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平;卢仙娥;贾庆良
目的:研究和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胆囊结石形成关系,寻找Hp在胆道中存在的证据,同时对胆道中HpDNA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参照文献对120例胆囊结石患者胆汁、粘膜和胆石进行Hp培养,并以Ure A和cagA作引物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结果:120例样本检测均为阴性结果,培养无Hp生长,使用PCR方法未检测到Hp DNA及Hp CagA抗体.结论:(1)运用PCR方法在胆汁和胆石中检测HpDNA尚受到多种因素制约.(2)Hp可能经Oddi's括约肌逆行的进入胆道但与胆囊结石并无明确相关性.
作者:朱玉娟;谢健;周卫东;肖思洁;杨华;李石沙;李燕;陶传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超声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01例因胆囊疾病行胆囊切除或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术,术后出现不同的术前症状,包括疼痛、消化不良、甚至感染及胆道梗阻等患者的超声图像.结果:301例患者中仅66例(21.93%)肝及胆管超声表现正常,其余235例(78 07%)肝或胆管声像图均有异常表现,主要有①单纯性胆总管轻度扩张,共156例(51.82%);②胆总管及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共54例(17.94%);③胆总管扩张,胆囊区异常无回声,共23例(6.64%).④胆总管扩张伴肝内胆管结石1例(0.33%);⑤胆总管明显扩张伴胆总管下段结石1例(0.33%).结论:超声检查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病因诊断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黄晓玲;谢国庆;李玲;涂波;郑忠琼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所做35例在DSA下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的肿瘤患者的结果,包括肝癌21肝癌病人中19用EPI+HCPT+5-FU+新福菌素等多种不同化疗药物联合应用.结果:本组21例肝癌病人中19例症状明显缓解(90%),3例无明显疗效;6例结、直肠癌术后病人经灌注化疗后,未出现明显化疗副反应,无复发征象;6例胃癌病人中2例印戒细胞癌患者死亡,其余4例腺癌病人继续随访,2例胰头癌经术后介入治疗,无复发及转移征象.结论:对不能手术的肿瘤病人采用介入化疗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生存时间;对手术后的病人辅以介入治疗,即可提高疗效,又可明显减少化疗药物的副反应,因此通过DSA介入灌注化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军;王济明;张隆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婴儿唇裂修补术的麻醉方式.方法:80例患儿随机分为异丙酚/芬太尼全麻组和咪唑安定/芬太尼全麻组,全程连续监测ECG、BP、HR、SpO2、P、ETCO2,记录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记录麻醉苏醒期并发症发生数.结果:两组之间各记录点SBP、DBP、HR、P、SPO2无显著性差异,各组内之间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咪唑安定或小剂量异丙酚与芬太尼复合均适用于6月以内小婴儿唇裂修补术的麻醉,安全有效、苏醒质量佳、并发症少.
作者:李大珍;石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超声波辐照对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筛选防止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的辐照参数,并探讨其机理.方法:单声源压电陶瓷超声辐照系统声强连续可调,台盼蓝排斥实验分析辐照后即刻细胞存活率;MTT比色法描述辐照后5天VSMCs的生长动力学变化;BrdU掺入法检测辐照对VSMCs S期DNA复制的影响;ELISA法检测辐照后VSMCs凋亡情况.结果:1.超声辐照对培养的VSMCs有直接杀伤作用,该作用随辐照强度和辐照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相同辐照强度和时间下,低频超声该作用更显著.2.超声辐照组较对照组VSMCs生长曲线平缓,0.705MHz组以0.5W/cm2,5min辐照为明显.3.BrdU掺入法测定S期细胞增殖发现,0.705MHz,0.5W/cm2,5min辐照组BrdU%低于对照组(40.5%±6.8%vs55.8%±3.3%,P<0 05).4.0.705MHz,0.5W/cm2,5min辐照的凋亡富积因子与阳性对照相比为1.851±0.087vs1.924±0.074,P=0.836.结论:0.705MHz,0.5W/cm2,5min超声辐照在无明显杀伤细胞的情况下诱导培养的VSMCs凋亡,阻止VSMCs S期DNA复制,提示USE是一种潜在的治疗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的手段.
作者:张俊霞;黄晶;王新;唐艺加;唐海林;王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Lyon's PAS标准法与传统PAS法的比较.方法:用相同组织切片经Lyon's PAS标准法和传统PAS方法同时染色,观察阳性强度,比较两法的重复性.结果:相同组织切片经Lyon's PAS法染色阳性产物明显强于传统法,重复性更好.结论:Lvon's PAS标准法优于传统法.
作者:王正义;汪维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加强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我院儿科收治的36例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28例,治愈率77.78%;死亡5例,死亡率13.89%;放弃治疗3例,8.33%.结论:单纯母乳喂养婴儿本病发生率高,对所有新生儿从出生至生后3个月定期小剂量补充维生素K1可预防本病发生.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有效治疗对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莉;何玉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UO)患儿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符合FUO诊断标准的患儿114例.结果:114例中明确诊断有90例,确诊率为78.9%,未能确诊24例(21.1%).病因:感染性疾病63例(70.0%),结缔组织病15例(16.7%),肿瘤及恶性疾病12例(13.3%).终确定诊断的方法分别为:血清学和(或)细菌学检查41例,占45.6%;组织活检3例,占3.3%;骨髓检查8例,占8.9%;影像学检查20例,占22.2%;临床过程和(或)治疗反应观察18例,占20.0%.结论:根据临床经过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可以明确FUO中的大多数病例的病因诊断;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肿瘤性疾病是本组的主要病因.
作者:黄延风;叶梅;朱朝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面部骨折的治疗,往往因存在其它威胁生命的部位损伤而被延误.同时由于面部解剖结构特殊导致治疗困难,力争解剖复位和切实可靠的内固定是减少面部畸形获得良好外观和功能的关键.本组21病人均采取早期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吴一;邓颖;李伟;曾令寰;徐铎;江兴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司机职业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及主要危险因素,为该人群的高血压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512名男性专职司机进行问卷调查及血压、身高体重的测量.结果:男性汽车司机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3.63%,高于一般人群.年龄、高血压家族史、BMI等因素与该人群高血压的发生有关,其OR值分别为2.014、2.490、3.530.结论:汽车司机人群高血压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均有关,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作者:帅平;卢仙娥;贾庆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明确家庭暴力行为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为家庭暴力的预测和干预的研究积累资料和进行方法学的探索.方法:应用人口学资料、既往史调查表、家庭暴力行为调查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人格诊断问卷第4版(PDQ4+)、早年(18岁以前)不良家庭环境问卷,测试分析具有家庭暴力和无家庭暴力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1)38例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暴力造成67人伤亡,其中伤28人,亡39人.(2)两组的既往攻击行为史及酒精滥用史;早年不良家庭环境中家庭结构不完整、曾受父母虐待、不良教养方式;疾病类型中精神分裂症、抑郁症;BPRS的总分及其敌对猜疑、焦虑抑郁;MMPI测试中的F、D、Hs、Hy、Pa分;PDQ4+测定中的偏执型、依赖型、被动攻击型、抑郁型人格障碍方面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攻击行为史、MMPI的D、Pa高分和BPRS的总分、敌对猜疑、焦虑抑郁因子高分及早年遭受父母虐待、家庭结构不完整以及PDQ4+抑郁型高分可作为精神病患者家庭暴力行为的预测因子.结论: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暴力后果极为严重,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患者家庭暴力行为发生率较高,应引起临床、社会高度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病理性人格和精神病理症状是患者家庭暴力行为的始动因素,可作为家庭暴力行为的预测因子和指导干预的方向.
作者:杨林;杨德兰;姚莉华;庄佳;符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检测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有无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的表达,利用hALR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anti-hALR McAb)结合hALR,观察其阻断hALR的作用后,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以及RT-PCR的方法检测HepG2细胞hALR蛋白及mRNA的表达;用3H-TdR掺入法检测hALR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中和hALR后HepG2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①HepG2细胞有hALR的表达.②抗hALR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地阻断hALR的作用后可部分抑制肿瘤细胞自主性生长.结论:抗hALR单克隆抗体能部分抑制肿瘤细胞自主性生长;hALR通过自分泌方式参与了肝癌细胞的自主性生长.
作者:唐琳;孙航;张林;郭晖;陈雪华;邓建川;刘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在延迟性异种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NIH Wistar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1h、6h、12h、24h、48h和72h切取移植心脏,应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HO-1mRNA、HO-1蛋白表达并检测HO 1酶活性;同时比较钴原卟啉(CoPP)诱导HO-1对延迟性异种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移植心脏均有HO-1表达,HO-1mRNA(t=2.5170,P<0.05)、HO-1蛋白表达(t=2.3702,P<0.05)及酶活性(t=2.246,P<0.05)移植术后24~48h表达到达高峰;CoPP诱导的HO-1明显延长了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t=4.74442,P<0.001).结论:HO-1表达在延迟性异种心脏移植后24~48h到达高峰;CoPP诱导的HO-1能延长延迟性异种心脏移植的存活时间.
作者:刘胜春;姚榛祥;孙正魁;唐华;董蒲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运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病理活检证实的外阴尖锐湿疣患者108例,随机等数量分配至超声组和激光组(对照组),利用海极星(Seapostar)超声波妇科治疗仪进行治疗,激光组采用CO2激光治疗机进行治疗,观察两种方法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和体征变化.并取超声治疗前后的疣体作病理活检,由此评价分析聚焦超声治疗外阴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和病理变化.结果:1、超声组中经1次超声扫描即痊愈者49例,有效率为90.7%(49/54).激光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8.5%(37/54).两组治疗效果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外阴尖锐湿疣疣体经聚焦超声治疗后的大体病理与组织病理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萎缩现象.结论:治疗剂量的聚焦超声治疗外阴尖锐湿疣疗效肯定、治愈率高、安全、无创,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方法之一.
作者:王芳;李成志;吴艺佳;袁小利;黄莺;贺小维;胡丽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低剂量氯化甲基汞(methylmercury chloride,MMC)对胎鼠肠上皮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取E13.5d、E14.5d胎鼠的十二指肠及结肠,体外培养,分别加入MMC液(0μg/L,200μg/L,400μg/L,800μg/L),培养24h后取出标本,制成石蜡切片.部分切片经HE染色,体视学法计数肠上皮中的凋亡小体;余切片经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P53及c-Fos的表达.结果:①实验各组肠上皮凋亡小体数均较对照组高,P<0.05,与MMC剂量呈正相关,P<0.01.②Bcl-2在各实验组胎鼠肠上皮细胞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MMC的剂量呈负相关,P<0.01;而Bax、P53及c-Fos的表达则高于对照组,P<0.05,与MMC剂量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MMC在体外可促进胎鼠肠上皮细胞凋亡,可能是一种通过下调Bcl 2表达,上调Bax及c-Fos表达的机制.
作者:张海英;汪维伟;姜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无精症患者睾丸活检与血清FSH水平关系,及其在无精症诊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用放免法测定67例无精症患者血清FSH水平,并取睾丸活检,对其进行病理学分类.比较不同病理学类型的无精症患者血清FSH水平.结果:唯支持细胞综合征患者血清FSH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生精功能低下组及生精阻滞组.而生精功能低下、生精阻滞组血清FSH水平与正常组间无差异.结论:无精症患者血清FSH水平对于诊断难支持细胞综合征具有一定价值.对于其他类型的生精功能受损,测定血清FSH水平预测作用.睾丸活检对无精症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川;张唯力;乔天愚;杨光永;胡自力;徐光勇;林艳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比较罗哌卡因,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临床麻醉效能.方法:32例ASAⅠ~Ⅱ级择期成年病人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下腹及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R=16),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组(RC=16).观察指标:分别观察两组感觉阻滞平面扩散至T10时间;高感觉阻滞平面;下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感觉阻滞平面消退至T1 2时间;术中镇静程度;术后疼痛开始时间;结果:RC组感觉阻滞平面起效时间短,平面高,阻滞时间延长.RC组下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术后疼痛开始时间延长,术中病人镇静程度高.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用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均可以产生良好的运动与感觉神经阻滞,适用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后者更具有缩短阻滞起效时间,扩大阻滞平面,延长运动与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同时还具有临床意义的术中镇静作用.
作者:刘新伟;Dr.A Karu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价值.方法:分析56例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胆源性胰腺炎行LC患者,在术中经胆囊管插管行胆道造影的结果.结果:56例LC术中胆道造影,插管成功54例,成功率为96.4%,54例均显影满意,显影率100%.术中造影发现胆总管结石5例,2例经中转开腹胆总管切开探查证实,3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检查证实;发现胆道变异2例.4例因术中胆囊三角解剖结构不清楚,无法分清胆囊管和胆总管而行术中胆道造影.造影平均时间为(15.5±3.7)min.无并发症发生.结论:LC术中胆道造影操作简便安全,显影清晰,成功率高,能发现术前未能发现的胆总管结石、胆囊管结石及胆道解剖变异,能有效地降低胆道残余结石和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及时发现胆道损伤,提高LC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作者:吴传新;龚建平;刘长安;李生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自体肺体外循环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6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为自体肺体外循环组,利用犬自体肺作为氧合器,对照组利用鼓泡式氧合器.实验组同时行左心和右心转流,对照组行常规转流.两组采用相同的心肌保护(冷晶体停跳液),两组体外循环均持续1h,于体外循环前、停机第5、30、60、90min后分别测定:右、左心房白细胞记数,并记算其比值;肺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两组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结束后,分别取肺标本(3cm×3cm×2cm)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体外循环后右、左心房白细胞比值自体肺组低于常规体外循环组;体外循环后自体肺组肺动脉压低于常规体外循环组,其中第30、60、90min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自体肺组体外循环后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常规体外循环组,差异有显著性.肺标本组织学检查示:体外循环后自体肺组肺标本毛细血管轻度淤血,轻度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聚集;无肺水肿、肺不张;肺泡腔隙基本正常,无明显肺组织损伤性改变.人工肺组体外循环后毛细血管、小静脉严重淤血,中性粒细胞显著聚集.结论:自体肺体外循环组有较好的肺保护作用,减轻了缺血再灌注对肺的炎症损伤.
作者:向小勇;王贤波;胡金晓;蒋迎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瘤苗对肝癌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DC,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介素-4(rhIL-4)刺激活化,经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制备DC瘤苗.将30例肝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DC瘤苗治疗组15例,化疗对照组15例.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免疫功能、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DC瘤苗治疗后外周血DC3+、DC4+/CD8+及NK细胞比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后的DC3+、DC4+/CD8+及NK细胞比率;DC瘤苗治疗后外周血IgG、IgM、IgA等体液免疫指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DC瘤苗治疗后血清IL-10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肝癌术后行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DC瘤苗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高建;陈敏;任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