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戒烟干预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COPD患者的影响

叶慧娟;吴继现;王国菊

关键词: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临床症状, 肺功能, 戒烟干预
摘要:目的:观察戒烟干预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8例纳入研究的男性长期抽烟COPD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予以茶碱缓释片、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戒烟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戒烟率、症状、急性加重次数、生活评分及肺功能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的改善情况;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症状均改善,但观察组更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FEV1、FEV1/FVC、急性加重次数、生活评分均较前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 P<0.05);戒烟率观察组况优于对照组(P<0.05);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戒烟干预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COPD患者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肺功能及症状。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统计资料类型

    统计资料共有三种类型: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按变量值性质可将统计资料分为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定量资料又称计量资料,指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研究指标的量的大小,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资料,其特点为具有度量衡单位、多为连续性资料、可通过测量得到,如身高、红细胞计数、某一物质在人体内的浓度等有一定单位的资料。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口腔课程教学中思维导图与非口腔专业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口腔医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是一门研究头面部及口腔软、硬组织生长发育及其病理变化的学科。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牙科学不同,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口腔医学不仅涵盖了牙齿、咬合与颞下颌关节等牙科学内容,还包括了头颈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等原本属于西方医学教育体系中临床医学部分的内容[1]。因此,在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中,口腔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更为密切,是临床必修课程之一。口腔医学课程的学习对于临床专业医学生构建完整的临床医学知识体系、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熊宇;许波;向国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热处理光滑念珠菌对大鼠气道上皮细胞Dectin-1、IL-6和 TNF-α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鼠气道上皮(RTE)细胞与热处理光滑念珠菌孵育后Dectin‐1、IL‐6和TNF‐α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体外培养的RT E细胞与热处理光滑念珠菌孵育后分别于2、4、6 h观察RT E细胞形态变化,以未与光滑念珠菌孵育的RT E细胞为对照组。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ectin‐1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IL‐6和 TNF‐α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液IL‐6和TNF‐α的分泌。结果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RTE细胞破坏逐渐加重及Dectin‐1、IL‐6和TNF‐α的表达呈进行性增高。孵育2 h组与对照组比较、孵育4 h组与孵育2 h组比较、孵育6 h组与孵育4 h组比较,Dectin‐1、IL‐6和T N F‐α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E细胞具有天然免疫功能,其Dectin‐1参与了对热处理光滑念珠菌的识别,并激活IL‐6和T N F‐α的分泌,介导炎性反应。IL‐6起负性调节作用。

    作者:张雪;骆雪萍;白剑;王玉春;吴呈霖;赵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PBL教学模式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PBL )为一种以问题导向为中心,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 Howard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c‐M aster大学首创,至2015年,欧美澳洲等国家有80%以上的医学院都不同程度地应用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1‐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东南亚的一些医学院校也开始逐步尝试应用PBL教学模式[3]。目前,国内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LBL )在医学教学中起主导作用。PBL教学法与传统的以教员主要讲授、教员满堂灌的 LBL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它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员讲解为主的教学禁锢,学员能在教学中自发地、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作者:罗娜;吴毅;杨希川;宋志强;郝飞;沈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内容

    按工作性质及其先后顺序,可将医学统计工作分为实验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实验设计是开展某项医学研究工作的关键,包括医学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医学专业设计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样本含量、获取样本的方法、分组原则、观察(检测)指标、统计方法等。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各种试验、检测或调查,要求资料完整、准确、及时、有足够数量、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等。整理资料包括原始资料的检查与核对、对资料进行分组与汇总等。分析资料即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特点,探究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并发医院感染常见的部位是上呼吸道,占22.7%,其次是肺和口腔,分别占20.4%、18.5%。急性白血病并发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率高,占67.0%,其次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慢性白血病,分别占24.5%、14.7%。白细胞总数在0~0.5×109/L组的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医院感染例次、粒细胞缺乏症持续时间、感染例次率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平均发生感染时间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临床送检标本626份,分离病原体136株,分离率21.7%,其中革兰阴性菌71株(52.2%),革兰阳性菌35株(25.7%),真菌23株(16.9%)。患者的住院时间、接受放射及化学药物治疗、激素及免疫治疗、白细胞缺乏程度和持续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因子是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并发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是并发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降低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敬雪明;李铃;敬雨佳;李芸;梅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详细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细胞形态、免疫表型、纯度及增殖能力,从而建立稳定的MSCs体外分离培养体系。方法将剔除动静脉及内膜的新鲜人脐带组织剪切成1 mm3小块,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 EM/F12培养,得到贴壁细胞。观察贴壁细胞形态,利用CCK‐8试剂盒测定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研究特殊细胞表面抗原CD29、CD73、CD90、CD105、CD31、CD14、CD34、CD45、CD11b、HLA‐DR表达,并检测细胞周期。结果体外培养7~10 d后,可见细胞从组织块中游出;细胞主要呈纺锤体样、成纤维细胞样形态;生长曲线显示其增殖能力强;特殊表面抗原 CD29、CD73、CD90、CD105表达强阳性,造血性抗原标志CD31、CD14、CD34、CD45、CD11b、HLA‐DR表达均呈阴性,流式细胞仪周期检测结果显示G0/G1期细胞超过80%。结论利用组织块法可有效获得人脐带 M SCs ,具有高纯度、低成本优点,并在体外较易培养、扩增。

    作者:韩潇;白海;赵强;杨柯;欧剑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1例阑尾炎发生在嵌顿性股疝中的处理

    阑尾在股疝疝囊中是一种比较少见临床情况,在股疝中约占0.50%~3.30%[1],由De Garengeot在1731年首次描述。阑尾炎发生在腹外疝中约0.13%~1.00%[2]。由于临床比较少见,而且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可能会导致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延误,而增加阑尾化脓、甚至坏疽的发生,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当嵌顿股疝内容物为炎性阑尾时术前明确诊断很困难,手术中的处理也变得更复杂。

    作者:余仙;匡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重庆市卫生资源配置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重庆市卫生资源配置的基本状况,探索卫生资源配置对医患关系的具体影响。方法收集重庆市卫生统计年鉴,对重庆市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进行分析与评价,采用DEA模型对重庆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行分析与评价,同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样本医院、医生和患者进行现场调查,之后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分析。结果重庆市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卫生资源配置地域上基本处于不公平状态。重庆市卫生资源效率的评价,代入DEA模型中,其中7个区县有效,5个弱有效,26个非DEA有效。被调查的8家医院,医疗纠纷发生频率都呈上升趋势,医患关系对医方影响更大,医患关系依旧紧张。结论重庆市卫生资源总量较少,优质卫生资源稀缺,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且配置效率不高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集中的重要原因。

    作者:高雪;蒲川;钟晓妮;冯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正常皮质醇垂体腺瘤围术期不常规激素替代治疗探讨

    目的:评估术前清晨血清皮质醇正常的垂体腺瘤患者围术期不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替代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66例术前皮质醇正常的垂体腺瘤且围术期无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观察及对比术前及术后1、3、7 d清晨8:00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变化,并统计围术期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1 d的皮质醇和ACTH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7 d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3例患者术后皮质醇水平低于正常值,其中,1例合并低钠血症,但均未出现精神差等与皮质醇低下相关的临床表现。结论术前正常皮质醇垂体腺瘤患者,术后皮质醇能满足围术期自身的需要,在密切监测患者皮质醇水平及皮质醇低下相关临床表现的前提下,围术期不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替代治疗是安全的。

    作者:张彪;阿库布千;钟传洪;陈礼刚;夏祥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Meta分析方法及其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针对专业领域的特定课题,通过收集、阅读、分析、整理大量相关文献,对该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技术、方法以及新水平、新动态等做出综合性介绍和评述的过程。由于传统文献综述采用定性的方法,只能得出定性的模糊结论,无法给出定量的结果。特别是在多个文献结果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对不同文献的结果进行综合汇总分析,就成了研究者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1]。

    作者:周天津;周雪晴;万素馨;罗亚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基底节区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基底节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152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肺部感染率并分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统计肺部感染病原菌构成。结果152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106例,发生率为69.7%,治疗方式、吸烟史、昏迷史为引起基底节脑出血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肺部感染组106例患者共分离病原菌15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2株,革兰阳性菌10株,真菌12株。结论基底节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应对引起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引起重视,降低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冯阳;张超;泽贤;李荣伟;胡荣;冯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临床Ⅰ类新技术准入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

    临床新技术管理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院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有效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建设医疗新技术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医疗新技术管理信息化,优化医疗新技术管理流程、管理方法,以加强医疗新技术管理、应用与质控,进一步强化医院医疗质量管理[1‐2]。本院2013年开发研制了新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相融合,对新技术立项申报、奖励申报、评审、应用质控、建档等统一管理,实现临床Ⅰ类新技术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

    作者:詹险峰;梅梅;朱阳;卫琴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冠心病临界病变合并糖调节异常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合并糖调节异常的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的预后。方法入选51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合并糖调节异常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药物治疗34例(对照组)和介入治疗(药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7例(观察组),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及主要心血管事件[靶血管再次介入治疗、远期(12个月)生存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明显少于对照组(35.29%vs.73.53%、11.76%vs.44.12%,P=0.020、0.030);而两组在靶血管再次介入治疗以及远期(12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76%vs.26.47%、5.88%vs.8.82%,P=0.297、1.000)。结论冠心病临界病变合并糖调节异常介入治疗虽可以改善部分临床症状,但不能明显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作者:罗秋林;李叶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淋巴细胞亚群及血细胞抗体检测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血细胞抗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8例)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3+ CD4+、CD3+ CD8+、CD4+/CD8+、CD3-CD19+、CD3-CD16+ CD56+)及血细胞抗体(抗血小板抗体、抗红细胞抗体及抗粒细胞抗体)。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CD4+ T 淋巴細胞百分比、CD4/CD8比值,CD56+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血细胞抗体(血小板抗体、红细胞抗体、粒细胞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同时血细胞膜上抗体阳性率高,提示体液免疫也存在异常。

    作者:高泽莉;汪宏云;叶梅;李莉;周丽;郭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喉癌及下咽癌术后并发肺炎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喉癌及下咽癌术后肺炎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术后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于该院行手术治疗的87例喉癌及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并发肺炎分为肺炎组和无肺炎组。分别将患者年龄、吸烟、手术方式及手术前、后电解质和血清蛋白等38个相关因素行多因素分析。差异性观察项目进一步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87例喉癌及下咽癌患者术后并发肺炎20例,并发率23.0%。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后清蛋白、术后血红蛋白、术后血氯、术后拔除气管套管时间是术后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患者年龄、术后清蛋白及延迟拔除气管套管与术后并发肺炎关系密切(OR=1.065、0.825、0.127,P<0.05)。结论喉癌及下咽癌术后并发肺炎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患者年龄、术后清蛋白及拔除气管套管时间是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围术期管理是避免术后并发肺炎的有效措施。

    作者:苏家坤;赵峰;魏小林;苏纪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他莫昔芬对人胃癌细胞增殖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9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他莫昔芬(TAM)对胃癌细胞雌激素受体α、β(ERα和ERβ)的表达情况及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9(PI9)表达的影响。方法对前期筛选出的ERα表达阳性胃癌细胞株MNK45、SGC7901(PI9表达阳性)和ERβ表达阳性胃癌细胞株BGC823(PI9表达阴性),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 TAM 对ERα和ERβ表达的影响,CCK8法检测 TAM 干预后胃癌细胞株的增殖情况,逆转录PCR观察TAM干预后PI9表达的变化。结果 ERα表达于MNK45和SGC7901细胞核上, ERβ表达于BGC823细胞核上,经TAM 干预后 ERα和 ERβ表达均无明显改变;TAM 在0.1~100.0μmol/L 时可明显抑制SGC7901、MNK45的细胞增殖,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BGC823和MNK28的细胞增殖无明显剂量依赖关系;TAM干预后SGC7901的PI9 mRNA的相对灰度值为(0.402±0.020),MNK45的PI9 mRNA的相对灰度值为(0.359±0.048),较阴性对照组灰度值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M 对ERα和PI9阳性表达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PI9阴性表达细胞,并呈较好的剂量依赖性;TAM 对胃癌的生长抑制作用可能与改善PI9介导的免疫耐受有关。

    作者:陈海霞;周业江;王璐璐;李华;熊玉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孕妇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营养状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中晚期孕妇143例行问卷调查了解生活习惯。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25(OH)D ,根据血清25(OH)D水平将受试者分为维生素D充足组(n=32)、欠当组(n=49)、不足组(n=51)及缺乏组(n=11)。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跟踪随访。结果(1)妊娠中晚期孕妇血清25(O H )D平均值为(22.49±9.51)ng/m L。(2)流产率在充足组、欠当组、不足组、缺乏组分别为3.1%(1/32)、2.0%(1/49)、11.8%(6/51)、36.4%(4/11),胎儿窘迫发生率3.1%(1/32)、8.2%(4/49)、11.8%(6/51)、36.4%(4/11)。维生素D缺乏组流产、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为0(0/32)、4.1%(2/49)、13.7%(7/51)、27.3%(3/11),维生素D缺乏组、不足组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各组孕妇妊娠周期为(39.48±1.44)、(39.00±1.70)、(38.09±2.01)、(37.29±0.49)周,维生素D不足组、缺乏组孕周较充足组、欠当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维生素D缺乏可增加流产、胎儿窘迫、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率,并显著缩短妊娠周期。

    作者:吴桐;向菲;欧亚萍;梁英梅;田嘉嘉;张扬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对学龄前儿童急诊手外伤缝合术的临床评价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在学龄前儿童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急诊手外伤缝合术学龄前儿童40例,在全身麻醉复合臂丛神经阻滞下进行,根据罗哌卡因的不同使用量分为 A组(1 mg/kg ,n=20)和B组(2 mg/kg , n=20),比较每组患儿切皮时体动反应、是否行伤口局部加注利多卡因、丙泊酚用量、手术时间、术后患儿苏醒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体动反应例数和加注利多卡因例数均为8例,与B组(2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罗哌卡因用量A组显著小于B组[(14.5±5.5)mg vs .(31.6±7.2)mg ,P<0.01],丙泊酚用量A组显著大于B组用量[(75.6±15.2)mg vs .(32.7±8.6)mg ,P<0.01],苏醒时间A组显著大于B组[(11.2±3.3)min vs .(5.9±2.3)min ,P<0.01]。结论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2 mg/kg临床效果优于1 mg/kg。

    作者:徐涛;司琪;王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地佐辛复合地塞米松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地塞米松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手术患者100例,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其中试验组应用0.67%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地塞米松10mg+地佐辛0.1mg/kg,对照组应用0.67%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药液均是30mL。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比较术后8、12、24、48h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头晕、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8、12、24、48h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地塞米松能够增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周兴;何军民;胡忠义;雷亨发;田大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