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德育美学观视域下的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探析

张民轩;张京平

关键词:德育美学观, 医学院校, 医德教育, 审美元素
摘要: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引入德育美学观具有如下意义:医德教育审美化是古代传统优秀文化的回归,是真善交融哲学的找寻,是新型医学精神的探索.但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现状中审美元素有一定缺失:如超越精神的丢失,怡情教学的欠缺,审美情感的遗忘.因此,需要从医德教育的准备环节、开展环节、评价环节进行审美补偿,应注意医德教育目标引领性和关怀性的统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考核时理论与实践并重.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提高医学伦理学对卫生事业的贡献率——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六

    对卫生事业有较大贡献率的医学伦理学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有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敢于直面重大而现实的问题,研究人员有相应的较完备的知识体系.但我国医学伦理学目前仍有一些不足,如创新性概念少、许多重大问题研究较少、一些研究者知识结构单一等.因此,需要注意学科发展趋势与规划的研究,注重知识创新、注重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注重数学方法的应用,注意引进其他学科知识,加强宣传、提高学科的公众知晓率.

    作者:李恩昌;徐玉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PICC带管出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

    目的 了解PICC带管出院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60例行PICC置管术需带管出院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于出院前3天详细调查260例患者对于健康教育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并记录在册.结果 在相关并发症方面,患者关心的是导管堵塞(79.6%)和导管断裂(76.3%);日常生活护理方面,患者关注的是家人关心(82.4%)、带管出院后在家中的家务活动及体育锻炼(74.7%);自我观察方面,患者关心的是如何测量患肢臂围及观察患肢有无血栓发生(77.4%)、异常情况观察如:穿刺点及导管有无回血、敷料有无潮湿等(78.5%);导管维护方面,患者关注的是导管如何妥善固定(82.5%)和返院换药时间(69.2%);在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方面以床旁个体指导和建立PICC护理手册所占比例较高.结论 对住院行PICC置管即将带管出院的患者,要根据其健康教育需求的特点针对性地进行宣教.

    作者:张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精神障碍诊断中的伦理问题分析

    通过探究造成精神障碍诊断中误诊的原因,从对精神障碍本质认识上的局限性和精神障碍诊断的特殊性等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其中讨论了精神障碍的生物医学模式及其他模式,以及反对精神障碍学的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精神障碍诊断中应结合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更好地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作者:刘冉;翟晓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论卫生行业的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卫生行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医疗氛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两者内涵上是相通的,都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核心,体现人文关怀.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无形的力量,被称为“软实力”,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能够使医院更好地充实内涵,展现特色优势,满足就医需求,对于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行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张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提升医学人文素养背景下通识教育课程设计问题的思考

    通过分析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科学素养和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发展与现状,从通识教育的认识、课程体系的设计,不同教育环境的差异,系统制度规范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并对此提出了几点思考,包括重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因地制宜规划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精心设计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支撑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制度规范.

    作者:岳林琳;程乐森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基于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的伤医应对

    从脆弱性概念,医院灾害脆弱性内涵及医患纠纷脆弱性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基于医院灾害脆弱性,保证医疗环境安全,必须从做好医院脆弱性的加固性安全管理,协调化解、防范联动三方面着力,具体对策包括:认真应对患者投诉,定期梳理患者纠纷,建立专职调解员或“谈判专家”工作机制;加强防范,院内院外联动.

    作者:徐萍风;李恩昌;雷鸣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分子病理诊断的伦理探讨

    个体化治疗的不断发展和相关基因分子检测的日益普及,对病理医生和技术员提出了更高的伦理要求,要求他们要认真做好患者的咨询工作,进行实验室检测时要切防污染,准确无误分析、记录结果,细致入微填写、发放报告,以培养其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作者:张佳瑞;李艳红;傅道余;杨晨;陈磊;张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对医院引入第三方机制开展社会评价的研究报告

    目的 测试、评估患者对某医院医疗水平、服务态度、就医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满意度,总结医院在服务患者、奉献社会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为持续改进医疗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13年3~11月期间随机抽取的某三甲医院的住院患者及部分患者家属进行调查,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被调查患者对医院总体满意评价较高,在接诊、治疗方案沟通、医生解答、护士解答方面,患者的满意度较高,有95.2%和94.1%的患者分别对护士和医生的技术水平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对疾病改善的满意率为94.4%,对病区环境设施满意度不高,患者对医护人员尊重患者和廉洁奉公的满意率较高.结论 该院在医疗服务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继续做好以下工作:加强医患沟通,优化就诊服务流程,科学管理就医环境,改善医技设备和人才配置,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作者:和新颖;李忠超;郭利侠;杜雁平;高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培育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对某医院培育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的论述,提出了培育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的具体措施,包括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坚定医务人员职业理想;以岗位练兵为手段,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技能;以主题活动为载体,端正医务人员职业态度;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强化医务人员职业责任;以长效机制为保障,坚守医务人员职业道德.

    作者:花蕾;王建敏;王香平;张国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提升的角色干预研究

    目的 了解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发展趋势与角色认知现状,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山东省3所医学院校抽取1381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现状评分为(2.43 ±0.90)分,医生沟通能力重要性得分为(1.83 ±0.62)分;医学生对沟通能力提升的传统干预方法评价持不满意态度,其中教育培训为(2.06 ±0.64)分,医患沟通课程为(2.33 ±0.73)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为(2.28±0.71)分.医学生沟通能力发展涵盖了下降期、转折期与提升期.结论 “转折期”与“提升期”是大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提升角色干预的佳关键点.

    作者:胡金伟;尹文强;王伟;赵延奎;郭洪伟;胡式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传统儒家德性伦理对当前“医德”文化建设的启示

    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传统儒家道德伦理在医学方面的体现,儒家德性伦理中的“五德”即仁、义、礼、智、信的内在精髓对于现代医德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也对当前医德文化建设提供借鉴,为公民的安全和利益提供保障.

    作者:陈默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新形势下影响医务人员积极性的相关因素调查和对策研究

    目的 通过对新形势下医务人员积极性的相关因素调查,探讨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对策.方法 以上海市两家三级专科医院和一家三级综合医院的医务人员为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对影响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各因素重要性评价中,7.49%的被调查者认为“良好安全的工作环境”非常重要,20.6%的护理人员对当前的工作环境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正式职工与非正式职工对薪酬的满意度差别较大;薪酬福利在四个维度中的重要性高,但满意度低;医务人员对新医改政策的关注度普遍较高,但对于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的作用预期评价不高.结论 需要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善执业环境、创建组织文化、搭建发展平台以及重视医德医风建设等方面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进而实现公立医院改革的有效深化.

    作者:刘林艳;蒋超瑛;董政军;张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以创新为切入点促进公立医院医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由于社会公益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医疗行业垄断、医患沟通不畅导致的矛盾、医德教育模式落后等原因导致我国医德建设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理念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去解决.因此,医院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践行创新的管理观;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意识;增强使命感,不断提高医术;完善医德教育形式,重视医德考评;倡导“医患一家亲”文化理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作者:廖生武;徐恒;贾海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Ruth Chadwick

    英国生命伦理学家Ruth Chadwick,在牛津大学以优生和基因工程伦理学方面的研究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是英国皇家社会科学学会、英国皇家艺术学会和皇家医学会院士.曾主持由欧洲委员会资助的遗传筛查伦理学的EUROSCREEN项目以及基因组学经济和社会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并为法学、英语、传播、哲学间跨学科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出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遗传学、伦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和论文,其在《表观遗传学和个体化医学:前景和伦理学问题》的论文中论述了遗传学的发展使个体化医学的发展出现了可能性,并对其是否会引起伦理学问题进行阐述,还对表观遗传学知识融入个体化医学提出了见解.此外,她还回答了相关学术问题.

    作者:邱仁宗;周思成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几个问题研究

    恶性肿瘤患者及家属的人数不断增加,患者的生理心理变化及家属认知的困惑是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提升临终关怀的基础护理、丰富疼痛控制的方法、恰到好处的营养支持、利用大众媒体改变人们对死亡的传统观念、开设临终关怀医学课程、加强临终关怀护理培训等方式,为需要关怀的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提高其生活质量,推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作者:赵东利;魏红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德育美学观视域下的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探析

    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引入德育美学观具有如下意义:医德教育审美化是古代传统优秀文化的回归,是真善交融哲学的找寻,是新型医学精神的探索.但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现状中审美元素有一定缺失:如超越精神的丢失,怡情教学的欠缺,审美情感的遗忘.因此,需要从医德教育的准备环节、开展环节、评价环节进行审美补偿,应注意医德教育目标引领性和关怀性的统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考核时理论与实践并重.

    作者:张民轩;张京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多元文化背景下医学生医德系统构建探讨

    在医德构建面临多元文化挑战的背景下,医学生医德培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原点,从构建目标、医德内容、教育方式、时间维度四个方面入手,系统构建;以学生为本、培育共同价值观;注重制度建设和路径选择是医德系统构建的着力点.

    作者:宋佐东;苏丽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论医学人文教育的超越意义

    教育以及人自身的特性都规定了医学人文教育在适应现实的同时必然孕育着对现实的超越.作为一种超越物质主义时代顽症、消解医学技术至善论的负面影响以及全面践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强大精神力量,医学人文教育承载着完善现代医学教育的历史使命.因此,时代赋予医学人文教育以全新的超越意义,这种超越并不是传统医学的再版与重现,而是一种飞跃与提升.为实现医学人文教育在超越中提升,应确立并践行先进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设定良医培养目标并促成其实现;培育并弘扬高尚的医学职业精神;创新并实践多元互动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

    作者:时统君;吴永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手术后护理满意度研究

    目的 探讨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手术后护理满意度的临床相关因素之间的差异.方法 选取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科2009年6月1日至2012年10月31日行择期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41例(颈椎病治疗组)和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治疗组)63例,按要求填写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结果 颈椎病治疗组和腰椎间盘突出治疗组NSNS分量表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平均护理经历分量表(ENCS)和平均护理满意度量表(SNCS)评分之间具有关联性(rS=0.73,P<0.001;rS=0.73,P <0.001).结论 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很高.

    作者:曲治权;刘淑梅;刘平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某医院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运行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某医院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与机构组成、运行基本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但在其建设运行中存在如下问题:委员构成不尽合理,对委员的培训滞后,审查的重点不明确,审查后的持续跟踪审查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此,提出如下对策:合理组织委员会委员,加强对伦理委员的培训,强化伦理跟踪审查,强化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

    作者:孙成春;李朝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