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娜;吴毅;杨希川;宋志强;郝飞;沈柱
目的:探讨生理性微电场对体外培养的人胎盘滋养细胞迁移/侵袭相关分子金属基质蛋白酶(M M Ps )/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表达的影响。方法用150 mV/mm的直流微电场刺激滋养细胞,测定其迁移情况并观察形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刺激前后MMP2、MMP9和TIMP1、TIMP2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未加电刺激的滋养细胞,其运动缓慢,迁移方向随机;在含有10%小牛血清的培养基中,150 m V/m m电场刺激下滋养细胞向负极迁移,迁移速度和距离明显增加(P<0.01),胞体拉长,垂直于电场方向排列。电场刺激后,胞内 MMP2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MMP9、TIMP1和TIMP2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生理性直流微电场可介导滋养细胞定向迁移和排列,MMP2表达水平的上调可能与微电场促进滋养细胞迁移/侵袭功能有关。
作者:张娟;李明勇;贺元;白怀;范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人眼结膜蝇蛆病是蝇类幼虫感染眼睛而发生的疾病。致病蝇蛆主要是狂蝇属蝇种,其中以羊狂蝇为常见[1]。羊狂蝇所致结膜蝇蛆病,多见于广大牧区或农村的野外工作者,市郊及小城市也偶有发生,以夏秋季多发[2]。蝇蛆在人眼结膜中可引起强烈的刺激,导致患者出现异物感、疼痛、流泪、瘙痒等症状,严重者可继发细菌感染导致急性脓性结膜炎。现将近年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免疫遗传细胞生物实验中心确定的3例羊狂蝇所致结膜蝇蛆病报道如下。
作者:崔黎明;刘利;潘丽艳;赫荣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囊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该科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的膝关节交叉韧带囊肿患者23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价手术治疗疗效并评估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同时记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提高,VSA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1),手术优良率100%。随访期间未见复发和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治疗满意度95.7%(22/23)。结论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囊肿创伤小,安全性高,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关节功能。
作者:唐飞;肖超;陈荣富;沈洪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按工作性质及其先后顺序,可将医学统计工作分为实验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实验设计是开展某项医学研究工作的关键,包括医学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医学专业设计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样本含量、获取样本的方法、分组原则、观察(检测)指标、统计方法等。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各种试验、检测或调查,要求资料完整、准确、及时、有足够数量、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等。整理资料包括原始资料的检查与核对、对资料进行分组与汇总等。分析资料即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成都地区慢性荨麻疹的常见过敏原及其性别、年龄分布。方法采用变应原点刺液(商品名:阿罗格)对859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实施13种吸入物及15种食物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皮试阳性率高的前5位变应原依次是:粉尘螨、屋尘螨、蟑螂、小虾和蟹肉。其中粉尘螨阳性率高,为58.7%,屋尘螨次之,为55.1%。不同性别变应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两组吸入组变应原阳性率明显高于食物组。儿童、青中年人群变应原阳性率更高。结论粉尘螨、屋尘螨、蟑螂、小虾和蟹肉等是成都地区慢性荨麻疹的主要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可以明确过敏原,对于慢性荨麻疹的个体化治疗及健康教育起重要作用,并为该地区慢性病管理提供合理数据。
作者:宋黎;叶俊儒;陆茂;唐懿;刘彦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对比应用不同术式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差异。方法将该院100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开放式乳突根治术进行治疗,试验组应用完璧式乳突根治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经过完璧式乳突根治术治疗后,气导听阈(26.89±7.23)dBHL和气骨导差(12.54±3.78)dBHL均明显低于经过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气导听阈(41.38±10.56)dBHL和气骨导差(22.57±5.96)dB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不同术式治疗后,试验组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璧式乳突根治术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一种术式,可有效修复破损鼓膜,大程度上恢复患者听力,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邓启华;冯勇军;曾春荣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营养状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中晚期孕妇143例行问卷调查了解生活习惯。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25(OH)D ,根据血清25(OH)D水平将受试者分为维生素D充足组(n=32)、欠当组(n=49)、不足组(n=51)及缺乏组(n=11)。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跟踪随访。结果(1)妊娠中晚期孕妇血清25(O H )D平均值为(22.49±9.51)ng/m L。(2)流产率在充足组、欠当组、不足组、缺乏组分别为3.1%(1/32)、2.0%(1/49)、11.8%(6/51)、36.4%(4/11),胎儿窘迫发生率3.1%(1/32)、8.2%(4/49)、11.8%(6/51)、36.4%(4/11)。维生素D缺乏组流产、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为0(0/32)、4.1%(2/49)、13.7%(7/51)、27.3%(3/11),维生素D缺乏组、不足组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各组孕妇妊娠周期为(39.48±1.44)、(39.00±1.70)、(38.09±2.01)、(37.29±0.49)周,维生素D不足组、缺乏组孕周较充足组、欠当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维生素D缺乏可增加流产、胎儿窘迫、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率,并显著缩短妊娠周期。
作者:吴桐;向菲;欧亚萍;梁英梅;田嘉嘉;张扬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在学龄前儿童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急诊手外伤缝合术学龄前儿童40例,在全身麻醉复合臂丛神经阻滞下进行,根据罗哌卡因的不同使用量分为 A组(1 mg/kg ,n=20)和B组(2 mg/kg , n=20),比较每组患儿切皮时体动反应、是否行伤口局部加注利多卡因、丙泊酚用量、手术时间、术后患儿苏醒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体动反应例数和加注利多卡因例数均为8例,与B组(2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罗哌卡因用量A组显著小于B组[(14.5±5.5)mg vs .(31.6±7.2)mg ,P<0.01],丙泊酚用量A组显著大于B组用量[(75.6±15.2)mg vs .(32.7±8.6)mg ,P<0.01],苏醒时间A组显著大于B组[(11.2±3.3)min vs .(5.9±2.3)min ,P<0.01]。结论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2 mg/kg临床效果优于1 mg/kg。
作者:徐涛;司琪;王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病毒载量水平变化及对机体T淋巴细胞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 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HIV/HCV合并感染组3组的 HIV RNA、HBV DNA、HCV RNA、CD4+ T淋巴细胞频数、CD8+ T淋巴细胞频数、CD4/CD8比值,并分析各组T淋巴细胞与HIV RNA的关系,HBV DNA/HCV RNA与HIV RNA、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的相关性。结果 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及 HIV/HCV合并感染组的CD4+ T 淋巴细胞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的CD8+ T淋巴细胞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及 HIV/HCV合并感染组的CD4/CD8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感染 HBV后,HIV/AIDS患者T细胞的数量下降更明显,致HIV RNA、HBV DNA高载量,加速了 HIV病情进展;感染 HBV后CD4+ T细胞的数量下降比感染HCV更明显。
作者:张茹薏;游晶;杨微波;饶少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大鼠气道上皮(RTE)细胞与热处理光滑念珠菌孵育后Dectin‐1、IL‐6和TNF‐α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体外培养的RT E细胞与热处理光滑念珠菌孵育后分别于2、4、6 h观察RT E细胞形态变化,以未与光滑念珠菌孵育的RT E细胞为对照组。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ectin‐1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IL‐6和 TNF‐α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液IL‐6和TNF‐α的分泌。结果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RTE细胞破坏逐渐加重及Dectin‐1、IL‐6和TNF‐α的表达呈进行性增高。孵育2 h组与对照组比较、孵育4 h组与孵育2 h组比较、孵育6 h组与孵育4 h组比较,Dectin‐1、IL‐6和T N F‐α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E细胞具有天然免疫功能,其Dectin‐1参与了对热处理光滑念珠菌的识别,并激活IL‐6和T N F‐α的分泌,介导炎性反应。IL‐6起负性调节作用。
作者:张雪;骆雪萍;白剑;王玉春;吴呈霖;赵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1995年Ohnishi等[1]首次提出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即慢性肝病和急性肝脏损伤同时发生。世界上不同组织对ACLF的定义存在差异。2009年亚太肝病学会对 ACLF 定义[2]:在既往诊断或者未诊断的隐匿性慢性肝病的基础上,急性发病后4周内出现明显的黄疸和凝血功能障碍,伴有腹腔积液和(或)肝性脑病,其诊断标准是:黄疸[血清胆红素大于或等于5 mg/dL (85μmol /L )]且凝血功能障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或者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作者:高莉(综述);石小枫(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运用多途径中医药特色疗法促进产后康复治疗,客观评价中医药特色疗法的临床优势。方法选择同期单胎顺产初产妇60例,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产后给予中药口服,观察组产后给予中药口服+穴位按摩+中药足浴,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尿潴留发生率、产后泌乳量、泌乳始动时间、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及出血量。结果观察组产后3d平均出血量为(29.2±5.8)mL,泌乳量为(81.6±9.5)mL ;产后7d平均出血量为(10.6±3.5)mL,泌乳量为(144.3±15.6) 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泌乳始动时间(15.3±2.6)h,血性恶露持续时间(6.3±1.7)d,产后尿潴留发生例数2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分娩产妇产后积极推广中药口服+穴位按摩+中药足浴措施,可明显促进产妇产后恢复。
作者:刘大纯;罗梅;何倩倩;王晓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合并糖调节异常的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的预后。方法入选51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合并糖调节异常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药物治疗34例(对照组)和介入治疗(药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7例(观察组),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及主要心血管事件[靶血管再次介入治疗、远期(12个月)生存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明显少于对照组(35.29%vs.73.53%、11.76%vs.44.12%,P=0.020、0.030);而两组在靶血管再次介入治疗以及远期(12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76%vs.26.47%、5.88%vs.8.82%,P=0.297、1.000)。结论冠心病临界病变合并糖调节异常介入治疗虽可以改善部分临床症状,但不能明显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作者:罗秋林;李叶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戒烟干预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8例纳入研究的男性长期抽烟COPD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予以茶碱缓释片、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戒烟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戒烟率、症状、急性加重次数、生活评分及肺功能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的改善情况;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症状均改善,但观察组更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FEV1、FEV1/FVC、急性加重次数、生活评分均较前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 P<0.05);戒烟率观察组况优于对照组(P<0.05);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戒烟干预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COPD患者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肺功能及症状。
作者:叶慧娟;吴继现;王国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 IC )值,用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PCR扩增检测碳青霉烯酶(blaKPC、blaIMP‐1、blaIMP‐2、blaVIM‐1、blaVIM‐2)编码基因和广谱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blaTEM、blaSHV、blaCTX‐M‐1、blaCTX‐M‐2、blaCTX‐M‐9)编码基因;耐药基因水平传播采用质粒结合试验。结果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除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敏感及妥布霉素中介外,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庆大霉素、四环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等抗菌药物均耐药。改良 Hodge试验为阳性。PCR扩增5种碳青霉烯酶基因和5种广谱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显示blaT EM基因扩增阳性,其余基因扩增阴性。质粒接合试验成功传递了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接合子菌株相较于阴沟肠杆菌临床株,呈现出低水平耐药。结论此分离株产碳青霉稀酶,携带T EM基因,并可以经质粒转导播散。
作者:田鹏鹏;朱丽莎;艾彪;马青;田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评估术前清晨血清皮质醇正常的垂体腺瘤患者围术期不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替代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66例术前皮质醇正常的垂体腺瘤且围术期无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观察及对比术前及术后1、3、7 d清晨8:00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变化,并统计围术期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1 d的皮质醇和ACTH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7 d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3例患者术后皮质醇水平低于正常值,其中,1例合并低钠血症,但均未出现精神差等与皮质醇低下相关的临床表现。结论术前正常皮质醇垂体腺瘤患者,术后皮质醇能满足围术期自身的需要,在密切监测患者皮质醇水平及皮质醇低下相关临床表现的前提下,围术期不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替代治疗是安全的。
作者:张彪;阿库布千;钟传洪;陈礼刚;夏祥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该院病理科收集的50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50例正常大肠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临床分期进行综合比较,分析Claudin‐1和VEGF‐C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大肠癌组织的Claudin‐1、VEGF‐C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χ2=32.270,P=0.000;χ2=41.209,P=0.000);癌旁组织的 Claudin‐1、VEGF‐C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大肠组织(χ2=7.294,P=0.007;χ2=5.741,P=0.017)。大肠癌组织Claudin‐1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程度、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具有密切关系(P<0.05),大肠癌组织VEGF‐C的表达与浸润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具有密切关系(P<0.05)。大肠癌Claudin‐1、VEGF‐C表达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χ2=10.953,P=0.001,r=0.468)。结论大肠癌组织的Claudin‐1、VEGF‐C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大肠癌组织的Claudin‐1、VEGF‐C表达与临床分期等因素具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李燕;吴密璐;骆玉霜;刘志波;陈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对3例既往多重PCR基因检测阴性的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家系进一步进行基因诊断及家系成员遗传指导。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和基因组DNA ,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或第2代高通量测序对DNA样本进行DMD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家系1检测到3名男性Exon 7缺失,2名女性杂合子携带者。家系2先证者chrX‐32486626的Exon 23发现c .3127C> T ,其母chrX‐32486626存在c .3127C> T杂合突变,患儿母亲目前孕中胎儿系女孩。家系3先证者chrX‐32509581的Exon 20发现c .2411G>A ,其母chrX‐32509581存在c .2411G> A的杂合突变。结论 MLPA或联合第2代高通量测序能够有效基因确诊DMD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为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陈远春;代英;钟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口腔医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是一门研究头面部及口腔软、硬组织生长发育及其病理变化的学科。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牙科学不同,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口腔医学不仅涵盖了牙齿、咬合与颞下颌关节等牙科学内容,还包括了头颈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等原本属于西方医学教育体系中临床医学部分的内容[1]。因此,在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中,口腔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更为密切,是临床必修课程之一。口腔医学课程的学习对于临床专业医学生构建完整的临床医学知识体系、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熊宇;许波;向国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硬化性胃癌(Scirrhous gastric cancer ,SGC ),又叫 Bor‐rmann Ⅳ型胃癌、弥散浸润性胃癌、皮革胃等,是胃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以胃壁弥散性增厚、变硬为特征,癌细胞广泛浸润并伴随间质高度纤维化,组织学类型以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较为常见。此型胃癌易较早发生腹膜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恶性程度高,预后不佳[1]。硬化性癌早在19世纪初就被人们所认识。1819年,日本学者Laennec就提出Squirrhe(硬质)癌的类型;1838年,德国学者M üller将硬化性的单纯癌、纤维性癌划分为硬化性癌;随后,德国著名病理学家Aschoff于1923年在胃癌的分类中(4种类型),将硬化型癌作为单独一型[2];1926年,德国病理学家Borrmann将胃癌大体分型分为4型,并将SGC定义为Borrmann Ⅳ型胃癌;2011年,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第3版在以往4型的基础上,又新增2型,即将早期胃癌归为Borrmann 0型,而将不属于其他类型的统一归为Borrmann Ⅴ型[3]。近年来,胃癌因诊断、治疗手段的进步,患者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胃癌的早期诊断、标准的D2根治手术及辅助放射、化学药物治疗等的应用,使得患者的5年生存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尽管如此,对于SGC治疗效果却并不满意,其5年生存率依然极低[4]。
作者:王忠俊(综述);毕建威(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