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体肺体外循环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向小勇;王贤波;胡金晓;蒋迎九

关键词:自体肺氧合器, 体外循环,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肺保护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肺体外循环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6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为自体肺体外循环组,利用犬自体肺作为氧合器,对照组利用鼓泡式氧合器.实验组同时行左心和右心转流,对照组行常规转流.两组采用相同的心肌保护(冷晶体停跳液),两组体外循环均持续1h,于体外循环前、停机第5、30、60、90min后分别测定:右、左心房白细胞记数,并记算其比值;肺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两组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结束后,分别取肺标本(3cm×3cm×2cm)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体外循环后右、左心房白细胞比值自体肺组低于常规体外循环组;体外循环后自体肺组肺动脉压低于常规体外循环组,其中第30、60、90min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自体肺组体外循环后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常规体外循环组,差异有显著性.肺标本组织学检查示:体外循环后自体肺组肺标本毛细血管轻度淤血,轻度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聚集;无肺水肿、肺不张;肺泡腔隙基本正常,无明显肺组织损伤性改变.人工肺组体外循环后毛细血管、小静脉严重淤血,中性粒细胞显著聚集.结论:自体肺体外循环组有较好的肺保护作用,减轻了缺血再灌注对肺的炎症损伤.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自体肺体外循环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自体肺体外循环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6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为自体肺体外循环组,利用犬自体肺作为氧合器,对照组利用鼓泡式氧合器.实验组同时行左心和右心转流,对照组行常规转流.两组采用相同的心肌保护(冷晶体停跳液),两组体外循环均持续1h,于体外循环前、停机第5、30、60、90min后分别测定:右、左心房白细胞记数,并记算其比值;肺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两组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结束后,分别取肺标本(3cm×3cm×2cm)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体外循环后右、左心房白细胞比值自体肺组低于常规体外循环组;体外循环后自体肺组肺动脉压低于常规体外循环组,其中第30、60、90min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自体肺组体外循环后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常规体外循环组,差异有显著性.肺标本组织学检查示:体外循环后自体肺组肺标本毛细血管轻度淤血,轻度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聚集;无肺水肿、肺不张;肺泡腔隙基本正常,无明显肺组织损伤性改变.人工肺组体外循环后毛细血管、小静脉严重淤血,中性粒细胞显著聚集.结论:自体肺体外循环组有较好的肺保护作用,减轻了缺血再灌注对肺的炎症损伤.

    作者:向小勇;王贤波;胡金晓;蒋迎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女性尿道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

    原发性女性恶性黑色素瘤罕见,我们收治1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伟;邓正国;陈刚;杨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114例小儿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UO)患儿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符合FUO诊断标准的患儿114例.结果:114例中明确诊断有90例,确诊率为78.9%,未能确诊24例(21.1%).病因:感染性疾病63例(70.0%),结缔组织病15例(16.7%),肿瘤及恶性疾病12例(13.3%).终确定诊断的方法分别为:血清学和(或)细菌学检查41例,占45.6%;组织活检3例,占3.3%;骨髓检查8例,占8.9%;影像学检查20例,占22.2%;临床过程和(或)治疗反应观察18例,占20.0%.结论:根据临床经过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可以明确FUO中的大多数病例的病因诊断;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肿瘤性疾病是本组的主要病因.

    作者:黄延风;叶梅;朱朝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抵抗素对肝细胞葡萄糖激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抵抗素(Resistin)对肝细胞糖代谢关键酶葡萄糖激酶(GK)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PEPCK)活性的影响及剂量效应.方法:正常大鼠的肝细胞,以不加Resistin与加不同剂量的Resistin培养24h,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偶联比色法、乳酸脱氢酶偶联比色法检测不同剂量Resistin对GK和PKPCK的影响.结果:Resistin浓度为10nM/L、50nM/L时,GK活性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EPCK活性明显升高(P<0.05);当Resistin浓度上升为100nmol/L后,GK活性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而PEPCK活性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抵抗素浓度升高使大鼠肝细胞GK活性下降,PEPCK活性升高,从而抑制糖酵解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上述两种酶的活性与抵抗素浓度呈现不同的剂量依赖关系.

    作者:李超林;龚明;肖谦;黄昶全;彭惠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开放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治疗

    目的:寻找治疗开放性跟腱断裂的佳方法.方法:对32例开放性跟腱断裂患者术中认真清创,采用改良Kessler法修复跟腱;术后采用长腿石膏托外固定6周,然后逐步行功能锻炼.结果:25例患者随访1~8年,优良率达92%.结论:本方法操作方便,易于掌握,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倪卫东;梁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比较罗哌卡因,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临床麻醉效能.方法:32例ASAⅠ~Ⅱ级择期成年病人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下腹及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R=16),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组(RC=16).观察指标:分别观察两组感觉阻滞平面扩散至T10时间;高感觉阻滞平面;下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感觉阻滞平面消退至T1 2时间;术中镇静程度;术后疼痛开始时间;结果:RC组感觉阻滞平面起效时间短,平面高,阻滞时间延长.RC组下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术后疼痛开始时间延长,术中病人镇静程度高.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用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均可以产生良好的运动与感觉神经阻滞,适用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后者更具有缩短阻滞起效时间,扩大阻滞平面,延长运动与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同时还具有临床意义的术中镇静作用.

    作者:刘新伟;Dr.A Karu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人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DC瘤苗对肝癌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瘤苗对肝癌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DC,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介素-4(rhIL-4)刺激活化,经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制备DC瘤苗.将30例肝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DC瘤苗治疗组15例,化疗对照组15例.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免疫功能、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DC瘤苗治疗后外周血DC3+、DC4+/CD8+及NK细胞比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后的DC3+、DC4+/CD8+及NK细胞比率;DC瘤苗治疗后外周血IgG、IgM、IgA等体液免疫指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DC瘤苗治疗后血清IL-10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肝癌术后行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DC瘤苗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高建;陈敏;任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未成熟大脑对惊厥性脑损伤耐受性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

    目的:探讨幼龄鼠未成熟脑组织对惊厥性脑损伤中细胞凋亡与坏死病理过程具有主动保护性抑制机制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方法:健康成年及幼龄Wistar鼠经皮下与腹腔内注射美解眠致惊.两组分别于严重惊厥发作后1、2、4、12、24、48、72h、7天时点上断头处死取脑,在进行组织病理学动态观察神经元坏死、凋亡的基础上,采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检测脑片凋亡相关基因bcl-2、P53的表达变化,分别计算其弱、强阳性表达细胞数.结果:(1)严重惊厥后,成年鼠与幼鼠脑内P53和bcl-2的表达截然不同.成年鼠P53阳性表达率高达90%,其中一半属中、高度强阳性.但bcl-2表达率仅57%,且主要呈低度表达;相反,幼鼠以bcl-2强表达为主,其阳性表达率达85%以上.(2)动态观察获类似结果.严重惊厥后3天,成年鼠脑内仍有持续P53强表达,但其bcl-2于发作后仅数小时,已回落与对照无差异;相反,幼鼠则在发作3天内显示bcl-2的持续强表达,而P53于发作后12h开始明显降低,并于24h后与对照不再有差异.结论:持续惊厥发作后,未成熟及成熟期神经元中凋亡的诱导和抑制基因均同时表达,但两者间存在显著年龄差异.未成熟脑神经元中,以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为主,而成熟脑神经元中凋亡诱导基因P53表达更显著.

    作者:蒋莉;蔡方成;张晓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的临床调查

    目的:了解ICP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况.方法:选择102例ICP患者及188例正常孕妇,以SAS、SDS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ICP组SAS及SDS总分明显高于正常待产组(P<0.01);在ICP组,高龄初产妇、不良孕产史者其SDS得分明显高于无上述情况者(P<0.01),SAS得分在高龄初产妇明显高于正常育龄妇女(P<0.01);教师患者的SAS得分明显高于文秘(P<0.05),其SDS明显高于文秘、行政人员及家庭主妇(P<0.05).结论:ICP患者有一定的焦虑与抑郁症状,其焦虑与抑郁程度与ICP患者年龄、孕产史及职业有关.

    作者:常淑芳;熊正爱;刘建;孙江川;丁勇利;李建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共刺激阻断剂与雷帕霉素联合应用对移植肾存活的影响

    目的:探讨共刺激阻断剂CTLA4Ig与雷帕霉素(Rapamycin,RPM)联合应用对大鼠移植肾存活的影响.方法:肾移植大鼠分为对照组、CTLA4Ig组、RPM组和CTLA4Ig+RPM组,观察术后血肌酐和移植肾病理改变、移植肾存活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TLA4Ig组、RPM组、CTLA4Ig+RPM组移植肾存活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其中,CTLA4Ig+RPM组移植肾存活时间长(76.5±17.1d),术后15天、30天该组血肌酐浓度低;术后30天,仍然存活的CTLA4Ig组移植肾显示较多淋巴细胞浸润,CTLA4Ig+RPM组移植肾显示很少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共刺激阻断剂与雷帕霉素联合应用可有效抑制排斥反应,显著延长大鼠移植肾存活时间.

    作者:黄赤兵;张银甫;范明齐;王平贤;冯嘉渝;肖亚;贾维胜;方针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DSA介入治疗晚期肿瘤病人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所做35例在DSA下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的肿瘤患者的结果,包括肝癌21肝癌病人中19用EPI+HCPT+5-FU+新福菌素等多种不同化疗药物联合应用.结果:本组21例肝癌病人中19例症状明显缓解(90%),3例无明显疗效;6例结、直肠癌术后病人经灌注化疗后,未出现明显化疗副反应,无复发征象;6例胃癌病人中2例印戒细胞癌患者死亡,其余4例腺癌病人继续随访,2例胰头癌经术后介入治疗,无复发及转移征象.结论:对不能手术的肿瘤病人采用介入化疗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生存时间;对手术后的病人辅以介入治疗,即可提高疗效,又可明显减少化疗药物的副反应,因此通过DSA介入灌注化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军;王济明;张隆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CVVH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和机制.方法:21例SAP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使用AV600聚砜膜滤器,发病后2.8±1.4天行CVVH治疗,CVVH平均持续44.6±30.7h.比较CVVH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指标、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CVVH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ICU存活率76.2%.与CVVH前比较,CVVH治疗后腹痛腹胀症状明显减轻,体温、心率、呼吸次数明显降低,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提高(P均<0.05).血BUN、Cr、AST、ALT、AMY、LPS均明显下降(P均<0.05).CVVH结束时细胞因子TNF-α、IL-6、γ-INF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十分显著(P<0.01).结论:应用CVVH治疗SAP疗效肯定,CVVH不仅能迅速减轻SAP患者的局部症状和体征,而且更重要的是能阻断全身炎症反应,改善氧合和组织氧代谢,缩短病程,改善预后.CVVH的这些重要治疗作用可能与外周血中TNF-α、IL-6、γ-INF等炎症介质的有效清除有关.

    作者:刘琼;黄纪坚;周发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36例临床分析与预防

    目的:探讨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加强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我院儿科收治的36例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28例,治愈率77.78%;死亡5例,死亡率13.89%;放弃治疗3例,8.33%.结论:单纯母乳喂养婴儿本病发生率高,对所有新生儿从出生至生后3个月定期小剂量补充维生素K1可预防本病发生.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有效治疗对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莉;何玉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ER在脑肿瘤中的表达与细胞增殖和临床病理的关系

    目的:探讨脑肿瘤中激素受体ER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R和PCNA在64例脑肿瘤标本中的表达.结果: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肿瘤细胞中ER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9.47%(15/38)、35.71%(5/14)和41.60%(5/12),PCNA阳性率分别为65.79%(25/38)、92.86%(13/14)和66 67%(8/12),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瘤(Ⅲ级)ER阳性率(42.8%)明显高于良性Ⅰ级(33.3%).星形细胞瘤中ER与PCNA、ER与肿瘤分级及PCNA与肿瘤分级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ER在神经胶质瘤中表达随着肿瘤的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加,PCNA的表达与恶性增殖正相关.推测ER可能参与了胶质细胞恶性生长以及原癌基因的调控过程.

    作者:王顺和;王光辉;李园园;杨慧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抗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单克隆抗体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活性的影响

    目的:检测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有无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的表达,利用hALR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anti-hALR McAb)结合hALR,观察其阻断hALR的作用后,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以及RT-PCR的方法检测HepG2细胞hALR蛋白及mRNA的表达;用3H-TdR掺入法检测hALR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中和hALR后HepG2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①HepG2细胞有hALR的表达.②抗hALR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地阻断hALR的作用后可部分抑制肿瘤细胞自主性生长.结论:抗hALR单克隆抗体能部分抑制肿瘤细胞自主性生长;hALR通过自分泌方式参与了肝癌细胞的自主性生长.

    作者:唐琳;孙航;张林;郭晖;陈雪华;邓建川;刘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儿童感染菌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谱分析

    目的:了解儿童感染菌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谱及致病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2年各类送检的培养标本和31例机械通气患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院儿童感染细菌的构成比中G+球菌所占比例45.5%,G杆菌占53.0%,PICU病房感染菌分布G杆菌明显增加,占88.5%,G+球菌仅占7.4%,VAP感染菌分别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真菌占前3位.结论:G杆菌已成为ICU和VAP的优势菌群,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均有多重耐药现象.

    作者:罗雁红;许峰;曾佑群;金沙涛;李静;匡凤悟;卢仲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心可舒胶囊中葛根素含量的HPLC测定法

    目的:建立以HPLC法测定心可舒胶囊中葛根素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C18硅烷键合硅胶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1.5%冰醋酸-氯仿(25:74:1),流速为1.1ml/min,检测波长为250nm.结果:葛根素平均回收率为99.2%,RSD为0.87%(n=5).结论:本方法准确、快捷、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心可舒胶囊质量控制.

    作者:陈邕;江舟;胡卫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在ICU中的综合治疗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在ICU中的综合治疗效果及其意义.方法:对1996年1月~2004年6月我院中心ICU收治的9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Ⅰ组给予常规治疗,死亡14例,死亡率31.8%(14/44).Ⅱ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均行血液净化(CRRT),其中5例病人行两次血液净化;26例病人行急诊床旁ERCP、EST及ENBD术;32例给予人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愈46例,死亡6例,死亡率11.5%(6/52).结论:在ICU综合治疗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抢救成功率.

    作者:何发明;黄纪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金属、烤瓷修复体修复牙列重度磨耗后的咀嚼效能

    目的:运用金属或烤瓷修复技术修复牙列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先采用过渡性(牙合)垫((牙合)垫式义齿)恢复患者的垂直距离,正中关系.改善TMD症状,再改用金属、烤瓷修复技术重建咬合,观察患者的临床感受,咀嚼效率.结果:45例患者,修复后主观感觉良好,咀嚼效率提高,TMD症状改善或消失.结论:金属、烤瓷冠修复牙列重度磨耗、牙列缺北损患者,修复后美观、舒适、咀嚼效率与正常牙列相似.

    作者:尹东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西南某大城市男男性接触者性行为及对艾滋病认识分析

    目的:通过对西南某大城市男男性接触者性病艾滋病及高危行为分析,探讨男男性接触者中的高危行为及STI/AIDS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匿名填写问卷方式进行调查,采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267名MSM中普遍存在多性伴现象及高比例的无保护性插入性行为.近一年STI患病率为21.35%.结论:在MSM中存在STI的高水平的流行及艾滋病相关的危险性行为,提示如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STI/AIDS有可能在男男性接触者及其他相关人群中流行.

    作者:魏莎莉;周生建;张北川;曾毅;许华;陈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