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海平;罗娟;李翠萃;李秋;张高福;王莉;徐珍娥;陶红;范忠祥
目的:研究矮小患者中矮小同源盒(Short stature homeobox containing,SHOX)基因的异常及与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微卫星分析及外显子测序对203例矮小症患者进行基因分析,并测量体征,收集其左前臂正位及左腕部正位X片,观察表型特征.结果:203例矮小患者中1例外显子突变,11例缺失;体征测量示SHOX异常引起某些体征异常,如短前臂和短下肢等.结论:本研究所选矮小患者的SHOX异常的频率是5.9%,发现基因异常与表型之间的具有某些相关性.
作者:曹艳丽;朱岷;解芳;熊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gko biloba,EGB)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39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9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为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EGB.6个月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水平,同时观察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空腹血糖、血肌酐、尿素氮、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均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经q检验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能通过减低血清IL-6、TNF-α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起到对DN的保护作用.
作者:毛春谱;李小毅;张红梅;蔡文婷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离体肾动脉瘤切除和自体肾移植方法治疗肾动脉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肾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右肾动脉瘤1例伴高血压(160/110mmHg).病变位于右肾动脉主干中段处,大小为11 mm×20mm.在低温和肾脏灌注液灌注保护下,肾脏暂时离体,切除动脉瘤并取自体大隐静脉一段行肾动脉重建,然后将肾脏移植到右侧髂窝.结果:手术成功,患者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多月,血压稳定在135/90 mmHg,肾功能正常,移植肾血管彩超示血管吻合良好,血流通畅.结论:该法治疗右肾动脉瘤继发高血压安全可行.
作者:颜永立;肖明朝;苟欣;王明;何卫阳;赵渝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治疗非恶性心律失常(Nonmalignant cardiac arrhythmi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一段时期,对反复心悸为主诉就诊的病人,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心律失常(室上性早搏、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且曾给予一种或几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病情无好转者45例,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每次治疗40 min,每周2次,每位患者治疗15次左右.观察24 h动态心电图等变化.结果:FNS治疗前后室上性早搏数分别为(3358.5±5 044.0)次/24 h和(1 142.8±2 722.3)次/24 h,室性早搏数为(10 469.7±9 464.9)次/24 h和(4 379.4±8 143.3)次/24 h,标准化的低频(Normalized low frequency,LFnorm)为(35.28±7.04)nU和(31.82±7.35)nU,标准化的高频(Normalized high frequency,HFnorm)为(24.32±4.18)nU和(26.84±4.66)nU,LF/HF为1.47±0.32和1.21±0.2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NS治疗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的有效率分别为64.44%和63.89%;治疗后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FNS治疗对心律失常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改善作用;FNS治疗可明显减少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发生;FNS是一种安全、有效、价廉和易于操作的治疗手段,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作者:张巧英;张晓刚;李韫;何泉;郑文武;郑丽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菌株CQMUXH-1耐受和还原Cr(Ⅵ)的特性.方法:实验室模拟含Cr(Ⅵ)环境,于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反应时间、pH、温度、Cr(Ⅵ)浓度、其它污染物)培养细菌,测定细菌的生长量和(或)剩余Cr(Ⅵ)浓度以评价菌株耐受和还原Cr(Ⅵ)的能力.结果:菌株CQMUXH-1在30℃振荡培养5~20h为对数生长期;该菌株对Cr(Ⅵ)的耐受能力明显高于对照菌大肠杆菌DH5 α;该菌株在恒温振荡培养(37℃,200 r/min)下,对100 mg/L Cr(Ⅵ)的去除率为84 h 73%;弱碱环境对CQMUXH-1的生长有较大影响,37℃培养能加快细菌的生长,Hg2+、As3+能明显抑制、Cu2+能促进CQMUXH-1的生长.结论:菌株CQMUXH-1能耐受和还原较高浓度Cr(Ⅵ),可有效应用于废水中Cr(Ⅵ)污染的生物治理.
作者:白群华;肖虹;贾燕;张永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MC3T3-E1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葡萄糖、甘露醇分别刺激体外培养的MC3T3-E1成骨细胞1、3、7、12 d,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成骨细胞的凋亡.结果:甘露醇组MC3T3-E1成骨细胞凋亡较正常对照组有一定的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葡萄糖呈浓度、时间依赖性诱导MC3T3-E1成骨细胞凋亡(P<0.05,P<0.01).结论:高糖状态下,MC3T3-E1成骨细胞凋亡显著增加.
作者:冯正平;邓华聪;杜佳;陈丹燕;姜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YQ400A/B增强型激光美容仪对几种常见面部色素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色素增加性皮肤病采用YQ400A/B增强型激光美容仪治疗效果,共治疗568例患者,其中追踪随访6月~2年479例.结果:本组479例患者经治疗后雀斑273例,总有效率达100%;咖啡斑23例,总有效率100%;老年斑51例,总有效率90.20%;黄褐斑67例,总有效率76.12%;太田痣65例,总有效率98.46%;所有患者无明显并发症产生.结论:YQ400A/B增强型激光美容仪在治疗面部色素性皮肤病方面疗效肯定,患者满意,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匡永琴;沈为民;谭子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对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损伤肺组织的招募情况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信使核糖核酸(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 mRNA,MMP-9 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相关性的研究.方法:对实验动物随机给予MSCs及ATRA的方式,分别于2、3、4周后取肺组织切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植入细胞的招募情况,RT-PCR法检测组织中MMP-9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在各时间点:在实验组,可见较多经过标记后的MSCs分布于肺泡表面,与MSCs移植组,ATRA干预组及病例对照组相比较其积分光密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MMP-9 mRNA在病例对照组及ATRA干预组较高水平表达,而MSCs移植组中随着MSCs移植后时间延长,其表达水平随之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MMP-9 mRNA在2、3、4周表达又较MSCs移植组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RA对肺损伤组织中移植MSCs的招募作用的影响与组织中MMP-9 mRNA水平的降低有关.
作者:杨威;温剑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显微修复肌内神经对损伤骨骼肌恢复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 2组.2组均选取实验动物右侧股直肌作为实验侧,左侧股直肌作为空白对照侧.A组切断一侧股直肌后修复肌肉残端及肌内神经,B组仅修复肌肉.术后28周,测量股直肌湿重及力量,通过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mATPase)染色及还原型辅酶Ⅰ四唑氮还原酶(NADH-TR)染色观测股直肌的形态学指标,通过t检验、ANOVA分析比较A、B2组自身及组间在各指标上的差异情况,从而判断显微修复肌内神经对损伤骨骼肌恢复的影响效果.结果:术后28周,与对照侧相比,肌内神经断伤组实验侧股直肌湿重、等长收缩力下降(P<0.05),Ⅰ型、Ⅱa型、Ⅱb型肌纤维横断面面积均恢复较差(P<0.05),肌肉萎缩、脂肪浸润及纤维变性明显,肌纤维再生状况欠佳,肌纤维直径变异较大.肌内神经修复组除Ⅱb型肌纤维恢复较差(P<0.05),其余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通过显微技术修复肌内神经,能够促进损伤骨骼肌的肌纤维再生,减轻肌肉萎缩及纤维变性,恢复肌纤维的正常形态及组成方式,促进损伤骨骼肌的恢复.
作者:郑江;邓忠良;李开南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通过研究高糖对肾小管上皮细胞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及其信号通路的影响,初步探讨TLR4与高糖促进肾脏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小鼠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MCT细胞)在高糖环境下培养后,用Westrn Blot分析TLR4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沉淀法分析TLR4与髓样细胞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的相互作用,以了解TLR4信号通路是否被激活.结果:高糖可使MCT细胞TLR4蛋白的表达上调,高糖环境下MyD88依赖的TLR4信号通路被激活.结论:TLR4与高糖促进肾脏细胞分泌炎症因子有关,TLR4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
作者:李曼丽;甘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时段尿碘水平代替晨尿的可行性.方法:收集重庆市区1所小学60名8~10岁儿童的晨尿及同日10am、12:30、4pm时段的尿样,分析比较其尿碘水平.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提示不同时段尿碘间有显著性差异(F=12.98,P<0.01),不同时段、不同年龄组尿碘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4.48,P<0.0001),不同时段、不同性别对尿碘水平无共同作用(F=0.10,P=0.96),晨尿与10 am尿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不同时段之间尿碘值存在差异,运用10 am之前尿样代替晨尿具有代表性和可行性.
作者:张婷;李革;牟李红;肖邦忠;廖文芳;李心术;窦贵旺;吴志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体外培养C57小鼠密质骨碎片来源的间充质祖细胞(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s,MPC),探讨MPC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取C57小鼠后肢长骨,剪成骨碎片,经Ⅱ型胶原酶消化后体外培养MPC,流式细胞术检测鉴定其免疫学表型.取生长良好的第三代MPC,神经元原代培养上清液定向诱导,对诱导后的MPC,以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及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 protein,NF)为对照,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神经元标志物的表达.结果:成功培养原代MPC,传代后生长良好,流式细胞术检测CD29、CD44组阳性率与其同型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经神经元原代培养上清液诱导后,MPC可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NSE及NF.结论:从小鼠密质骨碎片分离培养出的间充质祖细胞获得率高,并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杨里;万立华;粟永萍;彭毅;赵文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利用Zadeh-x变换对法医学中在恶劣的条件下获得的、被强背景干扰掩埋人眼无法辨认而实际却存在的图像信息进行底层图像挖掘,为法医学提供尽可能清晰的图像特征信息作为物证.方法:利用VC++编程实现Zadeh-x变换(Zadeh-x transformation)对法医学图像资料中背景与目标图像信息有差异的底层图像进行挖掘.结果:通过与传统算法如直方图均衡化比较,实现了对暗背景、电泳图、车标和衣服等图像中隐藏信息的特征提取.结论:Zadeh-x变换的方法具有较强的提取图像隐藏信息的能力,其处理结果明显优于直方图均衡化,甚至可以处理用直方图均衡化无法处理的图像信息.
作者:邓利芳;甘平;熊兴良;贺向前;邓世雄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对比研究3种暂时冠桥材料的抗压强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参照GB/T 7314-2005标准,制作直径12 mm、高30 mm的圆柱体试件18个,其中自凝树脂、Switf-Temp和ProtempⅡ各6个.采用MTS880万能材料试验机对试件进行加载并测定其抗压强度.结果:自凝树脂(215.67±22.66)MPa与Switf-Temp(110.19±18.57)MPa、ProtempⅡ(114.75±20.83)MPa的抗压强度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Switf-Temp与ProtempⅡ的抗压强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凝树脂的抗压强度高于Switf-Temp与ProtempⅡ.口腔医师应根据患牙的不同情况选用合适的暂时冠桥材料.
作者:申丹凤;付钢;王璐;孙士慧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脏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s)的有效性和预后.方法:应用绵阳立德LDSF-120S射频仪和7电极射频针在超声引导下施行RFA治疗肝血管瘤16例20个病灶直径3.0~10.0 cm,其中直径>3.5 cm者予以分层多点或多次叠合消融.局部麻醉,配合全身镇痛处理.结果:16例均成功实施RFA.反应期2~5 d,包括局部疼痛不适、发热、ALT升高等,无胆漏、出血等并发症.16例随访1~3年,平均1年8个月,经1次治疗完全缓解(CR)15例,部分缓解(PR)1例,缓解率(CR+PR)100%;血管瘤直径平均缩小62.0%(50.1%~84.7%).结论:在掌握好适应证和操作技巧的前提下,RFA可发挥微创、安全、有效之优势,可作为治疗肝血管瘤的一种理想选择方法.
作者:郑军;肖文波;王济明;李茂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一种以脂代谢靶点蛋白hPPAR γ-LBD重组蛋白进行抗肿瘤药物筛选的方法.方法:采用pReceiver-B01-PPARγ-LBD表达质粒转至E.coli BL21(DE3)细胞,进行表达与纯化得到可溶性靶点蛋白hPPARγ-LBD重组蛋白,以罗格列酮为hPPARγ-LBD的阳性配体,以GW9662作拮抗剂,采用分子排阻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SEC-HPLC)测定hPPARγ-LBD重组蛋白与配体药物的结合活性.结果:在优化条件(16℃、0.6mmol/LIPTG、诱导20 h)下,能可溶性表达hPPARγ-LBD重组蛋白;经镍亲和色谱纯化后,以每升LB培养基计可获得41 mg、纯度为95%的hPPARγ-LBD重组蛋白;该重组蛋白与罗格列酮特异性结合率约65%,Kd值为625 nmol/L;与德氮吡格(Tetrazanbigen,TNBG)特异性结合率约60%,Kd值为1 000nmol/L.结论:本文基于脂代谢靶点蛋白hPPARγ-LBD建立了抗肿瘤药物体外筛选模型的方法,该方法快速、稳定、安全及简便,能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筛选.
作者:段雯;李伟;靳红卫;夏铸;程训官;张昕宇;郑小红;余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不同数量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移植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探讨BMSC移植的适数量.方法:分离培养、DAPI荧光标记SD大鼠BMSCs.免疫复合法建立大鼠UC模型,分A、B、C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1×106、5×106、1×107个DAPI标记的BMSCs.移植后第7、14 d各处死5只大鼠,取结肠做恒冷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记数各组DAPI标记BMSCs在病灶部位和周围正常部位的细胞数.结果:移植7、14 d,各组均见BMSCs分布于结肠黏膜,溃疡部位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非溃疡部位阳性细胞数(P<0.05).移植7、14 d,B组损伤部位的荧光标记细胞多于A组(P<0.05),但B组与C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经静脉给UC大鼠移植BMSCs的适数量为5×106个.
作者:陈晓云;徐艳华;姜蓉;汪维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后双J管留置时间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根据人院时间将17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留置4周及2周),观察其拔除双J管前后并发症发生.结果:拔除双J管前,2组患者中出现尿路刺激征为8l例(93%)和51例(61%)P<0.01,肉眼血尿均为100%,尿路感染71例(82%)和39例(47%)P<0.01,腰部及侧腹痛为26例(30%)和10例(12%)P<0.05,拔管前双J管钙盐沉积为23例(26%)和9例(11%),P<0.01.拔除双J管后2周尿路刺激征为3例(3.4%)和2例(2.4%),镜下血尿9例(10%)和6例(7%),尿路感染7例(8%)和3例(4%),腰部及侧腹痛均为0例,拔管后以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后缩短双J管的留置时间可以减少术后尿路刺激征、尿路感染、腰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拔除双J管后不会增加相关并发症.
作者:李杰;苟欣;邓远忠;汤召兵;何卫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氟达拉滨(Flu)、阿糖胞苷(Ara-C)及拓扑替康(Top)联合应用(FAT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Flu 25 mg/(m2·d)静脉滴注30min,d 1~5;Ara-C 1~2 g/(m2·d)静脉滴注4h,d 1~5;Top 1.2mg/(m2·d)静脉滴注2 h,d 1~3;在WBC<1×109个/L时用G-CSF 5μ g/(kg·d)直至WBC>4×109个/L共治疗9例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结果:9例患者6例获得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毒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发热、腹泻、轻度肝损伤等.结论:FAT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且毒副作用可以耐受,可用于治疗其他化疗方案无效的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为患者赢得了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时机.
作者:罗云;娄世锋;陈姝;陈林;周慷;邓建川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利用HBsAg冲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制备HBsAg-树突状细胞疫苗(HBsAg-DC疫苗)的基本方法并检测其免疫活性.方法:收集Lewis大鼠骨髓细胞,加入含rGM-CSF(4ng/ml)及rIL-4(8 ng/ml)的RPMI1640培养7 d后,加入HBSAg(100μg/ml)再培育48 h,即获得HBsAg-DC疫苗.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评价HBsAg-DC疫苗的细胞免疫活性.结果:采用该方法可诱导扩增出较多数量和较高纯度DCs.HBsAg冲击DCs后,明显增强DCs的T细胞刺激活性.同种异体和自体之间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没有显著差异(P>0.05).经HBsAg冲击后第3 d(培养第10 d)的DCs在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中能够诱导出很强的增殖应答反应;MTT比色法分析显示不同密度的DCs和HBsAg-DCs经丝裂霉素C处理后,均能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且该效应随着DCs和HBsAg-DCs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强(P<0.01);同密度的HBsAg-DCs比DCs的刺激作用更强,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本方法可以诱导扩增出较多数量和较高纯度DC,HBsAg-DC具有较强的抗原递呈能力.
作者:李生伟;李钺;刘作金;龚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