前护理访视的内容包括:掌握患者的主要病情及一般情况,介绍手术室环境、麻醉方式、手术时的体位配合、手术大概所需时间、术中患者可能出现的感觉等,给予其心理支持和疏导.术前护理访视的方法:术前1天由护士访视患者,访视护士一般由巡回护士担任,时间一般控制为10~15 min.
作者:徐嘉漪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建设服务主导型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有其理论基础.现对服务主导型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的基本目标及构建这一模式的基本对策加以阐述.
作者:陈平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训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护理实用型人才,现对护理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为建立更优化的护理实训教学体系提供思路.
作者:刘远红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现结合实践,将试讲分为常规性、抽查性和示范性3类,并就每类试讲的特点、要素和方法等进行比较深入地探讨.
作者:席芳;陈竺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干化学试带法、单克隆抗体免疫胶体金法和邻甲苯胺法检测尿液隐血的准确性与灵敏度,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信息.方法 收集300份正常尿液,配制成不同浓度的血尿标本,用上述3种方法 对每份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单克隆抗体免疫胶体金法可检出样本中微量的血红蛋白,其检测范围为0.2~1 500 mg/L;干化学试带法可检出的血红蛋白浓度为0.3mg/L;邻甲苯胺法仅在血红蛋白浓度达到500 mg/L时才能检出.结论 单克隆抗体免疫胶体金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抗干扰能力均明显高于干化学试带法和邻甲苯胺法,其对尿液中微量血红蛋白的检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何旭春;陈凤珍;郑开作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甘肃省(以下称全省)饮水水源中高砷水源的分布和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情况,为进一步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筛查全省24个县(区)、256个乡、869个村不同类型的饮水水源;对饮水水源砷含量超过0.05 mg/L地区的居民,按国家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进行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水砷、尿砷均采用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8538-1995)测定.结果 共筛查水样5 016份,其中合格水样为4 883份.砷含量大于0.05 mg/L的水样133份,采集地覆盖全省6个县、17个乡、33个村,约有4459户共22 954人.砷含量大于0.15 mg/L的水样13份,采集地覆盖全省7个乡、8个村,约有1191户共7105人.砷超标水源以井、泉水为主,呈点状分布;河水中的砷超标则与采矿业污染环境有关.对6个县饮用高砷水的13 132人进行地方性砷中毒病情普查,其中有4个县临床检出可疑地方性砷中毒患者133例,2个县未发现病例.36个高砷水源地区人群尿砷均值为0.083 4 mg/L,20个低砷水源区人群尿砷均值为0.039 6 mg/L,含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首次查明全省有高砷水样分布,以井、泉水砷含量超标为严重,同时饮用砷含量超标水的人群中部分有砷中毒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示存在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
作者:程建华;格鹏飞;徐吉敏;廖永键;柏淑英 刊期: 2010年第10期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应从实际出发,制订科学的、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科研管理方法,达到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发展的目的.
作者:李文杰;王宁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病理学和药物学均为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学好这2门课程对临床防治疾病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这2门课程都具有信息容量大、内容繁杂的特点,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反映药物学难学、难记、易混淆,而病理学也是难理解、知识点多,要学好非常困难.近年来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多年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将各种方法与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但都收效不大.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医学课程教学经验,分析了现行病理学、药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理论,提出了对病理学、药物学课程改革的思路,以便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作者:孙林波;马春力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现叙述我校在中央财政和学校自筹自建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通过制订方案、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使护理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成效,达到预期目的.现将我们的体会及心得与同仁交流,以期能对其他学科的实训基地建设有所借鉴和帮助.
作者:彭波;林杰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就情意课程的内涵及中等医学职业学校特征而言,情意课程应是中等医学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中等医学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却难觅情意课程的踪影.现以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为例,分析中等医学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现状,提出对中等医学职业学校情意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作者:卢永菲 刊期: 2010年第10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普及,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对卫生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阐述,认为应从加强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卫生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齐丽莉;蔡秀花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新生儿窒息复苏内容在助产专业的<妇产科学>、<儿科学>教材中均有所涉及,而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程序进行讲解效果欠佳.近3年来将临床中的新观点、新方法引入新生儿窒息复苏教学,教学围绕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图展开,强调复苏的重要性、时间的紧迫性,后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验操作中去.结果学生对整个复苏流程、复苏中应采取的措施、怎样评价复苏效果及何时停止复苏操作等都能很好地掌握.
作者:简萍 刊期: 2010年第10期
介绍渐进性探索式实验教学法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探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杜桂书;邵长玲;许子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毕业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为2种具体的形式:其一,由学校统一安排的集中实习;其二,由学生自己或其家人联系的分散实习.现对2种实习模式进行对比性探讨,以期为学生毕业实习工作的安排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姜新峰;孙宗波 刊期: 2010年第10期
临床见习在整个医学教育中是重要的一环,它的目的不单纯是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对学生临床思维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提高综合素质.我院儿科教研室从2009年3月开始对进入儿科临床见习的2005级218名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开展了以病床为单位的见习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马立燕;赵芳;陆彪;訾秀娟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联合孕早、中期孕妇血清标记物检测结果 和孕早期B超检查结果 ,提高对21-三体综合症(DS)患儿的检出率.方法 对孕妇在孕早期利用B超测定胎儿的NT,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血中PAPP-A、Free-β-HCG的含量;孕中期检测血清AFP和Free-β-HCG的含量;孕早期和孕中期连续筛查高危孕妇行B超检查和羊膜腔穿刺,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予以确诊.结果 筛查2560例孕妇,孕早期NT高危者46例,结合血清标记物检测结果 筛查胎儿DS高危者268例,18-三体综合症高危者37例;孕中期筛查DS高危者284例,18-三体综合症高危者32例,NTD高危者33例;连续筛查均为高危者88例,其中DS高危者74例,18-三体综合症高危者14例;确诊DS者4例,18-三体综合症者1例,染色体正常的出生缺陷者5例,其中NTD者3例.结论 孕早、中期连续筛查可明显降低缺陷儿的出生率.
作者:何荣霞;李惠新;孙庆梅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组织学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现结合医学预科生特点,从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密切结合临床知识、运用PBL教学法、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等方面探索在民族预科医科班中开展组织学教学的方法.
作者:谢铭 刊期: 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