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orrin对胃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刘磊;王斌;李砚;刘琴;陈东风

关键词:Norrin, 胃癌, 临床病理特征, 凋亡
摘要:目的 研究Norrin蛋白对胃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Norrin在151例不同病理分级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Western blot检测不同胃癌细胞株中Norrin的表达情况;随后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Norrin低表达的胃癌细胞株BGC823,并以Western blot检测干扰效果;再以流式细胞术检测Norrin正常表达(Lv-sh-ctrl组)与低表达(Lv-sh-Norrin组)BGC823细胞凋亡的变化,后使用Western blot检测Mcl-1、Bcl-2、Bax、Cleaved 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Norr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且Norrin的表达高低与胃癌的Lauren分型、分化程度、TNM分期、术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性别、年龄、部位、直径、组织学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癌细胞株中,Norrin在高中分化的SGC7901、AGS细胞中低表达,而在低分化的BGC823细胞中高表达;干扰Norrin基因表达可明显增加胃癌细胞的凋亡,Lv-sh-Norrin组细胞凋亡率(12.26 ±0.70)%相比于Lv-sh-ctrl组(7.58±0.68)%明显增加,P<0.05);同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比于Lv-sh-etrl组,Lv-sh-Norrin组中抗凋亡蛋白Mcl-1、Bcl-2蛋白表达减少;促凋亡分子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结论 Norrin通过抑制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促进Mcl-1、Bel-2蛋白表达,抑制胃癌细胞的凋亡.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Norrin对胃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目的 研究Norrin蛋白对胃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Norrin在151例不同病理分级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Western blot检测不同胃癌细胞株中Norrin的表达情况;随后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Norrin低表达的胃癌细胞株BGC823,并以Western blot检测干扰效果;再以流式细胞术检测Norrin正常表达(Lv-sh-ctrl组)与低表达(Lv-sh-Norrin组)BGC823细胞凋亡的变化,后使用Western blot检测Mcl-1、Bcl-2、Bax、Cleaved 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Norr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且Norrin的表达高低与胃癌的Lauren分型、分化程度、TNM分期、术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性别、年龄、部位、直径、组织学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癌细胞株中,Norrin在高中分化的SGC7901、AGS细胞中低表达,而在低分化的BGC823细胞中高表达;干扰Norrin基因表达可明显增加胃癌细胞的凋亡,Lv-sh-Norrin组细胞凋亡率(12.26 ±0.70)%相比于Lv-sh-ctrl组(7.58±0.68)%明显增加,P<0.05);同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比于Lv-sh-etrl组,Lv-sh-Norrin组中抗凋亡蛋白Mcl-1、Bcl-2蛋白表达减少;促凋亡分子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结论 Norrin通过抑制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促进Mcl-1、Bel-2蛋白表达,抑制胃癌细胞的凋亡.

    作者:刘磊;王斌;李砚;刘琴;陈东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MiR-7下调LXRβ表达而抑制HepG2细胞脂质生成的作用

    目的 初步探讨miR-7对LXRβ的抑制作用及其在肝细胞脂质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LXRβ mRNA的3'-UTR上miR-7的可能结合位点.在人肝细胞系HepG2中转染miR-7,以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检测LXRβ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构建LXRβ 3'-UTR报告基因质粒pMIR/LXRβ,Report assay检测报告基因荧光素酶活性;Real-time PCR检测miR-7对LXRβ激动剂诱导的脂质生成相关靶基因FAS、ACC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人肝细胞中,miR-7能够显著抑制LXRβ的表达(P<0.05),且miR-7能降低LXRβ重组质粒pMIR/LXRβ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同时抑制其激动剂对脂质代谢相关靶基因的诱导作用.结论 miR-7可通过结合在LXRβ 3'-UTR区域而抑制其表达,进而抑制FAS、ACC的表达而抑制脂质生成.

    作者:付晓红;钟丹;许志臻;周鹏;闫小晶;赵力;黄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国人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研究

    目的 对中国人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研究作一系统性的回顾分析.方法 通过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所有与中国人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相关的文献以及病例报道,记录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数目、根管数目、根管分型、根尖孔数目和根尖孔位置.结果 1 324颗研究牙根数目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单个牙根发生率占93.1%,2个牙根占6.6%,3个牙根占0.3%,其中未发现4个牙根的存在;5 745颗研究根管数目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单根管发生率占75.2%,多根管占24.8%;4 650颗研究根管分型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Ⅰ型根管发生率占75.1%,Ⅱ型占2.0%,Ⅲ型占1.7%,Ⅳ型占5.5%,Ⅴ型占12.5%,Ⅵ型占0.1%,Ⅶ型<0.1%,Ⅷ型占0.5%,其他根管类型占2.6%;478颗研究根尖孔数目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只有1个根尖孔的占63.2%,有2个根尖孔的占25.7%,有3个根尖孔的占9.0%,有4个根尖孔的占2.1%;771颗研究根尖孔开口位置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包含946个根尖孔,其中根尖孔位于根尖顶端的占56.6%,位于根尖侧方的占43.4%.结论 中国人下颌第一前磨牙以单牙根单根管为主,两牙根两根管常见,两根管中主要以Ⅳ型和Ⅴ型根管为主,其他根管分型发生率较低,但包含根管类型较多.此外,下颌第一前磨牙根尖孔数目变化大,约占一半的根尖孔位于根尖侧方.

    作者:张丹;陈俊宏;兰贵华;徐倩;杨佳佳;刘志华;温秀杰;刘鲁川;邓蔓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基因敲除对C57BL/6鼠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ATGL)基因敲除对C57BL/6鼠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Atgl+/-小鼠通过近亲交配繁殖得到Atgl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Atgl-/-鼠)和野生型鼠(Atgl+/+鼠),通过观察Atgl-/-鼠和Atgl+/+鼠肾脏结构和功能差异来研究Atgl基因敲除对小鼠肾脏结构和功能影响.实验分为对照组(Atgl+/+鼠)及实验组(Atgl-/-鼠),为保证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实验所用所有小鼠均为雄性;8~ 10周龄;体质量约20 g;每组8只.ELISA检测各组小鼠尿肌酐及尿白蛋白浓度,通过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反映肾功能变化.HE染色及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各组小鼠肾皮质病理及超微病理改变.油红O染色观察脂肪在各组小鼠肾脏分布.肾脏组织TG定量检测比较两种小鼠肾脏TG含量差异.结果 Atgl-/-鼠尿白蛋白肌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4 219.0±2 331.8) g/mol vs (329.8 ±175.6) g/mol,P<0.05],而两组尿肌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7±13.7)μmol/L vs(32.6±9.2)μmol/L,P>0.05].HE染色显示Atgl-/-鼠肾小管肿胀,肾小囊明显缩小,油红O染色结果提示肾小球及肾小管均有弥漫性脂滴聚集,以肾小管为主.肾脏组织TG检测结果提示Atgl-/-鼠每毫克肾脏中TG含量显著高于Atgl+/+鼠[(39.89 ±5.14) μg vs (2.18 ±0.58) μg,P<0.05].透射电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并发现Atgl-/-鼠足细胞足突融合,微绒毛脱落萎缩;足细胞及肾小管细胞内线粒体形态结构异常进一步提示足细胞及肾小管细胞功能失调.这些结果提示Atgl-/-鼠存在滤过功能及重吸收障碍.结论 Atgl基因敲除引起脂滴大量聚集于肾小球和肾小管,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及肾小管结构和功能异常.

    作者:陈文;胡炯宇;陈兵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小鼠肠急性缺血再灌注模型中芳香烃受体活化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吲哚并[3,2-B]咔唑-6-甲醛[6-formylindolo(3,2-b) carbazole,FICZ]活化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对C57BL/6小鼠肠急性缺血再灌注(I/R)后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C57BL/6小鼠18只,分成假手术组、I/R组和FICZ干预(I/R+FICZ)组,每组6只.小鼠肠I/R模型:肠系膜上动脉夹闭30 min,再灌注6h.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形态学的变化.蛋白质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观察肠黏膜AhR与ZO-1的表达与分布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肠黏膜明显肿胀,部分绒毛脱落、变粗,甚至倒伏、断裂,而I/R+FICZ组肠黏膜无明显肿胀,绒毛结构相对完整,形态接近正常;免疫荧光显示I/R后肠上皮表面ZO-1连续性明显破坏,而I/R+FICZ组肠上皮ZO-1连续性明显恢复.肠上皮蛋白定量分析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和I/R+FICZ组小鼠小肠上皮ZO-1表达分别下降50.7%和32.3%(P<0.05);I/R+FICZ组较I/R组小肠上皮ZO-1表达上调37.2%(P<0.05).结论 FICZ预处理可有效缓解小鼠急性I/R对肠黏膜结构与功能的损伤,可能机制是上调ZO-1的表达.

    作者:韩宾;盛百伐;张治草;蒲爱民;殷久恒;杨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临床因素分析及其预防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3年在解放军总医院行胸腰段截骨矫形手术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观察其矢状面参数及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的变化,观察时间点包括术前、术后2周、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结果 所有54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其中4例(7.4%)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其余大部分病例在随访期间,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均有增大趋势.在末次随访中,PJK组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为(23.7°±4.3°),非PJK组为(10.4°±5.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胸椎后凸角度、术前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及截骨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为7.4%,其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术前TK较大,术前PJA大于10°以及矫形手术需较大的截骨角度.

    作者:王天昊;赵永飞;王征;王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小肠黏膜下层冷冻凝胶用于细胞移植支架的研究

    目的 利用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制备一种可用于细胞移植的具有形态记忆功能的新型支架材料.方法 将脱细胞SIS粉末溶解,通过自制混匀装置,用不同浓度的碳化二亚胺冷冻交联制备不同参数的SIS冷冻凝胶.检测弹性形变及形态记忆功能.扫描电镜观察并测定孔径大小,检测吸水率、体外降解率和机械性能,观察小鼠成纤维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生长情况.结果 SIS冷冻凝胶压缩达85%以上仍可复原,可通过注射器注射.扫描电镜提示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孔隙相通,孔径大小为(106.63 ±28.90) μm.随着碳化二亚胺浓度的升高,吸水率、细胞毒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降解速率逐渐减缓,机械强度逐步提升.小鼠成纤维细胞在SIS冷冻凝胶上呈线形、纺锤形生长,有大量伪足,部分融合成片紧贴于材料表面及孔隙内壁.结论 具有弹性形变和形态记忆功能的可注射SIS冷冻凝胶生物、物理性能良好,是一种良好的细胞移植支架材料.

    作者:廖建贵;李喆;曹川;葛良鹏;李世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腹腔镜保胆取石与胆囊切除对儿童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儿童胆囊结石对其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入住我科行腹腔镜保胆取石的患儿25例为腹腔镜保胆取石组(保胆组),另选择同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儿27例为腹腔镜胆囊切除组(切除组).分别测定2组患儿术前及术后6个月,1、2、3年的身高、体质量及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GLQI).结果 保胆组及切除组术前身高及体质量分别为119 cm、22 kg及121 cm、23 kg.术后6个月,无论是保胆组还是切除组,身高及体质量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保胆组患儿的身高及体质量均超过切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年,保胆组患儿身高及体质量的增长程度均超过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切除组患儿的身高及体质量均处于正常学龄期儿童平均身高及体质量的低限(正常学龄期儿童身高:136.8~144.7 cm,体质量:29.8~ 34.1 kg).保胆组及切除组术前GLQI指数分别为112分及109分.术后6个月,保胆组及切除组GLQI指数均超过术前(P<0.05).术后1年,保胆组的GLQI指数达到正常水平(123分),且较切除组(114分)有明显升高(P<0.05),主要表现在主观症状及心理情绪状态方面.术后2、3年,切除组GLQI指数(116、119分)较保胆组(124、125分)有了更明显的降低(P<0.01).术后第3年,切除组患儿的GLQI指数也未达到正常水平.结论 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较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更有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及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吴伟;张存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Sirt1在缺氧条件下对心肌细胞线粒体融合与分裂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缺氧条件下线粒体动态学变化及Sirt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①收集2014年于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的先心病患儿29例,其中非紫绀型先心病14例,紫绀型先心病15例,取术中所切除的右室流出道心肌组织为心肌标本,Western blot检测促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与Fis1表达情况.②将H9c2心肌细胞置入缺氧培养箱(94%N2,5% CO2,1% O2)中进行培养,检测缺氧0、2、4、8、12 h后促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与Fis1的表达水平.③将线粒体靶向质粒分别同空载质粒、Sirt1过表达质粒和Sirt1干扰质粒共转染H9c2细胞,常氧或缺氧培养箱中培养12 h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融合、分裂情况;④运用腺病毒Ad-Sirt1和慢病毒Lv-Sh-Sirt1分别在H9c2细胞中过表达或干扰Sirt1后,将细胞置于缺氧培养箱中培养12 h,检测Drp1与Fis1表达水平;⑤分别转染空载质粒、Sirt1过表达质粒和Sirt1干扰质粒至H9c2细胞后,缺氧培养12 h,LDH试剂盒检测细胞毒性.结果 ①同非紫绀组相比,紫绀组心肌中Drp1与Fis1表达显著增高,Drp1相对灰度值:[(0.47±0.11)vs(0.76±0.12)、Fis1相对灰度值(0.53 ±0.02)vs (0.83 ±0.03),P<0.05];②细胞水平研究结果显示Drp1与Fis1的蛋白表达随缺氧的时间的延长呈递增趋势;③激光共聚焦结果表明,Sirt1过表达后能够一定程度地缓解缺氧诱导的线粒体分裂(P<0.05),而当Sirt1受到干扰后,缺氧所诱导的线粒体分裂水平明显提高(P<0.05);④在缺氧条件下,过表达Sirt1能够抑制Drp1与Fis1蛋白表达水平(P<0.05),而Sirt1被抑制后,Drp1与Fis1蛋白表达水平增加(对照组,过表达组,低表达组Drp1相对灰度值依次为[(0.47 ±0.02)vs(0.36±0.02) vs (0.78 ±0.04);Fis1相对灰度值依次为(0.64±0.02) vs (0.42±0.02) vs (0.80±0.04),P<0.05];⑤Sirt1过表达能够降低缺氧刺激后H9c2心肌细胞的死亡率.结论 Sirt1可能通过调控促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与Fis1表达水平促进心肌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适应.

    作者:罗桂平;蹇朝;张华刚;赵鹏南;刘波;朱昀;姜云瀚;唐富琴;肖颖彬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西南医院肝胆外科采用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的29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9例患者中3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10.3%,26例成功施行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切除部位例数分别为:Ⅰ段3例、Ⅱ段2例、Ⅲ段3例、Ⅳ段4例、Ⅴ段6例、Ⅵ段7例、Ⅶ段2例、Ⅷ段2例.手术时间(220.17±61.56) min,术中出血量(311.72±127.70) mL,围手术期输血率3.44%,肿瘤直径(3.66±1.14)cm,切缘(2.11 ±0.87) cm,术后开始进食时间(1.69 ±0.71)d,术后住院时间(8.72±2.95)d,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3%.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肝细胞肝癌,其中高分化癌6例、中分化癌20例、低分化癌3例.2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术后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8%、81.7%,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9.5%、71.7%.将本研究病例按切除部位分为左前下段组(Ⅱ/Ⅲ/Ⅳb/Ⅴ/Ⅵ段)(19例)与后上段组(Ⅰ/Ⅳa/Ⅶ/Ⅷ段)(10例),对比提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肝门阻断率、肝门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围手术期输血率、中转开腹率、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切缘、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3年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选择性病例中,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细胞肝癌安全、可行,近期效果好、早期复发率低,且初步证实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不仅适用于左前下段肝癌的治疗,亦可运用于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的后上段肝癌的外科治疗.

    作者:杨开金;李建伟;陈健;范毓东;郭鹏;王小军;郑树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卒中患者脑白质损伤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卒中偏瘫患者脑白质结构的损伤程度,并探讨脑白质损伤与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对17例卒中偏瘫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进行大脑DTI数据扫描,应用TBSS方法对两组被试的部分各项异性(FA)、轴向弥散系数(λ1)、径向弥散系数(λ23)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约翰霍普金斯白质分区图谱提取卒中患者组的感兴趣区域,并与上肢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卒中患者在患侧皮质脊髓束、额枕下束、钩束、丘脑前辐射、上纵束、胼胝体额部和双侧胼胝体枕部的FA值显著降低(P<0.005);患侧皮质脊髓束的λ1值也显著降低(P<0.05),患侧皮质脊髓束、额枕下束、钩束、丘脑前辐射、胼胝体额部以及双侧上纵束、胼胝体枕部的λ23值显著升高(P<0.01).患侧皮质脊髓束的λ1值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卒中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结构完整性有明显损伤,患侧皮质脊髓束的λ1值可以反映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

    作者:李鹏岳;张静娜;杨君;颜如冰;王莉;张晔;邱明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他克莫司与吗替麦考酚酯治疗紫癜性肾炎的回顾性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与吗替麦考酚酯治疗Ⅲ~Ⅴ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对照研究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1月病理分型为Ⅲ~Ⅴ型HSPN患者58例,根据口服的特殊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分为两组,30例口服他克莫司(tacrolimus,TAC) 0.05~0.1 mg/(kg·d)(TAC组),28例口服吗替麦考酚酯(myeophenolate mofetil,MMF)0.75 ~ 1.0 g/d(MMF组),两组均同时口服足量泼尼松.以缓解率、平均缓解时间、尿蛋白、血清白蛋白(Alb)及尿沉渣镜检红细胞计数作为疗效指标,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安全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积分等基线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尿蛋白定量和尿沉渣镜检红细胞计数均下降,血浆白蛋白均升高,且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变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的血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缓解率及平均缓解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A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 (7/30),主要为高血糖、震颤、脱发等;MMF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14/28),主要为咳嗽增多、失眠、高胆固醇血症等.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治疗Ⅲ~Ⅴ型HSPN与MMF疗效相当,且TAC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李丽娜;赵洪雯;申兵冰;梅玫;吴雄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两条肿瘤靶向抑制肽的修饰及作用靶点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两条肿瘤靶向抑制肽(QKRKRKKSRKKH、RKRKRKKSRYIVLS)经化学修饰后(N端乙酰化、C端酰胺化)的稳定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靶点.方法 3H-TdR掺入法、CCK-8法分别探讨多肽修饰前后对A549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多肽在10%血清条件下,不同时间点(12、24 h)的剩余量,评价其修饰前后在血清中的稳定性;构建GST标签的多肽(GST-多肽)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纯化;免疫共沉淀法鉴定GST-多肽融合蛋白能否与VEGFR-1、VEGFR-2结合.结果 多肽RKRKRKKSRYIVLS经化学修饰后在10%血清环境下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由(2.63±6.19)%提高至(48.50±7.14)%(P<0.01),对A549细胞活力的抑制率由(1.30±7.90)%提高至(20.80±5.90)%(P<0.01),24 h后多肽在血清中的剩余量由(56.04±1.81)%提高至(64.64±0.30)%(P<0.01);多肽QKRKRKKSRKKH化学修饰前后在10%血清环境下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28.38±5.63)%、(34.25±10.90)% (P >0.05),对A549细胞活力的抑制率分别为(8.09±5.84)%、(15.07±8.09)% (P >0.05),24 h后多肽在血清中的剩余量由(72.72±2.60)%提高至(77.43%±1.78)%(P<0.05);免疫共沉淀表明这两条多肽均能与VEGFR-1、VEGFR-2结合.结论 VEGFR-1、VEGFR-2为这两条肿瘤靶向抑制肽的作用靶点;多肽RKRKRKKSRYIVLS、QKRKRKKSRKKH修饰后在血清环境下稳定性明显提高,修饰后的RKRKRKKSRYIVLS对A549细胞增殖及活力的抑制能力明显增强.

    作者:刘杰;丁小江;郑磊;李前伟;黄定德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暴发性1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9岁,因上腹部不适伴恶心、呕吐、腹泻2d入院.入院前2d患者饮酒后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伴腹泻、乏力、纳差、口干、多饮,入我院急诊科,急诊以“急性胃肠炎”收入消化内科.查体:体温36.8℃,脉搏84/min,呼吸21/min,血压84/44 mmHg,BMI 18 kg/m2,表情痛苦,意识清楚,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4/min,律齐,全腹散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入科后予吸氧、抑酸、抗感染等治疗,完善肾功能示尿素19.5 mmol/L、肌酐188.7 μmol/L、尿酸637.8 μmol/L.电解质示二氧化碳结合力5.6 mmol/L、钾6.73 mmol/L、钠106.7 mmol/L、氯71.8 mmol/L、钙1.81 mmol/L.血气分析:pH 7.02、氧分压65 mmHg、红细胞剩余碱-26.6 mmol/L、血气血糖27.8 mmol/L.

    作者:刘娇;桂灵升;张群;胡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结膜瓣遮盖手术在难治性角膜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评价

    目的 评价结膜瓣遮盖术在各种类型难治性角膜疾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中心从2001-2014年住院治疗的各种类型难治性角膜疾病患者161例(161只眼),均为经过针对性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者.161例患者中,感染性角膜溃疡118例,包括真菌性角膜溃疡71例,细菌性角膜溃疡16例,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31例;非感染性角膜疾病43例,包括大泡性角膜病变22例,神经麻痹性角膜溃疡6例,角膜移植片溃疡10例,角膜异物取出后穿孔或接近穿孔5例.均由同一术者行桥式结膜瓣遮盖手术治疗,术后针对原发病继续进行药物治疗.随访3~ 106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61例患者中,共治愈141例.治愈率87.6%.其中,感染性角膜溃疡(包括真菌性、细菌性、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118例中,共治愈99例,治愈率83.9%.真菌性角膜溃疡71例,治愈54例,治愈率76.1%;细菌性角膜溃疡16例,治愈15例,治愈率93.8%;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31例,治愈30例,治愈率96.8%;非感染性角膜疾病43例,治愈42例,治愈率97.7%.感染性角膜溃疡的治愈率与非感染性角膜疾病的治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8).非感染性角膜疾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感染性角膜疾病.在感染性角膜疾病中,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的疗效优于真菌性、细菌性角膜溃疡(P=0.047).共发生21例手术并发症,其中结膜瓣部分溶解11例,结膜瓣穿孔4例,结膜瓣滑脱4例,继发青光眼2例.感染性角膜疾病中,手术后发生并发症20例,发生率16.9%,非感染性角膜疾病手术后并发症1例,发生率2.3%,两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5),非感染性角膜疾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感染性角膜疾病.结论 结膜瓣遮盖手术对各种类型的难治性角膜疾病治疗效果显著,对非感染性角膜病变的疗效优于感染性角膜病.对于急性化脓性角膜溃疡,手术前进行针对性治疗可能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陶丹;杨于力;谢汉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LED红/蓝光照射促进创伤后慢性伤口愈合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LED红蓝光联合照射对创伤后引起的慢性伤口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方法以伤口类型为分层将伤口分为试验组(蓝光照射+红光照射,n=18)和对照组(红光照射,n=18).2组伤口其他处置方案一致,规定10 d为1个疗程.治疗第1、3、5、7、10天分别测量每组伤口的疼痛评分、照射前后温度变化、伤口面积并计算创面缩小率与创面相对愈合速率,并观察有无创面局部和全身的不良反应.结果 光照射治疗1个疗程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伤口面积以及伤口疼痛评分均明显减小(时间主效应P<0.05),所有病例未出现伤口局部及全身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红蓝光联合照射可显著提高创面面积缩小率(P <0.001)、创面相对愈合速率(P =0.006)、创面愈合的疗效(P=0.010),且更有效地减轻创面疼痛(P=0.008).结论 红蓝光联合使用比单纯红光更能有效促进伤口愈合、减轻伤口疼痛.连续干预10 d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谢南珍;叶茂;程红缨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血清中lncRNA HOTAI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建立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 HOTAIR的检测方法及评价其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结肠癌患者血清样本47例,正常志愿者血清样本40例,10对结肠癌及癌旁组织.采用TRIzol LS和TRIzol分离组织和血清中的RNA;采用qRT-PCR检测HOTAIR在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结果 结肠癌组织或结肠癌患者血清中HOTAIR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或正常志愿者(P<0.05,P<0.01),且TNMⅢ/Ⅳ期的结肠癌患者血清中HOTAIR的表达高于正常志愿者(P<0.05),Ⅲ/Ⅳ期显著高于Ⅰ/Ⅱ期(P<0.01);淋巴结转移及非转移的结肠癌患者血清中HOTAIR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志愿者(P<0.01),且淋巴结转移患者显著高于非转移患者(P<0.05);血清中HOTAIR的表达值诊断结肠癌的敏感性为65.96%,特异性为85.00%,曲线下面积为0.741 0;血清中HOTAIR的表达与CA199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R2 =0.147 1).结论 成功建立血清中HOTAIR的检测方法,血清中HOTAIR的高表达可能作为诊断结肠癌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杨歆;黎伯胜;胡长江;邓西尹;游扬;常杏;杨仕明;凌贤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口腔癌过表达蛋白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周期、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口腔癌过表达蛋白1 (oral cancer overexpressed protein 1,ORAOV1)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及早期凋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人结肠癌及癌旁组织标本,分别以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ORAOV1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情况;采用RNAi技术获得ORAOV1低表达的LoVo及SW480细胞株,并使用Western blot对干扰结果进行鉴定;采用CCK-8检测干扰ORAOV1表达后两种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干扰ORAOV1表达对结肠癌细胞周期及早期凋亡的影响.结果 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分别显示结肠癌组织中的ORAOV1 mRNA及蛋白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Western blot检测证实LoVo及SW480细胞中ORAOV1干扰成功;在这两种结肠癌细胞株中,CCK-8检测结果显示,干扰ORAOV1可抑制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干扰ORAOV1可使处于S期比例增加(P<0.05)、早期凋亡比例增加(P<0.05).结论 结肠癌组织中的ORAOV1表达增加,干扰ORAOV1可降低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可能与S期阻滞及细胞早期凋亡增加有关.

    作者:冯吉;刘琴;刘磊;赖姝婕;陈东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树突状细胞中Rab40b/c相互作用蛋白质的鉴定研究

    目的 改进串联亲和纯化质谱(TAP-MS)技术,鉴定并验证Rab40b和Rab40c在树突状细胞中的相互作用蛋白质.方法 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融合蛋白基因eXact-6×His-EYFP-Rab40b和eXact-6×His-EYFP-Rab40c的表达载体,采用慢病毒感染建立融合蛋白eXact-6×His-EYFP-Rab40b和eXact-6×His-EYFP-Rab40c稳定表达的树突状细胞系.改进串联亲和纯化技术,通过eXact-6×His标签进行新型串联亲和纯化和qTOF液质检测,运用CompPASS算法过滤和GO富集分析,鉴定Rab40b和Rab40c的相互作用蛋白,并采用免疫共沉淀验证.结果 成功构建eXact-6×His-EYFP-Rab40b和eXact-6×His-EYFP-Rab40c融合蛋白稳定表达的树突状细胞系.采用新型串联亲和纯化方法,鉴定获得26个Rab40b高可信相互作用蛋白和16个Rab40c高可信相互作用蛋白.Rab40b、Rab40c分别与ElonginB、ElonginC、Cullin5具有相互作用.结论 成功建立新型串联亲和纯化方法.ElonginB、ElonginC、Cullin5是Rab40b、Rab40c的相互作用蛋白.

    作者:张立群;李园园;万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氯喹通过上调泛素-蛋白酶体相关分子表达抑制LPS活化巨噬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氯喹(chloroquine,CQ)对脂多糖/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endotoxin,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相关分子A20、TRIM33和USP28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酸化抑制剂CQ对LPS诱导锌指蛋白A20、泛素连接酶TRIM33和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28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Q对LPS诱导A20和TRIM33的蛋白表达.应用siRNA转染技术沉默A20,荧光定量PCR检测CQ对LPS诱导炎性细胞因子TNF的mRNA表达.结果 与LPS对照组比较,经CQ预处理的Raw264.7细胞中,A20、TRIM33、USP28的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3.197 ±0.013) vs (1.292 ±0.009),(1.627±0.113)vs(0.797±0.083),(1.387±0.144)vs(0.742±0.061),P<0.05],A20和TRIM33的蛋白表达也同样上调.采用siRNA干扰A20基因表达,则CQ预处理组细胞中LPS诱导的TNF-α mRNA表达显著上调[(7.650 ±0.113) vs (4.145±0.120),P<0.01].结论 CQ可显著上调LPS活化的巨噬细胞中泛素化相关分子A20、TRIM33和USP28的表达,而干扰A20基因表达可显著上调LPS活化Raw264.7细胞中TNF-α的mRNA表达,提示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及其相关分子参与CQ抑制LPS-TLR4信号通路的活化.

    作者:丁长钰;龙宇鹏;杨永军;郑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第三军医大学

主办:第三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