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羊膜移植治疗严重眼表面疾病的临床观察

赵敏;李鸿;周善壁;徐智勇;彭俊超

关键词:羊膜, 移植, 眼表面疾病, 化学烧伤
摘要:目的:研究羊膜移植治疗严重眼表面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严重眼表面疾病29例31眼,其中急性眼烧伤炎症期6眼,陈旧性眼烧伤睑球粘连及其它眼表疾病25眼,施行单纯羊膜移植(15眼)和羊膜移植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16眼),随访3~18个月,平均8.4个月.结果:急性眼烧伤病变中4眼的炎症显著减轻,角膜未继续溶解,上皮修复;慢性病变中有20只眼的眼表面获得重建,睑球粘连得到治愈或显著改善,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对于急性严重的眼烧伤,羊膜移植能有效地阻止炎症和角膜溶解的发展,防止或减轻疤痕;对于陈旧性眼烧伤和其它眼表面疾病,羊膜是一种良好的生物学材料移植后能有效的重建眼表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COTP方案治疗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疗效分析

    目的:为了观察吡柔吡星(THP)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的疗效.方法:用THP代替CHOP中的阿霉素(ADM)组成了COTP方案治疗23例NHL.结果:缓解率高达78.2%,而出现毒副反应极小.结论:该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建渝;黄宗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人参多糖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参多糖(GPS)对人粒单系造血祖细胞(CFU-GM)和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造血细胞体外培养,形态学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术等实验血液学技术.结果:GPS在体外能抑制HL-60细胞增殖,而同等剂量的GPS能明显促进正常粒单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见GPS对HL-60细胞有明显的诱导分化作用.结论:GPS可能通过阻止HL-60细胞从静止期(G0期)进入增殖周期(S/G2+M)期,抑制DNA的合成等途径进而抑制细胞的增殖;提示GPS有可能成为既能促进正常造血,又能抑制人白血病等肿瘤细胞增殖的天然诱导剂.

    作者:戴勤;王亚平;周开昭;姜蓉;吴宏;郑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Leptin与糖尿病

    Leptin为ob基因的表达产物,参与能量代谢、调节体重,其与肥胖症关系的研究已相当深入.近年来的研究发现leptin与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糖、脂、胰岛素代谢以及糖尿病合并妊娠等关系密切.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0b基因和leptin ob基因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体内,其突变可致动物和人的肥胖表型[1,2],因而有人称之为肥胖基因.人0b基因位于7q313,全长18kb,其编码区核苷酸序列与小鼠有84%的同源性,人和小鼠ob基因均包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3].

    作者:任伟;张素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腰穿及头颅CT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

    目的:了解腰穿及头颅CT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方法:分析62例初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60例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误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叶出血、1例为误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Jackson癫痫)的临床表现、腰穿及CT检查.结果: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SF异常在发病后10天内的阳性率为100%,11~15天为89%,21~30天为45%;CT检查的阳性率,发病48h内为100%,3~5天内的为80%,5天以后的阳性率很低.结论:腰穿与CT检查对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各有利弊,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和减少误诊.

    作者:毛思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盐酸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的研制

    目的:对盐酸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的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制剂中盐酸左旋氧氟沙星含量,用HPLC法测定有关物质,并进行了定性及卫生学等项检查.结果:本研究研制的盐酸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制备工艺简单,含量测定快迅、准确.结论:该制备工艺可用于常规制备盐酸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

    作者:左六一;叶荻庆;赵语;徐富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弱视治疗方法回顾及进展

    弱视为常见的儿童眼病.Nelson[1]的统计,在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弱视的发病率约为1.3%~3%,我国弱视发生率为2.86%[2].治疗弱视的方法很多,笔者对弱视治疗方法及其进展作一综述.1 遮盖疗法早在1743年de Buffon认为弱视眼视力的下降是产生斜视的原因,因而建议遮盖注视眼,由此建立了延用至今达200多年的遮盖疗法.Callahan[3]及von Noorden[4]报道除常规遮盖之外,加做些精细目力工作,可促进视力的提高.尽管遮盖疗法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延用,直到现在仍认为它是治疗弱视主要和有效的方法[5].

    作者:张黎;陶永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纤维喉镜摘除声带息肉声带小结126例

    自1996年以来采用olympus ENT T3型纤维镜在电视监控下对236例病例进行检查,并对其中的126例声带息肉、声带小结行摘除术,取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126例中,男性47例,女性79例,男女比例1:1.68.年龄8~72岁.症状以声嘶为主,病程2周~15年,以3月内为多.职业以教师、个体户和卡拉OK爱好者为多.声带息肉88例:男性32例,女性56例,单侧病变56例,双侧病变32例,息肉≤3mm占76例,广基息肉多见于男性.声带小结38例:男性14例,女性24例,双侧病变34例,单侧病变4例.所有诊断经术后病理证实.

    作者:余林;魏莲枝;伍光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TUNEL法检测ER(-)乳癌细胞凋亡和Ki-67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阴性乳癌细胞中Ki-67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1,25(OH)2D3诱发雌激素受体阴性乳癌细胞株MDA-MB-435s凋亡,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阳性表达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10-8mmol/L 1,25(OH)2D3诱发MDA-MB-435s凋亡过程中,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与Ki-67阳性表达指数呈负相关.结论:对凋亡指数及Ki-67阳性表达指数的综合分析,可全面反映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平衡状态,对于判断肿瘤细胞的增生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刘大川;姚榛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乳腺癌对腋窝淋巴结形态学的影响

    目的:了解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乳腺癌后同侧腋窝淋巴结形态变化.方法:23例拟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患者,术前1周HIFU治疗.术后对腋窝淋巴结内窦组织细胞(SH)进行分级,并分别用单克隆抗体CD68、S-100对淋巴结内组织细胞、树突状细胞(DC)作免疫组化染色(SP法)并记数.结果:HIFU治疗后同侧腋窝淋巴结内窦组织细胞(SH)增生明显,以Ⅱ、Ⅲ级为主,而对照组I级为主(P<0.01);HIFU治疗组中CD68阳性细胞,不仅在淋巴窦内,而且在副皮质区也有较多分布,S-100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副皮质区.CD68阳性细胞和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在HIFU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HIFU治疗乳腺癌后同侧腋窝淋巴结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增强.

    作者:曹友德;朱辉;陈文直;杜永洪;白晋;伍烽;王智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人内皮抑素cDNA克隆和初步表达

    目的:克隆人内皮抑素基因,获得初步表达产物,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用RT-PCR方法从中国汉族人正常肝组织扩增出内皮抑素cDNA,T/A插入pUCm-T载体,测序,再插入表达载体pKPL-3a,转化大肠杆菌POP2136,42℃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达蛋白.结果:中国人内皮抑素cDNA开放阅读框架全长552bp,编码184个氨基酸,其85位谷氨酸和98位天冬氨酸密码子的第三位碱基出现改变,但编码的氨基酸不变.结论:构建了中国人内皮抑素的克隆载体和表达载体,初步表达了约20kD人重组内皮抑素.

    作者:张革;曾昭淳;刘万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细胞凋亡与胃癌发生研究进展

    近的研究证实,疾病是由致病因子直接或间接通过凋亡基因突变,蛋白调控失常,破坏细胞凋亡与增殖之间的平衡而发生的[1].而在各系统恶性肿瘤如甲状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大肠癌、膀胱癌、卵巢癌等的形成过程中,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各自的凋亡增殖平衡失调则起着更为重要作用.现就细胞凋亡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李宇;吴小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阴茎海绵体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的评价

    目的:探讨阴茎海绵体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对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7例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阴茎海绵体内注射盐酸罂粟碱和酚妥拉明混合液,配合心理咨询、性知识讲解和性咨询等二阶段综合治疗.结果:第一、二阶段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25.4%、78.0%,总有效率为83.6%.结论:阴茎海绵体内注射,配合心理咨询、性知识讲解和性咨询等综合治疗对病人恢复信心和诱发勃起完成性生活有重要的作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肖明朝;苟欣;何梓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用聚合酶链反应制备抗端粒酶蛋白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基因

    目的:为了制备抗端粒酶蛋白hTERT可变区基因.方法:采用Ni-NTA树脂层析法从PBKTRT转染的E.coliJM109阳性菌中分离纯化端粒酶蛋白hTERT,并免疫小鼠.从免疫的小鼠脾脏中提取淋巴细胞中总RNA,逆转录成cDNA,以逆转录合成的cDNA第一条链为模板,分别用VH和VL引物,通过PCR进行扩增.结果:PCR扩增反应产生350bo大小的抗hTERT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基因.VH和VL基因片段的获得为进一步制备抗hTERT单功能区抗体(dABs)和单链抗体ScFv奠定了实验基础.结论:提示该方法具有稳定性好,易于重复,扩增后VH和VL量较高的优点.

    作者:张徽;张波;韩继生;侯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β-受体阻滞剂促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β-受体阻滞剂是否有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将急性心肌梗塞1周后的大鼠分别用美托洛尔灌胃1~3周,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VEGF,并计数毛细血管密度,同时观察心率的变化.结果:服用美托洛尔后的大鼠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和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用美托洛尔后心率下降显著的心肌梗塞大鼠,其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又显著高于心率下降不明显的大鼠.结论:β-受体阻滞剂可以促进缺血心肌毛细血管新生,该作用可能是由窦性心动缓触发的内源性VEGF分泌增加所致.

    作者:佘强;陈运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下肢缺血性疾病导致的截肢

    目的:分析下肢缺血性坏疽导致截肢的病因和预防措施.方法:总结我院1995至2000年共32例下肢缺血性疾病致截肢病例.结果: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3例,糖尿病性肢端坏疽1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下肢动脉栓塞3例.结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和糖尿病性血管病变是下肢缺血性坏疽致截肢的主要原因,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早期有效的治疗是降低下肢缺血性疾病截肢率的重要措施,旁路转流术和介入治疗是日前治疗下肢动脉阻塞的主要方法.

    作者:向志;时德;戴远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32例分析

    目的: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所致呼吸道医院感染的流行、诱因和耐药情况.方法:对我院1999年呼吸道分离出的3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布、诱因和抗生素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医院各科分布广泛,肺科分离出18株,占56.3%,其中RICU中分离出6株.药敏显示对泰能耐药,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甙类耐药率高,对喹诺酮类耐药率稍低.患者均有基础疾病如COPD、癌症等,以及应用广谱抗生素、激素治疗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了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机会.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治疗困难,宜尽早选用合理的抗生索治疗.

    作者:黎友伦;吴亚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8种病毒特异IgM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为1996年12月~1999年11月我院心血管专科住院病儿共116例,其中男49例,女57例,年龄2月~15岁,平均7.5岁,患儿入院后均采用ELISA法[1]检测8种病毒-IgM,出院后在门诊专科随访3~6个月以上.选同期上呼吸道感染儿60例查病毒IgM作对照.

    作者:钟家蓉;周勤;田杰;钱永如;刘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病患者血清胆碱脂酶测定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脂酶活力测定在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连续监测法测定106例肝病患者和41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胆碱脂酶活力,并与其他反映肝功能的指标做相关分析.结果: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胆碱脂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脂酶水平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白球比值、前白蛋白等显著正相关,与谷草转氨酶显著负相关.结论:血清胆碱脂酶活力测定可作为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之一,在慢性肝病的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亚;黄维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21例肝细胞性肝癌抗雄激素治疗临床与随访观察

    肝细胞性肝癌(HCC)是一种雄激素依赖性肿瘤,抗雄激素治疗已取得一定疗效[1].作者从1993年至1997年4年间对我院收治的部分雄激素受体阳性及晚期肝癌采用抗雄激素治疗,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放;马绍华;王济明;王洪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惠尔血治疗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临床分析

    惠尔血作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他应用尚少见报道.我院近5年来用惠尔血治疗非放、化疗引起的急性粒细胞缺乏症12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2例患者均为我院1994年至1999年住院患者,根据血象和骨髓涂片检查确诊.男4例,女8例,年龄15~68岁,中位年龄38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0.4 x 109/L~1.2×109/L;骨髓象均符合粒细胞缺乏症.其中4例发病前有服他巴唑史,4例服解热镇痛药史,1例服抗结核药力克肺疾,3例无明确病因,均无放射线接触史.12例入院时均有发热,体温高达38.5~40℃,伴严重感染,病情危重.

    作者:王利;唐宗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