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普卢利沙星对呼吸道和泌尿道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刘成伟;黄文祥;卓超;李崇智;余登高;郑行萍

关键词:普卢利沙星, 左氧氟沙星, 体外抗菌活性
摘要:目的:研究普卢利沙星对呼吸道和泌尿道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普卢利沙星与左氧氟沙星对221株呼吸道和泌尿道致病菌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普卢利沙星对所有测试菌的MIC5o、MICoo和敏感率范围分别为0.03~1μg/ml、0.5~4μg/ml及67%~100%,左氧氟沙星分别为0.125~2μg/ml、0.5~8μg/ml及61%~100%.普卢利沙星对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卡他莫拉菌的MIC90是左氧氟沙星的MIC90的1/2;对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粪肠球菌的MIC90与左氧氟沙星的MIC90相等;对流感嗜血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90是左氧氟沙星的MIC90的2倍.结论:普卢利沙星对呼吸道和泌尿道致病菌均具有抗菌活性.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后牙残根核桩冠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目的:建立上颌第一磨牙残根桩核冠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便对后牙残根核桩冠修复后的应力学进行研究.方法:采用CT扫描,Mimics软件和Abaqus软件的CAD进行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创建.结果:建立了上颌第一磨牙残根桩核冠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建立的后牙残根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高度的几何相似性和力学性能相似性,可以用来进行后牙残根核桩冠修复后的力学研究.

    作者:付钢;任嫒姝;王璐;黄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肾脏良性病变误诊为肾癌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提高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水平,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5年~2005年间被误诊的肾脏良性肿瘤患者21例,年龄33~63岁,平均51岁.术前均行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肾癌.结果:21例患者均手术治疗.术中行冰冻病理检查3例,提示为肾脏良性占位,行肿块剜除或单纯肾切除;8例行肾癌行根治术,另外10例行单纯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均为肾脏良性病变.随访1~5年,无复发.结论:少数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仅通过影像检查很易误诊为肾癌,手术探查及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是降低误诊率的关键.

    作者:何卫阳;苟欣;吴小候;王明;邓远忠;傅劲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人参皂甙Rg1对镉诱导的大鼠睾丸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g1对镉诱导的大鼠睾丸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氯化镉组和Rg1+氯化镉组.氯化镉组大鼠按0.5mg/(kg·d)氯化镉腹腔染毒,Rg1+氯化镉组大鼠在0.5mg/(kg·d)氯化镉腹腔染毒2h前进行按100mg/(kg·d)Rg1灌胃处理,连续14天后将动物处死,分离附睾,测定精子数量和质量.分离睾丸,测定金属硫蛋白(MT)含量,TUNEL法检测睾丸切片凋亡情况.结果:氯化镉引起附睾中精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金属硫蛋白表达增加,睾丸中精细胞凋亡指数增加,而Rg1可以改善附睾中精子质量和数量,减少精细胞凋亡指数,并进一步上调金属硫蛋白表达.结论:人参皂甙Rg1对镉诱导的大鼠睾丸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金属硫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郝杰;王应雄;何俊琳;刘学庆;刘孝云;陈雪梅;黎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HPLC法测定小金丸软胶囊中阿魏酸的含量

    目的:建立小金丸软胶囊中阿魏酸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TM C18(4.6×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1%醋酸水溶液(25:75),流速为1.0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为320nm.结果:阿魏酸在3~18μg/ml与其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00708.7X+24(r=0.9991),平均回收率为100.6%(RSD=1.86%,n=5).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小金丸软胶囊中阿魏酸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王欣;刘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结核分枝杆菌复活促进因子B的原核表达、鉴定和纯化

    目的:构建结核分枝杆菌复活促进因子B(RpfB)的原核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和纯化.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从结核分枝杆菌H37Rv基因组DNA中扩增出RpfB基因(1089bp),然后用双内切酶消化后,与同样酶消化的pET32a(+)载体连接,转入大肠杆菌Top10;阳性克隆用酶切和DNA测序鉴定.测序正确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到的大肠杆菌BL21中,经IPTG诱导,由T7启动子调控表达了RpfB蛋白;利用Western-blot法对表达蛋白进行鉴定,后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结果:双酶切鉴定所切下的片段大小与理论值相符,测序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经SDS-PAGE分析和Western-blot鉴定均发现61KDa处有特异性蛋白条带.结论:成功克隆并构建了RpfB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ET32a(+)-RpfBv,并获得了高纯度的重组蛋白,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蕾;何永林;张黎;辛渝;朱道银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Survivin、P16INK4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新的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抑癌基因P16INK4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survivin和P16INK4a在56例NSCLC组织中的表达,同时抽取12例非肺癌的肺部良生病变手术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NSCLC组织中survivin阳性率64.3%、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8.3%)(P<0.01),P16INK4a在NSCLC组织和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失表达率分别为51.8%、16.7%(P<0.01).NSCLC组织中survivin阳性率和P16INK4a失表达率均与NSCLC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Survivin在NSCLC组织中P16INK4a表达阳性和阴性病例,阳性率分别为40.8%(11/27)和86.2%(25/29)(P<0.01),且表达呈负相关(r=-0.459,P<0.01).结论:在NSCLC中survivin的过表达和P16INK4a的失表达提示二者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细胞增殖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同时检测survivin、P16INK4a的表达状态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和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韩晓黎;江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RP-HPLC法同时测定清胰汤颗粒中栀子苷、芍药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清胰汤颗粒中栀子苷和芍药苷含量的RP-HPLC测定方法.方法:Angilent Eclipse XDB-C18柱(4.5×150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12:88,V/V),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30nm,柱温:30℃.结果:栀子苷和芍药苷得到完全分离,两种成分线性关系良好.栀子苷高、中、低3个浓度平均加样回收率(n=3)分别为106.2%,97.5%,98.1%,RSD分别为0.96%,1.23%,1.62%;芍药苷高、中、低3个浓度平均加样回收率(n=3)分别为101.3%,99.5%,98.2%,RSD分别为1.19%,1.33%,1.58%.结论:本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周卿;兑丹华;代广会;尚京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低氧诱导因子1α对小鼠宫颈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 α)对小鼠宫颈癌皮下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宫颈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单次γ射线大剂量照射组、小剂量分次照射组、大剂量照射联合高压氧组、小剂量分次照射联合高压氧组,采用不同的方案进行体外放射治疗.免疫组化法测定放射治疗后移植瘤内的HIF-1 α、bcl-2的表达水平,观察各γ射线处理组照射后移植瘤的抑瘤率,并对HIF-1α与bcl-2的表达及抑瘤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IF-1 α的表达与移植瘤抑瘤率呈负相关(r=-0.514,P<0.05);与Bcl-2表达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抑制HIF-1 d的表达可提高肿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该效应可能与Bcl-2表达无关.

    作者:刘方欣;张玉诺;李晓愚;任庆兰;彭志平;李少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白果内酯治疗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后的形态学变化

    目的:研究经白果内酯治疗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大鼠的肺部病理学变化.方法:以地塞米松连续6周皮下注射Wiser大鼠,建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腹腔内注射白果内酯30mg/(kg.d)×8天,停药1周后杀鼠取肺,光镜和电镜观察大鼠肺部病理学变化,同时设有感染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结果:经白果内酯治疗后肺印片中卡氏肺孢子虫(Pc)包囊数显著减少,肺部炎症明显吸收.透射电镜观察I型肺泡上皮细胞水肿明显减轻,肺孢子虫滋养体大量空泡形成、细胞器肿胀破坏,髓样结构形成、胞膜破坏和胞质内出现一些电子密度较高的颗粒.结论:白果内酯可杀死卡氏肺孢子虫,经白果内酯治疗后肺部炎症减轻.

    作者:唐小葵;倪小毅;王健;江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重组蛋白F3T7的亚克隆、表达、纯化及生物学活性的初步鉴定

    目的:克隆编码F3T7的DNA序列,获得融合蛋白F3T7,研究其F3T7的功能.方法:采用亚克隆技术获得原核表达载体PET32a(+)-F3TwM法测定F3T7的抗血管活性.结果:F3T7具有特异结合血管内皮细胞能力,并抑制其增殖和新血管生成.结论:初步表明F3T7仍具特异结合血管内皮细胞,抑制新血管生长的能力.

    作者:刘洋;何爱彬;李甲初;蒋雪;曾昭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比较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和常规的开放式气管切开术(OT)在S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来评价PDT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随机性研究方法比较PDT组和OT组在住院期间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与操作相关的死亡率和操作时间.结果:PDT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与操作相关的死亡率明显低于OT组(P<0.05),PDT组操作时间6~11分钟,平均8.43±1.70.OT组操作时间14~35min,平均24.45±6.27.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并发症发生率低、在SICU危重患者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作者:凌平;陈晋;张清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RECK

    在人类探索肿瘤的曲折道路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是一大研究热点,其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受到广泛重视.

    作者:张潜英;陈鸿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腹腔镜不同气腹介质对人宫颈癌细胞株CaSki体外生长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镜不同气腹介质对人宫颈癌细胞株CaSki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CaSki细胞,模拟腹腔镜建立CO2气腹和N2气腹处理细胞,另设未处理组为对照.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及电镜比较各组CaSki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处理后48h起CO2促进CaSki细胞生长,N2组在处理后48~72h短暂抑制细胞增殖;CO2组G2-M期细胞明显增加;CO2组细胞见明显核分裂像,N2组可见线粒体肿胀,核周间隙扩大.结论:CO2气腹促进CaSki细胞生长,而N2气腹则起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干晓琴;姚珍薇;王华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机械通气患者两种管饲营养方法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机械通气患者两种不同管饲营养方法的效果.方法:将50例需经鼻胃管行胃肠内营养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滴注法管饲营养液,对照组使用灌注法管饲营养液,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腹胀、恶心呕吐、胃食道返流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腹胀、恶心呕吐、胃食道返流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在观察组分别为24%、4%、10.7%和12%,对照组分别为80%、20%、34.3%和32%,统计学处理发现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滴注法管饲营养液,能明显降低患者腹胀、恶心呕吐、胃食道返流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刘雨村;丁敏;彭其玉;黄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素与高龄PCI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PCI术后使用肝素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及注意事项.方法:比较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剂量、观测指标及各自特点.结果:高龄患者,尤合并消化道疾病者,PCI术后使用肝素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结论:拟行PCI术的患者,尤高龄者,应行全面的评估,特别是消化道疾病史.在应用肝素时应酌减剂量及严密监测实验室指标,以便及时防治,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作者:李骊华;覃数;马康华;雷寒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后腹腔镜手术CO2气腹对循环及呼吸的影响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行后腹腔镜手术时CO2气腹对血流动力学、气体交换、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后腹腔镜手术病人,年龄大于65岁,ASAⅡ-Ⅲ级,在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分别于麻醉前、CO2气腹前、CO2气腹后5、10、30、60、120min时记录血压、心率、血氧饱合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等参数,同时行血气分析.结果:CO2气腹后10min,BP、HB显著增高(P<0.05).CO2气腹后30minPetCO2、PaCO2显著增高(P<0.05),随时间延长有加重趋势,60min达高峰,以后变化不大.CO2气腹后30min pH显著下降(P<0.05).结论:老年后腹腔镜手术时CO2气腹对机体有一定影响,应在密切监护下可完成手术.

    作者:古博;闵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乳腺癌两种途径介入化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两种介入途径治疗乳腺癌所产生的并发症,旨在合理选择介入化疗的途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乳腺癌患者91例,分为两组:经尺动脉途径插管行介入化疗组28例(简称尺动脉组)和经股动脉途径插管行介入化疗组63例(简称股动脉组),两组分别在DSA室于局麻下经尺动脉和股动脉插管,将导管置于锁骨下动脉与胸廓内动脉开口交界处的近侧,灌注化疗药物,尺动脉组留置导管行化疗1~2个疗程,股动脉组一次性灌注化疗药物后即拔管,观察并分析两种途径所产生的并发症.结果:尺动脉组发生并发症11例,发生率39.29%;股动脉组发生并发症4例,发生率6.35%(χ2=12.98,P<0.01),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经股动脉介入化疗发生的并发症明显低于经尺动脉组,其安全性较高.

    作者:朱晓琴;罗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大鼠惊厥持续状态及培养海马神经元惊厥样放电后的BDNF表达研究

    目的:结合在体和体外实验,探索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惊厥发作后表达的变化.方法:建立生后20天幼年(IRs)及2~3月健康成年(ARs)Wistar大鼠惊厥持续状态(Status convulsion,SC)模型、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惊厥样放电模型,采用免疫组化、ELISA对SC后6个时点大鼠海马、惊厥样放电后海马神经元BDNF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SC后大鼠海马各区BDNF阳性着色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以齿状回更为明显;幼年鼠海马BDNF含量在SC后3h即显著增加(从惊厥前的6.65±1.60pg/μg升至11.22±2.44pg/μg)(P<0.05),至惊厥后1天达到高峰,继之逐渐回落,SC后3天仍显著高于发作前水平,7天接近正常;成年鼠海马BDNF在SC后1天显著增加(从惊厥前的5.91±1.63pg/μg升至13.37±5.61 pg/μg)(P<0.05),至惊厥后3天达到高峰并高于同时点幼年鼠(P<0.05),之后逐渐下降,持续7天左右.(2)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惊厥样放电后24h细胞样本BDNF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惊厥发作在动物和细胞模型均引起了自身BDNF的高表达,可能是海马神经元对惊厥损伤的内源性保护反应.幼年与成年大鼠海马惊厥后的BDNF表达在反应速度、维持程度上的差异性可能与未成熟脑对自身的保护性反应有关.

    作者:何志慧;蒋莉;张明;胡越;张晓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Chiari骨盆截骨术中可吸收棒的应用

    目的:探讨可吸收棒固定骨盆Chiari截骨的疗效.方法:对我科收治的50例53髋(双侧3例)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按Herring外侧柱分型:B型16髋,B/C型5髋,c型32髋,均采用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截骨断端用可吸收棒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儿获得随访,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伸屈可达0~120°,疼痛消失,跛行明显改善.复查X片示股骨头均覆盖良好;骨盆截骨处骨痂丰富,骨折线模糊的时间为6~12周,平均8周.仅早期1例骨盆截骨处有回缩,余52髋骨盆内移截骨固定好,无移位,可吸收棒的低密度影在5~6个月时渐消失.结论:可吸收棒代替克氏针应用于骨盆截骨术,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不良反应,避免二次手术,费用减少.

    作者:刘星;李明;张德文;刘传康;覃佳强;曹豫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QE30-hALRIP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构建人肝再生增强因子相互作用肽(hALR interacting protein,hALRIP)重组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鉴定.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ALRIP编码区基因,将PCR扩增产物克隆至pMD18-T载体中并测序.利用pQE30质粒载体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QE30-hALRIP,并通过酶切电泳鉴定重组质粒.结果:构建了重组克隆载体pMD18-hALRIP和重组表达载体pQE30-hALRIP,测序及酶切鉴定与预计相同.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QE30-hALRIP,为进一步研究该多肽奠定基础.

    作者:邓建川;陈曜;孙航;刘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