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仙;匡毅
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全日制本科与专升本临床护士的工作现状,为合理的护理分层管理以及岗位安排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自制临床护士工作现状调查表对广西南宁市13家三甲医院566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全日制本科与专升本临床护士工作现状得分总体呈低满意程度;专升本护士工作现状总得分高于全日制本科护士;专升本护士在福利待遇、护理工作特点及认同度、工作被认可、人际关系这4个维度上得分高于全日制本科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科研教学机会这个维度上得分低于全日制本科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排班、工作自主性、个人专业发展机会这3个维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日制本科护士工作现状总体表现不如专升本护士,职业认同度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护理管理者需要加大护理分层使用的力度,推动岗位职责与安排的合理化进程,减少高学历临床护士的流失率。
作者:吴世芬;李东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合并糖调节异常的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的预后。方法入选51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合并糖调节异常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药物治疗34例(对照组)和介入治疗(药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7例(观察组),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及主要心血管事件[靶血管再次介入治疗、远期(12个月)生存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明显少于对照组(35.29%vs.73.53%、11.76%vs.44.12%,P=0.020、0.030);而两组在靶血管再次介入治疗以及远期(12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76%vs.26.47%、5.88%vs.8.82%,P=0.297、1.000)。结论冠心病临界病变合并糖调节异常介入治疗虽可以改善部分临床症状,但不能明显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作者:罗秋林;李叶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作为体内的一组信号分子,胆酸在诱导细胞死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它们的经典作用则是参与脂质的消化与吸收。在肝硬化研究中第一次证明胆酸能够诱导细胞死亡。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胆酸能够激活细胞死亡受体 Fas和 TRAIL‐R2并且启动半胱天冬酶依赖的细胞凋亡。自噬发现后,人们同样发现胆酸对自噬有影响。细胞凋亡与坏死是两种较为常见的细胞死亡形式,在内环境的发展与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凋亡体的形成导致其对全身炎性反应的激活影响较小。坏死是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器肿胀、细胞体积增大、浆膜破坏以及细胞内容物的丢失。由于细胞碎片的增加导致很强的炎症效应,从而诱导难治性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 O F )[1]。因为死亡受体能够触发细胞程序性坏死,而细胞内信号分子具有调控作用[2],所以胆酸在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值得研究。
作者:李宛卫(综述);胡章雪(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分析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TIPS)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开展T IPS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31例接受T IPS治疗并严格随访复查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实验室指标、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手术并发症、抗凝药物服用情况和血栓形成、溶解情况等。结果在所有行T IPS患者的诊断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出血、酒精性肝硬化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明原因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布加综合征、慢性乙型并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所占比例分别为45.16%、16.13%、12.90%、12.90%、6.45%、3.22%、3.22%;术后6个月内再出血发生率为9.68%;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的平均Child‐Puhg评分分别为(8.35±2.52)、(8.32±1.76)、(9.29±2.55)、(8.10±1.85)分,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肝功能Child‐Puhg评分高于术后1周、术后6个月( P<0.05);手术并发症腹腔出血、肝性脑病、支架狭窄发生率分别为3.22%、22.58%、12.90%;术后未服用抗凝药物、服用阿司匹林、服用氯吡格雷、服用华法林的比例分别为9.68%、38.71%、41.94%、9.68%;术后门脉血栓的形成(包括血栓增多)率为12.90%,血栓溶解率为100%。结论在我国,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患者是T IPS的主要来源,而乙型肝炎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病因;TIPS对肝功能Child‐Puhg评分无明显影响;肝性脑病、支架狭窄仍然为 TIPS术后主要并发症;规律服用抗凝药物可以溶解门静脉血栓和防止血栓形成。
作者:苏兰;杨黎宏;杨晋辉;唐映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影响喉癌及下咽癌术后肺炎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术后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于该院行手术治疗的87例喉癌及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并发肺炎分为肺炎组和无肺炎组。分别将患者年龄、吸烟、手术方式及手术前、后电解质和血清蛋白等38个相关因素行多因素分析。差异性观察项目进一步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87例喉癌及下咽癌患者术后并发肺炎20例,并发率23.0%。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后清蛋白、术后血红蛋白、术后血氯、术后拔除气管套管时间是术后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患者年龄、术后清蛋白及延迟拔除气管套管与术后并发肺炎关系密切(OR=1.065、0.825、0.127,P<0.05)。结论喉癌及下咽癌术后并发肺炎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患者年龄、术后清蛋白及拔除气管套管时间是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围术期管理是避免术后并发肺炎的有效措施。
作者:苏家坤;赵峰;魏小林;苏纪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统计资料共有三种类型: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按变量值性质可将统计资料分为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定量资料又称计量资料,指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研究指标的量的大小,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资料,其特点为具有度量衡单位、多为连续性资料、可通过测量得到,如身高、红细胞计数、某一物质在人体内的浓度等有一定单位的资料。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测定肺结核患者生命质量并评价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已研制好的肺结核患者生命质量量表(QLICD‐PT )分别对肺结核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完成疗程时的生命质量进行测定,并对其生命质量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除了治疗2个月与完成疗程的生理功能领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领域得分及总得分不同治疗时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肺结核患者生命质量的因素为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结论通过治疗后,肺结核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了提高,其生命质量与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有关。
作者:陈留萍;许琳;万崇华;杨铮;许传志;李晓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该院病理科收集的50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50例正常大肠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临床分期进行综合比较,分析Claudin‐1和VEGF‐C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大肠癌组织的Claudin‐1、VEGF‐C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χ2=32.270,P=0.000;χ2=41.209,P=0.000);癌旁组织的 Claudin‐1、VEGF‐C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大肠组织(χ2=7.294,P=0.007;χ2=5.741,P=0.017)。大肠癌组织Claudin‐1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程度、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具有密切关系(P<0.05),大肠癌组织VEGF‐C的表达与浸润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具有密切关系(P<0.05)。大肠癌Claudin‐1、VEGF‐C表达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χ2=10.953,P=0.001,r=0.468)。结论大肠癌组织的Claudin‐1、VEGF‐C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大肠癌组织的Claudin‐1、VEGF‐C表达与临床分期等因素具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李燕;吴密璐;骆玉霜;刘志波;陈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文版延长哀伤障碍问卷(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questionnaire ,PG‐13)在中国地震丧亲者中使用的信效度,从而为地震丧亲者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PGD)的快速诊断和筛查奠定基础。方法翻译、修订、回译英文版PG‐13,形成中文版,并对366名“5·12”地震丧亲者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其信效度。结果中文版PG‐13总问卷内容效度指数(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为0.92;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为64.817%,项目因子负荷值为0.453~0.831;效标关联效度为0.739;中文版PG‐13总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52;总问卷Guttman分半系数为0.753;重测信度系数为0.820。结论中文版PG‐13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我国地震丧亲者PGD的快速诊断工具,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弋新;高静;吴晨曦;唐妮;李迎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他莫昔芬(TAM)对胃癌细胞雌激素受体α、β(ERα和ERβ)的表达情况及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9(PI9)表达的影响。方法对前期筛选出的ERα表达阳性胃癌细胞株MNK45、SGC7901(PI9表达阳性)和ERβ表达阳性胃癌细胞株BGC823(PI9表达阴性),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 TAM 对ERα和ERβ表达的影响,CCK8法检测 TAM 干预后胃癌细胞株的增殖情况,逆转录PCR观察TAM干预后PI9表达的变化。结果 ERα表达于MNK45和SGC7901细胞核上, ERβ表达于BGC823细胞核上,经TAM 干预后 ERα和 ERβ表达均无明显改变;TAM 在0.1~100.0μmol/L 时可明显抑制SGC7901、MNK45的细胞增殖,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BGC823和MNK28的细胞增殖无明显剂量依赖关系;TAM干预后SGC7901的PI9 mRNA的相对灰度值为(0.402±0.020),MNK45的PI9 mRNA的相对灰度值为(0.359±0.048),较阴性对照组灰度值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M 对ERα和PI9阳性表达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PI9阴性表达细胞,并呈较好的剂量依赖性;TAM 对胃癌的生长抑制作用可能与改善PI9介导的免疫耐受有关。
作者:陈海霞;周业江;王璐璐;李华;熊玉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含银敷料是近年来用于慢性伤口治疗的一种新型抗菌敷料,是利用银特有的抗菌性将不同形式的银酌床与敷料内制成的不同种类的银敷料。敷料中的银通过抑制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的繁殖,减轻伤口组织炎性反应而促进伤口的愈合[1‐2],为临床各种难愈伤口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随着含银敷料种类的增多,在临床伤口治疗中取得了初步效果[3‐5],并发现不同银敷料对伤口愈合作用也有区别[6]。有研究显示,含银敷料对下肢静脉溃疡促愈效果不明显或短期有效[7‐8]。这些研究都是以国外为主,国内临床相应研究较少,并存在研究方法和效果评价不一致等问题。为此,2012年2月至2013年7月,笔者按照英国临床知识总结指南提出的含银敷料有控制感染和管理渗液作用,也能用于静脉溃疡[9],本文评价了2种含银敷料处理59例下肢静脉溃疡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春兰;邓红艳;席祖洋;赵安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病毒载量水平变化及对机体T淋巴细胞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 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HIV/HCV合并感染组3组的 HIV RNA、HBV DNA、HCV RNA、CD4+ T淋巴细胞频数、CD8+ T淋巴细胞频数、CD4/CD8比值,并分析各组T淋巴细胞与HIV RNA的关系,HBV DNA/HCV RNA与HIV RNA、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的相关性。结果 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及 HIV/HCV合并感染组的CD4+ T 淋巴细胞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的CD8+ T淋巴细胞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及 HIV/HCV合并感染组的CD4/CD8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感染 HBV后,HIV/AIDS患者T细胞的数量下降更明显,致HIV RNA、HBV DNA高载量,加速了 HIV病情进展;感染 HBV后CD4+ T细胞的数量下降比感染HCV更明显。
作者:张茹薏;游晶;杨微波;饶少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生命体征受大脑皮质控制,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护理人员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生命体征,可以获得患者生理状态的基本资料,了解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活动情况,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因此,正确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准确获得患者生命体征数据是临床护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1]。为了提高护士测量生命体征准确性,本院运用品管圈方法进行改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贺世春;严莉;肖仁梅;陈永琴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慢性创面(chronic wounds)是指机体正常皮肤及组织损伤后,因内外因素作用,接受超过1个月的正规治疗,而无法经过及时、有序、正常的修复程序,达到解剖及功能上完整、无愈合倾向的创面[1‐2]。临床上常见慢性创面有糖尿病足溃疡、创伤性溃疡、压力性溃疡、下肢静脉溃疡等。由于缺血缺氧、高血糖、失神经等情况,慢性创面中具有先天免疫功能的表皮受损,皮下组织外露,具有湿润环境,丰富营养,为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提供理想环境。近年来,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在慢性创面中所起的作用逐渐被重视,现代研究认为,除了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宿主内在因素外,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成为慢性创面难以愈合的主要障碍[3]。更加深入地了解细菌生物膜致慢性创面难愈合的机制及如何控制慢性化的恶性循环,将为慢性创面的治疗提供方法。本文就生物膜定义、生物膜致慢性创面难以愈合的病理机制、生物膜的临床治疗作简要综述。
作者:牟天易(综述);简华刚(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重庆市卫生资源配置的基本状况,探索卫生资源配置对医患关系的具体影响。方法收集重庆市卫生统计年鉴,对重庆市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进行分析与评价,采用DEA模型对重庆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行分析与评价,同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样本医院、医生和患者进行现场调查,之后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分析。结果重庆市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卫生资源配置地域上基本处于不公平状态。重庆市卫生资源效率的评价,代入DEA模型中,其中7个区县有效,5个弱有效,26个非DEA有效。被调查的8家医院,医疗纠纷发生频率都呈上升趋势,医患关系对医方影响更大,医患关系依旧紧张。结论重庆市卫生资源总量较少,优质卫生资源稀缺,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且配置效率不高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集中的重要原因。
作者:高雪;蒲川;钟晓妮;冯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按工作性质及其先后顺序,可将医学统计工作分为实验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实验设计是开展某项医学研究工作的关键,包括医学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医学专业设计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样本含量、获取样本的方法、分组原则、观察(检测)指标、统计方法等。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各种试验、检测或调查,要求资料完整、准确、及时、有足够数量、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等。整理资料包括原始资料的检查与核对、对资料进行分组与汇总等。分析资料即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在学龄前儿童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急诊手外伤缝合术学龄前儿童40例,在全身麻醉复合臂丛神经阻滞下进行,根据罗哌卡因的不同使用量分为 A组(1 mg/kg ,n=20)和B组(2 mg/kg , n=20),比较每组患儿切皮时体动反应、是否行伤口局部加注利多卡因、丙泊酚用量、手术时间、术后患儿苏醒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体动反应例数和加注利多卡因例数均为8例,与B组(2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罗哌卡因用量A组显著小于B组[(14.5±5.5)mg vs .(31.6±7.2)mg ,P<0.01],丙泊酚用量A组显著大于B组用量[(75.6±15.2)mg vs .(32.7±8.6)mg ,P<0.01],苏醒时间A组显著大于B组[(11.2±3.3)min vs .(5.9±2.3)min ,P<0.01]。结论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2 mg/kg临床效果优于1 mg/kg。
作者:徐涛;司琪;王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21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不同病变血管数分为单支病变组(n=49)、双支病变组(n=84)、三支病变组(n=81)。选择3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入院时血浆 Hcy及NT‐proBNP水平。结果冠心病组 Hcy及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三支病变组Hcy及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P<0.05),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的增加,血浆 Hcy及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Hcy、NT‐proBNP水平对老年冠心病的诊断及病变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尹成淑;孟晓萍;王义围;宗春光;李军;李伟;赵翠;王国玉;王兆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丝线结扎闭塞左心耳的安全性,并评价其预防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的有效性。方法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该院心脏外科中心在129例接受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的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双10号丝线从心外结扎闭塞左心耳(结扎组),通过观察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期内脑栓塞发生率,并与该院同期未行左心耳结扎术的129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扎组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ICU入住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35±50)min、(88±24)min、(57±16)min、(26.5±9.3)h和(12.4±7.5)d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扎组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急性肾衰竭(2例)、肺部感染(3例)、胸骨切口裂开(2例)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扎组127例随访(23.6±11.3)个月,无1例发生脑栓塞,而对照组126例随访(22.9±12.1)个月,5例发生脑栓塞,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丝线结扎闭塞左心耳,简单安全,可降低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的发生率。
作者:刘胜中;谭今;向波;蒋露;于涛;黄克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年龄66岁,因大便性状、习惯改变伴便血半年,考虑为直肠肛管癌收入院。既往20年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气肿病史,1+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服用甲巯咪唑5 mg/2 d治疗,化验检查:血钾为4.56 mmol/L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为1.72 nmol/L ,甲状腺素(T4)为110.35 nmol/L ,促甲状腺素(TSH)为3.36 uIU/mL。入院后于2015年1月13日予禁食、常规肠道准备后行无痛肠镜检查;1月14日因病情需要在高血压内分泌科医师的指导下行全腹部CT增强检查,检查后监测30 min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离科。1月15日复查生化,血钾为3.18 mmol/L ,提示低钾血症,患者自诉乏力,遵医嘱静脉补钾对症治疗,1月17日复查生化,血钾为3.94 mmol/L ,于1月19号进行手术,术后复查3次血象无异常,于2月8日出院。
作者:高洁;赵丽;刘俊伶;蔡莉;李雪 刊期: 2016年第07期