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彬;袁蕙芸
目的:对我国近年来结核领域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进行分析,了解我国生物医学期刊在医学伦理方面的审查情况。方法选取了在结核领域较为著名的两本杂志自2010年以来发表的与结核临床试验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在纳入的33篇文献中,对知情同意描述的数量相对较高,对伦理审查的描述较少。12%的文献对知情同意的描述不规范,9%的文献没有提到伦理委员会的名称。结论我国部分期刊和科研人员对伦理学审查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要重视医学伦理学的宣传教育,提高编辑人员和科研人员对伦理学问题的认识水平,保证受试者的权益,提高科学研究质量。
作者:王吉春;张莹;沙磊;王敏;秦宇;焦怡琳;路凯;何广学;陈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当前医患沟通不畅的主要表现有:医生事先沟通不充分,平时沟通随意性大,沟通欠具体、深入,事后沟通缺位,患者自身也有一定不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认识有误区,管理教育监督不力,服务责任意识弱化。因此,应该强化宣传教育,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医患沟通的自觉性;强化医德医风建设,重构医患诚信,夯实医患沟通的坚实基础;强化管理监督,建立健全制度,确保医患沟通规范、有序、透明;强化学习培训,注重人文技能的积累养成,增强医患沟通的有效性。
作者:赵华丽;张丽芬;钟悦;尚颖;周湘洁;陈长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针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使用越来越广泛的现状,从置管前评估不规范、准入与考核制度不严、延续护理不到位、人文关怀缺失等方面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运用中的伦理学问题,指出应科学评估,严格掌握适应症;加强规范,严格准入制度;主动随访,加强健康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加强人文关怀等,从而保证患者安全,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作者:祁静;李惠玉;伍庆;杨国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传统的医患沟通方式受到了沟通时间短、沟通范围窄的限制,已不能满足患者对于医患沟通的需求。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应用范围扩大,借助社交媒体开展医患沟通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与可行性。通过分析传统医患沟通方式的局限性,借鉴社交媒体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应用经验,提出借助社交媒体主动推送信息、加强医患互动;开展院前、院后沟通,扩展沟通范围;收集患者意见,受理患者投诉的医患沟通策略。
作者:侯胜田;王海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介绍基于第二课堂的护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构建,试图解释第二课堂教育在护理本科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机制与效果,并探讨护理医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作用的认知与评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三个年级的护理本科生开展职业素质情况调研,内容涉及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人文素质三方面。结果职业精神方面:认为有“显著提高”者占44.13%,“有所提高”者占33.20%,“有所下降或显著下降”者占6.48%。职业技能方面:认为有“显著提高”者占51.82%,“有所提高”者占41.70%,“有所下降或显著下降”者占1.21%。人文素养方面:有91.1%的学生认为得到提高,且2009级和2011级“显著提高”的比例均超过50%。结论基于第二课堂开展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使得护理医学生在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等方面有所提高,该培养方式得到了护理医学生的广泛认同与肯定。
作者:孟德昕;马玲娜;仰曙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仍有一些老年人缺乏医疗卫生保障,高龄慢性病老人成为看病难的人群,需要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解决这一难题。宏观上,老龄化社会的全科医生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微观上,全科医生具有促使家庭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方便老年人就医、开展健康教育等作用。完善“全科医生-老年人”服务模式,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医疗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大力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条件,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培养专门的全科医学人才,推行全科医生与老年人建立契约服务关系。
作者:司庆燕;陈士福;潘洪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从纠纷处理者的多重角色并存及专业需求与实践现实不符等冲突出发,分析医疗过程和后果、患者诉求及纠纷处理方式存在较多的或然性,提出纠纷处理者应在社会视角下确定伦理角色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志愿者和新医学模式的实践者,应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取精神,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念来分析纠纷中患者的损失和诉求,真正维护患者的健康权益,并提出健全纠纷处理者伦理角色的建议。
作者:谭晓风;王卫兵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伦理教育在医学生的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二者发挥的作用虽有不同,但却有契合之处:二者在教育理念和本质上有一致性,内容上相互补充,教育规律上具有相似性,教育效果上具有协同性。发挥医学伦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各自的长处,挖掘二者的契合点,保持双方在诸多方面的内在张力,对于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贺兰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近年来,关于流产儿归置问题引发广泛热议。流产儿虽未出生,但不同阶段的流产儿具有的伦理属性各有不同,应该从人的生命权和人格权角度来考虑。不同阶段的流产儿在胚胎干细胞研究和器官移植等领域体现的价值,引发了伦理审查、实验研究取材等问题,现有的法律规定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应当针对处于不同时期的流产儿,辅以伦理道德情感的考虑来加以处置。
作者:余佳蔚;曹永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在浙江省试点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背景下,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方案。通过分析研究医学伦理教育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中的必要性;师资培训中医学伦理教育的要求以及师资培训中医学伦理教育的手段,从而达到既提升了师资医学伦理学知识,又学习掌握了传递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达到师资培训的目的。
作者:徐天士;郑雅;夏志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民对日常健康的需求不断提升,健康服务产业亟待快速发展。然而在本着医德、人本的思想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很容易忽略两个关键方面---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分析研究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在护理患者时所产生的情绪和心理反应情况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使三者能够高效沟通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促进患者康复,并有利于健康服务行业改革的长足发展。
作者:纪昊一;杨同卫;陈晓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进入21世纪,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和随之兴起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及代谢组学研究热潮带动下,生命科学在世界范围获得飞速发展。“组学”正在为医疗、制药、农业、工业和环保等行业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问世,新的社会伦理问题也不断凸现,迫切需要从理论上作出回应,从实践上加以规范。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现代辅助生殖技术( ATR)在给无数不育不孕家庭带来了福音的同时,也对现今的伦理和法律形成新的挑战。通过对独身女性申请权、冷冻胚胎以及医疗资源的分配等ART应用中若干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医学标准与管理规范、重视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加强政策调控与法律保障,将会有利于解决ART引发的问题,推进ART发展,并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者:周丹;贺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医患沟通因具有辅助医疗诊断、增强患者信心、缓解医务人员心理压力等作用,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建立第三方监督调解制度、积极转变思维模式、提高沟通技能、正确使用沟通方式方法、加强人文关怀与知识普及。真正做到在“以人为本”的医学模式下,缩小医患双方的距离,逐渐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交流、精诚合作的新型和谐医患关系。
作者:朱春梅;苏振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基于对名医素质特征的调查研究,借此构建一套有利于培养卓越医生的有效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方法通过文献法、行为事件访谈法探讨名医素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医学人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形式。结果名医素质特征中能力和价值观2个维度占整个素质特征项目比重高;人文素养蕴含在名医多项素质特征中;名医素质特征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构建明确目标。结论为培养更多卓越医师,医学人文课程目标应注重人文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应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各阶段;医学人文课程门类及数量需要进一步充实;丰富医学人文课程授课形式,完善考核模式。
作者:徐秀;袁蕙芸;崔文彬;王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本科实习生(下称护生)人文知识认知情况及人文环境现状,为优化设置人文课程,提高护生人文素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自行设计问卷对某院90名护生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护生对带教老师的需求、希望增加的人文课程、对人文课程知识的认知三个方面。结果护生对临床带教老师比较认同的是尊重学生、业务能力强、重视沟通三个方面;希望增加的人文课程主要是人际关系与沟通学、护理美学与礼仪、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对于人文概念学习的认识是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结论护生已认识到护理人文课程的重要性,教学中应增加人文课程设置,采用多元化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升护生的整体人文素养水平。
作者:张爱琴;冯闪;葛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一些研发中的眼科新药在进行临床试验时常常使用安慰剂作为对照。在眼科新药的临床试验中,使用安慰剂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安慰剂的使用不能造成受试者视力不可逆或永久性的损害,二是研究者必须做好安慰剂的风险管控并将安慰剂的风险向受试者完全披露。对于安慰剂使用的伦理审查,应该从标准治疗的效果、安慰剂的风险、研究方案中风险的管理和知情同意书中风险的告知这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作者:江一峰;马磊;张舒雅;宫尔君;祝延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本期“国际生命伦理学家”栏目介绍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Mary B.Saltonstall 教授及伦理和人口健康教授Norman Daniels。他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公平基准”。第一部分为他的学术生涯介绍。第二部分为他的代表作《公平与人群健康---更为宽广的生命伦理学议题》的节译,在其中讨论了如下问题:为了健康公平,我们必须做什么?国际公平与健康,在老龄化社会情境下不同年龄组和出生队列之间的公平。在文中他对生命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工作者提出了倡议。第三部分他就公共伦理的特点、为什么在人群健康领域开展伦理学探究是重要的、全球健康越来越成为会议和出版物的话题的原因以及在全球医学领域哪些伦理问题比其他伦理问题都重要作了回答。
作者:邱仁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目前大学生网络伦理现状,为培养高校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伦理观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观调查问卷”,对某高校1200名大学生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当代大学生在渴望信任与信任危机、工具性增强与责任感下降、网络安全与网络开放、虚拟与现实之间存在冲突。结论政府应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信用制度建设、发展网络安全技术和构建网络伦理规范,高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信息利用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网络教育素质水平。
作者:沈郁淇;郭继志;高润国;庄立辉;董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将医学职业精神概括为患者利益至上、重塑医学诚信、提高业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认为只有促进乡村两级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强化利他主义精神;改变传统医患关系模式,坚持患者自主原则;培育职业责任感,营造高尚医风;强化培训,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加医患沟通,重塑医患信任、患者利益至上、重塑医学诚信、提高业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的医学职业精神,并充分挖掘社会、道德和文化等因素力量的支持,才能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保证乡村卫生人员队伍的建设与稳定。
作者:孙咏莉;吕兆丰;王晓燕;黄昊;李珑;王玉;陈世景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