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小平;郑显兰;吴利平;崔璀;李平
目的 探讨咖啡酸苯乙酯(CAPE)对糖尿病大鼠肾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50只大鼠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及CAPE低、中、高(12、24、48 mg/kg)剂量组,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65 mg/kg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第8周.末测尿清蛋白(Alb)、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肌酐,腹主动脉取血,测定空腹血糖(GLU)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取出肾脏,一部分肾组织用4℃生理盐水冲洗后,称质量研唐制成匀浆,再离心,取上清波测定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氧化物酶(GSH)的活性、一氧化氮(NO)水平、一氧化氮合酶(NOS)和Na-K-ATP酶活性.另一部分肾组织光镜下检测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CAPE高剂量组Alb和RBP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中NO、NOS、GSH和SOD活性明显上升,MDA水平明显下降,Na-K-ATP酶活性升高(P<0.05),肾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结论 CAPE能降低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起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肾脏抗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作者:熊应权;陆铮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型白血病瘤苗对小鼠巨噬细胞的作用.方法 将C57BL/6小鼠30只分为模型组、灭活的红白血病细胞(FBL-3)瘤苗组(灭活瘤苗组)和灭活的FBL-3细胞+ISCOM瘤苗组(ISCOM瘤苗组),小鼠注射FBL-3细胞建立白血病荷瘤小鼠模型,治疗4周后,分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观察不同组别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巨噬细胞杀伤活性和抗原呈递动能.结果 ISCOM瘤苗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数量、巨噬细胞吞噬功能、IL-1、TNF-α、IL-2、T细胞增殖能力和NO高于模型组和灭活瘤苗组(P<0.05),ISCOM瘤苗组巨噬细胞细胞杀伤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 ISCOM型瘤苗可以增加巨噬细胞的数量,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抗原呈递能力.
作者:吴隼;黄琰;杨满;字友梅;马栋;贺立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及其心理干预的措施与效果.方法 对1 896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评分,并对伴有焦虑和抑郁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分析干预前后SDS、SAS评分情况.结果 1 896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焦虑和(或)抑郁的发病率为38.55%(731/1 896),化疗前为33.39%(633/1 896),化疗过程中共新增病例98例.不同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化疗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中晚期高于早期(P<0.01).不同职业、婚姻状况、经济条件、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干预后731例焦虑抑郁患者SDS、SAS评分(56.22士6.84、54.83士5.62)均较干预前(62.83士8.62、59.24±6.32)降低(P<0.05).结论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高,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能够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作者:李香花;唐小波;黄美珠;钟瑜;韦传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Mast Quadrant可扩张通道微创系统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该院脊柱外科收治的LDH患者57例,其中在Mast Quadrant通道下手术的患者26例(微创组),行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患者31例(开放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术区引流量及手术时间,以及术前、术后随访周期的日本骨科学会疗效评定标准(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定(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D评分,以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及手术疗效.结果 Mast Quadrant通道下微创手术治疗LDH对患者创伤显著小于开放手术,微创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术区引流量及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开放组(P<0.01);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JOA评分、ODI评分、VAS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ast Quadrant通道下微创手术治疗LDH对患者创伤小,术后患者下腰痛发生率较低,可早期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
作者:杨佳宁;陈宾;宋有鑫;赵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卡巴拉汀与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6例AD患者分为两组:卡巴拉汀组(3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卡巴拉汀胶囊,多奈哌齐组(3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多奈哌齐片,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蒙特利尔认知功能测量表(MoCA)评分,并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MMSE、ADL、MoCA评分比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卡巴拉汀组:t=5.870 9、14.145 0、6.425 6,P<0.01;多奈哌齐组:t=3.245 4、12.297 1、3.551 7,P<0.01);与多奈哌齐组比较,卡巴拉汀组患者的MMSE、ADL、MoCA评分改善更明显(t=2.232 2、2.407 3、2.421 9,P<0.05);卡巴拉汀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多奈哌齐组(x2 =4.5470,P<0.05),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 卡巴拉汀改善AD认知功能较多奈哌齐好,但多奈哌齐的不良反应较卡巴拉汀少.
作者:张莉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武陵山片区基层医卫人才队伍现状,正确评估本区域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与人才结构.方法 随机抽取武陵山片区100所基层医疗机构及200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缺口大、流失率高,优惠政策难以实行.结论 需从加强宣传引导、政府配套措施支持、医学院校按需培养、医学生转变观念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促进该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作者:杨琼;舒向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十二指肠憩室(DD)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其与胆胰疾患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胃镜和(或)上消化道造影证实的DD患者腹部MSCT表现,比较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DD)及十二指肠其他部位憩室(NJDD)胆胰痰患的发病率.结果 62例患者中,MSCT发现DD 67个,均表现为突出于十二指肠腔的囊袋状影,41个表现为含液气影,19个为单纯含气影,3个为单纯含液影,4个为含食物残渣影.63个憩室壁薄,4个合并感染壁增厚伴强化.46例诊断为JDD;16例为NJDD.JDD的胆管、胆囊及胰腺疾患发病率均高于NJDD,分别为47.83%和18.75% (P<0.05)、43.48%和12.50% (P<0.05)及21.74%和12.50% (P>0.05).结论 MSCT检查有助于DD及其并发症的检测;JDD比NJDD更易伴发胆胰疾患.
作者:季云海;王绍波;佘波;李炜;王绘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采用脱细胞猪皮覆盖自体微粒皮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该院烧伤科收治的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60例,应用早期削痂术行自体微粒皮移植,以脱细胞猪皮为微粒皮覆盖物.观察覆盖物脱落及微粒皮成活情况,并计算术后28 d创面愈合率;术后7、14、21、28 d取创面组织标本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观察术后1年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3d脱细胞猪皮与创面附着良好,大部分猪皮不变色,部分呈褐色,猪皮下俩有积血、积液行剪小孔引流.术后21~28 d脱细胞猪皮干燥与基底分离,受压部位有少量积液,但无猪皮溶解,揭去猪皮后见微粒皮成活、融合成片.术后第4周创面愈合率为(81.20±3.31)%.创面组织HE染色显示,术后7d的部分组织切片中可见表皮细胞生长,术后14、21、28 d均可见表皮细胞生长,表皮层逐渐增厚,脱细胞猪皮逐渐干燥与基底分离.术后1年患者术区虽有表浅瘢痕,但其弹性和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脱细胞猪皮可以替代异体皮作为微粒皮移植的良好覆盖物.
作者:李武全;刘军;江河;魏迪南;付晋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其上皮由多种细胞组成,绒毛部上皮含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的内分泌细胞;小肠腺除上述细胞外,还有潘氏细胞和小肠干细胞(intestinal stemcell,ISC).潘氏细胞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常三五成群位于小肠腺底部,与ISC相邻,并且能够影响ISC的增殖和分化,其分泌防御素、溶菌酶,对肠道微生物有杀灭作用.
作者:张霜;罗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对患者营养指标及应激反应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8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肌肉群(LBM)等一般指标,术前及术后IgA、IgG、IgM等免疫学指标,转铁蛋白(TRF)等营养学指标,以及C-反应蛋白(CRP)等应激指标.结果 观察组术后体质量(BM)、BMI、LBM分别为(59.11±5.67)kg、(20.44±4.55)kg/m2、47.23±5.31,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8d观察组IgA、IgG、IgM、CD4+、CD4+/CD8+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8 d TRF、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B)分别为(2.98±0.44) mg/L、(39.02±4.22)g/L、(332.33±21.27)mg/L,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8 d CRP为(7.31±2.11)mg/L,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3、C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
作者:彭联明;蔡晶晶;何亚光;黄天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基于小激活RNA(saRNA)的肿瘤治疗策略,筛选具有激活Numb基因功能并相对高效的saRNA分子.方法 设计与合成针对Numb基因的3对候选小分子双链RNA(dsRNA)分子,对照组dsRNA(dsControl)设计成与人类基因组序列非同源.将dsRNA分子转染人前列腺癌细胞(PC-3细胞).采用RT-qPCR法检测转染后PC-3细胞中靶基因Numb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验证转染后PC-3细胞靶基因Numb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dsNumb-870、dsNumb-948均未能上调PC-3细胞中靶基因Numb mRNA和蛋白水平;而dsNumb-298能上调细胞内Numb mRNA和蛋白水平.结论 dsNumb-298具有特异性激活PC-3细胞中Numb基因表达的功能.
作者:陈金飚;颜醒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迷走锁骨下动脉(ASA)的显示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ASA患者的MSCT动脉期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技术对ASA及主动脉弓分支进行三维重组,根据ASA走行对其分型,观察伴发的其他主动脉弓分支变异情况.结果 48例患者中,47例(97.92%)为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伴左位主动脉弓,1例(2.08%)为迷走左锁骨下动脉(ALSA)伴右位主动脉弓;食管后型47例(97.92%),食管气管间型1例(2.08%);单纯型30例(62.50%),伴左颈总动脉(LCCA)与右颈总动脉(RCCA)共干发自主动脉弓12例(25.00%),伴RCCA发自主动脉弓并右椎动脉(RVA)发自RCCA 2例(4.17%),伴左椎动脉(LVA)发自主动脉弓并位于LCCA和左锁骨下动脉(LSA)之间合并右锁骨下动脉(RSA)缺如2例(4.17%),伴LVA发育不良1例(2.08%),伴RVA发育不良1例(2.08%);合并ASA起始部Kommerell憩室6例(12.50%)且无动脉瘤形成,合并ASA血管壁粥样硬化改变18例(37.50%)并血管腔狭窄6例(12.50%).结论 MSCT能清晰显示ASA走行及其分型和伴发主动脉弓分支变异的解剖信息,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刘芳;蔡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影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制度创新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完善住院医师规培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3年参加规培的学员随机抽取290名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处理.结果 学员基本情况与住院医师规培制度的接受程度、培训效果、考核组织的科学合理性、医院开展情况等因素相互影响,培训对提高临床实践和专业技能方面有较好的作用,学员对住院医师规培的认识总体是利大于弊.结论 要积极借鉴成功经验,通过宣传营造氛围,优化各类培训方案,打造优秀师资队伍,切实解决学员困难,提供优质软硬件设施,终保障培训实施效果.
作者:王梅;李玉霞;李静;欧阳薇薇;徐永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目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临床表现多样,可为血尿、蛋白尿、肾病综合征、肾功能损害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主要是IgA或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同时伴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在过去20多年中,关于IgAN的研究越来越多,半乳糖缺失的IgA1在IgAN发病过程起到的作用已经得到公认,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IgA1异常糖基化在IgAN中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潘薇;张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红霉素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GP)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循环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DGP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在控制血糖水平达标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莫沙比利(每次5 mg口服,每天3次)治疗,观察组给予红霉素(每次0.25 g口服,每天3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胃轻瘫症状改善效果、肠道菌群数量及炎症因子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胃轻瘫改善总有效率为58.82%(20/34),观察组总有效率82.35%(28/3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P=0.03).监测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等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肠道菌群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肠球菌菌落减少,拟杆菌菌落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CR)为(0.96±0.08),对照组CR为(1.07±0.0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P=0.35).观察组治疗前、后TNF-α、IL-lβ、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NF-α、INF-γ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NF-α、IL-lβ、IL-6、INF-γ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霉素治疗DGP效果明确,对肠道菌群菌影响有限,且能改善炎症状态,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作者:邹瑞政;刘畅;王俊;曾春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起源于中胚层发育早期,是除造血干细胞以外的另一类具有全能干细胞特点的干细胞,现已被证实存在于机体的多种组织器官中,并在损伤、疾病及衰老等病理、生理情况下通过其多向分化潜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及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参与组织修复,现已被广泛用于脊髓损伤、糖尿病足和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近年来的研究表明,MSCs在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恶性肿瘤.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群已被证实在控制肿瘤细胞的存活、增殖、传播及耐药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分泌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载附分子等为肿瘤细胞提供生存信号和生存环境,而MSCs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完善了对这些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并为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和研究方向.
作者:帅华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担任品管圈圈长对临床护士科研能力的影响效果,为提高临床护士科研能力寻找方便实用的工具.方法 选取该院担任品管圈圈长的的42名护士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在其担任品管圈圈长前(2014年2月)、后(2014年12月)进行两次测评并比较.结果 10个月后,观察对象的科研基础知识、论文写作知识、统计学知识、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4个维度的科研能力自评得分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参加品管圈活动可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护理管理者可以推广运用.
作者:蒋小平;郑显兰;吴利平;崔璀;李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硬膜外注射舒芬太尼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160例足月剖宫产的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术毕时经硬膜外导管给予0.10μg/kg舒芬太尼,再拔管行PCIA镇痛;对照组术毕后即拔出硬膜外导管行PCIA镇痛.观察两组产妇术后2、6、12、24、48 h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初次泌乳时间,以及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产妇术后各时间点静息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观察组术后6、12、24 h运动状态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平均初次泌乳时间较对照组早(P<0.01);两组产妇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嗜睡、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采用硬膜外单次注射舒芬太尼与PCIA联用,可改善PCIA术后镇痛效果,并促进产妇早期泌乳.
作者:赵娜;安民;李有长;金菊英;刘朝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RNA干扰技术(RNAi)沉默HMGN5基因,探讨其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培养人肺癌A549细胞株,HMGN5基因合成慢病毒载体感染A549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549细胞中HMGN5沉默率;设阴性对照组及RNA干扰组,MTT法检测A549细胞的增殖能力;Brdu法检测沉默HMGN5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周期.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RNA干扰组HMGN5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549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增殖率为29.70%,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期细胞为53.50±0.3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RNAi能够沉默HMGN5基因,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HMGN5基因可能参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增殖过程.
作者:林韬;王红;李利坤;刘爱军;赵永生;刘悦;王志强;李兴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子宫平滑肌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病理上属于良性肿瘤,以育龄期妇女多见,平均发病率为30%左右;而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也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疾病,病理基础为子宫肌层中存在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30~50岁经产妇多见,平均发病率为20%~30%[1-3].在治疗方案中,手术治疗及内分泌药物治疗是子宫平滑肌瘤和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方法,但手术治疗创伤大、风险高,多数采取子宫全切或次全切,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给女性(特别是育龄期女性)造成重大影响,而单纯内分泌治疗也难以从根本上治疗该类患者.如何探寻出一种既能避免切除子宫而又非常安全、疗效肯定的全新治疗子宫平滑肌瘤及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方法成为了近年的研究热点[4-5].
作者:肖进;马琴;王琼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