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学哲学:不是多余的话》

杜治政

关键词:医学哲学研究, 医学与哲学, 医学发展史, 启迪思维, 技术主导, 医学目, 多亮点, 整合, 文化, 书包, 历程, 科学, 开发, 经验, 角色, 汇集
摘要:医学与哲学从来都有不解之缘,是一个十分广阔的领域。《医学哲学:不是多余的话》汇集了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思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医学哲学研究的历程。全书分为不是多余的话、医学是科学吗、技术主导的医学、关于医学整合、医学目的再思考、文化在医学中充当何种角色、关于我国医学发展史经验、医事时评8个部分,共40万字。本书包含诸多亮点,极具启迪思维、开发医智的意义。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从医学人文教学现状谈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路径

    医学本质上具备双重属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因此,需要丰厚的人文精神的滋养。当前,由于医学技术的泛化、医学社会化的畸形发展以及人文学科对医学的照护不够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医学的人文精神的缺失。为纠正这种“失常”的现象,应积极探寻有效的手段,为医学人文性的回归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在大学课堂中以适当的方法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关注,不失为医学人文精神回归的有益路径。

    作者:王彧;吴雪松;尹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护生早期临床沟通实践反思日记分析

    目的:深入了解本科护生初进临床遇到的沟通方面的问题、感受以及态度,为护理临床沟通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方法,对一年级本科护生见习期间的临床沟通反思日记进行归类分析。结果用类属分析法提炼出5个主题:对护患沟通障碍的反思;对患者的反思;对护士职业的反思;对临床带教的反思;对大众舆论的评判性反思。结论反思日记有助于教师在课堂及临床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养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

    作者:范文静;龚勤慧;周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医学院校加强医学人文通识教育的研究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通过对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开展人文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应设立医学人文通识教育组织管理机构、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通识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改进通识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等对策建议。

    作者:张翠萍;程乐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本期“国际生命伦理学家”栏目介绍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Mary B.Saltonstall 教授及伦理和人口健康教授Norman Daniels。他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公平基准”。第一部分为他的学术生涯介绍。第二部分为他的代表作《公平与人群健康---更为宽广的生命伦理学议题》的节译,在其中讨论了如下问题:为了健康公平,我们必须做什么?国际公平与健康,在老龄化社会情境下不同年龄组和出生队列之间的公平。在文中他对生命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工作者提出了倡议。第三部分他就公共伦理的特点、为什么在人群健康领域开展伦理学探究是重要的、全球健康越来越成为会议和出版物的话题的原因以及在全球医学领域哪些伦理问题比其他伦理问题都重要作了回答。

    作者:邱仁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一书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三等奖、西安市社科二等奖

    由李恩昌、郭继志、张杲主编的《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一书于2013年5月获得“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于2013年9月获得“西安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李恩昌等长期从事科学健康观、健康伦理学的研究,该书是其数年潜心研究的结晶。在《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中,著者提出了“科学健康观”理论:人民健康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决定的多元函数;人民健康水平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生态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促进人民健康,使人民在现有物质和文化基础上达到健康水平,是党及社会的重要责任和共同目标。在此基础上,著者提出了“健康型社会”的理念:健康型社会是在科学健康观的指导下,一个稳定有序、高度和谐的社会,人有良好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达到了良性互动、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抵御各种自然和社会灾难的能力,社会发展的终目的是要较好地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安全以及自我实现等的基本需要,从而在现有社会条件下,实现人民健康利益的大化。该书还进一步提出了健康的社会体系理论,提出了健康型家庭、健康型农村、健康型城镇、健康型生态、健康型组织、健康型角色等多个概念。

    作者:吉鹏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临床护理本科实习生人文素养现况调查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本科实习生(下称护生)人文知识认知情况及人文环境现状,为优化设置人文课程,提高护生人文素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自行设计问卷对某院90名护生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护生对带教老师的需求、希望增加的人文课程、对人文课程知识的认知三个方面。结果护生对临床带教老师比较认同的是尊重学生、业务能力强、重视沟通三个方面;希望增加的人文课程主要是人际关系与沟通学、护理美学与礼仪、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对于人文概念学习的认识是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结论护生已认识到护理人文课程的重要性,教学中应增加人文课程设置,采用多元化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升护生的整体人文素养水平。

    作者:张爱琴;冯闪;葛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论医疗纠纷处理人员的伦理角色

    从纠纷处理者的多重角色并存及专业需求与实践现实不符等冲突出发,分析医疗过程和后果、患者诉求及纠纷处理方式存在较多的或然性,提出纠纷处理者应在社会视角下确定伦理角色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志愿者和新医学模式的实践者,应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取精神,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念来分析纠纷中患者的损失和诉求,真正维护患者的健康权益,并提出健全纠纷处理者伦理角色的建议。

    作者:谭晓风;王卫兵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新时期医学生道德实践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新时期医科大学生道德实践主要存在道德实践知行脱节、道德实践具有功利化倾向、道德实践能力偏弱等问题。这其中有医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因此,应挖掘潜力、搭建好医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平台,创新道德实践形式、激发医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积极性,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保障医学生道德实践落到实处。

    作者:汪小云;邱锦辉;林达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基于第二课堂的护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作用机制与认知评价研究

    目的:介绍基于第二课堂的护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构建,试图解释第二课堂教育在护理本科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机制与效果,并探讨护理医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作用的认知与评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三个年级的护理本科生开展职业素质情况调研,内容涉及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人文素质三方面。结果职业精神方面:认为有“显著提高”者占44.13%,“有所提高”者占33.20%,“有所下降或显著下降”者占6.48%。职业技能方面:认为有“显著提高”者占51.82%,“有所提高”者占41.70%,“有所下降或显著下降”者占1.21%。人文素养方面:有91.1%的学生认为得到提高,且2009级和2011级“显著提高”的比例均超过50%。结论基于第二课堂开展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使得护理医学生在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等方面有所提高,该培养方式得到了护理医学生的广泛认同与肯定。

    作者:孟德昕;马玲娜;仰曙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伦理审查中的风险获益分析和评估--基于综述的研究与探讨

    合理的风险获益比是医学研究伦理审查重要的标准之一,但在目前的伦理审查实践中并没有一套统一的风险获益分析和评估标准。常用的“普遍规则方法”和“个人照护义务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尽管有学者期望通过“成分分析”策略对其进行弥补,但这一尝试并不成功。所以亚历克斯·伦敦试图建构一个综合方法,在区分个人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阐释“合理风险”,并引入“对照活动”作为规范性标准,从而致力于风险获益评估的理论建构。同时,安尼特·雷德和大卫·温得勒提出的“风险获益评估的七步框架”则主要从实践角度出发指导风险获益评估。

    作者:张海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伦理教育的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伦理教育在医学生的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二者发挥的作用虽有不同,但却有契合之处:二者在教育理念和本质上有一致性,内容上相互补充,教育规律上具有相似性,教育效果上具有协同性。发挥医学伦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各自的长处,挖掘二者的契合点,保持双方在诸多方面的内在张力,对于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贺兰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外科应用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总结“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在神经外科开展的临床效果。方法在神经外科病房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通过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前后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护理差错事件次数、医疗纠纷发生次数、家属陪护率等的调查对比,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结果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高,而护理差错事件、医疗纠纷次数、家属陪护率有所下降。结论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提高神经外科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朱雪荣;康芳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国医学伦理学》征订征稿启事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关于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大型刊物。为伦理审查者、卫生管理者、医疗机构管理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竞争力和知名度提供有关管理理论、科研成果、典型经验和工作方法,为医护人员解决临床面临的道德难题、处理好医患关系、医际关系提供可操作性的规范和方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医科大学慈善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

    以医科大学的慈善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温州医科大学慈善文化育人的实践中来阐述如何构建慈善文化育人体系。从传授慈善文化知识、树立慈善理念;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感恩之心;开展公益志愿服务,营造慈善氛围;打造慈善文化品牌,搭建慈善文化育人平台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并从感染教育学生、建设校园文化、促进社会新风尚三个方面阐述了慈善文化育人体系获得的实践成效。

    作者:李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医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医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论述了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总结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效果评价、长效机制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今后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趋势,对开展医学生志愿服务提出建议:提高志愿服务参与度,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以期为医学院校或志愿者组织开展或进一步改进医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参考。

    作者:周艳;王淑清;杨甜甜;赵梦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重要启事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关于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大型刊物。她及时介绍卫生改革、卫生管理、临床医学、医学教育和生命科学中道德发展、道德标准出现的道德难题及对策,国际医学伦理、生命伦理发展及研究的新动态。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人类成体干细胞临床试验和应用的伦理准则(建议稿)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使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人类成体干细胞研究切实遵守我国的相关法规,使干细胞技术更好地为治疗人类疾病、增进人民健康服务,并切实保护患者和受试者的权益,根据我国《执业医师法》、《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及《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则)》,参考国际干细胞研究协会( ISSCR )《干细胞临床转化(应用)指导原则》,特制定本伦理准则。

    作者: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学部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运用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

    针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使用越来越广泛的现状,从置管前评估不规范、准入与考核制度不严、延续护理不到位、人文关怀缺失等方面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运用中的伦理学问题,指出应科学评估,严格掌握适应症;加强规范,严格准入制度;主动随访,加强健康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加强人文关怀等,从而保证患者安全,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作者:祁静;李惠玉;伍庆;杨国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护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与思考

    从护生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概念出发探讨了职业价值观的概念以及目前护生职业价值观包括的护理专业核心价值和护生的职业选择。并针对目前护生现状提出了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建议:强调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行为训练中培养职业价值观;优化考核体系;实施分段式培养计划等。并进一步指出护生价值观教育应从国家、医院、学校等多方面努力。

    作者:王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关于结核病临床研究论文的医学伦理学分析

    目的:对我国近年来结核领域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进行分析,了解我国生物医学期刊在医学伦理方面的审查情况。方法选取了在结核领域较为著名的两本杂志自2010年以来发表的与结核临床试验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在纳入的33篇文献中,对知情同意描述的数量相对较高,对伦理审查的描述较少。12%的文献对知情同意的描述不规范,9%的文献没有提到伦理委员会的名称。结论我国部分期刊和科研人员对伦理学审查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要重视医学伦理学的宣传教育,提高编辑人员和科研人员对伦理学问题的认识水平,保证受试者的权益,提高科学研究质量。

    作者:王吉春;张莹;沙磊;王敏;秦宇;焦怡琳;路凯;何广学;陈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