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翊;廖宇;严君;李国俊;李林峰;赵晓春;万颖;邓先勇;刘华宝;罗登旭
目的 探讨血清骨膜蛋白(Perios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内皮素-1(ET-1)水平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和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50例,根据颈动脉内膜厚度将其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A组,n=39)、颈动脉内膜增厚组(B组,n=67)和颈动脉斑块组(C组,n=4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Periostin、VEGF及ET-1水平,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随访至2016年9月,记录患者心脑血管事件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Periostin、VEGF及ET-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 C组患者Periostin、VEGF、ET-1水平分别为(183.54±51.43)mg/L、(201.87±6.54)mg/L、(4.43±0.76)ng/L,明显高于A、B组患者;且随着颈动脉病变的加重,Periostin、VEGF、ET-1水平逐渐升高(P<0.05).Logistic回顾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平均动脉压(MAP)、Periostin、VEGF、ET-1与EH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AP)、Periostin、VEGF、ET-1是EH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eri-ostin、VEGF、ET-1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Periostin、VEGF、ET-1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风险因素.
作者:陆丽君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大鼠颅脑损伤(TBI)后星形胶质细胞(AST)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C)6在TBI中扮演的角色.方法 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9只分为假手术组、致伤组和去铁胺(DFX)组,每组13只.参照Feeney法建立大鼠大脑冲击伤模型,完成Morris水迷宫实验、大脑缺损体积,免疫荧光检测TRPC6与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GFAP)共表达,以及Western blot定量检测TRPC6水平.结果 DFX组比致伤组大鼠大脑缺损体积明显减小[(115.35±13.70)mm3 vs.(209.99±16.70)mm3,P<0.05],Morris水迷宫实验发现DFX组平台搜索策略[(3.13±0.35)分]和搜索时间[(36.15±26.63)s]均较致伤组[(2.13±0.64)分和(110±47.34)s]明显改善(P<0.05).免疫荧光双标发现DFX组GFAP高表达,且与TRPC6共表达增多.Western blot定量检测发现DFX组TRPC6明显下调(P<0.01).结论 大鼠TBI早期DFX治疗后AST活化,TRPC6高表达,进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张礼均;冯华 刊期: 2017年第18期
新生研讨课起源于美国大学,早可以追溯到1882年在美国肯塔基的里学院(Lee College)开设的一门新生小班研讨课[1].该课程由大一新生自愿参加,且不计学分.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新生研讨课目前主要分为适应性转换与学术性转换两种模式.适应性转换新生研讨课着力加强师生的沟通,让学生尽早接触知名教授,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变.如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的U101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向学生清晰地传达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期望[2].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大学课程和课外活动,明确大学的奋斗目标、意义和方向.学术性转换新生研讨课于1959年首次出现在哈佛大学,旨在加强新生和老师的接触,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3].通过新生研讨课构建大学名师与新生间的互动桥梁,促进学生转变学习和思维习惯,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试行四年以后,哈佛大学正式将新生研讨课纳入文理学院的正式课程体系中,成为哈佛大学本科生教育改革的里程碑.随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美国知名高校都陆续开设了学术性转换型新生研讨课.至今,近9成的美国研究型大学都开设了此类课程,对提高美国本科教育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者:乐率;谭银玲;胡晓梅 刊期: 2017年第18期
世界卫生组织将2016年世界卫生日的关注重点确定为“应对糖尿病”,可见糖尿病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上大约3.82亿人口受糖尿病影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从1979-2012年增长了6.41%[1],不断增长的患病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和疾病负担.为了减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健康饮食、身体锻炼、规范用药、血糖监测等多方面的自我护理行为对于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掌握并坚持实施自我护理行为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减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2-3].本文对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为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水平提供临床参考.
作者:李超群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重型β地中海贫血(β-TM)患儿出生的相关因素及其干预措施.方法 通过调查分析2010-2015年行输血治疗的105例重型β-TM患儿的病历资料,与患儿父母面对面交流及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重型β-TM患儿出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105例重型β-TM患儿中,父母孕期未接受产前TM筛查为37.15%,父亲拒绝配合TM产前筛查为22.86%;父母双方拒绝TM产前诊断为34.29%;TM产前筛查阴性为5.71%.105对夫妇中,未做婚前检查为65.71%,婚前TM筛查检测阴性为5.71%.105例β-TM患儿父母均不了解重型β-TM的危害性及严重性.另外,小于法定年龄结婚的患儿父、母分别为37.14%、31.43%;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患儿父、母分别为88.57%和91.43%.结论 重型β-TM患儿出生与患儿父母早婚早育、文化程度低、TM筛查假阴性和不了解重型β-TM的危害性及严重性有关.
作者:李璐琳;黄健云;商璇;黄雪珍;陈健锋;袁明生;郑焕东;黎泳仪 刊期: 2017年第18期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一种相对保守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AKT),与细胞凋亡、自噬、迁移黏附等密切相关,尤其是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过程而得到普遍的关注[1],其异常活化经常出现在肿瘤细胞中.在临床肿瘤治疗中,mTOR是重要的治疗靶点,也在某些中草药治疗中发挥作用[2],然而,mTOR抑制剂并不能使肿瘤得到很好的控制.近几年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飞速发展,使得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eRNA)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逐步被人们所重视,数量众多的lncRNA表达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部分lncRNA与mTOR相关通路密切相关,mTOR可以调控lncRNA的表达水平,促进或者抑制肿瘤的发展.本文就二者紧密关系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为mTOR抑制剂及相关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于健鹏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子宫腺肌病(AM)后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4月至2016年2月在重庆海扶医院接受HIFU消融并成功妊娠的AM患者2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妊娠及分娩情况.结果 HI-FU治疗后患者痛经及经量增多症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20例AM患者HIFU术后平均受孕时间为(8.75±6.23)个月,其中11例成功分娩,5例自然流产,1例宫外孕,1例人工流产,2例仍处于妊娠期.所有患者在妊娠或分娩期无子宫破裂,新生儿均为健康儿.结论 HIFU消融是治疗AM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安全用于治疗有生育要求的AM患者.
作者:王智;邹敏;陈骊;邓勇斌;熊郁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新型灌洗泵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例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灌洗引流,观察组应用自制灌洗泵灌洗引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治愈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时间为(10.13±8.03)d,明显短于对照组(18.14±5.4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灌洗泵用于治疗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比传统灌洗负压引流疗效更确切.
作者:王宇;梅继文;穆尚强;黄锐;胡守力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肿瘤相关物质(BXTM)、β2-微球蛋白(β2-MG)、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指标变化及其与淋巴瘤细胞骨髓浸润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初治NHL患者,通过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分为骨髓侵犯(BMI)组26例、淋巴瘤细胞白血病(LMCL)组31例和无BMI(N-BMI)组17例,分别检测各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水平,并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分析.结果 BMI组和LMCL组的LDH、β2-MG、CRP和D-D指标水平均高于N-BMI组(P<0.05);并基于ROC曲线分析,确定了骨髓浸润时各指标佳诊断分界点,其CRP和LDH均有很好的敏感性(100.00%)、特异性(80.00%~100.00%)及诊断准确性(80.00%~100.00%),在LMCL组β2-MG、DD和BXTM诊断准确性为63.30%~100.00%.结论 NHL患者LDH、CRP、β2-MG和DD指标变化与淋巴瘤细胞骨髓浸润严重程度一致,对分期、疗效判定及预后均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宇晴;徐优慧;陈荣;邹学森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干细胞移植对终末期肝病(ESLD)前后患者免疫、肝功能及相关指标影响.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ESLD患者163例,随机单盲取法分为2组,对照组81例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8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免疫、肝功能及甲胎球蛋白(AFP)、凝血酶原活动率(PTA)、血浆总蛋白(TP)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比值、TP、PTA水平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P<0.05),AF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移植治疗ESLD,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肝功能,降低AFP水平.
作者:吴玉卓;杨乐;翟玉峰;张怀宏;霍丽亚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对降低病灶周围脑组织谷氨酸(Glu)水平、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及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将30只体质量2.80~3.40 kg的家兔制作自发性脑出血(ICH)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分成对照组(MC组)和微创组(MI组),MI组于造模后6h内通过立体定向仪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于术后1、3、7d提取脑组织,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Glu水平、BBB通透性及脑含水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I组在术后1、3、7d血肿周围脑组织Glu水平、BBB通透性及脑含水量均低于M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技术清除颅内血肿有利于降低血肿周围Glu水平、BBB透性及脑含水量.
作者:李昌;唐翠娥;付蓉;王丽琨;伍国锋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影响Ⅳ期胃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0-2010年收治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Ⅳ期胃癌患者248例.选择年龄、性别、体质量减轻、血红蛋白、癌胚抗原(CEA)、糖蛋白抗原(CA19-9)、Borrmann分型、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转移部位、治疗模式共12项临床病理参数作为观察指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中位生存时间(MST),用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风险比例模型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MST为254 d,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Borrmann分型、治疗模式是影响Ⅳ期胃癌预后的相关因素,而Cox回归模型显示,上述3个指标也是影响本组Ⅳ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治疗模式是影响Ⅳ期胃癌生存的重要独立因素,姑息化疗联合姑息手术的转化医学模式有助于改善Ⅳ期胃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孙晓卫;李威;刘学超;詹友庆;周志伟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MNES)对脑损伤(TBI)后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对前额叶皮质(PFC)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α1R)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成年SD大鼠72只分为对照组、假刺激组、刺激组和拮抗剂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3组均制作TBI昏迷大鼠模型,假刺激组不做治疗,拮抗剂组大鼠侧脑室注射食欲素受体1(OX1R)拮抗剂SB334867,刺激组和拮抗剂组均给予MNES治疗.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PFC区α1R表达水平.结果 刺激组和拮抗剂组苏醒大鼠分别为13只和8只,而假刺激组仅有4只苏醒.α1R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对照组、假刺激组、拮抗剂组、刺激组,并呈依次递增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NES可改善TBI后昏迷大鼠的意识状态水平,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FC区α1R表达水平有关,且食欲素A参与调节此过程.
作者:陈琴;杜青;冯珍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规范处方管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处方管理规范中处方抽样要求,从某院2014年门诊处方中每月随机抽样200张处方,共计2 400张.依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规定对处方的质量及在处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并进行点评、分析.结果 该院门诊处方合格率为94.25%,2 400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138张,占所审核处方的5.75%.不合理处方居前3位的依次为适应证不适宜55张(39.86%),用法用量不适宜46张(33.33%),用药频次不适宜14张(10.14%).结论 该院门诊处方合格率未达标,主要问题是医生对药物合理使用知识不够,应进一步加强相关培训.
作者:吴迪;王真 刊期: 2017年第18期
手术科室对于患者来讲,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情绪,而且术后,也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术后也需要长期或短期的制动,需要完全或部分卧床,对患者的后期康复十分不利.国外研究表明,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且康复指导的频率也对患者的康复效果有很大影响[1].国内也有类似临床研究证实了手术后早期开展肢体功能锻炼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更快康复,缩短住院时间[2-5].“提高功能、全面康复、重返社会”这一康复护理学的三大指导原则,正是符合手术患者对康复护理的需要.作为手术科室的护士,在早期康复护理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患者恢复期的康复效果带来直接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了解某三甲医院手术科室护士的康复护理认知状况,以提高康复护理的质量.
作者:陈晓玲;符林秋;陈克妮 刊期: 2017年第18期
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一个标准方式,乳腺癌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到全身恶性肿瘤的10%,35~55岁的中青年女性好发[1-3],因此乳腺癌手术患者较多.据文献报道,所有手术患者中约50%中心体温低于36℃[4],严莉等[5]指出围术期低体温可造成机体出血、创口感染、复苏时间延长等,可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预后转归,围术期低体温已成为国内外手术患者安全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乳腺癌根治术手术创面大,术中冲洗切口带走热量多,体温丢失更明显,因此乳腺癌根治术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更高.体温是机体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及体液调节,保持机体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动态平衡[6].造成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因素很多,包括术前禁食禁饮、手术室温度较低、麻醉药物作用、皮肤消毒、手术时间较长、“冷稀释”、皮肤保暖作用丧失等,这些都是乳腺癌根治术发生低体温的常见原因.本研究利用自制温控体位垫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进行术中保温,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志芳;盛艳;孙纪红;陈娟;汤伟;谢冕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中药自拟温阳除痹汤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阳虚寒凝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112例郑州大学附属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KOA且中医证型属于阳虚寒凝型的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n=57)和对照组(n=55),对照组给予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温阳除痹汤口服治疗,两组患者连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关节疼痛、晨僵及畏寒肢冷等症状积分及Lysholm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8% (P<0.05);两组不良反应以胃肠道表现为主,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91%,观察组为17.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自拟温阳除痹汤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阳虚寒凝型KOA疗效明显,可更好地改善膝关节功能及炎性反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张红;刘念;薛中柱;卞华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该院2016年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特征,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病原茵耐药监测数据.方法 对临床送检标本按常规方法进行病原茵分离,采用Vitek2-Compact系统进行鉴定,药敏试验方法采用MIC法及KB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相关标准进行.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016年共分离出非重复病原菌2 214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茵1 614株(占72.9%),革兰阳性茵600株(占27.1%).前5位分离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茵、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51.8%、27.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茵检出率为26.5%.未发现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结论 该院病原茵以革兰阴性杆茵为主,医院应强化合理规范用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李明爽;杨联云;唐芸芸;王甜恬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腺癌根治术对胰腺癌患者手术并发症、生活质量和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和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胰腺癌患者255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A组)41例,无血管切除重建组(B组)113例,姑息性旁路手术组(C组)101例.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联合血管切除对患者手术并发症、生活质量和生存状况的影响.结果 A组患者本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10%,明显高于B组(34.51%)和C组(2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腹痛、体质量增加分别为36.59%、51.22%,与C组患者(91.09%、9.0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位生存时间(MST)为11.83月,B组MST为15.43月,C组MST为7.50月;A、C组M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7,P<0.05);A、B组M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67,P>0.05).结论 对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受累的胰腺癌患者,通过血管切除重建根治性切除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方向;石刚;麦刚;安亮;张跃天;刘震;杨勇;郑本波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介导CTP-NPRL2对裸鼠肾癌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构建pET15 b-CTP-NPRL2并电转双歧杆菌,Western blot验证蛋白表达.采用肾癌细胞悬液皮下注射法建立裸鼠肾癌模型,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只),分别经尾静脉注射携带pET15 b-CTP-NPRL2的双歧杆菌与生理盐水,每周1次,4周后处死裸鼠,称取裸鼠及荷瘤质量,TUNEL法检测肾癌组织凋亡.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裸鼠质量分别为(26.24±1.98)g、(23.28±2.17)g,荷瘤质量分别为(1.37±0.12)g、(1.68±0.18)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检测显示观察组凋亡指数(23.27±5.14)%明显高于对照组(10.37±2.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歧杆菌介导CTP-NPRL2对裸鼠肾癌生长具有抑制功能,并明显增加了肾癌细胞的凋亡.
作者:邓正国;唐伟;陈欣;史晓博 刊期: 2017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